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一定有一個喜歡曬娃的朋友,對朋友圈的曬娃,我們一般是一笑而過。
但是,人在江湖飄,哪能不社交,實際生活中,我們常常需要做出積極回應。
對此,魯迅先生教給了我們一套經典句式:「那麼,你得說:『啊呀!這孩子呵!您瞧!多麼······。阿唷!哈哈!Hehe!He, hehehehe!』」
魯迅:「這話我真說過」
圖源豆瓣網友@小番茄種植基地
儘管我們並不十分了解和關注朋友的孩子怎樣,豐富的語氣詞和真誠的感嘆已經足以讓我們的朋友滿意而歸,如上就是「糊弄學」的經典案例。
人生在世,糊弄一下也沒什麼不可以。今天,時間君要和大家分享豆瓣小組「糊弄學」。
作為一個擁有18萬學員、上過熱搜、被媒體報導過的網紅小組,「糊弄學」發展至今已經為網友提供了豐富的糊弄經驗。
當你的朋友遭遇挫折,向你傾訴生活的痛苦,你想鼓勵朋友相信自己,卻不知道該如何回復時,你可以學習伊能靜的經典話術:「你知道我有多想成為你這樣的人嗎?」
當你聊天時不知該如何回復,你可以運用以下四兩撥千斤的經典句式。
比如,當你的朋友反覆問你是否要做某件事情時,你可以回覆:「該XX就XX。」
又比如,當你買了一件新衣服,跟朋友分享卻遭到抬槓時,你可以回覆:「我覺得挺適合我的。」
再比如,當你的朋友跟你講了某件事情,但你卻不知道怎麼回復時,你可以用疑問的語氣重複對方的話或者最後幾個字,舉例:「某某某真的很離譜」——「離譜?」
再再比如,當比你資歷高的同事問你的工資多少時,你可以直接回覆:
「沒多少,只夠吃飯」
「和上月一個樣,x姐你呢?【加大聲音】我問你這個月多少多錢啊?」
神通廣大的糊弄學學員貼心總結如下:
話術集錦 豆瓣網友@王百萬
如果你覺得以上話術太過敷衍,不夠真誠,糊弄組學員還會大家提供了馬克思主義糊弄法(以下經驗來自豆瓣網友@一歲的單親寶寶)
當別人來問我一些重要人生抉擇的時候:
「這種東西要辯證的看,有好的也有壞處吧。」
(口語化:分兩邊看都有好處,看你怎麼想了)
「因人而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你怎麼想?」
如果對方想做一些明顯不好做的事情:
「你可以發揮你的主觀能動性」
(口語化:相信自己,我覺得人可以改變命運)
對方想做很離譜的事情:
「雖然但是,也要尊重客觀規律吧」
(口語化:還是要考慮一下實際情況呢)
對方吵了架很沮喪:
「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積極面對!」
(口語化:人哪有不吵架的,想辦法解決就好啦)
對方搞不明白做什麼選擇:
「抓住主要矛盾,看重點就好」
(口語化:可以找到重點哇,人不可能怎麼都做到最好的!)
除了日常的聊天場景以外,貼心糊弄學員也和大家分享了生活中更多的糊弄場景。
比如,豆瓣網友@江湖騙子就和大家分享了心理醫生教的糊弄學,「你已經成年了,現在輪到你糊弄父母了。你沒有撒謊,你只是說了未來會發生的事情,省去了』未來』兩個字而已。」
舉例,父母在沒有見到人,完全不了解的情況下反對博士男友,覺得他學校差,不如你時,心理醫生教你:「你就告訴他們你男朋友是教授,他們又不會跨省追查,一年見不到一次的,你沒說謊,他確實未來會是教授,只是不是現在。」
又比如,糊弄組也會有如下溫馨的糊弄場景,時間君相信,對於豆瓣網友@桃子吃不飽分享的被兩歲半兒子糊弄的故事,看過的人都會露出一臉姨母笑。
兒子選擇性聽不見,在門口念叨:你可別燙著手了哦~我再和你說一遍啊,你可別燙著手了啊~兒子日常愛誇我哄我開心,有時候實在想不起誇哪裡就有點糊弄了,那天在吃飯:「謝謝媽媽給我做的飯!」「寶寶這是買的」「謝謝媽媽給我買的飯這麼好吃!」
糊弄學傳授的經驗不外乎兩種:一種是針對不必要信息的糊弄,此類話術一般簡潔有效,目的在於減少不必要交流,提高社交效率;一種是針對必要情緒的糊弄,此類一般用於我們想要回復、卻不知如何做的場景,根本目的在於個人情感的表達和對社交關係的維繫。
那麼,糊弄學為什麼這麼流行?
哈佛大學社會學教授尼古拉斯•克裡斯塔基斯認為:「人類連接在一個巨大的社會網絡上,我們的相互連接關係不僅僅是我們生命中與生俱來的、必不可少的一個組成部分,更是一種永恆的力量。」
高速發展的社交媒體呈現出一種強連接和過度連接狀態,公共空間和私人空間界限被模糊,每天在不同的平臺上和不同的對象進行互動,高頻次的、並髮式的互動導致我們的精力和思想遭到了無意義的消耗。
以色列作家阿摩司·奧茲自傳體小說《愛與黑暗的故事》裡就寫到:「不要再竊取我的時間了,大家都來佔用我的時間,沒有意識到每時每刻都是我個人的財富,它就這樣消失了」。
糊弄學是對無意義社交關係的反抗,也是對傳統社會規則秩序的權力反叛。
瀏覽糊弄組我們會發現,大多場景都是對社會規則下的上位者的反叛,比如父母、領導、年長者等,傳統社會秩序不允許我們對他們有不禮行為,上位者也常常無法體會我們的真實想法。
他們只會要求我們做出回應,卻並不關注這是否只是一些重複性的、機械化的狗屎工作,糊弄學的出現則是正好幫助我們在社會規則下維護了自己的限定自由。
太過認真,我們會累,完全自由,則會走入另一種孤獨。
著名心理學家、哲學家艾裡希·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中就說:「他自由了,但這也意味著:他是孤獨的,他被隔離了...也已失去了與人及宇宙的統一感,於是他被一種個人無可救藥,一無所有的感覺所籠罩。」
「如果不是在乎和你的關係,我連糊弄都不屑去做」,當糊弄成為一門我們精心研究的學問,其實已經體現了我們對社交關係的維護,以及對自我情感的保護。
哈佛大學社會學教授尼古拉斯•克裡斯塔基斯認為:「當我們對社會連結關係的期望與實際的社會連結關係不一致時,孤獨感就會油然而生。」
一方面,並非每個人都是談話大師,能夠用恰當的語言對身邊的人進行合理開解,另一方面,我們的投入並不能得到對等的回覆,我們的糊弄,是對個體情感的最佳保護。
豆瓣網友@流水就對此說道:「糊弄就是為了保護自己的能量吧。這世界,錢不重要,請客吃飯不那麼重要,發紅包不重要,物質上的小恩小惠不重要,但情緒、能量、情感很重要。」
在社交關係中,我們無法保證在每一時刻都做到完全自主,但是至少在糊弄的這一瞬間,我們能夠獲得真正的快樂,此時我們既不需要完全投入,又不會成為一個孑然孤立面對世界的孤獨者。
最後,時間君聲明,糊弄學奉行的是清楚自己可以糊弄的範疇而有選擇地糊弄,不是萬物皆可糊,也不是沒有情感的「嗯嗯嗯」「哦哦哦」。
參考文獻:
(美)艾裡希·弗洛姆著;劉林海譯. 逃避自由[M]. 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2015.06.
(美)尼古拉斯·克裡斯塔基斯,(美)詹姆斯·富勒著;簡學譯. 大連接 社會網絡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對人類現實行為的影響 經典版[M].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2017.07.
尤可可,馬廣軍.「強連接」與「圈層化」:社交媒體人際連接的雙螺旋[J].視聽界,2020(01):4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