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0小時定律到底有用沒?自律最高效率是啥?一本書解密

2020-12-11 人魚薇沫閱讀與寫作

我一直有個錯誤的理念,孩子上學後會繼承父母的能力或意志,對於學習這件事應該無師自通的保持自覺,我和寶寶的父親雖然不算學霸,但也處在學習的上遊,孩子的父親還出過國。

她成績至少也能達到中等,所以早教時疏於管理,但現實給了我狠狠記一耳光。

我的大女兒和現下流行的視頻中一樣,每天寫作業時,雞飛狗跳,吼到心臟差點搭橋,她要麼睜著無辜的眼睛水汪汪的望著你,漸漸把嘴角擴張成裂谷,從雙眸中再傾下兩條瀑布。要麼無助的搖著頭捂著耳朵,在那一時刻,我既尬尷又無措,從親媽成為了後娘,然她的成績有時90,有時60,謎一樣讓我捉摸不透。

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愛因斯坦

我百思不得其解,這一屆的孩子到底怎麼了?在輔助女兒學習的過程中,我漸漸悟出了許多道理,原來我從一開始就錯了。

這屆孩子的學習目標不再是跟讀,也不再是背誦,而是邏輯思維和靈活運用各種公式,要做到題意千變萬化,依然能夠找到公式的運用法則。

說白了就是多動腦,一道題一道題直接告訴答案,是錯誤!緊盯著孩子,讓她注意力集中,不許拖拉,是錯誤!大吼大叫,氣到不能自已,更是最大的錯誤!把孩子罵傻了,她依然還是不會呀!

說到底,還是對於學習這件事有了太多的誤差,我讀了許多關於學習方法的書籍,終於在疫情長假期間,讓女兒做到了自覺學習,規劃學習時間,主動完成學習任務,開學後,第一次測試語文94分,數學99分(她一向偏科)。

這其中對我影響最大的一本書是萬維鋼老師寫的《學習究竟是什麼》。

萬維鋼是前物理學家,現科學作家,1999年畢業於中國科技大學,2005年獲得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曾長期從事核聚變等離子體物理研究,現居美國。

著有暢銷書《萬萬沒想到:用理工科思維理解世界》(獲得第十屆「文當圖書獎」和2014「中國好書」等獎項)

這本書不止能夠指導學生學習,還可以提高職業學習,為想成為斜槓少年,兼職實現財務自由的人作導引,只要你是一個不想放棄自我,心有夢想,並隨時提升自我能力的人,都會被書中的各種學習方式和常識所顛覆。

書中通過科研數據、各學科頂級科學家的試驗報告,來指出曾在學習中走過的彎路,那麼到底學習是什麼?如何提升學習力?如何用比別人少幾倍的時間來獲得更多的知識呢?

一、刻意練習的10000小時定律不是在舒適區內做無用功

一萬小時定律是作家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一書中指出的定律。"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1萬小時的錘鍊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世界級大師的必要條件。"他將此稱為"一萬小時定律"。

要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需要10000小時,按比例計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個小時,一周工作五天,那麼成為一個領域的專家至少需要五年。這就是一萬小時定律。

但是你在某個領域工作五年,真的能夠成為專家嗎?如果能,那麼我們這世界豈不要被專家所包圍?現實推翻了這個理論,但它真的就是錯的嗎?

並不是,對於訓練這件事來說,真正的關鍵根本不是訓練時間的長短,而且是訓練的方法。

1. 只在「學習區」練習2. 把要訓練的內容分成有針對性的小塊,對每一個小塊進行重複練習3. 在整個練習過程中,隨時能獲得推薦效的反饋4. 練習時注意力必須高度集中

心理學家把人的知識和技能分為層層嵌套的三個圓形區域:最內一層是「舒適區」,是我們已經熟練掌握的各種技能; 最外一層是「恐慌區」,是我們暫時無法學會的技能; 二者中間則是「學習區」,是最適合我們現在學習的技能。

大部分人學會一些東西,就停留在舒適區不肯前行。

比如我們都曾聽過「傷仲詠」的故事,天才兒童仲詠,因少時與眾不同,能夠背誦詩歌而成為網紅,父親於是把他當成賺錢機器,四處跑場子表演,而仲詠卻因在舒適區過久,再未曾參與過學習,淪落為吃瓜群眾,離星光少年越來越遠。

古人早已懂得舒適區不適合成長。

業精於勤,荒於嬉。——韓愈

持續進步的關鍵就是持續地在「學習區」做事,仲詠這顆童星為什麼長大以後就不行了?這並不是因為小時候練太累練「廢」的,而是早期過於輝煌,這種輝煌會把人的思想留住。

更重要的是童星早早就獲得了一個足以取得傲人成績的「舒適區」,這個舒適區裡的技能是他們揚名立萬的資本,是他們的競爭優勢。

沒人願意放棄自己的優勢項目,這就嚴重阻礙了他們對新技能的學習,並使他們逐漸喪失競爭力。

想要獲得更多的成就,就需要不斷通過努力把恐慌區轉換為舒適區,讓自己的舒適區不斷擴大,所以,當你在學習過程中感覺測試題太過簡單,或是在工作中覺得無聊,就需要提高自己,向恐慌區開墾,直到佔領下一個舒適區為止。

這樣不斷的擴展自己的舒適安區地盤,才能夠越來越進步,遙遙領先!

二、喜歡=熟悉+意外公式與更快更高效的15.87%學習效率

這裡有一個讓我驚奇的公式:喜歡=熟悉+意外。

一個文藝作品要想最大限度吸引觀眾,必須既提供觀眾熟悉的東西,又製造意外。

比如前段時間非常火爆的電視劇《安家》,說的就是房產中介賣房的事,為什麼能夠強烈吸引觀眾呢?

因為房子和每個家庭息息相關,我們不是在買房的路上奔波,就是在賣房的路上彷徨,還有很多年輕人在租房的路上常駐,房產中介是與我們有高度聯繫的服務行業,但我們對於房產內部的操作卻是陌生的,而房產和客戶之間發生的故事都是出乎我們意料之外的。

再加上這部劇中有許多可爭議之處,關注它的人就比較多,這就是熟悉+意外的組合,我們也可以用來解析其他電視劇。

而那些不溫不火的劇,十有八九是沒有把握好這個配比,這個配比用在學習當中也是有效的,「舊信息」與「新信息」的配比到底應該是多少呢?

羅伯特.威爾遜等人發表的《最優學習的80%規則》中,說到這個問題是有最優數值解的,那就是15.87%

在學習的時候,只有當你判斷錯誤,才說明這個知識對你是新知識,你才能有所提高,才能夠脫離舒適區,走入學習區。

也就是說當你訓練一個東西的時候,你給它的內容應該有大約85%是它熟悉的,有大約15%是令它感到意外的。研究者把15.87%叫做「最佳意外率」,這個數值就是學習的「甜蜜點」。

在幫助孩子輔導作業或是自己做某學科訓練的時候,就可以根據這個配比去提高成績。

為什麼孩子們總會被遊戲所吸引,沉迷於手機無法自拔,因為研究遊戲的商家懂得15.87%配比,研究出來的遊戲就是剛剛好有一點挑戰,又不會讓人夠不到,就連成人都無法抗拒這個規則,那我們為什麼不用在學習的提高上呢?

學習不是為了學到已經有的知識,而是為了探索知識的空白領域。

三、成長型思維模型種子

最近因作文被老師批評而輕生的女孩刷爆了屏幕。我們去看那個女孩寫的作文《西遊記》,都會認為她寫的挺好,很深刻有思想,遠遠超出這個年齡的心智,不理解老師為什麼還會給她差評。

暫且不去議論老師做得對與不對,就來說說這個女孩無法承受老師批評的底層思維。

德韋克的理論認為,人工智慧的思維模式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所謂的「成長型思維模式」,認為學習不在於天賦,而在於努力,只要努力用功,什麼都能學會。另一種叫「固定型思維模式」,就是特別相信天賦的存在,擅長的東西就是擅長,要是不擅長怎麼學都沒用。

德韋克還證明,成長型思維模式有利於人的成長,並且建立了因果關係,只要你能向一個孩子灌輸成長型思維模式,就能輔助他的成長。

相信大家都有過體會,如果班級中那些差生,總被老師或同學DISS學習不好,什麼也做不好,他的成績就會變得越來越糟糕,相反,如果一個差生有人能夠一直鼓勵他,相信他,也許會創造奇蹟。

能夠擁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會把任務當成一個學習的機會。他並不是通過任務來證明什麼,而是通過任務來提高自己。他把任務當成機會,結果他的表現會好得多。

德韋克有一個特別簡單,但肯定更有效的灌輸成長型思維模式的方法,假設你的小孩完成了一項任務,比如考試考得不錯,或者作業寫得好,這時你要給他一個口頭表揚,這個表揚非常關鍵,但要注意措辭。

如果你表揚孩子聰明,他就會陷入固定型思維模式之中。他會把以後每一項任務都當成證明自己聰明的測試,他會害怕被證明不聰明,他會儘量選擇簡單的任務。

很顯然那位跳樓的女孩,就是被老師否定了自己的作文,開始懷疑人生,懷疑自己寫作的能力,懷疑自己被DISS,才有可能產生如此過激的行為。

如果她的家長能夠換一種方式在日常中表揚她:不錯啊,作文寫得很好,看來你是下了很大功夫呀,下次繼續,只要你努力,什麼事都能做成。

相信老師DISS她的時候,她也只是懷疑自己的方式用錯了,會把重心放在寫日記做自我表達上,行為就不會如此偏激了。

家長平時對孩子的肯定,一定要恰如其分,千萬不要因為點滴行為,導致嚴重後果。

這本小小的掌中書,卻有著大大的學問,顛覆了我們以往對學習的認知,學習或是件苦差事,但如果能夠掌握更多的方法,也許我們會得到解決問題的新思路,開拓出一條通往羅馬的大路。

這本書很精美,有著鐳射封面,奇巧的目錄,處處體現出不同其他書本的匠心。

其中還有更多的知識等你來認領,對於筆記的整理。

通過閱讀,我對素材的收集和思維導圖的認知有了新的定義,原來我們以前所學的知識是有不足之處的,就像一本武林秘籍缺少了重要的幾頁,而這本書恰好彌補了這些空白點。

一本新書像一艘船,帶領我們從狹隘的地方,駛向生活的無限廣闊海洋。——海倫凱勒

來吧,隨著我一起揚帆船起航,帶領孩子馳騁在知識的海洋,也許看過這本書後,你再也不會被自己的思維所局限,指導孩子並重新界定思維,做更好的自己!

相關焦點

  • 想要在職場中修煉硬本領,你要懂「10000小時定律」
    因為只有修煉硬本領,他才能有核心競爭力,然而在這個過程中要始終要遵循"10000小時定律"。3.提升你的抗壓能力和自律力用10000個小時去訓練一門硬本領,它所花費的時間最起碼要3年,沒有一個良好的抗壓能力和自律能力,是不可能做到的。我們做任何事情堅持很重要,中途肯定會遇到很多困難,只要有目標,絕對不會輕易放棄。
  • 比伯婚後首支單曲:10000小時定律,我願了解你
    不知為何,小愛竟有一種老母親般的感動。整首歌又歡快,又溫馨,可以說是一首非常適合在結婚典禮上播放的音樂。相較於此,小愛更喜歡這首歌的立意。10000小時定律,我們耳熟能詳。是作家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一書中指出的定律。想要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需要在這個領域花費10000個小時。這個定律也被用作鼓勵那些很多,想要開始卻又不敢開始的人。
  • 熟能生巧:10000小時定律的「3誤區」與「4板斧」
    加拿大著名作家馬爾科姆 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一書中提出了一個著名觀點:這一定律提出後一時間風靡全球、萬人擁躉,估計就算你沒有讀過,也聽過許多暢銷書提到過這個觀點。格拉德威爾認為: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因為天資超人,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只要經過1萬小時的錘鍊,任何人都能從平凡變成超凡。與此同時,許多心理學家都對 「一萬小時定律」提出質疑,稱這一理論被過度推測,或者說是完全錯誤的。
  • 是熱愛&自律,是勇往直前&永不放棄,是一萬小時定律
    是熱愛&自律,是勇往直前&永不放棄,是一萬小時定律 2018-07-06 11:03  拳擊周刊666
  • 為生命增加一小時,高質量的早起,才是性價比最高的自律(薦讀)
    每天早起一小時做6件事(沉靜、肯定、想像、運動、閱讀、撰寫),他的人生徹底來了個大翻轉!《富爸爸,窮爸爸》的作者羅伯特·清崎對《早起的奇蹟》讚譽有嘉:哈爾簡直是個天才,這本書給我的生活帶來了奇蹟。書中不僅提供了最好的個人成長計劃,重塑了數世紀以來人們對於改變的認知,還為讀者提供最有效的個人提升項目。
  • 每天沒3小時以上,還想搞定英語?
    今天得老實告訴大家一個非常殘酷的事實:那些單想利用零碎時間就搞定英語的人,從一開始就輸了這場語言的遊戲。因為科研發現,每天至少要3小時才能學好英語。對,是至少!這個判斷,來自獲得美國年度最佳圖書獎的《培養雙語兒童——全球雙語家庭教育解密》一書。孩子在不睡覺的時候,至少需要20%的時間(大概是一周16小時)都處於語言豐富的的環境中,才能學好弱勢語言。
  • 學霸的「草稿紙」火出圈,老師:自律成就人生,網友:有啥用?
    相信每個人的學生時代都有這樣一個「孩子」,父母總是願意用這些模範自己的孩子作對比。如今,網際網路發達,讓父母知道了更多的別人家的優秀的孩子,簡直就是對學生「忍耐力」的挑戰,就連普普通通的草稿紙也能成為朋友圈霸屏的教育典範。
  • 別讓10000小時定律毀了你,在錯誤道路上的努力只是時間的苦力。
    在他們20歲時,艾利克森對他們的練習時長進行了統計,發現:第一組學生的練習時長是10000小時,第二組學生的練習時長是8000小時,第三組學生的練習時長是4000小時。由此,格拉德威爾獲得靈感,提取出10000小時定律,並寫了一本暢銷書《異類》,讓我們不禁相信只要努力夠了10000小時就能成為傑出的人。然而,10年後,艾利克森發現自己當初的理論被誤解,由此出了《刻意練習》一書。
  • 一萬小時定律,成功之路必經的隘口
    他不喝酒,不泡妞,不泡夜店,不抽菸,以超人的自律專注於籃球,雷打不動堅持籃球訓練。即使在無人監督的休賽期,也自費制定訓練計劃,聘請專門的訓練師進行訓練,一切靠自己主動而為。在一次訪談,詹姆斯表示:疫情期間每天上午訓練,晚上也訓練,利用私人健身房訓練,從不間斷。
  • 10000小時定律了解一下,有意思嗎?
    還有個叫比爾·喬伊的人,重新編寫了UNIX系統,參與了創辦昇陽電腦公司,重新編寫了另一種程序語言——java,這個現代計算機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人物是「沒日沒夜玩命的人」。16歲的時候,他就開始發動編程1萬個小時中的第1個小時了。10000小時成功定律是引自一個實驗。
  • 交易中的「10000小時定律」,努力就能夠成功? - 交易者日記
    時間投入,很容易就令人聯想到「10000小時定律」。這一個理論是作家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一書中指出,他認為1萬小時的錘鍊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世界級大師的必要條件。但很多人認為,由於交易的特殊性,這一行業並不遵循10000小時定律。
  • 一萬小時定律解讀:成大事需要多久?
    一萬小時定律是在1993年被德國心理學家埃裡克森首次提出的。那時他在對柏林音樂學院的學生深入研究時發現,那些被公認的最有才華的小提琴手,他們的練習時長基本都是10000小時。埃裡克森發表了一篇論文記錄了這一發現,討論了練習和長時間堅持的重要性。
  • 對「一萬小時定律」的兩大誤解
    根據他們的統計模型,同樣是在7~8歲開始練習,「最有才」的小提琴家們到20歲時平均積累了10000小時以上的刻意練習;「有才」的小提琴家們20歲時積累了平均約7800小時的練習。而那些最後去做老師的小提琴家平均只積累了約4600小時的練習。 為了證明練習和成就的關係不局限於小提琴,他們又找來了專業和業餘的鋼琴家進行比較。
  • 打破10000小時定律,快速成為銷售專家!
    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在他的《局外人》中提到,「一個真正的專家要在其領域內付出10000小時的時間去學習和實踐。」如果一天付出10個小時的時間去學習,需要3年;如果每天付出5個小時,需要6年。通過這個例子,我門了解到,一個營銷領域內的專家首先應該有過硬的專業素質,同時也不能放棄專業技能上不斷成長的機會。在創新的時代我們如何打破10000銷售定律快速成為專家,唯有取人之長,補己之短。
  • 一萬小時定律中的經典故事
    最新一本書名為《超凡者》(Outliers),與其說是其自傳,不如說是一冊勵志書,尤其在「成功」、「天才」等概念上發表了獨特見解。格拉德威爾認為,生來的才能和一定的知識固然重要,但天才並非唯一或最為重要的東西,真正有用的是普通的實踐經驗。
  • 「一萬小時定律」的這三點一點沒錯!
    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 《異類》一書提及的一萬小時定律是不少人用來激勵自己的準則。在知道這一概念的前提下,我看了丹尼爾·科伊爾的這本《一萬小時天才定律》,想要試圖看一看一萬小時還有什麼內容可講。在這本書裡,作者用大量案例(莫扎特等各種名人的例子作者真的是信手拈來)講述了一個觀點:(精深練習+激情+伯樂)*10000=「天才」因為是用大量案例來論證觀點,所以這本書翻起來也非常快,全書的重點僅用199頁的一張圖(即下圖)即可說明。
  • 拆書《關鍵24小時學會任何技能》
    小時定律嗎?不知道到從什麼時候起,10000小時定律變得家喻戶曉。似乎無論要做點什麼事情,就得先咬牙鑽研10000小時才有資格說話一樣。這個理論最大的優點就是:將看不見摸不著的努力和成功用10000個小時給量化了,這的確激勵了很多人。但是,你有沒有懷疑過這個理論的適用性。今天我們要講一個真實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喬希考夫曼,是一個作家。
  • 如何高效改變人生——《人生效率手冊》讀書筆記
    要實現目標就必須要學習,在學習過程中,你一定要讓你的知識成為一個體系,你的知識就好比是一些碎片,每讀一本書,你就會獲得一些碎片,你用這些碎片逐漸地構建一座專屬於你的知識宮殿,這個就是你的系統了。所以書不是白讀的,也不是亂讀的,關於如何讀書,我會在下一篇文章中詳細闡述。
  • 自律他不香嗎?
    那到底怎麼讓孩子投入而更多認知資源呢?凡事咱得講個效率,而學習的快慢就和認知效率有關。而太簡單的題,孩子看一眼就知道答案了,還思考個啥?所以讓孩子先做一道稍微有點困難的題,讓他在思考的同時慢慢集中精力,打起精神。而且,如果這道題做對了,還能讓孩子有小小的高興一下,滿足一下在家長面前想表現的虛榮心,使得孩子更有學習的動力。
  • 高效能人士的四大效率法則利器:你不是沒時間,只是沒效率
    蕭伯納曾說:「世界上如果只有兩種物質的話,那就是高效率和低效率;世界上如果只有兩種人的話,那就是效率高的人和效率低的人。」為什麼我的時間總是不夠用這個問題時常困擾大家,明明自己忙忙碌碌一整天,可任務總是完不成?你沒有時間睡覺,也沒有時間出去玩,你的任務還堆成山!這是因為你不夠高效,你沒有充分的利用你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