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血作為人體的根本,相信大家對氣血也有著一定的了解,而當我們說到補氣養血時,或許很多的朋友們都會想到,多吃點有營養的補品,就可以補充氣血。其實並不是如我們所想的這樣,氣血並不能夠只單單依靠吃營養品來補充,因為我們攝入的食物需要經過脾胃來消化,然後再轉化成營養,而一個不合理的飲食習慣,就有可能將食物中的營養消耗掉了。
真正的「補」
其實在中醫中「補」,並不是說對某一個特定的器官,進行營養補充,而以「養」為主,「補」為輔的進行。因為在中醫中人體的五臟又被分為五行,而如果其中一個出現問題,那麼其他的四個也會受到影響,所以說只有整體的去「養」才能有效的「補」,但是許多人卻都因為這一個「補」字,而與真正的「補」法背道而馳。
在中醫中的「補」其實是一種概念,這種概念叫做「固攝」,就是將自身人體內的精氣神與氣血固攝住,這樣才能夠保存體內氣血不散,幫助人體平衡營養養氣補血,達到最好的「補」的效果。
假如說把人體比作是一團元氣,如果你每天的作息時間不規律,就會造成元氣的損傷。而假如說如果你天天夜夜笙歌,飲食無度,那麼你體內的元氣就會很快地被消耗掉。所以說在中醫中的補其實就是先將你體內僅存的固定住,然後再利用是要慢慢將你消耗的元氣補充。
脾胃就是氣血的來源
為什麼會說氣血來自於脾胃呢?其實在《黃帝內經》中有講:胃經主血。意思就是說氣血產生於胃,這是我們身體後天本能所產生的。而脾的作用就是將胃部所產生的氣血,轉換給其他的各個器官。
說到這兒,我想大部分人應該已經都明白了,不並不只是單純的依靠去吃就能夠完成的。真正做到養氣血的辦法,就是每天有一個合理的生活作息,讓你的五臟能夠很好地得到休息,保證體內的元氣不會外散。之後再依靠吃來慢慢的補充身體內所缺的元氣。
而我們平時中如何才能夠做到養呢?中醫其實有很多養生的古方,很多人就是通過這些養生古方,養護著身體的五臟六腑,從而達到延年益壽、抗衰老的作用。但是在古時並沒有,現在醫學這麼發達,他們的養護效果也沒有現在這麼強。而現在就不一樣了,因為隨著醫學以及科技的發展,已經可以通過科學的方法,將古方中的養護藥材經過加工變成現在可食用的養生茶。
比如說油,桂圓,紅棗,乾薑等補血藥材結合而成的補氣補血茶。就可以有效的幫助我們解決氣血不足,心神不寧,脾氣暴躁等因氣血不足而形成的身體病症。因為桂圓有著安心凝神補氣養血的作用,而紅棗也能夠養血安神,補中益氣。所以說一個好的養生辦法遠比你吃再多營養品都管用。
結語:「補」並不只是單純的補充,而是需要以養為中心,固住體內先天之氣不散,然後在溫養先天之氣的同時,由後天形成新的氣血補充到體內。而後天形成的關鍵,就在於自身「五行」的配合才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