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英國民謠詩歌傳統風格的少數民族詩歌翻譯

2021-01-20 網易

  基於英國民謠詩歌傳統風格的少數民族詩歌翻譯
——以《阿詩瑪》為例

  黃 琰

  (華東交通大學 外國語學院,江西·南昌 330013)

  摘 要:彝族撒尼人的長篇敘事體文學名著《阿詩瑪》是帶有民族特色的敘事體長詩。目前,市面上只有由英籍翻譯家戴乃迭(Gladys Tayler/Gladys Yang,1919-1999)主編完成的英譯本Ashima。這一譯本於1957年由外文出版社出版,其後於1981年由其再版。在翻譯這部中國少數民族詩歌作品時,戴乃迭將英國民謠詩歌傳統風格融入到其翻譯的作品之中,對此,分析了戴乃迭英譯版《阿詩瑪》中所展現的英國民謠詩歌傳統風格。

  關鍵詞:英國民謠詩歌;戴乃迭;英譯本;阿詩瑪;少數民族詩歌

  一、《阿詩瑪》戴乃迭英譯本中對原作韻律的變化分析

  《阿詩瑪》在語言上有著十分明顯的民歌特徵。此外,《阿詩瑪》對於詩歌外形進行了一定程度上的簡化,不僅韻律感十足,其意象也鮮明生動。原作詩行音步不一,部分為四音步,部分為二音步,並非所有詩行皆有尾韻,但是仍然有著很強的節奏感。

  在第一節詩中,第二四行為該詩的押韻行;而在第二節當中,一四行為押韻行,通過這種方式使得詩歌最大程度體現出了民歌的特徵。就音步而言,譯作使用的是英國民謠形式,也就是以四行為一個詩節,每一行的格律都為抑揚格(iam b ic)。換言之,每一音步都包含輕、重兩個音節。但是,因為經常有空缺或多出輕音節的情況,抑揚格也會偶有變化。就譯作而言,其音節數和音步和原作相同,都沒有規律性。其詩行長短也不是完全等同於英國民謠形式,第一四行各有四個音步,第二四行則各有二個音步。在翻譯時,戴乃迭使用了四行詩體(q uatrain)翻譯方式,譯作節奏通常為「音節.輕重」節奏,節奏感十足,朗朗上口,十分方便進行口頭傳唱。

  就押韻格式而言,譯作常見韻律除去a b a b、a b cd外,還在處理斷句押韻方面加以大膽創新,甚至在有些地方部分或完全沒有體現押韻,其中所使用的a b ed、a b c b式,就是完全不押韻與第二行、第四行押韻。縱觀整個譯作,為達到在詩體和韻律方面復原原作敘事風格,戴乃迭儘可能地使用了英國民謠格律。

  除此之外,在第三章第二到六節中,其分別使用了a bbb、a b c b、a b cd這三種尾韻,具有強烈的音韻和節奏之美。從中可知,戴乃迭在儘可能地將原作和英國民謠詩音韻風格進行靠攏。因此,在《阿詩瑪》譯作當中,表現出了很強烈的民族文化特色。

  二、英國民謠詩歌傳統風格在戴乃迭《阿詩瑪》英譯版中的表現

  (一)英國民謠詩歌的特點

  在翻譯《阿詩瑪》時,戴乃迭在西方文學當中找到與其類似的對應形式——英國民謠。這一以敘事為主的文體曾經在十五世紀盛行於英格蘭和蘇格蘭,特別是在廣大民眾中傳播甚廣。因為民謠是一種大眾化的文學形式,沒有具體的書面文字,而是依靠社會大眾口口相傳、不斷修改後形成的一種集體創作方式。相較於敘事長詩《阿詩瑪》而言,英國民謠也起源於民間。和《阿詩瑪》相同,英國民謠也是在民眾當中廣為傳唱的一種詩體。其之所以富含音樂性,原因在於方便民眾傳唱。其曲調簡單,旋律變化單一,所以說很容易誦唱記憶,受到西方民眾的熱烈喜愛。

  通常,民謠敘事故事大多數都是如下主題:愛情故事、謀殺、罪與罰、三角戀等等故事。例如,Ba b ala Alan就是浪漫主義悲劇民謠,而《唐·林》則是超自然主題的代表作,T he R o b lin Hood Ballads則是創作於廣為流傳的民謠。在講故事藝術方面,英國民謠富含戲劇性。通常來講,英國民謠都是選材於短小精幹的故事,在民謠一開始就直奔主題,很快地就為聽眾呈現事件中心,然後快速轉向結局。整個故事高潮單一,弱化了衝突背景和人物塑造,故事情節的展開大多數時候也是對話形式,其後迅速進入高潮並結尾。

  就英國民謠的復興而言,羅伯特(R o b ert Burns)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其不單單進行了大量的民歌創作,還對蘇格蘭民歌進行了長達幾十年的搜集整理,使得很多已經失傳的民歌得以重現。1786年,羅伯特所發表的《蘇格蘭方言詩歌》被學界認定為仿民謠式詩歌,而《一朵紅紅的玫瑰》則是其基於民謠基礎之上進行的二次創作。在羅伯特之後,華茲華斯、濟慈、葉芝、柯爾律治等人也曾對民謠加以模仿進行詩歌創作,這就是所謂的文人民謠形式。不管是從內容還是從形式或者語言方面來講,這種文人民謠都令人眼前一亮,帶給英國詩壇一種革新的氣息,也就是當時所說的反古典主義文風,創作對象主要為平凡的人和事,而非以往作品中常用的王公貴族。

  民謠具有形式多樣化的特點,通常形式是四行為一節,第一行和第三行各自為四音步,第二行和第四行各自為三音步,腳韻大多數位於第二行和第四行末尾。就《芭芭拉·阿蘭》而言,書中阿蘭和母親有這樣一段對話可以凸顯出民謠特色,對話如下:

  

  從這段對話當中可以得知,抑揚格(iam b ic)是英國民謠所常用的格律,其中第一行和第三行為四個音步,第二行和第四行分別為兩個音步。同時,第二行和第四行最後一個單詞「narrow」和「tomorrow」韻腳一致。

  Auld L ang Syne這首詩歌十分著名,原作所用語言為蘇格蘭語,翻譯成英文後其題目是「old long Since」,大意為逝去的日子。其後,這首詩被加上了樂曲,除去原蘇格蘭語外,其還被譜上多國語言,其流傳到中國境內就成了我們熟知的歌曲《友誼地久天長》。大多數人都可以輕易地哼出歌曲的旋律,然而,很少有人能夠唱出完整的旋律。現如今,這首歌廣泛流傳於世界各地,在全球各個國家都有人頌唱這首歌來表達離別之意。

  old long Since原作為蘇格蘭民歌,羅伯特(R o b ert Burns)曾提到,這首歌源自一位老人的口傳抄錄。此外,他還為這首民謠附加了評語:「能夠創作出這般鬼斧神工般的民謠,創作者一定對生活充滿了熱情,是一位當之無愧的民間天才。哪怕讓六七位當今創作者合力創作,恐怕也很難達到這樣的水準。」羅伯特對其給予了很高的評價,這也是其在進行創作時為何要模仿民謠的原因。其後,其興起了英國詩作者的反古典主義文風。該詩用詞樸實,很好地表現了創作者的真摯情感,結尾處使用了蘇格蘭方言「auld lang Syne」,整首詩的韻律為a b a b韻和a b c b韻,元音響亮,讓讀者在誦讀之時心潮澎湃,旋律耐人尋味,結束後大有餘音繞梁、三日不絕之勢,很好地表現了民謠的依依不捨之情。和《阿詩瑪》復沓敘事相同,old long Since當中也有著相同句式的使用。例如,為表現出迴環美,在民謠尾部都有重疊的用法。除此之外,整個作品都有著標準的民謠格律,每一個詩節分成四行,第二四行押韻,以強化音樂效果。幾百年來,這首詩歌感動了無數的人,從這首詩歌當中,我們可以看到英國民謠的一些傳統特色。和《阿詩瑪》相同,old long Since也源於民間,被社會民眾口頭傳唱,歷久彌新。

  (二)戴乃迭英譯本《阿詩瑪》中體現的英國民謠體韻律

  在對《阿詩瑪》進行翻譯時,戴乃迭使用的策略是將英國民謠傳統介入譯作當中,表現在形式上就是藉助於英國民謠體對原作進行復刻和再現。就譯作的節奏和韻律來講,因為其在英文文體中選用的是四行詩,因此,極富韻律感。這和原作有著一定的差異性,不同於其韻文、韻散結合的形式,使得節奏也有一定變化。為了進一步增強節奏感,戴乃迭在翻譯時引入了英語民謠具有的傳統音步韻律。在將《阿詩瑪》翻譯為英國民謠時,所使用的韻律為四行詩所獨有的a b c b和a b a b韻律,第一行和第二行分別為四音步,第二行和第四行分別為二音步,腳韻押在第二行和第四行尾部。

  在翻譯《阿詩瑪》時,戴乃迭選用了英國民謠風格,這是因為英國民謠四行詩在音步和押韻方式方面都有著較強的規律性。就用詞而言,體現出譯者詩性語言的自如運用,例如,「ere」(先於)和「steed」(駿馬)都是詩歌語言的一種,在對這些詞彙加以翻譯時,譯者進行了很多再創作。又如,翻譯「九遍」這一個詞,戴乃迭並未將數字「九」進行如實翻譯,而是使用的「more」,從而與前面的翻譯達到押韻的效果。由上例可知,戴乃迭的譯作節奏明快、形式別致、表達流暢、句法精煉,很好地展現了英國民謠體的特色,再現了原作敘事體民間詩歌的風格和內涵。

  在進行《阿詩瑪》翻譯時,戴乃迭儘可能地使譯作和原作在各方面都更為貼近,力圖確保敘事話語可以以文學形式再現。因此,其將英國民謠詩歌傳統代入到譯作當中,使得讀者可以更好地接受《阿詩瑪》,使譯作更符合西方人的閱讀習慣。在進行翻譯時,翻譯者將對等和忠實作為理想目標,在進行翻譯前細緻深入地探究了原作,對原作進行了深度挖掘,這和翻譯者本人的中英文化素養密不可分,譯作的水準也和其個人文學藝術鑑賞水平和審美水平聯繫緊密。

  (三)戴乃迭英譯本《阿詩瑪》中體現的英國民謠體文化

  1.數字文化

  在《阿詩瑪》原作當中,很多地方都體現出數字文化,使用數字表達詩意的詩句很多,出現頻率較高,有著很好的意境效果,很好地展現出彝族撒尼人文化風格,帶有深厚彝族先民文化特徵。在《阿詩瑪》中,數字所代表的不全為確切數量,有的時候只是作為虛數的一種代指,是一種帶有修辭色彩的彝族撒尼人特殊現象。在彝族文學作品中,作者在創作詩句時常反覆使用數詞、字、句,其作用在於增強詩歌韻律和節奏。比如說,在《阿詩瑪》中「三」這個字具有相當高的使用頻率,「三箭」、「三月三」等,這是有著獨特含義的,在彝族文化當中,有著「天一、地二、人三」這樣的說法,三六九則是分別代表的天人、地人和仙人。在對《阿詩瑪》進行翻譯時,戴乃迭使用了不盡相同的翻譯方法。對於第一章第八節中出現的「三歲的小水牛」中的三歲,戴乃迭將其翻譯為「little」,使用虛數表達「水牛」「小」。這種翻譯方式更顯示出小水牛的可愛,容易得到英語讀者的理解和接受。此外,在翻譯第二章第一至四節都出現過的「有三塊地無人種」等詩句中的「三」時,以為其為滿數,代表的是多數、多次之意,所以戴乃迭對其進行了對等翻譯,直接翻譯為「three」。

  2.比喻手法

  在對《阿詩瑪》進行翻譯時,戴乃迭儘可能地保留了地域性民族特色,採用了大量修辭手法,但也存在部分刪減和處理之處。在本文中,筆者只選取比喻這一種修辭手法對這種變化加以說明。例如,在第三章中:在形容阿詩瑪年幼之時「又白又胖」時,原作語言樸實自然,使得阿詩瑪的乖巧形象躍然紙上,在對這種修辭手法進行翻譯時,戴乃迭沒有使用逐字翻譯的方式,而是在理解原作含義後進行了二次創作,使用「N o……than」句式對這節四行詩進行了翻譯,表現出小姑娘的可愛和白嫩。另外,戴乃迭也對原作進行了一定程度地刪減,例如,在翻譯「腳洗得像白菜一樣白」時就將白菜換做雞蛋殼(egg shell),用以形容阿詩瑪腳白。由此可以看出,戴乃迭在翻譯時儘可能地使用的是對等表達方式,在英國民謠韻式中精準再現《阿詩瑪》的韻律。

  3.傳統民俗元素的翻譯

  《阿詩瑪》中包含了很多彝族撒尼人傳統民俗元素。比如,在對第十九節詩進行翻譯時,為使得讀者可以對撒尼族人民俗元素有更好地理解,強化翻譯效果,戴乃迭將這一詩節在譯作中劃為兩個詩節,其中把阿詩瑪父親的話作為一個詩節,將阿詩瑪媽媽和哥哥所說的話作為另外一個詩節。這種翻譯方式更好地講清楚了請客的緣由,將這一背景描述得更為明晰,更加方便英語讀者理解。作者將「滿月那天早晨」翻譯為「day」,並且將這句話放在詩行開頭,以顯示這個日子的特殊性。便如,將「要給我妹熱鬧一回」譯作「let all re j oice」,「and food for guest b e spread」,這種翻譯方式一下子就使得原文中的「熱鬧」二字在譯作當中顯得鮮活起來,有利於讀者對原文中所要表達的氛圍進行更好地理解。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就翻譯形式上,戴乃迭儘可能確保譯作貼近原作,使用了對等翻譯策略,譯作表現了戴乃迭深厚的中英文學底蘊,高超的再創造技巧,對原作整體思維意合性的透徹把握和深層的邏輯性。作為來源於民間故事的敘事詩,《阿詩瑪》具有獨特的敘事方式和完整的故事情節,具有濃厚的民族色彩,戴乃迭在進行翻譯時更偏向於文學譯介。也就是說,他不單單在形式上對譯作有著高要求,並且在譯文意義上也非常看重。縱觀戴乃迭的譯本全文,他採用英國民謠詩歌翻譯的方法充分保留了《阿詩瑪》原有的民間詩歌風格和少數民族文化。

  參考文獻:

  [1]王宏印,崔曉霞.論戴乃迭英譯《阿詩瑪》的可貴探索[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12) :202-206.

  [2]李莉.民族詩歌英譯中審美意識的延伸和保留——基於文化歸屬視角[J].貴州民族研究,2014,(11) :157-160.

  [3]張子清.多元文化視野下的美國少數民族詩歌及其研究[J].外國文學,2005,(6) :90-100.

  [4]鐵來提·易卜拉欣.新疆當代中外詩歌翻譯的基本成果[J].民族文學研究,2005,(4) :91-93.

  [5]陳世明.當代新疆翻譯理論研究觀點綜述[J].語言與翻譯,1999,(2) :32-36.

  A Study on the Translation of Minority's Poetry 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Styles of English Folk Songs:Based on the Case of"Ashima"

  HUA N G Ya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East China Jiaotong University,N anchang,Jiangxi 330013,China)

  Abstract:N arrative poem Ashima is Yi Sani literary classics,has b een included in the provincial and national oral and intangi b le cultural heritage,is selected"China 100 years 100 classic literary wor k s"only of national and fol k literature.1919-1999 British translator G ladys T ayler/G ladys Yang,)the Chinese text of"Ashima"translated into English the Ashima,the versions in 1957 b y Bei j ing F oreign L anguages P ress P u b lishing,reprinted in 1981.T his is far from finishing the direct translation of the only complete English versions.I 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minority poetry,Dai N aidie will b e the British fol k poetry tradition style into their translated wor k s, analy z e the English fol k poetry traditional style which is shown i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Ashima.

  Key words:English fol k songs,G ladys Yang,English translation,Ashima,M inority's poetry

  中圖分類號:H0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6959(2018)02-0111-04

  DOI編號:10.13965/j.cnki.gzmzyj10026959.2018.02.022

  收稿日期:2017-12-10

  [作者]黃琰(1975-),女,江西安遠人,華東交通大學外國語學院教師,研究方向:英美文學。

  (責任編輯:盧麗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胡德夫:詩歌、民謠與故鄉
    書鄉周刊:你的父親是卑南族人,母親是排灣族人,你是兩個少數民族的後代,所以你出生時候的名字其實不是胡德夫吧,應該是少數民族的名字。  胡德夫:當然,我出生時候的名字是Ara,這個名字在我們部落的傳說中是個很特別的人,他的眼睛不能直視別人,所以他是蒙著眼睛住在山上的,他是半神半人的。  書鄉周刊:所以你姓「胡」是與我們百家姓裡的「胡」不一樣的。
  • 翻譯詩歌與百年中國新詩-新華網
    草創期的新詩,語言形式和創作技巧均難以脫離古詩的窠臼,恰恰是譯詩,因為要顧及原詩的形式而不得不捨棄傳統的詩歌觀念,儘管實際上不可能完全背離傳統,但至少可以造成譯詩形式與古典詩歌形式的差異。因此,譯詩形式在客觀上給新詩創作提供了一種可資借鑑的新體,在形式上更能達到胡適白話新詩的標準。事實上,包括胡適在內的五四新詩人們所謂的新詩形式,大都是以優秀的譯詩為藍本建構起來的。
  • 翻譯家暢談詩歌翻譯:詩歌難譯 但並非"不可譯"
    近幾日,楊絳先生生前翻譯的一首小詩 《生與死》 被廣泛轉發。經有心人整理發現,英國詩人蘭德這短短4行的詩句,至少有8個中文譯本,這些韻律、句式、意蘊都大相逕庭的譯文,引起了讀者濃厚的興趣。同樣是末兩句,孫梁譯為「生命之火兮暖我心田,爝火熄兮羽化而歸天。」劉元的譯文則是「吾已暖雙手,向此生之火;此焰日衰微,吾今歸亦安。」不少人將它們與楊絳譯本相比,認為已然看不出源自一首原作。
  • 英語世界詩歌的發展歷程
    歷覽過去三千年,基於團體的詩歌寫作改革運動至少出現過10次,每一次詩歌運動都使得詩歌創作出現一次鼎盛時期,包括古希臘詩歌運動、普羅旺斯文學運動、西西里詩歌學派運動、伊莉莎白和莎士比亞時代詩歌、形上學詩歌、浪漫派詩歌、美國的先驗主義詩歌、上個世紀打擊運動等等。
  • 翻譯詩歌與百年中國新詩-光明日報-光明網
    草創期的新詩,語言形式和創作技巧均難以脫離古詩的窠臼,恰恰是譯詩,因為要顧及原詩的形式而不得不捨棄傳統的詩歌觀念,儘管實際上不可能完全背離傳統,但至少可以造成譯詩形式與古典詩歌形式的差異。因此,譯詩形式在客觀上給新詩創作提供了一種可資借鑑的新體,在形式上更能達到胡適白話新詩的標準。事實上,包括胡適在內的五四新詩人們所謂的新詩形式,大都是以優秀的譯詩為藍本建構起來的。
  • 「暑」不盡的美好時光親子民謠詩歌會舉行
    活動現場「地球媽媽是一位慈愛的媽媽,我們在她的搖籃裡讀書、畫畫,一天天長大……」7月22日晚,由郴州電臺舉辦的「暑」不盡的美好時光親子民謠詩歌會上,數十對親子家庭相約越界書社活動當天,數十對親子家庭在民謠配樂聲中,以詩歌朗誦的形式,傾情吟誦《青春》《唐詩裡的中國》《保護地球媽媽》《我是一個任性的孩子》等名篇佳作,不少學生及家長還身著漢服,為活動現場增添了古韻氛圍。此外,活動中還設置了詩歌知識搶答、聽音猜歌等環節,為活動增添了趣味性。「在這裡孩子不僅學到了知識,還交到了有共同詩歌愛好的朋友,我非常支持他。」
  • 西方英文詩歌詩體縱覽
    民謠的基本結構是「四行詩」以韻律「abcb」或「abab」 寫成,其中第1行和第3行彼此呈抑揚四音步,每行有四個節拍組成;第2行和第4行為三音步,每行三節拍組成。這種詩體因此被簡稱為「4-3-4-3」節拍。後來這種詩體在英國詩人拜倫和葉芝那裡進行了小改動,變成了八行一節。但主要還是上述4-3-4-3節拍的四行詩為基本單位。民謠的4-3-4-3行節拍勘比四行絕句形式。
  • 談中文詩歌的翻譯
    我在這裡談談把中文詩歌譯成外文的一些困難。我翻譯中文詩歌的時候,非常注意原文的形式和節奏。可是無論多麼熟練的翻譯家也不會把傳統的絕句或者律詩的詩律譯成外文。翻譯家面對的問題很多:四聲在絕句和律詩所起的作用很重要。
  • 電影《花木蘭》預告片引熱議,木蘭住土樓化額黃裝都是詩歌翻譯惹的...
    他還在原詩的基礎上發揮了自己的想像並寫進譯文中,比如木蘭清晨趁父母熟睡時吻別父母,偷偷離去,這在我們看來很不符合中國傳統文化習俗的改編,並不影響該譯本在西方的傳播。電影《花木蘭》預告片截圖巴德的翻譯是否誤導了真人版《花木蘭》的創作?我們不得而知。不過,黃福海猜測,真人版《花木蘭》應該參考了翻譯家許淵衝的譯文。
  • 鮑勃·迪倫,吟唱之上有詩歌
    作為美國進入媒體時代的第一位「媒體詩人」,這個曾經倔強、叛逆而不合作的民謠歌手,一度是美國反叛文化的代言者,他樸素而自由的詩歌、他的文學成就,似乎一直隱匿在他音樂的盛名背後。  瑞典文學院為鮑勃·迪倫授獎的頒獎詞是,「為偉大的美國歌曲傳統帶來了全新的詩意表達方式」。
  • 永不終結的羅曼蒂克:浪漫主義詩歌和翻譯家的愛情
    他一生中翻譯了許多英語文學經典著作,如《美國短篇小說選》、《彭斯選集》、《蘇格蘭詩選》等,還有許多中文英譯的作品,如曹禺先生的《雷雨》英文版。作為學者,王佐良出版過不少廣為流傳的學術著作,如《英國文學史》、《英詩的境界》、《英國散文的流變》、《論詩的翻譯》等。
  • 這位以浪漫主義詩歌翻譯聞名的學者,卻曾對這種文學嗤之以鼻
    作為新中國建國後第一代英語翻譯人才,王佐良最廣為流傳的篇作是翻譯培根隨筆集其中的《論學習》等,該譯作的語言精煉優美傳神,被廣大讀者視為是最權威的版本,這次展覽中也展出了他翻譯修訂《論學習》的手跡。他為新中國英語教育和英語翻譯所做出的貢獻,已有不少文章做過回憶和論述。這次我們主要聊聊他和夫人的浪漫往事與他的《英國浪漫主義詩歌史》。
  • 趙振江:人民詩歌的翻譯家
    但他卻在一片讚揚聲中,產生了情感和創作危機,其原因之一就是達利對這部詩集頗有微詞;作為超現實主義繪畫大師,他無論如何也不會喜歡謠曲這種傳統的詩歌形式。因此,加西亞·洛爾卡藉機去了美國,並在那裡創作了具有鮮明超現實主義特徵的《詩人在紐約》。至於他的遇害,有一定偶然性。在思想上,他站在共和國一邊,但並非堅定的共和國戰士,否則內戰爆發後,他也不會回格拉納達。當時的格拉納達非常保守。
  • 柳向陽:「斜槓青年」的詩歌翻譯之旅
    在豆瓣等論壇上,大段大段的中英對照的詩歌翻譯,都是柳向陽做的。格麗克的兩本中文詩歌集,柳向陽是主要翻譯者。他成了很多人眼中最了解這位神秘女詩人的那個人。一天接受了好幾場採訪,柳向陽對自己的「爆紅」有點意外,他笑著感嘆:「賤日豈殊眾,貴來方悟稀。」他用王維的詩句來形容自己15年翻譯格麗克的詩的境遇。
  • 詩歌能翻譯嗎?詩歌翻譯後還是詩嗎?
    寫詩的朋友都知道,閱讀詩歌,肯定不能也不會僅僅只讀漢語詩歌。現代白話詩歌從某種意識上來說,是泊來產品,是西方詩歌向東方傳播後,國內才從嘗試到興起到發展的。西方詩歌呈現出更多的理性和人性,漢語詩歌注重意境與情韻。這是東、西文化不同的緣故,也是漢語詩人和西方詩人思維的不同。
  • 忠實,於詩歌翻譯意味著什麼
    自近代啟蒙思想家、翻譯家嚴復提出「譯事三難,即信,達,雅。求其信,已大難也!顧信也,不達,雖譯,猶不譯也,則達尚焉。」,"信、達、雅"便作為一般翻譯的標準,指導翻譯人員的工作,對於文學翻譯而言,翻譯的要求更高,也就是"文學翻譯是一門藝術"。
  • 經典英文詩歌朗誦稿翻譯評析:君莫訴衷情,衷情不能訴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英語閱讀>名人演講>正文經典英文詩歌朗誦稿翻譯評析:君莫訴衷情,衷情不能訴 2011-10-31 15:42 來源:考試大 作者:
  • 世紀性詩歌翻譯誤區探討與對策——兼論嚴復先生的翻譯
    文章結構一、詩歌是語言藝術,詩歌翻譯也必須是語言藝術二、話與詩的關係:話不是詩三、20世紀初的白話詩運動:讓詩退化成話四、世紀性誤讀:西方詩很像白話詩五、嚴復的翻譯:幸運與不幸運及翻譯對策六、詩歌翻譯應該少而精七、詩歌翻譯對策:西詩漢譯詞曲風味體從以上的探討
  • 「臺灣民謠之父」胡德夫作序:我們不能沒有詩歌
    這是「臺灣民謠之父」胡德夫在最新譯作《飛鳥集》的序言中所寫。詩歌的魅力在於,一段有限字句,亦能喚醒人心中的無限力量,穿越未知的恐懼和困厄。在這臨淵的人世間,或許我們不能沒有詩歌。《飛鳥集》是泰戈爾的一部哲理詩集,也是其廣為流傳的代表作之一,由「民謠之父」胡德夫先生翻譯。
  • 大小說家哈代,竟被認為代表了英國詩歌的主流?
    王佐良先生對英語詩歌在中國的譯介做出了極大的貢獻,其主編的《英國詩選》等作品在中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此外,他對翻譯理論的闡述也被廣泛認可。這本《英美現代詩談》是王佐良先生對二十二位英美詩人做了簡要、精當的解讀。其中包括葉芝、艾略特、奧登、拉金、惠特曼、希尼等大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