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環保奶奶」的兒子倆也是環保志願者
哥哥:把環保做起來留住綠水青山 弟弟:想在海南建1000個環保站
■ 海南日報記者 習霽鴻 實習生 陳燕
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53歲的蔣付軍和40歲的蔣軍偉就是一對齊上環保一線的親兄弟。他倆分別擔任海口市美蘭區白沙門環保教育站(以下簡稱白沙門環保站)的站長與副站長,也是本報12月8日報導的「最美環保奶奶」趙月英的兒子。
2017年,蔣付軍在美蘭區委區政府的支持下,建了白沙門環保站,收廢品垃圾,做成各種環保物件。「過去家裡日子苦,現在國家政策好,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好,我就想做點事情回饋黨和政府、回饋社會。」蔣付軍說,「環保利國利民,關係到每一個人和子孫後代,我想身體力行。」
蔣付軍用做生意的錢補貼環保站,全身心投入其中,全面負責環保站的工作,大到環保站如何建、如何完善,小到一張宣傳畫報上的字體,都自己琢磨。而且,他不但自己幹,還帶動了母親一起做環保。一年後,弟弟蔣軍偉也放下紅紅火火的水果批發生意,成了白沙門環保站的一名「全職」志願者。
兄弟兩人一個當站長,一個當副站長,幹的活卻一點兒也不比其他志願者少。「哥哥每年有一半時間在外頭奔波學習,弟弟在站裡常常一忙就忙到半夜。兩個人都全年無休,好像不會累似的。」2018年加入白沙門環保站的志願者王波說,由於志願者們上了年紀,兄弟倆是站裡最年輕的,幾乎承擔了全部的髒活累活,當司機、當搬運工、當廚師……
蔣付軍帶著海南日報記者來到一排大桶前,一臉自豪地說:「這些都是我弟弟帶頭做的環保酵素,用別人丟掉的水果、菜頭菜根做成的,一桶86斤,已經做了2600多桶了。」
做環保,講究惜物。蔣軍偉常常半夜跑到水果市場,從一個個垃圾桶裡扒拉出水果販們丟掉的水果。磕壞的水果、菜頭菜根、紅糖和水,幾樣東西混在一起,發酵3個月,就是一桶可用於淨化水質、改良土質的環保酵素。經過過濾、沉澱後,蔣軍偉和王波會一起把酵素分裝在回收來的礦泉水瓶裡,送給市民遊客們,平均一天送出120瓶。
「所謂『站長』,就應當『站的時間長』。」蔣付軍嘿嘿一笑,「真正的享受是奉獻。」
蔣軍偉附和說:「是啊,過去當老闆時,成日出去瀟灑、應酬,現在儘管忙得腿都抬不起來,心裡反倒充實。」說話間,他用手撥弄著茶杯,左手臂上是半個月前幹活被金屬扎到的一個大口子,右手拇指上還留著5天前平整地面時被鋸到的傷口。和四處奔波的哥哥相比,他守在站裡的時間更長,幹的體力活也更多,從凌晨忙到半夜是常有的事,「也想過放棄,但做這些事我心裡踏實,所以還是堅持下來了。」
說起未來,蔣軍偉的想法很簡單,他說:「把環保做起來,讓後人跟隨著我們的腳步繼續做下去,留住綠水青山。」
蔣付軍對未來的規劃則更加具體,他想在海南建1000個環保站,「讓人人知曉環保、人人參與環保」。
(海南日報海口12月9日訊)
83歲「環保奶奶」用舊衣服製作布袋,3年送出3000多個
趙月英奶奶用縫紉機3年做成3000多個「環保布袋」。
在海口市美蘭區白沙門環保教育站,有一位叫趙月英的老奶奶,將別人不要的舊衣物和布料自製「環保布袋」,免費贈送給環保教育站周邊的市民及遊客。3年來,她已送出3000多個「環保布袋」。
幾乎每天,趙月英都坐在縫紉機前趕製「環保布袋」。她告訴記者,環保教育站把收集來的舊衣物進行洗滌消毒,製作成耐用又環保的袋子,用來購物裝東西非常方便,能助力海南「降塑」。
這位老奶奶每天早上6點準時來到環保教育站,她使用縫紉機加工清洗乾淨的布料,一天就能製作五六個環保袋,不僅好看還結實耐用。
趙月英奶奶自己做的「環保布袋」。
趙月英今年83歲,提起製作「環保布袋」的初衷,她告訴記者,她一直喜歡做針線活,3年前來到海口,閒來無事的時候,就用廢布頭縫了個布袋。一位來串門的老姐妹見了喜歡得不得了,要走說是買菜用。後來鄰居們看見這些袋子,紛紛詢問是在哪買的,她便做了更多「環保布袋」贈送給大家。為了收集廢布料,趙月英經常到白沙門環保教育站周邊轉悠,除了朋友們提供的舊衣服,她也會到布店找一些邊角料或購買一些布頭做布袋子。
「環保布袋」做得越來越多,趙月英的手藝也越來越好,她的拿手「絕活」是用牛仔褲製作布袋,牛仔褲的褲兜以及上面的裝飾物都能物盡其用,作為裝飾「環保布袋」的小件配飾;有時她也會在包上面繡一些傳統圖案,這樣做出來的環保布袋款式新穎,深得大家喜歡。
做環保布袋其實挺麻煩的,趙月英經常在縫紉機前一坐就是一天。但在街上看到越來越多的人帶著她做的環保布袋出行,她的心裡就會湧起幸福感。她說,現在都在宣傳低碳、環保的生活方式,自己也想為環保多盡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