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在自己家房前屋後就能把錢賺,究竟是怎麼做到的呢?近日,記者在鐵嶺縣平頂堡鎮椴木嶺子村看到,不少村民在自家院子裡種植水果,靠發展庭院經濟,實現了增收致富。
下午2點多,椴木嶺子村黨支部副書記於丹和父親正在給葡萄掐尖,院子裡300棵葡萄碩果纍纍,綠色滿園。說起房前這七分地,於丹以前也在地裡種過菜,但是離市裡遠,賣菜十分不方便,很難見效益。2000年,於丹在父親帶領下,開始種葡萄,為家裡增收開闢新途徑。
於丹介紹,「按照當時價格,一斤葡萄8角錢,一棵葡萄收入10塊錢左右,我家這些葡萄能掙3000來塊錢。隨著價格增長,這300棵葡萄現在一棵收入能達到30塊錢,我這園子總收入能達到9000塊錢。」
記者看到,於丹家的葡萄每串都套了袋,他告訴記者,這樣既防蟲防病又無汙染,長成的葡萄品質好,等到8月份成熟的時候,有農業經紀人上門收購,還能留一部分給遊人採摘。在於丹家的葡萄架下,還種了一叢叢「苦姑娘」,上秋也能賣1000多塊錢。於丹說,他家還在附近承包了28畝山地,種寒富蘋果,一年下來,連蘋果帶葡萄大約能收入6萬塊錢。「現在6萬來塊錢按當地經濟收入來說,還算不錯,日子過得挺好,挺充實。」於丹說。
椴木嶺子村耕地不到4000畝,有500多戶人家,1600多人口,怎樣利用有限的土地,在家門口種點水果,增加收入,成為全村增收致富的重點任務。經過幾年的發展,通過以戶帶戶,以點帶面,像於丹這樣發展庭院經濟的村民越來越多。現在,發展庭院經濟已經成為椴木嶺子村民的主要致富手段之一。
今年64歲的張顯奎也是庭院經濟的受益者,記者見到他時,他正在自家房後的蘋果園裡查看蘋果套袋後的生長情況。張顯奎家前院種了200棵葡萄,後院山坡自留地裡種了100棵寒富蘋果樹。有13年蘋果種植經驗的張顯奎,自有一套讓蘋果不愁賣的好辦法。張顯奎說:「要想蘋果賣得好,主要是提高蘋果的品質、色澤和糖度。」
「房後這片蘋果樹馬上要增施葉面肥和磷鉀肥,既綠色無汙染,又提高甜度。」張顯奎說。把房前屋後打理得紅紅火火的張顯奎,還自己琢磨著蓋了一個倉庫,儲存三四萬斤蘋果過冬沒問題。他說,蘋果保存好了,一直能賣到來年五一。
張顯奎說:「我家就3口人,除了我和媳婦,還有80多歲的老母親,平時沒有什麼花銷,自己種的菜就夠吃。我這房前屋後種的葡萄、蘋果,再加上種地,一年掙五六萬塊錢不費勁。現場國家政策好,在農村生活感覺挺好。」
目前,椴木嶺子村貧困戶已經全部實現精準脫貧,不少村民蓋了新房,住上了二層小樓,全村人正依靠勤勞和智慧,在致富奔小康的路上大步前進。
鐵嶺日報記者 袁海洋
編輯:韓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