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10000小時定律毀了你,在錯誤道路上的努力只是時間的苦力。

2020-08-29 西西里太陽



1993年,格拉德威爾讀了艾利克森發表的一篇論文:

艾利克森將學生分成三組進行實驗:其中第一組是卓越的,並具有成為世界級小提琴演奏家潛力的學生;第二組是比較優秀的;第三組是被認為永遠不可能達到專業水準,僅僅只是立志於成為音樂教師的學生。

在他們20歲時,艾利克森對他們的練習時長進行了統計,發現:第一組學生的練習時長是10000小時,第二組學生的練習時長是8000小時,第三組學生的練習時長是4000小時。

由此,格拉德威爾獲得靈感,提取出10000小時定律,並寫了一本暢銷書《異類》,讓我們不禁相信只要努力夠了10000小時就能成為傑出的人。

然而,10年後,艾利克森發現自己當初的理論被誤解,由此出了《刻意練習》一書。

他指出10000小時定律有它的局限之處:

1) 不同專業領域的習得時間不一定是10000小時:

優秀專業演員的專業技能習得是3500小時,記憶類專家技能的習得是幾百小時,網際網路創始人的專業技能習得同樣不是10000小時

2)成功與練習時間並不完全成正比,天賦也會是一大影響因素。

3)練習成果並不與時間成正比,也取決於練習方法:

你是&34;還是&34;?只關注於10000小時,容易讓我們忽略了質量而只看重時間的堆積,單純的、重複性的、毫無提升的練習,即使是10萬個小時也無法提高。

但不可否認的是,成功必定需要大量的練習,並且是刻意的練習。

那麼刻意練習有什麼用呢?通過刻意練習,人人都可成為莫扎特


莫扎特是人們公認的音樂界神童,他具有絕對高音,也就是「世界上最好的耳朵」,他能輕鬆辨認任何一種樂器、任何一種調子。


絕對音高被認為只有少年時才能培養,但這個被公認的傳統觀點也遭到了實驗的否決。

美國的拉什招募了52位音樂專業的本科生,將他們分成兩組,第一組進行9個月的培訓,第二組則什麼都不做。

實驗結束之後,拉什對這52位實驗者進行了測試,發現:第一組學生在課程開始前能準確辨別120種音調中的60種,課程結束後能準確辨認100種,這已經可以被認為是擁有絕對音高了。即使是課程中學習能力比較慢的學生,在課程結束後能辨別的音調也比之前翻了2-3倍。

由此可見,通過刻意練習,即使是成年人(至少是某些成年人)也能獲得絕對音高。


刻意練習有什麼特點?

1) 具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訓練方法

當社會中存在一套有效的訓練方法,可以減少你摸索的時間,通過這套方法進行練習,在不斷的提高技能的同時,這項技能本身也會成為你的動力。

2)走出舒適區

走出舒適區意味著嘗試做不同的事,而非更難的事。巴菲特說過:「在能力圈內行動,在舒適圈外學習。」走出舒適區,去挑戰自己能夠承受的學習區,通過大量和刻意的練習達到熟練,不斷地進行修正反饋,直到把學習區也變成舒適區。

3)目標具體清晰

一個個小目標的達成最終才能實現大目標,目標太大往往容易失了信心。即使是一流藝人張藝興,他的目標也會由許多小目標組成,他說:「要摘夠得著的蘋果。」只有把每一個今天過好,未來的明天才會更好。

4)刻意練習需要反饋和調整

良好的反饋可以幫助你對目標和方法進行適時調整,而非一直在錯誤的道路上重複下去。為了獲得良好的反饋,你需要一個導師為你指路。如果你發現某些方法管用,繼續做下去。如果不管用,馬上停下來。

如何進行刻意練習?

1) 確定這個領域的傑出人物

2)找出傑出人物與他人的區別

傑出人物的背後會有他成功的原因,也必定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通過模仿傑出人物的作品,你的進步效果會很顯然。

3)最佳方法是找到優秀導師

好的導師不一定是世界上最出色的人,但卻是能夠引導你達到他們或者他們的學生曾經達到過的水平。

導師優秀,卻不一定教的優秀。所以你需要找導師的學生進行交談,看他們的技能是否有提升,最好是和剛剛開始接受導師訓練的學生,因為他們的水平和你差不多,

那如果沒有導師怎麼辦?別擔心,你還可以自己設計練習方法。


富蘭克林只上過兩年的學,卻成為了作家。他曾經買過英文雜誌《觀察者》,覺得很是欣賞,於是將文章中的大意摘要出來,過了幾天後,試著不看書,自己也模仿著寫出一篇文章來,然後把書拿來進行對照,發現自己的錯誤並改正。由此,他的寫作水平突飛猛進。


畢卡索說:「偉大的藝術來源於模仿。」


《觀察者》中的文章是傑出人物寫的文章,同時也是富蘭克林在練習中的導師。所以,這也是為什麼需要找到傑出人物的原因。

自己設計練習方法,我們可以:

1) 上網

這是一個網絡時代,很多好的主意都可以在網上找到,但因為網絡好壞參差,你也需要去辨別。


2) 複製傑出人物的成就

寫作有優秀文章進行模仿,成為一個程式設計師也有很多優秀網站可以模仿,學習一項技能在網上有公開課,成為美食專家有許多食譜APP可以學習……可以說,很多個行業都有它的傑出人物,而每個傑出人物則會有他優秀的成果和一套有效的學習方法。

3)注重三個指標:專注、反饋、糾正

專注於一件事,並持續地執行,找到能給予你反饋的人或優秀作品,找出你的不足之處,並及時的進行糾正,試著用不同的方法去提高,直到你最終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

最後,用本書中的話作為結尾:

如果你沒有進步,不是因為你缺少天賦,而是你沒有運用正確的方法練習。

--------------------------------END------------------------------

我是 職場人士,每天為你分享乾貨知識!

相關焦點

  • 熟能生巧:10000小時定律的「3誤區」與「4板斧」
    好像無論你天生資質如何,只要肯努力,就一定能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和大師。加拿大著名作家馬爾科姆 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一書中提出了一個著名觀點:這一定律提出後一時間風靡全球、萬人擁躉,估計就算你沒有讀過,也聽過許多暢銷書提到過這個觀點。
  • 交易中的「10000小時定律」,努力就能夠成功? - 交易者日記
    唏噓之餘,不僅令人疑惑:交易圈中,究竟時間投入和資本回報是否根本不存在相關性?01 機遇+天賦>時間投入?時間投入,很容易就令人聯想到「10000小時定律」。這一個理論是作家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一書中指出,他認為1萬小時的錘鍊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世界級大師的必要條件。但很多人認為,由於交易的特殊性,這一行業並不遵循10000小時定律。
  • 被誤解的一萬小時定律:你的努力為何無法換來成功?
    一萬小時定律,本是一口鮮美的雞湯美國暢銷書作家馬爾科姆·格拉德韋爾在《異類》一書中提到一萬小時定律:無論在哪個領域,只要我們對這個領域的投入時間達到一萬小時,便一定能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比如,我練習書法,只要練字超過10000個小時,便能成為書法家;我樂於寫作,只要我堅持每天寫作,寫過10000小時後便能成為一名作家;如達文西畫雞蛋的故事一樣,他畫的雞蛋也只是那10000小時中的一部分而已。這一定律似乎在告訴那些天賦並不突出的人,他們一樣能夠通過後天的勤奮而出類拔萃。乍一眼看,一萬小時定律十分有道理。
  • 想要在職場中修煉硬本領,你要懂「10000小時定律」
    二、職場人想要在事業上更有前途,你必須要遵循"10000小時定律"一個人在學習的過程當中,如果想要完美地掌握某項複雜的技能,就需要一遍又一遍艱苦地訓練,而且這個練習的時間,必須達到最小的臨界值,那麼這個臨界值是多少呢?就是10000小時。
  • 10000小時定律了解一下,有意思嗎?
    馬爾科姆帶來更直觀、更勢利的觀點,他在新作《異類》中高喊:你想成功嗎?那重複做一件事,堅持10000小時。其實,馬爾科姆的1萬小時理論是借鑑暢銷書作家丹尼爾·科伊爾《一萬小時天才理論》的精髓部分。為什麼是1萬小時,而不是2萬小時,或者更少的時間呢,別期望馬爾科姆能有嚴謹的論證,那只是學術呆子們的寫作風格(我們現在需要的只是瘋狂地提出概念),但至少馬爾科姆讓我們相信:比爾·蓋茨在哈佛大學退學前已經在編程上花費了足夠的時間,殷實的家庭讓他在上七年級的時候,就參加了一個電腦俱樂部。
  • 你是不是走在「運動營養誤區」裡,別讓這些錯誤毀了你的努力!
    都說運動要跟飲食相結合,有時候你訓練得很辛苦,但實際效果平平,罪魁禍首可能是您吃(或者不吃)的東西。飲食對於表現有極大的影響,即便是小小的營養錯誤,也可能毀了你的努力。
  • 不做到這三點,就算你堅持了10000個小時,也只是在假裝勤奮
    為什麼我努力學習了那麼久,成績還是不見起色?為什麼我考證考了三四年了,簡單的考試還是通不過?不是說堅持了10000個小時就可以成功的嗎?我堅持的明明不止10000個小時了,為什麼我還是沒有成功?其實這些問題,只有一個回答,就是缺少了刻意練習。
  • 比伯婚後首支單曲:10000小時定律,我願了解你
    10000小時定律,我們耳熟能詳。是作家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一書中指出的定律。想要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需要在這個領域花費10000個小時。這個定律也被用作鼓勵那些很多,想要開始卻又不敢開始的人。這10000小時,可以是學習一門技能,可以是看一本書,可以是研究一個課題……但小愛沒有想過的是,這10000小時可以是了解一個人。簡直太浪漫了!也許,等到你真的願意花10000個小時了解一個人的時候,還有追不到的人,攻不下的山頭嗎?
  • 別讓「低質量」的努力,毀了你
    或許我們會一敗塗地,又或許我們從骨子裡腐朽為爛泥,但不管任何時候,你都要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麼,不要憑著一腔孤勇就像一隻雛鳥一樣妄想著遨遊天際,不是什麼事情都是如同你想的那樣簡單,人生之路上的岔路口很多,錯了一個選擇就有可能有更多的錯誤選擇,所以別讓低質量的努力,毀了你。
  • 閱讀分享:10000小時定律,刻意練習助你從新手到大師!
    你是不是怦然心動——平凡的人生終於可以開始逆襲!閱讀啟示: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十萬小時定律,簡單來說就是任何一件事情,你想達到一定高度,之前需要十萬小時的練習。如果專職的,每天8小時,常年不休大概三年半,但除了正式工作以外,恐怕很難擠出8小時從事某一專項練習,所以,別指望著每天隨便揮幾下拍子就成為羽毛球高手,也別痴妄每天隨便寫半個小時文字,就成為暢銷作家…十年定律摘錄:西蒙首次提出專業技能習得的十年定律
  • 10000小時定律到底有用沒?自律最高效率是啥?一本書解密
    說白了就是多動腦,一道題一道題直接告訴答案,是錯誤!緊盯著孩子,讓她注意力集中,不許拖拉,是錯誤!大吼大叫,氣到不能自已,更是最大的錯誤!把孩子罵傻了,她依然還是不會呀!如何用比別人少幾倍的時間來獲得更多的知識呢?一、刻意練習的10000小時定律不是在舒適區內做無用功一萬小時定律是作家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一書中指出的定律。"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1萬小時的錘鍊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世界級大師的必要條件。"
  • 別讓假努力,毀了你的人生
    看著老友焦急的神情,我真的很想扯下孩子的那層遮羞布,告訴他:「別再假努力了,別讓假努力毀了你!」作為一名資深班主任,我很清楚的知道,現在很多孩子很善於偽裝,偽裝自己很努力。因為只要孩子做出努力的樣子,父母就會感到無比欣慰,就會替孩子扛著所有的事,讓孩子「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
  • 一萬小時定律解讀:成大事需要多久?
    一萬小時定律是在1993年被德國心理學家埃裡克森首次提出的。那時他在對柏林音樂學院的學生深入研究時發現,那些被公認的最有才華的小提琴手,他們的練習時長基本都是10000小時。埃裡克森發表了一篇論文記錄了這一發現,討論了練習和長時間堅持的重要性。
  • 打破10000小時定律,快速成為銷售專家!
    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在他的《局外人》中提到,「一個真正的專家要在其領域內付出10000小時的時間去學習和實踐。」如果一天付出10個小時的時間去學習,需要3年;如果每天付出5個小時,需要6年。通過這個例子,我門了解到,一個營銷領域內的專家首先應該有過硬的專業素質,同時也不能放棄專業技能上不斷成長的機會。在創新的時代我們如何打破10000銷售定律快速成為專家,唯有取人之長,補己之短。
  • 對「一萬小時定律」的兩大誤解
    根據他們的統計模型,同樣是在7~8歲開始練習,「最有才」的小提琴家們到20歲時平均積累了10000小時以上的刻意練習;「有才」的小提琴家們20歲時積累了平均約7800小時的練習。而那些最後去做老師的小提琴家平均只積累了約4600小時的練習。 為了證明練習和成就的關係不局限於小提琴,他們又找來了專業和業餘的鋼琴家進行比較。
  • 學會一項技能需要多長時間 是10000小時嗎 少一點可以嗎
    曾經,你是不是也像我一樣,想學習吉他,想考個計算機二級的證,想考個北京的導遊證。在這些付出實踐之前,你聽說要學一樣東西,需要10000小時的努力?10000小時,按每天8小時,每周5天,需要整整五年。平時工作學習就已經自顧不暇了,再拿出10000小時,搞一樣愛好,或者副業,別開玩笑了。
  • 一萬小時定律,成功之路必經的隘口
    凡事都是滿足10000小時定律的,真正當你在某一個領域做到10000個小時的時候,那麼你就會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比你天賦高的人,比你更加努力,你感覺可怕麼?2朗朗,世界鋼琴的大師,中國的驕傲。加拿大暢銷書作家麥爾坎·葛拉威爾在《異數》一書中指出:「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只要經過1萬小時的錘鍊,任何人都能從平凡變成超凡。」他將此稱為「一萬小時定律」。一萬小時是什麼概念?那大約是每天練習三小時,風雨無阻,連續十年。這是凡人難以做到的事情。
  • 一萬小時定律中的經典故事
    他舉例說,比爾蓋茨之所以能成功,主要是因為他有幸上了一所給他大量時間練習做電腦程式設計的學校──在他自己開辦公司之前,他就已經在電腦程式設計上花費了一萬多個小時。披頭四們之所以能成為「披頭四」,是因為被偶然邀請去德國漢堡表演,在那裡他們一晚上演5小時,一周演7天,正是這初次演出機會使他們放出了異彩。
  • 別讓努力毀了你!警惕努力的5大陷阱
    擦除牆面的過程中,我看到了一些圖案,還是很漂亮的,應該是上一對夫婦精心為孩子布置的。這時,我的頭腦裡忽然跳出了一個問題:「我現在努力擦除的圖案,可能正是上一家房客辛辛苦苦一點一點畫上去、貼上去的,他們也曾經努力過打扮這面牆。但是現在他們的作品就要毀在我手裡了,他們的努力成果即將化為烏有。
  • 一萬小時定律?只是噱頭罷了,心理學家研究數年指出卓越之道
    拆書幫創始人趙周稱:把現在的日常事務努力重複1000天,並不能讓你成為專家,只會讓你在現狀中陷得更深。心理學家安德斯·艾利克森也反駁道:從來不存在一萬小時定律,它僅是暢銷書作家對心理科學研究的一次不太嚴謹的演繹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