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2-26 12: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昆明近代名人薈萃,尤其在西南聯大時期,北大、清華、南開三所大學的著名學者、教授雲集於此,使這座城市蓬蓽生輝。
同時,他們也給昆明留下了許多名人故居,使後人得以緬懷和紀念,給這座城市帶來了濃濃的文化意味。
梁思成、林徽因故居
梁思成是著名的一代建築學大師,一生研究建築無數,不過他為自己親手設計和建造的房屋卻只有一座,而且還是他和才女林徽因的愛巢。這座房屋就坐落於龍泉鎮龍泉村棕皮營桂家花園。
1938年1月,為躲避戰亂,梁、林二人來到昆明。在龍泉村借用當地一村民的土地,二人親自運料,既做木工,又做泥瓦工,蓋了三間約80平方米的房子。
房子雖然不大,卻很用心,白牆黑瓦,素淨質樸。在主房和次房之間的過道還自然形成了一個小小的庭院,可謂別具匠心,在那個極為艱苦的年代和環境裡,算得上是殊為不易了。
冰心默廬
冰心,當代中國兒童文學的奠基人,她的《寄小讀者》、《小桔燈》等作品,有誰沒讀過呢。抗戰時期,為避敵機轟炸,她和丈夫吳文藻一家隨西南聯大輾轉南遷至昆明呈貢,居住於冰心默廬。
冰心默廬原名「華氏墓廬」,為呈貢鬥南村華氏民國時期守墳祭祀先輩使用的祠堂。冰心取「墓」的諧音字「默」,創作《默廬試筆》讚美呈貢的風光景物,行文間透露出自己那一顆憂國憂民的心。1940年2月,《默廬試筆》在香港《大公報》上發表,「默廬」雅號由是流傳至今。
冰心默廬是一座三間四耳一天井的小庭院,彼時,西南聯大梅貽琦、羅常培、鄭天翔、楊振聲及居住呈貢的費孝通、陳達、戴世光、沈從文、孫福熙等文化名人都是「默廬」的常客,可謂是「談笑有鴻儒」。
華羅庚舊居
華羅庚是舉世聞名的數學家,靠自學成才,年僅28歲就成為西南聯大教授。抗戰時期,為躲避日機轟炸,華羅庚租住位於普吉陳家營村114號的一棟民房。在這裡,他一住就是4年,完成了他的第一部專著《堆壘素數論》手稿,此書是數學經典著作之一。
關於華羅庚舊居,還有一段逸聞:當年昆明主城西北部片區17號道路原規劃將直穿舊居,為此,五華區在修路時特意繞了個小彎,並對其進行搶救性修繕,而這比原規劃多投入了近千萬元。
袁嘉穀故居
袁嘉穀,雲南石屏人,光緒二十九年經濟特科第一名,又稱經濟特科狀元,是雲南歷史上唯一的狀元,後在東陸大學(雲南大學前身)執教十餘年。袁嘉穀身跨兩個時代,既做過狀元,又當過教授,如此身份,可謂少之又少。
袁嘉穀舊居位於翠湖北路,為民國初年的典型民居建築,建於1920年,坐北朝南,「走馬轉角樓」式的四合院,土木結構,正房為三層建築,一、二層面闊五間,歇山屋頂,三樓為袁嘉穀當年的書房,題名「頤壽樓」。
聶耳故居
聶耳,國歌的作曲者,可以說家喻戶曉。和袁嘉穀一樣,他也是雲南人的驕傲,而且就出生在昆明。
光緒三十年(1905年),聶耳的父母從玉溪來昆,在甬道街上,租住了兩層小樓並開設了一個小醫館,取名「成春堂」。
1912年2月14日,聶耳在此降生。當時的甬道街很是狹窄,聶耳家的生活也比較艱辛,然而小孩子的世界總是快樂的,他在這裡度過了幸福的童年。如今,聶耳故居被規劃為展覽館,他拉過的小提琴、吹奏過的笛子、譜寫的曲子都歷歷在目,他短暫而輝煌的一生也可於此盡覽和回顧。
嚴濟慈、蔡希陶故居
在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內,有一座磚木結構的平房,灰色的瓦屋頂,褐色的門窗,白色的牆體,很是樸素,看起來並不起眼。
然而,就是在這座低矮而簡陋的房子裡,卻住過兩位科學界的大師級人物。其中一位是中國現代物理學開拓者之一,時任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所長的嚴濟慈,另一位則是被譽為「雲南植物科學界一代奠基人」的蔡希陶。
說起蔡希陶,可能許多人並不知曉,但提起5A級景區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恐怕就人人皆知了,而蔡希陶正是西雙版納的這個熱帶植物園和熱帶植物研究所的創建者和奠基者,對後人造福匪淺。
探訪名人故居,追憶往昔歲月。
感受歷史的積澱和厚重,
讓那段風華不致湮滅,
依舊留存在人們的記憶之中,
不忘過去,再續前行。
來源:昆明範兒
編輯:袁金橋
文章轉載自公眾號
昆明範兒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