人去世後,意識會消失?科學家用自己生命做了一個實驗,顛覆認知

2020-12-16 古今奇聞雜談

在自然界中,每一個生命體都有著滿滿的求生欲,而死亡一直都是一個可怕的話題,儘管人類現代的基因技術已經很發達了,但也無法通過基因技術來達到長生不老,甚至連延續壽命都還是無法實現的。

人類不僅對「生」進行探索,對死亡的研究也從未停止過。安託萬·洛朗·拉瓦錫是一位著名的化學家和生物學家,被稱為「現代化學之父」,在他的一生中,做了上千場實驗,而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他臨終前的一次瘋狂實驗。

他記錄了自己在被劊子手斬首後,眼睛還能眨眼的次數。實驗發現,即便是被斬首了,腦袋與身體分離了,沒有血液的供應了,他還能眨眼11次,因此也證明了,人被斬首之後還會有意識殘留。

人的意識也還能存在幾十秒,而不是馬上消失。現代醫學家對此作了解釋,他們稱這是因為大腦中還存在著殘留的血液在做循環,所以不會在第一時間內就停止運作。

美國麻省的醫生鄧肯·麥克道高做了一次實驗,驗證「關於靈魂是物質的假說並用實驗證明靈魂物質的存在」。他設計了一種安裝在很靈敏的秤上的床,找了幾個身患重病的試驗者,讓瀕臨死亡的人躺在上面,然後一直精確測量這個人的體重,看在死亡的瞬間體重的變化。死亡的瞬間輕了部分就是因為死亡丟失的部分,麥克道高稱之為靈魂的重量。結果測得重量少了21克,就給出了靈魂重21克的結論。

不過也有科學家認為靈魂重21克就是無稽之談,而對於人死亡後體重為什麼仍會下降的問題,克拉克博士認為,人死後呼吸和血液循環功能停止,體溫調節系統失效,血液無法再被肺部的新鮮空氣冷卻,從而導致人體溫度馬上升高,加速體液蒸發。所以「21克靈魂」的謬論也該到此為止了。對於靈魂的重量,至今為止也還沒有任何數據能夠表明靈魂是有重量的。

從這以後,人們對死亡的研究已經進入到量子力學的範疇。在量子力學理論的指導下,科學家再次對靈魂下了新的定義:人的意識本質是神經系統的電流,它是由許許多多的電子相互糾纏而產生,電子相互碰撞疊加產生了人的意識。人們常說的「思維碰撞的火花」或許正是基於此。

但是,人死亡並不會影響電子的運動,這些疊加的電子還會糾纏,但是作為電流載體的腦神經已經死亡,因此,或許意識還是在不斷輸入大腦,但是人腦已經不能做任何輸出了,他不能指揮人體做出動作,此時的身體就是處於無意識的狀態了。

對於這種解釋,就說明了人在去世後,是不會有靈魂出現的,不過,還有科學家提出了另外一種猜想,如果可以製造出一種能夠裝載意識的容器,那麼這是不是長生不老的另一條實現途徑呢?小編認為,如果人類還能存在幾十萬年之久,那麼最終可能會以意識的形態存在著。

對此,你怎麼看呢?歡迎來評論區留言。

相關焦點

  • 自己死亡自己知道?科學家:心臟停止跳動後,你的意識會持續
    對於死亡,有一股神秘色彩,每個人都對它充滿好奇,希望揭開它背後的奧秘。人死時會經歷什麼?自己死亡自己知道?人死會去到哪了?心臟停止跳動後,你的意識會持續?好人去天堂?壞人去地獄?自殺會墮入無間地獄,無處投胎?還是過忘川河?走奈何橋?喝孟婆湯因為你的大腦一直在工作?
  • 科學的盡頭真的是神學嗎?一個簡單的物理實驗,結果卻顛覆認知
    一個簡單的物理實驗,結果卻顛覆認知對於科學盡頭是神學的說法,很多人對此深信不疑,當然,這主要也是因為有很多非常著名的科學家在晚年的時候都將自己的研究方向改成了神學,最著名的就是牛頓和愛因斯坦,也正是因為這些在世界上頗具影響的科學家的行為,讓人們對於無法用科學解釋的事情全部歸結於神學。
  • 人被斬首後意識還能持續多久?他用自己做實驗,最終得到了答案
    有個人恰恰相反,他並不是一個罪大惡極的人,他為了驗證人被斬首後是否還有意識這一實驗,而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最終用生命得到了答案,用自己的生命捍衛了自己堅守的原理。他就是Antoine Lavoisier,他是法國大革命期間的一名科學家,對於科學真理是非常嚮往的,往往為了得到一個科學的真理,不惜放棄身邊的一切。
  • 5個顛覆認知的科學理論被科學家證實,每一個都讓人們感到神奇
    而在宏觀的背後還有一個我們看不見的微觀世界。上個世紀,科學家就發現了微觀世界的存在,提出了量子力學理論。量子力學是研究探索微觀世界的一把鑰匙,當科學家走進微觀領域之後,發現了不少神奇,顛覆我們認知的理論。量子力學的很多科學現象理論跟宏觀理論是完全不同的,甚至是顛覆宏觀理論的,比如疊加態。
  • 一個簡單的物理實驗,卻改變了人類認知,科學的盡頭真是神學嗎?
    聽到哈雷的這番話後,牛頓也感到十分震驚,難道在宇宙中真的存在著更高智慧的文明嗎?太陽系是否會是更高級別的智慧創造出來的呢?聽到了這番對話後,到了晚年牛頓也開始對自己堅持的一切產生了懷疑。其實除了牛頓外,愛因斯坦也是一名信仰者,不過他所信仰的上帝並非具體的形象,而是宇宙中的自然規律。
  • 人去世後,大腦的意識去哪了?專家用科學給出了答案
    該電影講述的主要是一群年輕的醫學生,為了體驗人死亡之後的感覺,探索死亡的秘密而展開了一系列大膽而瘋狂的實驗:他們利用醫學設備讓自己的心跳停止,達到一個死亡的狀態,而大腦此時依然有著活動跡象。他們開始記錄這短短的幾分鐘內,大腦的活動,三分鐘後,再讓同伴將自己搶救「復活」。電影雖然不是真實發生的,但是死亡對於人來說,確實是很神秘的。
  • 關於維度,意識,認知升級……一不小心就又被顛覆了世界觀
    而每個維度所呈現的態和能量是不同的,每增加一個維度,就會產生巨大的差異,這個差異究竟有多大,《三體》的作者大劉,對這方面有自己深刻的認知。在《三體》中, 地球最後的毀滅方式,是宇宙中某個更高維度的智慧生命,向地球扔過來的一個叫「二向箔」的武器。
  • 施一公:量子糾纏被實驗證實,顛覆了人類90%的認知
    我甚至認為包括我們的電信號記錄的神經衝動電位,只是一個表象,不一定是學習記憶的本質。為什麼?因為我們確實是這樣一個生物人,是一堆原子構成的人在理解生命。我們人究竟是什麼呢?仔細想一想,人是怎麼樣處理信息的呢?我們先來對信息也就是物質做一個定義。
  • 它只是一個非常簡單的科學實驗,卻提示了一個很難解釋的科學現象
    相信很多朋友上學後開始接觸物理的時候,就會伴隨著各種實驗,其中有一個高中實驗,相信很多朋友都還記得,它就是雙縫幹涉試驗,這是高中物理課上的入門級知識,這個實驗非常簡單,老師通過這個實驗,告訴我們它背後所隱藏的科學現象。
  • 一個簡單的物理實驗,卻向我們展示了一個科學無法解釋的神秘現象
    雖然是一個簡單的物理實驗,可是卻向我們展示了一個科學無法解釋的神秘現象。相信很多朋友都知道雙縫幹涉試驗,這是高中物理課上的入門級知識,相信每一位理科生都應該做過這個實驗。所以用電子進行雙縫幹涉實驗,也會出現明暗的紋路,並且電子更容易觀察。因此,科學家做雙縫幹涉試驗的時候用的就是電子,而且是單個電子,因為這樣更容易觀察光的特性。物理學家克勞斯用電子發射器對著雙縫擋板的其中一條縫發射了單個電子。一個電子發出後間隔微小的時間再發出第二個電子,沒想到也能出現明暗條紋。
  • 人死後大腦仍有意識?「化學之父」用生命做實驗,後得出重大結論
    人們總對未知的事物充滿了好奇心,包括死亡,因為那是活著的人達不到的境界,而有些科學家不僅不畏懼死亡還要一探究竟,他們雖然達不到那種境地,但他們會觀察將死者的樣貌進行研究,甚至有些人對死亡產生了濃烈的興趣,想知道人死後還有沒有意識?
  • 這個簡單的高中實驗,卻顛覆了愛因斯坦的認知,至今無人能解釋
    我們在高中的時候曾經學過一個實驗,名字叫做雙縫實驗,我們準備一個蠟燭,在蠟燭後面放置一塊只有一條長縫隙的擋板,然後在後面放置一塊有兩條長縫隙的擋板,最後再放置一塊黑色屏幕,屏幕上會產生明暗條紋。湯姆孫和A.裡德用能量為2萬電子伏的電子束透過多晶薄膜做實驗時,也觀察到衍射圖樣。電子衍射的發現證實了 L. V . 德布羅意提出的電子具有波動性的設想,從而證實了一切物質都具有波粒二象性。這個時候雙縫實驗也從宏觀變成了微觀,變成了電子雙縫實驗,可以說直接顛覆了整個世界的認知。
  • 人去世後會進入另一個世界嗎?科學家研究之後,終於得出結論
    人去世後會進入另一個世界嗎?科學家研究之後,終於得出結論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死亡是不可逆轉的事情,因此現在人們對死亡已經看的非常平淡了,其中大部分人都會覺得:在人去世後會可能會進入另一個世界,但這個說法也一直沒有得到證實。
  • 頭顱離開身體後,還有意識嗎?這位科學家在斷頭臺上用生命做實驗
    「元素」這個概念,是法國人拉瓦錫提出來的,他還制定出了元素周期表的雛形。拉瓦錫是一位了不起的科學家,在化學上有不凡的建樹,後人都稱他為「化學之父」。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拉瓦錫在臨死之前,還用自己的生命來做科學實驗。
  • 往滿水的杯裡加入幾十枚鐵釘,水會溢出嗎?這實驗顛覆你的認知
    我是喜歡做科學小實驗的小安,感謝大家的關注與閱讀。之前小安和大家分享過有關水的表面張力的實驗,相信關注的朋友對水的表面張力都有所了解。今天小安繼續和大家分享一個與水的表面張力有關的實驗,讓大家能更形象、具體地感知水的表面張力。
  • 若人消失後,意識會去到另一個世界嗎?聽聽科學家怎麼說!
    人在死亡後,意識還能繼續存在嗎?會不會去到另一個世界?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是相同的,雖然人類處於地球霸主之位,和其他生物一樣都有壽命,不同生物的壽命不同,但最終都會走向死亡。根據科學家的計算,人類的平均壽命大約僅僅只有70歲左右,所以很多人都想讓自己實現長生不老。人死後會去到哪裡很多人比較畏懼死亡,因為我們不知道死亡後會去到什麼地方,甚至有科學家認為,人在死亡後的幾分鐘內還存留一定的意識,能夠親眼聽到醫生給自己下的死亡通知書,不過人死後究竟會去到什麼地方?沒有一個科學家能夠給出一個準確的證據。
  • 人在剛去世的時候,能不能聽到親人的哭聲?聽科學家這麼說
    人類的好奇心是無窮無盡的,就像很多人會去思考冰箱關上以後還有沒有燈?甚至還有一些人會想人在剛去世的時候,究竟能不能聽到親人的哭聲?一些人認為肯定不可以,因為人死如燈滅。還有人說,這個問題估計沒人可以回答,因為能回答的人都已經去了另一個世界。
  • 顛覆了人類90%的認知!神可以存在!
    本文為施一公在「未來論壇」年會上發表題為《生命科學認知的極限》的演講。我們人究竟是什麼呢?仔細想一想,人是怎麼樣處理信息的呢?我們先來對信息也就是物質做一個定義。原子通過共價鍵形成分子,分子聚在一起形成分子聚集體,然後形成小的細胞器、細胞、組織、器官,最後形成一個整體。但是你會覺得,不管你怎麼做研究,都無法解釋人的意識,這超越了我們能說出和能感知的層面。我認為要解釋意識,一定得超出前兩個層次,到量子力學層面去考察。我自己認為是這樣的。
  • 我們的宇宙只是高級生命的「模擬遊戲」?雙縫幹涉實驗證明一切
    當我們從沉睡中醒來時,我們會感到意識的模糊,這是為什麼呢?我們曾經認為夢中的世界是虛幻的。這種感覺真的只是因為我們醒來後意識不清嗎?我們周圍的一切都是如此真實,我們能感受到太陽的溫暖和刺骨的寒冷。如果有人告訴你一切都是假的,一切都只是一堆數據,你腦海中的第一反應不可能是假的,但當你知道了一些事情後,你不一定會這麼想。宇宙只是一個虛擬的或高級的生命設計程序,雙縫幹涉實驗展示了一切。許多人應該聽說過雙縫幹涉實驗。雙縫幹涉實驗最初是用光進行的,但是實驗結果讓科學家們非常震驚。
  • 認知科學的危機:一場跨學科革命為什麼會走向失敗?
    如何判定一個理論的有效性?在20世紀初,哲學家卡爾·波普爾觀察到,愛因斯坦證明其相對論並沒有去尋找符合其理論的經驗證據,而是相反,他提出了自己理論可能被推翻的情況,尋求對相對論的證偽。在經過這類「判決性實驗」後,相對論的地位開始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