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網易文創數讀出品的「組學研究」第 3 期。
「組學研究」是一個聚焦豆瓣小組的欄目,豆瓣小組是一個神奇的存在,這裡聚集了各式各樣好玩的年輕人,也為中文網際網路提供了諸多話題。
讀懂年輕人,先來讀懂「組學」。
——
生活中,總會遇上一些對你過於關心的人:「這麼大了還不找對象呀」「你到底喜歡他哪點啊」「你們怎麼還不生娃吶」……這些問題認真回答起來不僅累,而且沒必要。
其實,這種時候,準備一些萬能回答就很必要:「我覺得挺適合我的」「你這個問題難倒我了」。
這些回答,好像說了什麼,但又好像什麼都沒說。這種不太會讓對方察覺到自己在敷衍的回答,都出自豆瓣小組「糊弄學」。
在這個以「共同鑽研、交流、學習如何糊弄屎上雕花的工作、提出無理要求的甲方、推不掉的邀約...」為目標的小組裡,有十六萬多人在用各種糊弄的方式,和不情願的事做抗爭。
生活這麼難,糊弄一下不行嗎「糊弄學」小組創始人摸魚的阿湯說,所謂「糊弄學」,就是以看起來不敷衍的方式,去應對生活中難以推脫之事。
那麼,在生活中,大家都遇到了哪些難以推脫的事情呢?
是的,如何糊弄別人和自己的對話聊天,是大家最多的需求。
同學無休無止地聊愛豆自己卻無感,怎麼辦?糊弄。朋友把自己當情緒垃圾桶一直倒苦水,怎麼辦?糊弄。閨蜜不顧單身的自己瘋狂秀恩愛,怎麼辦?糊弄。
不僅是聊天,他人的打探、邀約、求幫忙……這些社交場景中經常出現的事情,都是小組裡常常被提的問題。
在社交過度、人情難卻、生活節奏又快的當下,沒什麼人能像薛寶釵那樣八面玲瓏、面面俱到,只好通過糊弄的方式來減輕自己的社交負擔。
弄弄子們(小組成員暱稱)發掘總結了各種糊弄學技巧,如:不管對方笑話好不好笑,都要回「哈哈哈哈哈哈哈哈」「xswl」;不用仔細聽對方倒的苦水,只要用「感嘆詞+評價事情+感受」的萬能句型回答;雙十二老有人讓你「砍價助力」,準備一張「已停止訪問該網頁」的手機截圖。
甚至還有人從明星那兒學習高超的糊弄手法。
「學習了伊能靜的先進經驗,當有人向你抱怨工作上的不如意時,你只需要肯定他,再放低自己的身段,(你只需要說:你知道我多想成為你這樣的 xxx 嗎?)你就可以糊弄過去,並獲得人家的好感。」——豆瓣用戶@管理の員
圖片來源:豆瓣「糊弄學」小組
做明星辛苦,離不開各種社交來提升知名度,糊弄水平自然不低。另外,不少弄弄子發現,自己的爸媽竟然也是糊弄學高手。
其實,糊弄並非當代年輕人獨有的社交技巧。百年前的魯迅早就在傳授糊弄學技巧了:
「我願意既不說謊,也不遭打。那麼,老師,我得怎麼說呢?」「那麼,你得說:『啊呀!這孩子呵!您瞧!多麼……。阿唷!哈哈!Hehe!He,hehehehe!』」——《野草》
朋友曬娃時這麼用,妥妥過關。
狠起來連自己都糊弄不過,弄弄子要糊弄的並不是只有這些與外界發生的事,正如一條帖子所寫的那樣「糊弄學的最終歸宿就是糊弄自己」。
是的,弄弄子們連自己都能糊弄:有看了豆瓣評論,就等於看過這部劇的;有以「天氣不好」等各類理由說服自己別去鍛鍊的;還有不想費心費力做飯,亂燉了事的。
這些糊弄自己的故事中,有些倒挺令人意外地起到了積極作用。
比如有位弄弄子就發現糊弄有利於家庭和睦。曾是講衛生、愛整理的她,因為看不慣老公的邋遢,幾乎天天提醒,結果兩人經常爭吵。
在幾年說教無望後,她開始改變自己,「對待家務我開始糊弄,對待老公的個人衛生習慣,我開始忽略。」這之後,家庭氛圍好多了。
是的,有時候生活就是這麼難,為了更大的目標,降低一下標準,的確會有作用。
不過,如果時時糊弄、事事糊弄,就很容易變成百年前胡適在一篇寓言裡諷刺的一個形象——差不多先生——不僅處事不認真,處世也不認真。
那麼,糊弄這樣的行為到底有沒有可取之處呢?
親朋好友,我們最常糊弄的人在「糊弄學」小組裡,偶爾也有帖子會質疑糊弄行為是否必要:「為什麼有些人寧願費盡心思糊弄,也不願意認真處理事情呢?」
是啊,如果是對方要求不合理、問題很唐突,為什麼不直接拒絕,而是要想方設法糊弄呢?
那我們先來看看「糊弄學」小組裡,大家主要是因為什麼原因沒有拒絕。
不好意思、說不出口、為了禮貌,這些是大家在組裡提到自己沒能直接拒絕掉對方的最主要原因。用一個流行詞說就是,這是討好型人格在作祟。
什麼是討好型人格?比如與人打交道時,最怕的就是冷場尷尬;為了照顧他人情緒,寧願花費自己大量時間和精力;非常在意他人的評價,渴望好評;怕自己的真實情緒引起他人反感而隱藏,委曲求全。
所以,即使不想說話,也要在計程車裡配合著司機一起聊;團隊合作中,哪怕這些工作是別人的,也主動攬下。
但這種委曲求全騙得了別人,卻騙不了自己,長期以往容易從不好意思轉為滿腹怨念。
另一方面,看看大家的糊弄對象,也會發現為什麼這些事明面上拒絕這麼難。朋友、父母、伴侶,最想推脫的事情,都來自自己的身邊人。
難怪大家不能直接躲開。
就像一個弄弄子說的那樣,如果是陌生人,肯定立馬拒絕,但正因為是低頭不見抬頭見的身邊人,只好以委婉的方式糊弄過去。
糊弄,也要有底線最常糊弄的人是自己的親朋好友,這更讓一些人感到不理解:「糊弄是針對那些說個沒完的人、自己無感的人,朋友和自己傾訴或者討論些什麼東西,這也要糊弄?到底會不會尊重人!究竟是在糊弄朋友還是在糊弄自己?」
的確,不少時候,被糊弄的滋味還是相當不好受的。
在組裡,也有人分享了自己遇到的糊弄,有些可以一笑而過,有些卻讓人笑不出來。
拖欠工資、發錯商品、裝修偷工減料……隨便哪件事發生在自己或周圍人身上都是萬分糟心的。
更何況,弄弄子們自己也有翻車的時候。正所謂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溼鞋。而且被對方揭穿時,場面還是挺尷尬的。
還記得那個在 Github 火了的「狗屁不通文章生成器」嗎?不少人都用它應付讀書筆記、講座報告。有人用它生成了一篇軍訓後感,結果被學校抽中要在全年級面前朗讀。想矇混過關卻被抓住,社會性死亡了。
也因此,組長摸魚的阿湯在糊弄組的組規中不忘補一句:「糊弄組奉行的是清楚自己可以糊弄的範疇,而有選擇地糊弄。」
只是,這份組規同樣難讓人認真對待。因為眼尖的人發現,最初它就是組長從別的豆瓣小組那兒複製黏貼過來,糊弄組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