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有個錯誤的理念,孩子上學後會繼承父母的能力或意志,對於學習這件事應該無師自通的保持自覺,我和寶寶的父親雖然不算學霸,但也處在學習的上遊,孩子的父親還出過國。
她成績至少也能達到中等,所以早教時疏於管理,但現實給了我狠狠記一耳光。
我的大女兒和現下流行的視頻中一樣,每天寫作業時,雞飛狗跳,吼到心臟差點搭橋,她要麼睜著無辜的眼睛水汪汪的望著你,漸漸把嘴角擴張成裂谷,從雙眸中再傾下兩條瀑布。要麼無助的搖著頭捂著耳朵,在那一時刻,我既尬尷又無措,從親媽成為了後娘,然她的成績有時90,有時60,謎一樣讓我捉摸不透。
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愛因斯坦
我百思不得其解,這一屆的孩子到底怎麼了?在輔助女兒學習的過程中,我漸漸悟出了許多道理,原來我從一開始就錯了。
這屆孩子的學習目標不再是跟讀,也不再是背誦,而是邏輯思維和靈活運用各種公式,要做到題意千變萬化,依然能夠找到公式的運用法則。
說白了就是多動腦,一道題一道題直接告訴答案,是錯誤!緊盯著孩子,讓她注意力集中,不許拖拉,是錯誤!大吼大叫,氣到不能自已,更是最大的錯誤!把孩子罵傻了,她依然還是不會呀!
說到底,還是對於學習這件事有了太多的誤差,我讀了許多關於學習方法的書籍,終於在疫情長假期間,讓女兒做到了自覺學習,規劃學習時間,主動完成學習任務,開學後,第一次測試語文94分,數學99分(她一向偏科)。
這其中對我影響最大的一本書是萬維鋼老師寫的《學習究竟是什麼》。
萬維鋼是前物理學家,現科學作家,1999年畢業於中國科技大學,2005年獲得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曾長期從事核聚變等離子體物理研究,現居美國。
著有暢銷書《萬萬沒想到:用理工科思維理解世界》(獲得第十屆「文當圖書獎」和2014「中國好書」等獎項)
這本書不止能夠指導學生學習,還可以提高職業學習,為想成為斜槓少年,兼職實現財務自由的人作導引,只要你是一個不想放棄自我,心有夢想,並隨時提升自我能力的人,都會被書中的各種學習方式和常識所顛覆。
書中通過科研數據、各學科頂級科學家的試驗報告,來指出曾在學習中走過的彎路,那麼到底學習是什麼?如何提升學習力?如何用比別人少幾倍的時間來獲得更多的知識呢?
一、刻意練習的10000小時定律不是在舒適區內做無用功
一萬小時定律是作家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一書中指出的定律。"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1萬小時的錘鍊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世界級大師的必要條件。"他將此稱為"一萬小時定律"。
要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需要10000小時,按比例計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個小時,一周工作五天,那麼成為一個領域的專家至少需要五年。這就是一萬小時定律。
但是你在某個領域工作五年,真的能夠成為專家嗎?如果能,那麼我們這世界豈不要被專家所包圍?現實推翻了這個理論,但它真的就是錯的嗎?
並不是,對於訓練這件事來說,真正的關鍵根本不是訓練時間的長短,而且是訓練的方法。
1. 只在「學習區」練習2. 把要訓練的內容分成有針對性的小塊,對每一個小塊進行重複練習3. 在整個練習過程中,隨時能獲得推薦效的反饋4. 練習時注意力必須高度集中
心理學家把人的知識和技能分為層層嵌套的三個圓形區域:最內一層是「舒適區」,是我們已經熟練掌握的各種技能; 最外一層是「恐慌區」,是我們暫時無法學會的技能; 二者中間則是「學習區」,是最適合我們現在學習的技能。
大部分人學會一些東西,就停留在舒適區不肯前行。
比如我們都曾聽過「傷仲詠」的故事,天才兒童仲詠,因少時與眾不同,能夠背誦詩歌而成為網紅,父親於是把他當成賺錢機器,四處跑場子表演,而仲詠卻因在舒適區過久,再未曾參與過學習,淪落為吃瓜群眾,離星光少年越來越遠。
古人早已懂得舒適區不適合成長。
業精於勤,荒於嬉。——韓愈
持續進步的關鍵就是持續地在「學習區」做事,仲詠這顆童星為什麼長大以後就不行了?這並不是因為小時候練太累練「廢」的,而是早期過於輝煌,這種輝煌會把人的思想留住。
更重要的是童星早早就獲得了一個足以取得傲人成績的「舒適區」,這個舒適區裡的技能是他們揚名立萬的資本,是他們的競爭優勢。
沒人願意放棄自己的優勢項目,這就嚴重阻礙了他們對新技能的學習,並使他們逐漸喪失競爭力。
想要獲得更多的成就,就需要不斷通過努力把恐慌區轉換為舒適區,讓自己的舒適區不斷擴大,所以,當你在學習過程中感覺測試題太過簡單,或是在工作中覺得無聊,就需要提高自己,向恐慌區開墾,直到佔領下一個舒適區為止。
這樣不斷的擴展自己的舒適安區地盤,才能夠越來越進步,遙遙領先!
二、喜歡=熟悉+意外公式與更快更高效的15.87%學習效率
這裡有一個讓我驚奇的公式:喜歡=熟悉+意外。
一個文藝作品要想最大限度吸引觀眾,必須既提供觀眾熟悉的東西,又製造意外。
比如前段時間非常火爆的電視劇《安家》,說的就是房產中介賣房的事,為什麼能夠強烈吸引觀眾呢?
因為房子和每個家庭息息相關,我們不是在買房的路上奔波,就是在賣房的路上彷徨,還有很多年輕人在租房的路上常駐,房產中介是與我們有高度聯繫的服務行業,但我們對於房產內部的操作卻是陌生的,而房產和客戶之間發生的故事都是出乎我們意料之外的。
再加上這部劇中有許多可爭議之處,關注它的人就比較多,這就是熟悉+意外的組合,我們也可以用來解析其他電視劇。
而那些不溫不火的劇,十有八九是沒有把握好這個配比,這個配比用在學習當中也是有效的,「舊信息」與「新信息」的配比到底應該是多少呢?
羅伯特.威爾遜等人發表的《最優學習的80%規則》中,說到這個問題是有最優數值解的,那就是15.87%
在學習的時候,只有當你判斷錯誤,才說明這個知識對你是新知識,你才能有所提高,才能夠脫離舒適區,走入學習區。
也就是說當你訓練一個東西的時候,你給它的內容應該有大約85%是它熟悉的,有大約15%是令它感到意外的。研究者把15.87%叫做「最佳意外率」,這個數值就是學習的「甜蜜點」。
在幫助孩子輔導作業或是自己做某學科訓練的時候,就可以根據這個配比去提高成績。
為什麼孩子們總會被遊戲所吸引,沉迷於手機無法自拔,因為研究遊戲的商家懂得15.87%配比,研究出來的遊戲就是剛剛好有一點挑戰,又不會讓人夠不到,就連成人都無法抗拒這個規則,那我們為什麼不用在學習的提高上呢?
學習不是為了學到已經有的知識,而是為了探索知識的空白領域。
三、成長型思維模型種子
最近因作文被老師批評而輕生的女孩刷爆了屏幕。我們去看那個女孩寫的作文《西遊記》,都會認為她寫的挺好,很深刻有思想,遠遠超出這個年齡的心智,不理解老師為什麼還會給她差評。
暫且不去議論老師做得對與不對,就來說說這個女孩無法承受老師批評的底層思維。
德韋克的理論認為,人工智慧的思維模式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所謂的「成長型思維模式」,認為學習不在於天賦,而在於努力,只要努力用功,什麼都能學會。另一種叫「固定型思維模式」,就是特別相信天賦的存在,擅長的東西就是擅長,要是不擅長怎麼學都沒用。
德韋克還證明,成長型思維模式有利於人的成長,並且建立了因果關係,只要你能向一個孩子灌輸成長型思維模式,就能輔助他的成長。
相信大家都有過體會,如果班級中那些差生,總被老師或同學DISS學習不好,什麼也做不好,他的成績就會變得越來越糟糕,相反,如果一個差生有人能夠一直鼓勵他,相信他,也許會創造奇蹟。
能夠擁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會把任務當成一個學習的機會。他並不是通過任務來證明什麼,而是通過任務來提高自己。他把任務當成機會,結果他的表現會好得多。
德韋克有一個特別簡單,但肯定更有效的灌輸成長型思維模式的方法,假設你的小孩完成了一項任務,比如考試考得不錯,或者作業寫得好,這時你要給他一個口頭表揚,這個表揚非常關鍵,但要注意措辭。
如果你表揚孩子聰明,他就會陷入固定型思維模式之中。他會把以後每一項任務都當成證明自己聰明的測試,他會害怕被證明不聰明,他會儘量選擇簡單的任務。
很顯然那位跳樓的女孩,就是被老師否定了自己的作文,開始懷疑人生,懷疑自己寫作的能力,懷疑自己被DISS,才有可能產生如此過激的行為。
如果她的家長能夠換一種方式在日常中表揚她:不錯啊,作文寫得很好,看來你是下了很大功夫呀,下次繼續,只要你努力,什麼事都能做成。
相信老師DISS她的時候,她也只是懷疑自己的方式用錯了,會把重心放在寫日記做自我表達上,行為就不會如此偏激了。
家長平時對孩子的肯定,一定要恰如其分,千萬不要因為點滴行為,導致嚴重後果。
這本小小的掌中書,卻有著大大的學問,顛覆了我們以往對學習的認知,學習或是件苦差事,但如果能夠掌握更多的方法,也許我們會得到解決問題的新思路,開拓出一條通往羅馬的大路。
這本書很精美,有著鐳射封面,奇巧的目錄,處處體現出不同其他書本的匠心。
其中還有更多的知識等你來認領,對於筆記的整理。
通過閱讀,我對素材的收集和思維導圖的認知有了新的定義,原來我們以前所學的知識是有不足之處的,就像一本武林秘籍缺少了重要的幾頁,而這本書恰好彌補了這些空白點。
一本新書像一艘船,帶領我們從狹隘的地方,駛向生活的無限廣闊海洋。——海倫凱勒
來吧,隨著我一起揚帆船起航,帶領孩子馳騁在知識的海洋,也許看過這本書後,你再也不會被自己的思維所局限,指導孩子並重新界定思維,做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