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晶,還記得李奶奶照料你的事嗎?」接剛讀小學的女兒回家的我又聊起這往事。
女兒答道:「記得呀,我三歲那時奶奶去姑姑家照料小表弟,你和媽媽又常加班,鄰居李奶奶就照料我。」「是呀,李奶奶是好鄰居,如果她不幫忙,爸媽就很難做工作了。真該感謝李奶奶。」
我剛停下話兒,女兒便補充:「那時奶奶沒空,小姑、小叔、大伯又離我們家太遠,無法照料我,你們沒空時就讓李奶奶照料我,李奶奶也挺樂意,真是遠親不如近鄰啊!」
女兒這番話並不是她自個的理解,而是我多次刻意跟她閒聊過的話語,但才上小學的女兒能如此表述,說明她已理解了「遠親不如近鄰」的意思,也說明我家教工作取得了理想效果。
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
一個籬笆牆,需幾根木樁幫它支撐,籬笆才立得結實牢固;一個人也如此,同樣需要他人幫助才能把事辦成辦好。
因此,人要想有所作為成就未來,就要善於搞好人際關係,尤其是注重搞好鄰裡、同學、同事及朋友等身邊人的關係,因為遠親不如近鄰!有此思想意識並付諸實踐的我,前進路上常常左右逢源而成就了美好人生。
因此,家教工作中,我常常有意識地引導女兒循序漸進學習理解「遠親不如近鄰;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為別人點一盞燈,照亮別人,也照亮了自己;一人難挑千斤擔,眾人能移萬座山;一人拾柴火不旺,眾人拾柴火焰高」等名言諺語的意思及哲理。
女兒尚年幼,沒有豐富的知識與閱歷,因此我只從和諧鄰裡關係的角度,選取與之相關的生活事例與古今故事來作為教育載體,讓女兒從感性認識逐漸上升到理性認識,進而化為女兒的思想行動。
常常向女兒談起鄰居李奶奶幫忙照料她的往事,目的就是要運用這個鮮活的事例,來引導女兒明白什麼是「遠親不如近鄰」及如何來搞好鄰裡關係,充分發揮生活事例的家教作用。
這天我又創造機會讓女兒說說《孔融讓梨》的故事。我曾多次引導女兒講這故事,因此她講得聲繪色並點出故事意義:這個故事告訴人們要學會孝敬長輩,尊重他人,不要自私自利。女兒「溫故而知新」,從中學會了尊重、謙讓與無私的道理,這也是和諧人際關係必備的素質。
時常利用古今故事、生活事例來引導女兒對「和諧鄰裡關係的重要性及如何和諧鄰居關係」這問題,讓女兒從感性認識漸漸升到了理性認識。
因此,才上小學的女兒就學會了主動向鄰居們打招呼,主動與鄰居的小朋友們溝通交流,主動隨我去鄰居家串門,而且還學會主動關心關愛鄰居,那次樓上鄰居李強垂釣時被蛇咬傷住院,先我而知的女兒提出和我去看望他,說李叔叔常將釣回的魚兒送給我們,我們也應關心他。
於是我們帶上禮物去醫院看望這鄰居。又如鄰居李奶奶曾有一段時間生病臥床,女兒常去陪她聊天,主動關心關愛她。
女兒尚年幼,給她講太多深奧的人生哲理,她難以理解領會無法實踐,因為如此家教不切合孩子的認知水平和成長規律。
因此,我只把引導女兒認識理解鄰裡關係的重性及如何協調好鄰裡關係這個選題來作為開展家教工作的切入點,引導女兒懂得如何和諧鄰裡關係,進而學會主動向鄰居們打招呼,主動和鄰居們溝通交流,主動關心幫助鄰居們,如此思想意識和良好行為習慣,於女兒搞好與同學、與同事及朋友等身邊的人際關係也將大有裨益。
顯然,作為家長的我,只需引導女兒讀懂弄通「和諧鄰裡關係」這篇「範文」,家教工作就能事半功倍。
碰見女兒的同桌芸芸的母親,她說我女兒聰明能幹樂於助人,常教芸芸解難題寫作業;女兒說想為班裡一位患重病的同學捐款200元,我當即贊同……女兒這些樂於助人的現象於他人來說微不足道,但家長的我卻十分高興,因為關心幫助別人,就等於關心幫助了自己!女兒的如此的思想意識,猶如飽滿的種子,必將成長為造福社會成就自己的參天大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