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木
用文字與卡友們聊情懷。
【卡車之家 原創】12月2日是一年一度的「全國交通安全日」,各媒體、交通執法部門每年在此時間節點都會舉辦一系列主題宣傳活動,提醒民眾時刻提高交通安全意識。
今年「全國交通安全日」前後,部分媒體和道路執法部門以大貨車駕駛盲區為關注點,帶著大貨車走進校園,形象演示貨車盲區分布點和面積,告誡人們遠離這些卡車危險地帶。
在貨車發生的所有傷亡事故中,因盲區造成的事故佔比最高,這其中又尤以右轉彎盲區帶來的傷亡量最大。借著今年「全國交通安全日」契機,我們一起來探個究竟,畢竟弄清楚原因才能有效預防。
11月17日,江蘇泰州市一輛大貨車右轉彎時,與一輛電動自行車發生碰撞,之後又拖行了70多米,事故造成電動車駕駛員重傷。
11月16日,廣西欽州市一罐式大貨車右轉,一電動車處於大貨車的右轉盲區位置,被大貨車帶倒並捲入車底,所幸電動車駕駛員在碰撞前一秒提前跳車才沒有受傷。
11月11日,浙江杭州一工程車右轉時碰上直行電動車,因車頭又大又高,轉彎時有一個盲區,將一位騎電動車的女子碾壓身亡。
......
幾乎每天都有類似的慘劇上演,盲區幾乎成為交通事故的第一大殺手。以深圳市為例,今年以來深圳發生的涉重型貨車事故88起,死亡91人,其中因盲區導致的事故達47起,佔比超過一半。筆者想額外強調的是,因大貨車右轉彎引發的事故數量居高不下,且死亡率很高,這其中除了盲區讓貨車司機看不到障礙物,更因為大眾不熟悉但是卻常常帶來致命危險的三個字——內輪差。
很多人都知道貨車會存在視線盲區,如下圖所示,當人或者非機動車在貨車前輪附近時(A區或D區),駕駛員通過右後視鏡是看不到有障礙物的,這時候繼續右轉,就很容易把靠近行駛的行人或電動一族剮蹭倒地。
此時更危險的一幕出現了,因為蹭到之後駕駛員未能覺察,很可能會繼續行駛,就會把人帶入車底甚至碾壓過去。很多類似事故,當駕駛員感覺車輪顛簸了一下才意識到出現安全事故了。
貨車前後左右都存在盲區,如果單純因為盲區所致,顯然右轉彎談不上事故高發動作,還有一個比盲區更致命性的因素,就是內輪差。內輪差是指車輛轉彎時靠近行人一側的前輪轉彎半徑與後輪轉彎半徑之差,意味著前、後車輪的運動軌跡不重合。這種書面定義或許不好理解,筆者結合下圖用通俗的語言解釋一下,相信大家就恍然大悟了。
如果你是一個行人,此刻與大車並排行駛,都計劃向右轉向,在並排右轉的過程中你潛意識會認為貨車會按照藍色的曲線行駛,與你一直呈並列弧狀。事實呢,貨車的右後輪是按照紅色邊線行駛的,也就是說貨車其實會闖入你自認為安全的「領地」,威脅你的生命。這就是貨車在轉彎時產生的內輪差。
因為後輪行駛的軌跡要比前輪更加靠近內側,更形象的說,大車前輪可以繞過道路的某一物體,而後輪卻繞不過去。普通家用車的內輪差約為0.5米,大貨車的內輪差可達到1.5-2米,軸距越長,轉彎幅度越大,形成的內輪差就會越大。如果你處於貨車右後側的盲區內,距離大貨車2米都會存在很大風險。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一不了解貨車盲區,二不了解內輪差,加上右轉彎時車輛行人都靠右行駛,雙方距離挨得格外近,很多人總覺得車頭碰不到就沒問題,以至於發現貨車開始轉彎了都無動於衷,事故即將發生了卻沒有意識躲避。
事故的發生總是源於雙方麻痺大意,行人不要指望「它能看見我」或者「它會躲開我」,貨車司機更不要指望行人自覺遠離盲區並保持安全車距。事實上,雙方都有意識的用心規避,才是確保安全行駛的關鍵。
一是卡車司機在轉彎過程中,速度慢一些,轉彎半徑大一些,要提前通過後視鏡觀察後方行人動向。在接近路口之前儘量有意識的記憶右邊行駛的人或物,如果發現右後方某個人或物看不到了,那它很可能就駛入了你的視線盲區,這時候就需要警惕了,謹防「半路殺出個程咬金」。
第二點最重要,意識到貨車轉彎會存在內輪差後,行人就一定要注意和貨車保持足夠的車距,一般來說要保持2.5米的距離才能確保安全。同時,當看到前方大貨車正在右轉彎時,不管自己是直行還是右轉都要放慢速度,寧可跟在後面也不要並行轉彎,更不要加速搶黃燈甚至闖紅燈直行,否則進入貨車盲區就會非常危險。(文/卡車之家特約作者:李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