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遺愛謀反案:長孫無忌對李唐宗室的一場政治清洗

2021-02-13 濤哥觀歷史

這樣您就可以免費收到最新內容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

永徽四年(653年),高陽公主向唐高宗李治告御狀,聲稱房遺直非禮了她。高陽公主是李治的姐姐,姐姐被人欺負,作為皇帝的弟弟當然不能袖手旁觀,李治當即下令有關部門嚴加審理。讓高陽公主意想不到的是,一個小小的非禮案不僅害了自己,還使得一大批親王、駙馬、名將、大臣因此殺身流放、家破人亡。

高陽公主其人

高陽公主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愛女,嫁給了房玄齡的次子房遺愛。高陽公主恃寵而驕,自從嫁到房玄齡家之後,把房家弄得雞飛狗跳。到了房家不久就鬧著要分家,她不但要和房玄齡長子房遺直爭奪財產,還要爭奪梁國公(房玄齡封爵梁國公,由長子房遺直繼承)的爵位。因此事太宗對高陽公主大加訓斥,寵愛對其也不如以前。高陽公主惱羞成怒,對房遺直和父皇李世民懷恨在心。

高陽公主(劇照)

隨後的一件事更激化了李世民、高陽公主父女之間的矛盾。當時,高陽公主與高僧辯機的姦情被曝光,聞訊的太宗皇帝大為震怒,即刻下令將辯機腰斬,並把高陽公主身邊的婢女全部斬殺。

高宗李治繼位後,高陽公主更是肆無忌憚。她見李治比較軟弱,於是和房遺愛商議,一旦天下有變,就起兵造反,擁立荊王李元景為皇帝。為了與房遺直爭奪爵位她想到了一個絕招,那就是狀告房遺直非禮她。

長孫無忌介入,案件擴大化

長孫無忌先後擁立過唐太宗和唐高宗,到了高宗初年身為第一宰輔的他已是說一不二、權傾朝野的人物。在長孫無忌的權威之下,也隱藏著魏王李泰、吳王李恪等各種反對勢力。高陽公主的狀告使他看到了一個排斥異己、清除政敵的絕佳時機。長孫無忌自告奮勇接下了高陽公主非禮案,在他的審理下案件越來越大,甚至超出了高宗李治的控制。

長孫無忌(劇照)

長孫無忌一出手,便先找到了高陽公主的政治問題,「主使掖庭令陳玄運伺宮省禨祥,步星次。」高陽公主曾經指使掖庭令陳玄運暗中窺伺宮禁中的情況和動向,並且觀察星象變化。僅此一條,就可以給高陽公主扣上一個謀反的罪名。隨後,房遺直主動站出來,對房遺愛、高陽公主進行了揭發,把他們夫婦平日裡的種種不軌行為全部抖了出來。

房遺愛到案後,整個案件迅速複雜並擴大化。房遺愛為了自保,在長孫無忌的軟硬兼施下,一大批皇親國戚成了他們的造反同謀。

涉案人員

房遺愛謀反案涉案人員之多,涉案人員地位之高,都是大唐開國以來所未有的。這些人或是之前魏王黨的成員,或是長孫無忌私自打擊的競爭對手,都遭到了無情的打擊。

高陽公主:賜自盡。

房遺愛:斬首。

李元景:賜自盡。李元景是高祖第六子,時任司徒。其女兒嫁給了房遺愛的弟弟房遺則。與房遺愛往來密切。

李恪:賜自盡。李恪是太宗的第三子,史載他文武雙全,富有才幹,李世民曾說諸皇子中李恪最像自己。李世民曾想立李恪為太子,在長孫無忌的反對下作罷。所以,長孫無忌把李恪一直視為威脅。

李恪(劇照)

李道宗:流放嶺南。李道宗是高祖李淵的族侄,十七歲起就跟隨李世民南徵北戰,一生參與破劉武周,破王世充,滅東突厥、吐谷渾,徵高句麗等諸多戰役,為唐王朝的統一和開疆拓土立下赫赫戰功。因「長孫無忌、褚遂良素與道宗不協」捲入此案。

李愔:貶為庶人,流放巴州。李愔是吳王李恪的同母弟,因而被連坐。

薛萬徹:斬首。唐初名將,是魏王黨成員,與房遺愛是好友。

柴令武:斬首。柴紹之子,娶太宗之女巴陵公主為妻。柴令武和房遺愛都是魏王黨的核心成員。

巴陵公主:賜自盡。柴令武之妻。

宇文節:流放嶺南。宇文節是高宗初年的宰相,是房遺愛的好友。房遺愛被捕入獄後,宇文節還為他多方奔走,極力營救。

執失思力:流放嶺南。執失思力是東突厥執失部酋長,東突厥滅亡後,歸降唐朝,擔任左領軍將軍。娶唐高祖之女九江公主為妻,官拜駙馬都尉,封安國公。因與房遺愛交往受到牽連。

房遺直:貶為春州銅陵縣尉。

薛萬備:流放交州。薛萬徹之弟。

在長孫無忌的壓力之下,高宗李治將這些宗室、功臣名將一一處置。至此,長孫無忌再也無忌,個人的權威達到了頂峰。皇親國戚裡堪用的人才如李恪、李道宗、薛萬徹、執失思力等人皆被清算,以至於後來武則天上臺開始殘害李唐宗室的時候,已經沒有人能站出來阻止了。

相關焦點

  • 長孫無忌通過「房遺愛謀反案」,極力消除貞觀朝廢太子事件的影響
    同時,李泰的支持者如駙馬都尉房遺愛、柴令武也未受到任何處罰。此外,為李泰積極拉攏朝官的杜楚客,「以其兄有佐命功,免死,廢於家」,但不久他被任命為虔化令。行黃門侍郎韋挺雖然也參與了魏王泰的奪儲行動,但太宗「特原之」,「尋遷太常卿」。曾密請太宗立魏王泰為太子的給事中崔仁師,也僅僅是「左遷鴻臚少卿」而己。
  • 長孫無忌的立法與亂法
    要保持長孫無忌本人的權勢,必須繼續清洗朝廷中不和他一條心的官員。長孫無忌剛想打瞌睡,房遺愛就主動送上枕頭。接手此案後,長孫無忌以高陽公主打探宮裡政治動向為由,翻手為雲覆手為雨,將房遺愛、高陽公主原告變被告,打成謀反分子。  這還不算,長孫無忌乘勝追擊,把平素與房遺愛交好的荊王李元景、大將薛萬徹等人全部卷了進去,打成謀反集團。
  • 長孫無忌把房玄齡扔出太廟,許敬宗用同樣的方法滅了長孫皇后家族
    李元景跟房玄齡關係好,就把寶貝女兒許配給了房玄齡的兒子房遺則。房玄齡死後,李元景跟房玄齡的兒子房遺愛關係也不錯。據《資治通鑑》記載,李元景曾經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一手拿著太陽,另一隻手拿著月亮玩耍。李元景把自己「手把日月」的夢說給了房遺愛聽,這件事情讓長孫無忌知道了。
  • 長孫無忌炮製的驚天大案
    他同房遺愛打得火熱,兩人經常一起發牢騷。薛萬徹還口出狂言:「我雖病足,坐置京師,諸輩猶不敢動。」由於房遺愛的弟弟房遺則娶了李世民的弟弟荊王李元景的女兒,房遺愛同李元景也經常往來,為此薛萬徹和房遺愛還說起過「若國家有變,當奉司徒荊王(李)元景為主」的話(估計也是喝醉酒之後胡說)。
  • 長孫無忌:李世民在位時謙遜公正,為何李世民死後卻秒變嘴臉
    所謂「利用」自然是趁機羅織罪名,將某些人劃分為「房遺愛謀反」一案的參與者,很不幸,與謀反一案沒有絲毫關係的吳王李恪成了此案最大的受害者,李恪臨終前大喊一句話:「長孫無忌竊弄威權,陷害良善,祖宗有靈,必讓其宗族覆滅。」!沒錯,羅織罪名,陷害吳王李恪的正是長孫無忌,而李恪的這句話實際上揭露了李世民在用人上的一大失誤!
  • 兩面派長孫無忌,李世民在位時謙遜公正,李世民死後卻秒變嘴臉
    所謂「利用」自然是趁機羅織罪名,將某些人劃分為「房遺愛謀反」一案的參與者,很不幸,與謀反一案沒有絲毫關係的吳王李恪成了此案最大的受害者,李恪臨終前大喊一句話:「長孫無忌竊弄威權,陷害良善,祖宗有靈,必讓其宗族覆滅。」! 沒錯,羅織罪名,陷害吳王李恪的正是長孫無忌,而李恪的這句話實際上揭露了李世民在用人上的一大失誤!
  • 房玄齡次子房遺愛,娶了公主後一路作死,害得老爹也被搬出凌煙閣
    貞觀17年,為了紀念當年反隋爭位的諸位功臣,李世民命閻立本於凌煙閣中描繪24位功臣的畫像,閣中功勞最大者,當屬長孫無忌、杜如晦、侯君集、房玄齡以及尉遲敬德五人,其中文臣翹楚乃房杜二人,而房玄齡更是李世民身邊的重要謀臣,唐初第一良相。
  • 老謀深算的長孫無忌,輸給了自己外甥
    其實這些都和一個人有間接的關係,那就是長孫無忌。他在藉機排除異己,壯大自身。 如果說李世民發動玄武門政變的功勞最大者,非長孫無忌莫屬。最初想出此計劃的是房玄齡,但其不敢直接找李世民說。所以找來長孫無忌商討,畢竟李世民是他的妹夫。玄武門政變成功後,長孫無忌的妹妹成了皇后,而他自己也任左武侯大將軍。後來羅藝謀反,長孫無忌擔任行軍總管,帶兵討伐。
  • 李世民廢掉太子李承乾後,曾想立一位庶子為太子,被長孫無忌阻止
    在長孫無忌等人的勸說下,李世民立年僅15歲,成為李世民的第二位太子。為了快速培養李治,李世民先後把自己最信任的幾位文臣武將都派到東宮輔佐太子,讓長孫無忌任太子太師、房玄齡任太子太傅、李勣任太子詹事、蕭瑀任太子太保。又讓李大亮、于志寧、馬周、褚遂良等人分別到東宮兼職。李世民不管是上朝議事,還是下朝批閱奏摺,都讓李治待在身邊學習處理政務。
  • 李世民重用長孫無忌,為什麼長孫皇后屢勸無果?有效溝通是門藝術
    又對百官說:「我的兒子們都年幼,長孫無忌就猶如我的兒子,我們的關係不是外人能離間得了的。」李世民此舉,無異對外界公開表示他對長孫無忌的信任。貞觀十年即公元636年6月,長孫皇后臨終前對李世民說了兩件事,一件事是要李世民用好房玄齡,另一件事又是要求李世民限制長孫無忌的權力。
  • 一手遮天的代價:忠臣與能臣長孫無忌之死給我們的沉思是什麼?
    在承乾、李泰雙雙無緣"太子"位後,李世民便召集長孫無忌、房玄齡、李勣等重臣在兩儀殿商議立儲人選。在舅舅長孫無忌力挺下:臣請立晉王為太子,有不從者請誅之。晉王李治(小名雉奴)脫穎而出,晉為太子。那時的高宗皇帝,對舅舅長孫無忌是絕對信任,又全權仰仗,豈容旁人搬弄是非?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天子垂拱,舅舅當家"的軼聞往事。由此,長孫無忌便在永徽年間更加忠心耿耿地大權獨攬,竭盡所能地幫助李治坐穩帝位,不惜對李唐皇室進行了一次殘忍果斷的大清洗。
  • 依託長孫無忌墓 武隆將建大唐宰相城
    按照規劃,武隆將依託長孫無忌墓,以唐朝文化為主題,建設江口烏江大橋、石牌坊、唐風步行街及建築物群、長孫無忌紀念館、大唐風韻館,打造大唐宰相城文旅項目。近期長孫無忌墓將啟動整體修繕工作。在唐代早期的政治舞臺上,長孫無忌毫無疑問是一名風雲人物,從李淵始創大唐基業,李世民喋血宮廷奪嫡,然後助李治登上皇位,在這冗長歲月中每個埠都閃現著他的盤算、聰慧與血汗,可謂是無雙國士。「我得有天下,無忌之力也!」唐太宗李世民這麼評價過長孫無忌,因而封他為武侯大將軍、趙國公,讓他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首。唐高宗李治繼位後,因為他擁護有功,加封太尉、同中書門下三品掌管朝政。
  • 凌煙閣功臣長孫無忌,他算忠臣還是權臣?看他最後下場就知道了
    而李世民的大舅子長孫無忌,則排在了凌煙閣首位,他在太宗一朝可謂是恩寵已極。隱太子李建成與李世民後期成水火之勢,正是長孫無忌第一個向李世民提出先發制人。鼓動親王與太子兵戈相見,這是要冒極大風險的,可是長孫無忌賭贏了。靠著玄武門之變的功績,長孫無忌排到了凌煙閣第一的位置。
  • 一代權臣長孫無忌,他輔佐了三位皇帝,晚年為何被賜死?
    長孫無忌是隋朝右驍衛將軍長孫晟和北齊樂安王之女的兒子。但隋末天下動蕩不安,隋煬帝楊廣性格殘暴,長孫無忌父親去世後,他和妹妹母親被長孫安業趕出了家門,和舅舅高士廉一起生活,當時他們也在太原。隨後長孫無忌任宰相,李世民將別人誣告的奏章直接拿給他看,表示對他的信任,可長孫無忌知道權勢過大總會惹來殺身之禍,多次請求,太宗無奈降了官職。後來太宗又讓他做司空,為他寫了威風賦。634年太宗李世民將二十四位功臣畫像掛入凌煙閣,長孫無忌排第一。李世民去世後託孤長孫無忌,李治大小事宜都與長孫無忌商議,從而安穩登基。
  • 長孫無忌為何鬥不過武則天?犯了個致命錯誤,自縊算是好的
    從李世民騎兵之初,長孫無忌就一直跟隨在身邊,屬於創業元老級的人物,外加大舅子這層關係,登基後的李世民對長孫無忌委以重任,絲毫不擔心什麼功高震主。李世民之所以問長孫無忌,是因為當時他在朝中地位很高,如果太子沒有大臣的支持,日後也難免不會發生更大的變化,面對李世民的詢問,長孫無忌選擇支持李治。為什麼呢?因為李治是長孫無忌的侄子,就這樣由於他的大力支持,李治成為太子,公元649年,李世民病逝,李治登基,4年後,長孫無忌審理一件謀反案時,藉機誣陷李恪。
  • 後浪VS前浪,唐高宗:廢不廢后不重要,沒有你長孫無忌對我很重要
    長孫皇后共有三子,即長子李承乾、四子魏王李泰和九子晉王李治。貞觀十七年(643年),原太子李承乾因為謀反被廢,按說往下排應該是到魏王李泰了。李泰也確實要比李治更優秀,也更得寵。李泰在王府中招攬了很多賢人學士,已經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勢力。在這種情況下,滿朝文武都覺得李泰肯定是新太子的不二人選。
  • 房遺愛高陽公主謀反,二人皆被賜死,為何房遺直得以保全性命?
    史料記載,「遺愛伏誅,公主賜自盡,諸子配流嶺表。遺直以父功特宥之,除名為庶人。」在這一樁房遺愛謀反案中,參與者基本都沒落下好結局。即便是貴為公主,高陽也同樣被賜死,兒子也遭遇流放。一般來說,謀反這事兒可是個大罪,一般都是要連坐親人、甚至滅族的。可是在太宗時期的大唐律法下,房遺直卻僅僅被貶為庶人,性命得以保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