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教師節。扳著指頭數了數,這個節日呼呼啦啦過了36個了。
36年前的第一個教師節,村支書給我執教的村小學辦了兩件實事:買了一把暖壺,砌了一個花壇。
村小學就我一個教師,是老師,也是校長。一個人教了三四個年級二十來個孩子。那些年山區村村有學校。學生少,為了節約教師,基本上都是這樣。這樣的教學形式在山區常見,叫「複式教學」。
還在春天呢,報紙上、廣播裡就開始宣傳,國家設立教師節了。老師們閒聊,也是低聲裡嘀咕,有教師節了,還是第一個,肯定很隆重,估計鎮裡會開個慶祝會,弄不好還會發個人造革提包、搪瓷茶缸什麼的。
從春天到夏天,又到了初秋。那個殷切盼望的節日漸漸臨近了。各村的大隊部的牆裡牆外,多了一些「熱烈慶祝第一個教師節」「國欲興,必先尊師而重教」之類的標語。當然都是教師去張貼的。貼標語的時候,遇到看熱鬧的村民,問又搞什麼運動,少不了一遍遍解釋:老師有節日了,今年第一個。村民笑曰:是不是要買個豬頭過生日那樣過節?貼標語的笑,村民也笑。
標語貼完了。風吹日曬,娃童撕扯,幾天功夫就缺頭少尾了。
這消息就好像村裡誰家生了娃,誰家娶媳婦,談論幾句就一陣風過去了。
忽一日,暑假剛開學吧,村支書王常會到了學校。我正準備敲鐘上課,他進門就說,教師有節了,上頭今天開了會,讓各大隊都要為村學校辦幾件實事。開會的時候我就想好了,準備給你也辦幾件好事。這一嘛,你那辦公室的暖壺不保溫好多年了,因為大隊沒錢,就這麼拖拉下來了。這把暖壺好像是土改的時候剛成立學校時大隊裡買的,換了七八個教師,暖壺也沒換,估摸著暖壺膽的奶嘴破了。這次買把新暖壺,天冷的時候也能喝點熱水。這二呢,把咱小學校院牆砌起來,院子裡美化美化砌個花壇。還有一個星期就是9月10號了,這事得抓緊辦。
村小學幾十年了一直沒院牆,一排八間房子擺在那兒,出教室就是校園兼操場,一畝多地,雜七雜八地長著幾棵彎彎榆樹,村裡人隔三差五地拿斧頭砍些樹枝去餵羊餵兔,樹彎枝禿不雅觀,樹沒樹樣,學校不像學校樣。學區李春溪校長來檢查說學校太荒涼,你這裡常來些記者呀領導呀有頭臉的人物,學校老這樣子可不行,得美化美化。
李校長對王常會唾沫四濺地說了美化的意義。王常會雞啄米一樣地點頭,旱菸袋磕得鞋底梆梆響,說一切聽上級的,砌院牆,美化美化。說歸說,好幾年了,一直乾打雷不下雨。看來這回要動真格了。
我讓娃們自習,和村支書拿一根竹竿滿院子比劃設計,哪兒砌院牆哪兒砌花壇,哪裡豎國旗杆子,哪裡栽花哪裡栽樹。
下午,王常會就召集村民會,安排砌院牆,美化校園。
幾天後,院牆砌成,接著砌花壇。
石匠張松道在城裡建築工地打過工,說花壇其實不難砌,城裡學校見過太多了。圓圓的圈,「十」字花孔。圈大圈小根據院子大小決定。
說著,就開始砌。先用高梁杆子一頭扎個釘砸在地裡劃圈,劃出個直徑3米的圓圈,沿圈砌一層大理石作底座,上面砌磚。這裡一層層地砌上去,周圍一圈村人看熱鬧,一邊看一邊指劃,松道松道,看這裡歪了那裡斜了。
張松道就更得意地指派這個指派那個:你搬磚你運沙。
中午放學的時候,花壇砌成。張松道攔住學生一遍又一遍地吆喝:都隔花壇遠點走,碰塌了就把我的手藝砸了。花壇誰砌的?多少年也別忘了,當了省長也要記住,你松道叔某年某月某日砌的,誰忘了揍他個小狗頭。學生們齊嚷:忘不了忘不了誰忘了揍他狗頭。
王常會來了,挎一提籃,裡面有兩塊豆腐幾頭蒜,一碗鹹辣椒,半碗韭菜花汁,兩瓶「沂水白幹」,幾個酒盅。幾個小娃看見了追著王常會要吃的。王常會捏起一個鹹辣椒往小娃口裡塞,嚇得小娃哇哇哭著鳥散去。家長就笑罵王常會,王常會就仰天大笑。
擺上酒菜,張松道要坐正位,王常會一把把他拉下來,說尊點師重點教行不行。張松道撓撓頭皮坐到一邊,我把王常會推到上邊,王常會愣是不坐我只得上首坐下。幾盅酒下肚,張松道舌頭開始發硬。記住,工錢不要了,為下一代作貢獻了,為第一個教師節做貢獻了。上級來人記住說張松道砌的花壇就行。那是自然。我和王常會忙又給他倒酒。
張松道指指花壇說,光禿禿的可不行,劉勝家有棵大雪松,讓他作貢獻,刨來栽上。
飯後,我和王常會去了劉勝家,常會一個勁地往劉勝嘴上塞煙,一邊塞,一邊大講美化學校的意義,直講得劉勝莫名其妙。把你的雪松貢獻上。王常會亮了底牌。
劉勝一激靈,問,有什麼說法。
王常會說,咋沒說法?你的娃也要上學的,你的娃的娃也要上學。大家教育大家辦,不白貢獻。劉勝支支吾吾,這棵松苗我搭上五斤酒換來的。王常會說:給你十斤,52度的,沂水白幹。
又朝張松道點點頭:去代銷點打一桶酒來,替我摁上手印,記大隊的帳。
一會兒,酒打來了。王常會接過去,擰開蓋子,咕咚咕咚灌上幾口,吧噠吧噠嘴說,地道的52度。
劉勝嘿嘿笑著接過了,剛想遞給婆娘,張松道麻利地接過去也灌上一大口,說就缺一碟花生米。
劉勝呼地站起身來喊一聲:刨,做貢獻了。
一袋煙的功夫,雪松刨出來。帶了磨盤大的土塊。劉勝找來幾根木槓子,拴上繩,四個人喊著號子抬到學校,花壇正中央早有人刨好坑,大家齊用力抬過去栽上。
王常會圍著花壇轉著圈說:美化不美化就是不一樣。
眾人齊點頭:還是美化好,多好的學校!
突然對國家設立的這個節感動起來。
如今,行走在魂牽夢繞的老家「天下泉莊」,最好的建築是學校。那一排排青磚紅瓦的教室,那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校園,見證著一代代泉莊人敢為人先、躬身前行的腳步,記錄著泉莊七十多年的變遷印痕,記錄著泉莊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的巨大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