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最美環保奶奶」趙月英:倆兒子也是環保志願者-海口新聞網...

2020-12-13 海口新聞網

「最美環保奶奶」的兒子倆也是環保志願者

哥哥:把環保做起來留住綠水青山 弟弟:想在海南建1000個環保站

■ 海南日報記者 習霽鴻 實習生 陳燕

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53歲的蔣付軍和40歲的蔣軍偉就是一對齊上環保一線的親兄弟。他倆分別擔任海口市美蘭區白沙門環保教育站(以下簡稱白沙門環保站)的站長與副站長,也是本報12月8日報導的「最美環保奶奶」趙月英的兒子。

2017年,蔣付軍在美蘭區委區政府的支持下,建了白沙門環保站,收廢品垃圾,做成各種環保物件。「過去家裡日子苦,現在國家政策好,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好,我就想做點事情回饋黨和政府、回饋社會。」蔣付軍說,「環保利國利民,關係到每一個人和子孫後代,我想身體力行。」

蔣付軍用做生意的錢補貼環保站,全身心投入其中,全面負責環保站的工作,大到環保站如何建、如何完善,小到一張宣傳畫報上的字體,都自己琢磨。而且,他不但自己幹,還帶動了母親一起做環保。一年後,弟弟蔣軍偉也放下紅紅火火的水果批發生意,成了白沙門環保站的一名「全職」志願者。

兄弟兩人一個當站長,一個當副站長,幹的活卻一點兒也不比其他志願者少。「哥哥每年有一半時間在外頭奔波學習,弟弟在站裡常常一忙就忙到半夜。兩個人都全年無休,好像不會累似的。」2018年加入白沙門環保站的志願者王波說,由於志願者們上了年紀,兄弟倆是站裡最年輕的,幾乎承擔了全部的髒活累活,當司機、當搬運工、當廚師……

蔣付軍帶著海南日報記者來到一排大桶前,一臉自豪地說:「這些都是我弟弟帶頭做的環保酵素,用別人丟掉的水果、菜頭菜根做成的,一桶86斤,已經做了2600多桶了。」

做環保,講究惜物。蔣軍偉常常半夜跑到水果市場,從一個個垃圾桶裡扒拉出水果販們丟掉的水果。磕壞的水果、菜頭菜根、紅糖和水,幾樣東西混在一起,發酵3個月,就是一桶可用於淨化水質、改良土質的環保酵素。經過過濾、沉澱後,蔣軍偉和王波會一起把酵素分裝在回收來的礦泉水瓶裡,送給市民遊客們,平均一天送出120瓶。

「所謂『站長』,就應當『站的時間長』。」蔣付軍嘿嘿一笑,「真正的享受是奉獻。」

蔣軍偉附和說:「是啊,過去當老闆時,成日出去瀟灑、應酬,現在儘管忙得腿都抬不起來,心裡反倒充實。」說話間,他用手撥弄著茶杯,左手臂上是半個月前幹活被金屬扎到的一個大口子,右手拇指上還留著5天前平整地面時被鋸到的傷口。和四處奔波的哥哥相比,他守在站裡的時間更長,幹的體力活也更多,從凌晨忙到半夜是常有的事,「也想過放棄,但做這些事我心裡踏實,所以還是堅持下來了。」

說起未來,蔣軍偉的想法很簡單,他說:「把環保做起來,讓後人跟隨著我們的腳步繼續做下去,留住綠水青山。」

蔣付軍對未來的規劃則更加具體,他想在海南建1000個環保站,「讓人人知曉環保、人人參與環保」。

(海南日報海口12月9日訊)

 83歲「環保奶奶」用舊衣服製作布袋,3年送出3000多個

趙月英奶奶用縫紉機3年做成3000多個「環保布袋」。

在海口市美蘭區白沙門環保教育站,有一位叫趙月英的老奶奶,將別人不要的舊衣物和布料自製「環保布袋」,免費贈送給環保教育站周邊的市民及遊客。3年來,她已送出3000多個「環保布袋」。

幾乎每天,趙月英都坐在縫紉機前趕製「環保布袋」。她告訴記者,環保教育站把收集來的舊衣物進行洗滌消毒,製作成耐用又環保的袋子,用來購物裝東西非常方便,能助力海南「降塑」。

這位老奶奶每天早上6點準時來到環保教育站,她使用縫紉機加工清洗乾淨的布料,一天就能製作五六個環保袋,不僅好看還結實耐用。

趙月英奶奶自己做的「環保布袋」。

趙月英今年83歲,提起製作「環保布袋」的初衷,她告訴記者,她一直喜歡做針線活,3年前來到海口,閒來無事的時候,就用廢布頭縫了個布袋。一位來串門的老姐妹見了喜歡得不得了,要走說是買菜用。後來鄰居們看見這些袋子,紛紛詢問是在哪買的,她便做了更多「環保布袋」贈送給大家。為了收集廢布料,趙月英經常到白沙門環保教育站周邊轉悠,除了朋友們提供的舊衣服,她也會到布店找一些邊角料或購買一些布頭做布袋子。

「環保布袋」做得越來越多,趙月英的手藝也越來越好,她的拿手「絕活」是用牛仔褲製作布袋,牛仔褲的褲兜以及上面的裝飾物都能物盡其用,作為裝飾「環保布袋」的小件配飾;有時她也會在包上面繡一些傳統圖案,這樣做出來的環保布袋款式新穎,深得大家喜歡。

做環保布袋其實挺麻煩的,趙月英經常在縫紉機前一坐就是一天。但在街上看到越來越多的人帶著她做的環保布袋出行,她的心裡就會湧起幸福感。她說,現在都在宣傳低碳、環保的生活方式,自己也想為環保多盡點力。

相關焦點

  • 「最美環保奶奶」的兒子倆也是環保志願者
    53歲的蔣付軍和40歲的蔣軍偉就是一對齊上環保一線的親兄弟。他倆分別擔任海口市美蘭區白沙門環保教育站(以下簡稱白沙門環保站)的站長與副站長,也是本報12月8日報導的「最美環保奶奶」趙月英的兒子。  2017年,蔣付軍在美蘭區委區政府的支持下,建了白沙門環保站,收廢品垃圾,做成各種環保物件。「過去家裡日子苦,現在國家政策好,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好,我就想做點事情回饋黨和政府、回饋社會。」
  • 海口83歲「環保奶奶」趙月英用廢布料縫製布袋送市民
    非遺「東山草編」傳承人袁潔編織草筐趙月英奶奶縫製布袋送人,一天製作五六個王小蘭挎的小布袋是自己縫製的袁潔編織的 精美草筐12月1日起,海南省全面禁止一次性不可降解塑膠袋、塑料餐具等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製品。
  • 海口83歲奶奶的自製布袋火上央視!網友點讚:好看耐用又環保
    海口83歲奶奶的自製布袋火上央視!> 今天(12月7日),央視[新聞直播間]播出報導《海南海口提倡環保 老人三年送出三千多個自製布袋》,關注海口83歲的「環保奶奶」變廢為寶,縫製環保布袋免費送給海口市民遊客。
  • 環保理念「袋袋」傳
    83歲的趙月英近3年縫製3000多個環保布袋,只送不賣,被稱作「最美環保奶奶」環保理念「袋袋」傳(受訪者供圖)本報海口12月8日訊(記者 習霽鴻 實習生 陳燕)灰藍色包面、黃色包邊、深藍色肩帶……這般由舊衣裳、廢布料改造而成的布袋,83歲的趙月英做一個大約需要2小時。近3年來,這樣的環保布袋,她做了3000多個,並且只送不賣。12月7日,被周圍居民稱作「最美環保奶奶」的趙月英,因此善舉登上了央視。
  • 母子仨的環保夢
    兩年多時間,製作3000多個環保袋的趙月英,成了海口白沙門環保教育站的「明星」。她的身後,是兩個兒子堅持3年的環保志願服務。 「如果早知道做環保這麼辛苦,我還不如回去賣水果。」小兒子蔣軍偉還可以再做選擇,卻還是選擇和各類生活垃圾為伴。他不是下不了離開的決心,而是邁不動離開的腳步。
  • 母子仨的環保夢:讓塑料垃圾徹底消失
    卻知道在把環保袋送給別人之前,一定要囑咐一句:「少用一個塑膠袋,多給地球一份愛。」這是她的兩個兒子給她灌輸的環保意識。兩年多時間,製作3000多個環保袋的趙月英,成了海口白沙門環保教育站的「明星」。她的身後,是兩個兒子堅持3年的環保志願服務。「如果早知道做環保這麼辛苦,我還不如回去賣水果。」
  • 83歲「環保奶奶」用舊衣服製作布袋,3年送出3000多個
    作為一名國際低碳環保志願者,袁潔積極向大家推薦草編產品,「用草編出的菜籃子可用很多年,裝的東西多也很環保,用不可降解塑膠袋不環保而且很浪費,希望主婦們外出買菜重新拎起草編籃子。」「環保達人」趙月英年齡: 83歲「環保奶奶」 用廢布廢料做布袋 3年送出3000多個「環保布袋」
  • 好看耐用還環保!海南老人三年送出三千多個自製布袋
    在海南海口有一個環保教育站,每天有數十位老年志願者到這裡分揀垃圾進行資源再利用。在他們中間,有一位83歲的老人名叫趙月英,她用廢舊布料縫製環保布袋,免費送給市民或遊客。三年來,她已累計送出了三千多個。這位滿頭白髮的老人就是趙月英,每天不到7點,她就來到環保站,開始製作環保布袋,下午6點才回家,一天下來能做四五個。她告訴記者,自己用來做布袋的原料都是環保站收集來的舊衣物、窗簾之類的布料,進行洗滌消毒後,她再剪裁、拼接、製作成布袋,好看又耐用。
  • 海口這些廢棄物品玩起「潮範兒」:果皮菜葉變酵素 塑膠袋裝瓶做...
    在海口白沙門環保教育站,碎片布料可做環保袋,果皮菜葉變酵素,塑膠袋裝瓶做環保凳廢棄物品玩起「潮範兒」8月19日,在海口市白沙門環保教育站,志願者們在進行垃圾分類。志願者們把完好整潔的衣服經過清洗消毒後,定期快遞給偏遠山區的孩子們,剩下的一些已經破爛的衣服,就剪成零碎布料,製作成環保袋。當天一大早,83歲的志願者趙月英吃完早餐後就來到白沙門環保教育站,只見她坐到縫紉機前,踩著腳踏開始縫製布袋。製作好的環保布袋,趙月英會送給來這裡參觀學習的市民、遊客,還加上一句叮囑:「記得少用塑膠袋,多用環保袋哦!」
  • 海口「候鳥」老人侯鳳英:每天「掃街」4小時 環保生活更時尚
    海口日報記者李銀 攝在家裡,一個橘子吃完後,果皮往往隨手丟進垃圾桶。在海口美蘭區白沙門環保教育站,人們隨手丟棄的果皮加上水、黑糖,過段時間就會蛻變成可以洗衣洗菜洗碗的「神奇寶貝」——環保酵素。來自吉林的67歲老人侯鳳英是美蘭區白沙門環保教育站的一名垃圾分類志願者,她用撿拾來的垃圾製成環保酵素。
  • 2020海南環保袋創意設計大賽獲獎作品海口展出
    12月10日,由省旅文廳主辦的「綠色自貿港·環保我先行」2020年海南環保袋創意設計大賽獲獎作品展,在海口中山路騎樓老街拉開帷幕。本次展覽旨在讓人們看到環保生活的更多可能。為不斷打造海南自貿港綠色生態新名片,推廣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觀念,推動全島倡導綠色文明生活方式,營造全社會共同參與、共同支持「禁塑」工作創造濃厚氛圍,今年6月,2020年海南環保袋創意設計大賽正式啟動,面向社會各界徵集「綠色校園、綠色旅遊、綠色生活、綠色商務」四個組別的海南環保袋創意設計。
  • 海口大英山CBD,海口主中心,地標級最美CBD
    未來的海口地標:海口雙子塔目前,海口的最高樓是總高度為249.7米的海航國際廣場,而正在建設中的海口雙子塔以超過400米的高度刷新紀錄,成為海南第一高樓及海南地標性建築。海口雙子塔為海南省、海口市重點項目,南塔設計建築高度428米,北塔設計建築高度429米。
  • 海口10月環保違法案件曝光:省中醫院廢水超標排放
    據了解,違反建設項目「三同時」制度的企業分別是:海口通泰建築材料有限公司、海南南茂實業有限公司、海口長航實業有限公司、海南鑫恆運紙箱有限公司、海南瑞德夏工業有限公司、海口藍島潔雅洗滌服務有限公司、海口巾維康清洗消毒服務有限公司、海口市秀英金力豆製品廠、海南現代婦嬰醫院有限公司、海口蘆薈緣食品有限公司。位於美蘭區轄區的海南省中醫院因廢水超標排放被曝光。
  • 「小紅豆」溫暖旅客回家路——近百名海航志願者支援海口港區
    2月20-21日,在海口大量滯留車流中,不少穿著紅馬甲的海航志願者穿梭其中。為了幫助滯留的旅客平安離開,海口政府多個部門聯合愛心企業、社會團體齊發力共同保障車輛安全離港。在這次海口 「抗霧疏導」的隊伍中,這群被遊客親切地稱為「小紅豆」的海航志願者們,輪流值班,連夜服務,協調所有可以利用的資源,關懷滯留旅客。海口的路堵,遊客的心不堵1月21日下午,三港外道路和港內仍然有超過1萬輛車滯留。
  • 增強環保意識 海口推出生活垃圾分類和減量知識讀本
    本報海口9月15日訊 (記者計思佳)海南日報記者9月15日從海口市教育研究培訓院獲悉,為增強中小學生的綠色環保意識,受海口市教育局委託,該院組織編寫了一套《生活垃圾分類和減量知識讀本》(以下簡稱《讀本》),目前已在全市中小學發行約5
  • 海口一酒館油煙噪音擾民 環保、城管聯合查處責令整改
    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7月6日消息7月6日,海口市民劉先生向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反映,榮域小區有一家小酒館,把抽油煙機直接安裝在二樓外,出風口正好對著居民樓窗口,產生的油煙和噪音影響到即將參加高考的孩子學習,希望相關部門解決。
  • 提籃買菜拒絕使用塑膠袋 海口「花甲」老人積極分享「垃圾分類經」
    海口日報記者李銀 攝今年68歲的郭素琴來自陝西漢中,也是海口市美蘭區和平南街道環保教育站的一名垃圾分類志願者。誰家有困難了,哪裡需要人手了,無論時間、地點大家總能看見她的身影——熱情、熱心是小區居民們對她的第一印象。「來到海口後還能發揮餘熱,為大家做點事情,我覺得可高興了。」郭素琴說。
  • 青少年趣味垃圾分類公益活動走進海口小區
    海南(海口)青少年活動中心供圖  中新網海南新聞12月12日電(郭厚松)「垃圾分類新時尚 自貿實踐我先行」公益活動12日在海口高路華小區開展。活動結合垃圾分類主題,通過拓展遊戲形式,將環保及垃圾分類知識巧妙的融於遊戲中,讓孩子們在歡樂的氛圍中學習垃圾分類知識。來自高路華小區近100組家庭參與活動。
  • 老人自製3000多個環保布袋免費送:好看耐用,這才是真環保!
    近日,來自海南海口的一位環保奶奶在網上走紅。3年前,趙奶奶來到海口。閒來無事的時候,她用廢布頭縫了一個布袋。一位來串門的老姐妹見了喜歡得不得了,便要了去。後來,鄰居們看見這些既好看又結實耐用的袋子後,紛紛詢問是在哪裡買的,趙奶奶便做了更多「環保布袋」,並免費贈送給周邊的市民及遊客。隨著「環保布袋」做得越來越多,趙奶奶英的手藝也越來越好,用牛仔褲製作布袋是她的拿手「絕活」——牛仔褲的褲兜以及上面的裝飾物,到了趙奶奶手中都能物盡其用。有時候,趙奶奶也會繡上一些傳統圖案,使得環保布袋的款式更新穎,深受大家喜歡。
  • 體驗「變廢為寶」增強兒童環保意識
    本報7月30日訊(記者陳曉潔)為宣傳保護生態環境,加大力度對幼兒進行環保教育,引導孩子們從小樹立環保意識,7月24日,白沙門環保教育站聯合綠涯公益以「伸出我們的小手,愛護我們的地球」為主題開展幼兒環保宣教活動。 活動當天,一群來自英倫洛克國際幼兒園的小朋友們走進白沙門教育環保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