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獵雲網(微信:ilieyun)北京】7月3日報導(文/郭怡琳)
近日,「FUS獵雲網2019年度醫療健康產業峰會」在北京金茂萬麗酒店隆重舉行,近百位知名資本大咖、獨角獸創始人與創業者共聚一堂,探討醫療健康產業發展現狀及趨勢。本次峰會由獵雲網主辦,銳視角、獵雲資本、獵雲財經、企業管家、創頭條協辦。
隨著行業的不斷發展,國家將醫生多點執業政策放開,口腔領域的賽道也發生了巨大轉變。章駿認為,「口腔類產品背後天然連接著口腔醫療的市場。」他嘗試,用一把牙刷開啟口腔產業背後的醫療服務之門。
章駿,貝醫生CEO,國內頂尖工業設計師。2001年-2016年,任職聯想主任設計師,主要負責電腦和智能家居類產品的創新設計與開發。2008年北京奧運會祥雲火炬的主創設計師。2016年,創立北京青禾小貝科技有限公司擔任CEO。
火炬點亮的設計人生被牙刷推向高潮
初見章駿是在FUS獵雲網2019年度醫療健康產業峰會上。他身穿黑色T恤,站在臺上侃侃而談,講述著貝醫生巴氏牙刷的產品理念和專業態度。
「我希望用準醫療的態度做快消品。坦率來說牙膏、牙刷這樣的產品就是快消品,是入口型的產品,對人的健康非常重要。如何用準醫療的態度,做這樣的快消品,是我們在做產品當中的初心,也是我們的匠心所在。」章駿說。
搜索章駿其人,認知度最高的便是一手持奧運火炬,一手拿巴氏牙刷的形象照。這是章駿設計人生的兩大經典作品。「從2萬把火炬,到1億支牙刷。」章駿經常這樣介紹自己。
一名高端前瞻性產品的設計師,一把看似平凡的巴氏牙刷。從設計奧運火炬到設計牙刷,兩個截然不同的領域,對章駿來說,是觀念的革新,也是從小而美走向大眾化的升級。
章駿告訴獵雲網,「過去的設計成就一度讓我非常滿足。但隨著時間推移,大獎越拿越多,我卻發現,這些證書不再能帶給我成就感。獲獎的興奮感過後,我會陷入對產品應用的思考,想要探索更高的追求。」
在聯想開發創新產品的16年間,章駿先後取得35項發明專利,曾獲得包括德國紅點獎、德國iF設計獎、美國IDEA工業設計優秀獎、日本優良設計大獎 、DFA設計獎、 A』 Design設計獎在內的16項全球設計大獎。
然而,小而美的產品往往有受眾局限,這就註定了它們無法被更多消費者熟知,更無法締造出銷量神話,永遠不會像「海飛絲」一樣家喻戶曉。帶著這份追求,章駿毅然離職,並投身到口腔護理領域。
踏上口腔賽道不是偶然
事實上,在章駿進入口腔賽道前,就已經對自己未來的發展方向有了清晰認知。
章駿認為,「人們對口腔產品的需求真實存在。不同於一些智能類產品,它們可能是人為製造的偽需求。剛需類產品自身的滲透率非常高,背後的用戶群非常廣。比如牙刷牙膏這樣的產品,跟其他剛需類產品之間有一個顯著區別。像剃鬚刀、電吹風等,商家只能賣產品,但口腔類產品背後與口腔醫療服務相通。而且這個市場本身的規模就很大,與每個老百姓都息息相關。」
民間有句俗語,「牙疼不是病,疼起來要命。」這句話完美詮釋了章駿對口腔產品乃至口腔賽道的認知。「口腔領域存在機會巨大的三大圈層」是章駿對口腔賽道的高度概括。
三大圈層的第一層是一個海量的存量市場。手動牙刷牙膏作為老百姓的剛需,屬於必需消費品。而且這個成熟穩定的市場,還在穩步增長,預計到2020年,這個市場的消費規模可達到四百億左右。
三大圈層的第二層是一個飛速增量市場。隨著經濟收入的飛速發展,這個市場的翻倍速度每年都在提升。預計在2020年,市場規模會崛起到三百至五百億左右。
最後一個圈層是巨大的口腔醫療市場,預計到2020年可達到2000億。和其他領域不同,牙刷牙膏這樣的產品背後天然連接著一個口腔醫療市場。而且這個市場本身規模更大,對接醫院、診所、新興網際網路醫療平臺等,章駿和他的貝醫生還在不斷探索其中的新商機。
用智慧型手機的品質設計牙刷
作為頂尖設計師,章駿對產品的執著超乎尋常。他以另外一種態度來開發牙刷,把牙刷看成一個準醫療的入口,聚焦於80%用戶的80%需求,通過最優化的設計,打造一款更專業的牙刷。
貝醫生巴氏牙刷的名字來源於一個正確的刷牙方式——巴氏刷牙法。水平45度對著牙齦溝輕輕顫動的刷牙方式,被口腔醫生們認為是最有效的牙菌斑清除手段。口腔醫生發現去除牙菌斑是牙齦溝護理的關鍵意義,它也成為了繼防齲、美白後口腔護理方面的新關注點。
「中西方的飲食習慣和方式不同,口腔生理結構也有微小差別,從而導致了中西方人對口腔產品的需求不同,因此我們要根據國人的需求設計一款『中國方案』的刷牙產品,重新定義科學布局,」章駿補充道,「比如,中國人牙齒細小、口腔嬌嫩。這種特點對刷毛的細軟度、刷頭的形狀大小要求較高。目前而言,縱觀國際市場,專門針對中國人口腔特點的自主國貨品牌少之又少。」
貝醫生的每款產品背後都有一個強大的研發團隊。他們來自不同領域,例如章駿在聯想團隊做了16年,而團隊的其他成員分別來自聯想、富士康、松下、飛利浦、高露潔等不同行業。
用章駿的話說,「我們的團隊非常奇葩,IT、手機、小家電,還有日化、軟體的研發人員在一個團隊裡,這種現象在別的公司都是很少見到的。」
作為小米生態鏈中的一員,貝醫生巴氏牙刷通過小米眾籌平臺進入大眾視線,並以2年超1000萬支的銷售數據成為爆品。而後推出的貝醫生聲波電動牙刷,半年賣出超百萬支,位列2018小米眾籌銷量第一。2018年的博鰲亞洲論壇上,貝醫生巴氏牙刷更是作為唯一指定牙刷身份出現。
從工業設計師轉型成企業家,章駿似乎是一路順風順水。巴氏牙刷的屢獲殊榮,印證了德國大哲學家尼採的名言,「是金子埋在哪也會發光」 。
在貝醫生產品的研發上,章駿展現出一個設計者對於細節的專注。無論是對產品供應鏈的選擇,還是對產品本身的操作使用,章駿堅持用準醫療的態度做貝醫生產品。為此,他聘請權威醫生作為團隊顧問,共同研究口腔領域的百年發展。
貝醫生首席專家顧問,蓋德口腔創始人黃懽表示,「作為立志要教會一百萬國人正確刷牙的宣傳大使,我們帶著貝醫生產品去各個機構給大家做牙齒健康的宣傳。我本身也為很多知名國際牙刷品牌嘗試新的產品,所以一直非常期待能有國貨品牌出來,而貝醫生的表現超出我們的期待。」
連接醫療和用戶的產品「路由器」
好產品有了,銷量也有了,如何維護用戶對貝醫生而言又是一輪新的挑戰。在這個問題上,章駿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我們不需要擺出一副像教科書式的面孔去教育用戶。因為現在很多年輕用戶,他們都自己多元化的想法,他們也會更加理性。所以,我們要用好的產品去吸引用戶。我本人是設計師出身,比較善於把一個原材料和配方等各方面都非常專業的產品,用一個用戶特別願意接受的顏值去包裝。在這個年代,尤其對年輕用戶來說,顏值就是正義。用戶們更願意用這種方式去享受一些新的產品。」
對於貝醫生的發展前景,章駿非常明確。「我們有兩步走的發展願景。第一步,在口腔消費品領域,牙刷是我們的核心產品,通過我們的匠心、營銷渠道的拓展,讓貝醫生比肩口腔界的飛利浦和高露潔。」
「第二步,我們把專業的口腔醫療產品再設計,通過它來打通用戶家庭和醫院之間的橋梁。我們希望化身口腔界的「路由器」,讓我們的產品成為切入點,連接用戶和醫生,連接醫院診所和各平臺,包括一些媒體和數據,這個是我們在口腔領域的規劃和想法。」
統計數據顯示:在中國85%以上的成年人,都存在牙齒健康問題。世界衛生組織(WHO)對牙齒健康的標準要求,人到80歲至少還應該有20顆牙。也就是說,正常狀況下,人到80歲還是可以啃動骨頭的,而在中國幾乎很少有人做到。
刷牙是維護口腔衛生最基本的方法,但大多數人國人其實並不會刷牙。除了刷牙外,日常口腔護理還需要牙線、漱口水等配合使用,而絕大多數國人卻沒有這樣的習慣。因此貝醫生相繼推出貝醫生0+牙膏、貝醫生0+漱口水、貝醫生兒童牙刷、貝醫生牙線等產品,致力於打造口腔健康生態閉環。
貝醫生的發展適逢其時
章駿告訴獵雲網,「根據市場調查,現階段,中國的口腔診所90%以上導流渠道都要依靠洗牙服務。從醫生角度講,洗牙並不是口腔診所特別願意做的業務,這個業務又耗費人工,賺的錢也不多,但是這個業務對中國老百姓比較容易理解,而且市場需求量又大,最後洗牙就變成非常好的導流產品。」
中國百姓的過早掉牙大多是牙周炎所致。而牙周炎和齲齒也是國人在口腔健康領域面臨的主要挑戰。很多人覺得,一年洗一次牙,甚至半年洗一次牙,就能解決問題。但實際上,洗牙只是治療牙周炎的第一環,如果症狀很輕微,可能洗牙就解決了,如果症狀嚴重,就需一系列治療,甚至是手術。
2019年2月15日,國家衛健委發布《健康口腔行動方案(2019-2025年)》。行動方案強調,聚焦口腔科技發展和臨床重大需求,加強口腔疾病防治應用研究和轉化醫學研究,壓縮口腔高值耗材價格空間。
依照《方案》給出的健康口腔行動工作指標,到2020年,我國12歲兒童齲患率應從2016年的34.5%控制到32%以內,2025年控制在30%以內;成人每天2次刷牙率從2016年的36.1%,上升到2020年的40%,到2025年達到45%;65-74歲老年人存留牙數從2016年的22.5顆上升到2020年的23顆,2025年達到24顆。
採訪的最後章駿由衷表示,「貝醫生的發展適逢其時。今年,我們的小目標是能夠在至少500家診所裡面有我們貝醫生的產品,繼續開拓更多的權威牙科醫生成為我們的顧問,將產品與口腔醫學的臨床測試相結合。比方說,跟華西醫科大學等優秀口腔醫學院校以及研究機構建立合作,未來的貝醫生將會是口腔護理領域的『藥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