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導孩子融入社會大環境才能培養出身心健康的合格人才

2020-09-22 育鄰人


育鄰夢

」解鈴還須繫鈴人」,家長是解開孩子學習成長曆程中一切問題的根本力量。人們常用:「一回生二回熟三回四回肉貼肉」來形容人際關係,個人的膽量同樣遵循「熟能生巧」的基本原則。任何人初次身處陌生環境都會感覺到因不熟悉環境而恐慌,每個人之所以信賴家庭生活環境根本原因就是這個地方每天都陪伴自己、周圍的人或物您都非常熟悉。

家庭是每個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的第一站,作為家長有責任與義務陪伴、輔助孩子實現身心全面健康成長。那麼,如何陪伴、輔助具有社會屬性的孩子實現身心全面健康成長呢?

嬉戲打鬧是童年身心健康發育的試金石

建設好家庭這個成長驛站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家是每個人工作和生活的出發地和落腳點,也是唯一陪伴個人終身的地方。一個人可以不加入任何組織,但絕不能沒有家庭,家庭為個人學習成長補給營養、教會人們適應社會生活的基本技能和習慣、教導人們如何辨識社會生活中的真善美醜......家庭是每個人學習成長旅程中獲得休息和營養補給的地方,是每個人融入社會大家庭的成長驛站。家庭是生活中最小的社會組織,是一切社會關係的核心基礎,可以毫不誇張的說:「一切社會問題的根源在家庭。」

家庭和諧、和睦是培養出優秀孩子的基礎,孩子生活在溫馨和睦的家庭之中自然更容易對社會產生更加客觀公正的認知,特別是尊老愛幼、社會生活價值觀、男女與親情關係等等。因此,家庭需要做到父慈子孝、夫妻和睦,家庭生活中需要互敬互愛。

家庭是人生健康成長驛站

引導孩子積極融入社會

人生學習成長的核心就是完成從我到我們的轉變,也就是從一切需求以我為中心過度到綜合考慮其他同伴的成長需求。嬰兒剛出生之時,一切需求都只有我,周圍社會都得為我的成長需求服務。隨著孩子逐年成長,他們開始意識到自己只是家庭和社會生活中的一部分,自己的成長需求需要獲得同伴【特別是家長】幫助才能實現,而自己也只有能夠在幫助到同伴的情況下才能更便捷的獲得成長資源。

孩子是具有社會屬性的人,每個孩子都只有融入社會才能實現健康、快樂成長。黎巴嫩作家、詩人、畫家紀·哈·紀伯倫曾作《自由之詩——父母與子女的關係》

自由之詩——父母與子女的關係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藉助你來到這世界,

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旁,

卻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

卻不是你的想法,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

卻不是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

屬於你做夢也無法到達的明天。

你可以拼盡全力,變得和他們一樣,

卻不要讓他們變得和你一樣,

因為生命不會後退,

也不在過去停留。

你是弓,兒女是從你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著未來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盡力氣將你拉開,

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遠。

懷著快樂的心情,

在弓箭手的手中彎曲吧,

因為他愛一路飛翔的箭,

也愛無比穩定的弓。

孩子不是父母或者家庭的「私有財產」而是社會公共人力資源,個人存在的價值就是為了更好的參與社會生產大分工、大協作。家庭是每個人參與社會分工協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家庭為每個孩子提供最基本的物質和成長安全保障。但是,單個家庭已經很難獨自養育好一個孩子。因為,孩子的學習成長曆程中從食物、玩具等物質保障接受教育、娛樂等智力養料都需要從社會大家庭中獲得。

「一個巴掌拍不響,萬人鼓掌聲震天。」很久以前,達爾文就注意到這樣一個事實:弱小的動物絕對不能單獨存活。就人類身體而言,不具備單獨生活的強大能力,人類的軀體相對於其他大型食肉動物是弱小的。在不利用工具的情況下,人類只能對大自然的捕食者做出躲避或無力的反抗。因此,人們需要做出各種努力,尋求各方幫助,才得以獲得在地球上的存活優勢。想像一下,一個人在原始森林中生存,赤手空拳,沒有任何工具。那麼,你面臨的危險處境比其他任何動物都艱難。學習成長同樣遵循「人多飯菜自然香」,越多孩子在一起相互攀比、求勝的心理能夠更好激活孩子內心的學習成長潛能量,這一點從孩子在學校認真學習、回家就再難打起精神學習就能說明問題。

融入大家庭是學習成長的最終目標

鼓勵孩子主動結交新朋友

「三分熟的牛排和五分熟的牛排相遇,它們為什麼沒有打招呼?」正成為越來越多人生活和工作的真實寫照。優生優育讓孩子缺少了自家兄弟姐妹,城鎮化讓孩子們失去了自由組織遊戲活動安全場地,「不要和陌生人講話」、被「精養」的孩子們越來越缺少主動交友的成長意願與需求。

「****危險,不要動」、「注意不要****」已然成為阻礙孩子們正常社交的精神「枷鎖」,看過太多孩子被傷害事件之後的家長成為了驚弓之鳥。出於安全考量,部分家長主動關上了孩子與外界進行溝通交流的大門,孩子的一切行動被要求聽指揮,曾經上一秒分給小夥伴零食下一秒要回、上一秒嬉戲打鬧下一秒拳腳相加的童年不見了,孩子的行為缺少了自主試探性......

家庭的目標是培養孩子自家孩子、教育機構的目標是讓孩子成為學霸、社會看某人學歷有多高......除了軍隊訓練講團隊之外貌似沒有其他地方重視學習成長中的團隊協作了。因此,社會之中越來越多人成為了「單身貴族」,據民政部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的單身成年人口高達2.4億人,其中有超過7700萬成年人是獨居狀態,預計到2021年,這一數字會上升到9200萬人。

一個人、一個家庭不叫社會,孩子從小如果長期只跟隨家中幾個家長一起成長,他們的成長活動就會被迫與社會隔離開來,從而致使越來越多孩子成為「在家中如小老虎、外出如小老鼠」的膽怯心理,更有甚者會出現自閉、抑鬱等精神疾病。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報告,目前抑鬱症已成為僅次於心血管病威脅人類身心健康的第二大基礎疾病。因此,從家庭到社會都應該鼓勵孩子主動結識新朋友,為孩子們主動社交營造適宜的學習成長環境。

開心快樂童年小夥伴

社會必須從城鄉建設規劃方面為祖孫相伴的長久生活狀態提供更好的場地與成長輔助服務,比如建設更多小區型輔助孩子學習成長的場所,這些場所兼具:

1、易達性。未成年人因其自主行動能力較弱,因此他們的活動場所不能離家太遠,需要便於到達,服務人群最好在兩公裡半徑之內;

2、益智性。未成年人處於智力發育的「黃金」時期,自由散漫或太偏執於某些特定領域的娛樂活動對未成年人智力的全面發育都是不利的。因此,新規劃的場地需要能夠最大限度的激活未成年人自身智力潛能,讓他們能夠便捷的接觸並運用到社會中最新的智力開發成果;

3、群智性。人是社會群居性的生命體,每個人都需要與他人進行分工協作才能獲得更佳的成長機會,而未成年人社交、協作等社會技能形成的關鍵時期。當前,成年人中出現的大齡單身、大剩現象其根源就在他們錯失了練習社交、協作技能的最佳年齡——未成年人階段。所以,新場地需要為未成年人社交、協作創造條件,也就是要盡最大可能的吸納到附近所有未成年人和成年人的積極參與;

4、系統性。人的學習成長是最複雜的系統工程,大方向上分為智力成長和體力成長兩大部分,未成年人正處於智力和體力快速成長的最佳時期。因此,新場所需要從智力和體力等綜合方面輔助未成年人的學習成長。

5、社會性。每個孩子學習成長最核心的目的是融入更大的社會群體空間,孩子一切遊戲活動的目的就是增進彼此之間的深度連結。因此,童年活動場所需要社會大眾參與,真正踐行「三人行必有吾師」和「幼吾幼及人之幼」,引導孩子們能在鄰裡互助的情況下克服人生成長曆程中可能存在的膽怯和自卑心理。

眾人划槳開大船,社會合力才能養育好孩子,孩子的成長問題是家庭的問題、更是社會發展建設的問題。個人的能力和膽量都不會憑空增加,它需要人們融入群體、從集體中汲取營養才能使每個人的能力和膽量之樹茁壯成長,引導孩子融入社會大環境才能培養出身心健康的合格人才。

育鄰人使命: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陪練和顧問。

育鄰人願景:讓天下沒有難育的小、沒有難養的老。

孩子的成長如同百年大樹,需要經歷風雨。對於父母來說,需要您有足夠的耐心加以陪伴。陪伴孩子需要用心,陪伴不止是看護。在很多人為陪伴孩子而選擇回家時,我選擇來北京做一項陪伴更多孩子的事業——育鄰人:以鄰裡友善帶動社會和諧,推進社會德育教化,促進每個人健康快樂成長。探索一套以鄰裡互助方式化解「獨生子女症+隔代教育」難題的公益、普惠性教育事業,與家長一起「量身定製」孩子的成長計劃,為孩子們提供遊戲、合作、共享成長空間......即社區鄰裡教育服務生態圈。


相關焦點

  • 懂得分享的孩子 未來才能更好融入社會
    我們的生活中時刻都存在著「分享」行為,可以是物質上的,或精神上的,懂得分享的人往往能從社會交往中收穫更多。相反的,不懂分享的人將很難融入社會。分享意識需要從小開始培養,對孩子來說,通過分享能夠提升語言表達及人際交流等技能,讓他們更快速的與他人建立聯繫,結交更多朋友,從而形成更和諧的人際關係,在未來能更好的融入社會。
  • 社會實踐對培養大學生的作用-光明日報-光明網
    牢固確立實踐育人理念並認真踐行,事關高等學校「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重視大學生社會實踐,將其作為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重要方面,並貫穿於高校人才培養全過程,這對於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作用。
  • 為培養未來人才畫出路線圖
    「我們的人才培養體系能否培養出應對未來挑戰的人才?」在天津大學日前舉行的「三全育人」「五育並舉」人才培養綜合改革開幕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學校長金東寒發出了對當下大學人才培養的拷問。
  • 孩子很難融入集體?家長正確引導,才能幫助孩子提升社交能力
    小的時候只會讓孩子待在家裡面,不讓孩子出門,孩子上了學自然會感到害怕,怎麼可能會快速的融入集體呢?」而閨蜜的一句話也讓袁女士如夢初醒,回到家中改變了對孩子冷漠的態度,積極的和孩子聊天,假期還會帶孩子去遊樂園或者是公園玩耍,讓孩子多多接觸人多的環境。漸漸的孩子的性格就發生了改變,從以前的內向變成了現在的活潑,見到親朋好友會主動打招呼,不會再躲在家長的身後了。
  • 讓孩子們融入社會,融入生活
    對考生而言,這些事情並不陌生,但要想取得好成績,還要把知識真正學懂學透,才能對這些考題駕熟就輕。如第5題以唯一冠有「京」字的北京特色果品——京白梨為研究對象,請考生結合學科知識對果實的保存條件進行分析,貼近考生生活,聯繫生產實踐,又體現出了北京特色。同時,還有很多考題都在向考生傳達著「綠色環保」「與自然和諧發展」等理念。
  • 環境是引導孩子成長、成才的根本保障
    但是,孩子適應集體生活的行為習慣是需要從孩子出生之日就開始培養的,也只有當孩子經歷了足夠多陌生環境之後才會形成對融入新環境的快速適應能力,而這一切都需要導師【主要是父母】把控好孩子的成長節奏。因此,家長需要儘可能帶寶寶到童伴多的環境中與更多夥伴一起學習成長,讓他們有更多適應新生活環境的機會。環境對於每個孩子都是陌生的,每個人都天生具有對陌生環境的恐懼感,陌生的環境只有在經歷多次接觸之後才能感覺到安全。
  • 做到核心六點培養出陽光樂觀的孩子!
    對於培養孩子的身心健康,每一位家長都應該重視起來,包括學校和社會。當然,家長不應把希望全部寄托在學校和社會,學校主要是傳授孩子知識的地方,社會是鍛鍊孩子是非善惡的場所,也是所謂的大染缸,家庭才是引導孩子身心健康的源頭,如果連這個都沒有搞清楚,我只能表示無奈!
  • 重塑教育 打造一流人才培養的生態環境
    關鍵詞:重塑教育;一流人才;人才培養中國教育怎麼重塑?未來社會需要什麼樣的教育模式?為此,西浦提倡學生自我管理與學校服務和引導相結合,搭建各種服務平臺,系統地支持學生自治、自理、自我發展,幫助學生實現讓他們受益終生的三維度、九方面的轉變,即從孩子到年輕成人再到世界公民的轉變,從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再到研究導向型學習的轉變,從盲目學習到興趣導向學習再到重視人生規劃的轉變。大學視學生為年輕的成人,既強調他們成人的責任,又重視對學生的引導和幫助。
  • 父親缺席孩子的成長,掌握聊天技術,才能更好融入環境中
    ……這樣的評論一出,讓人不禁感嘆:原來現實社會當中,真的有很多人對父親感到不滿意。《父性》一書中有寫到:父親的缺失,是整個家庭的不幸,是妻子的憂愁,是孩子的悲傷,也是社會的抑鬱。現在社會普遍存在的依據性別進行家庭分工的傳統偏見,是對男性參與並融入家庭的限制,也是他們不願意承擔育兒責任的思想根源。在這種思想根源的影響下,妻子們不得不挑起了照顧整個家庭的責任。而孩子們也不得不接受爸爸總是不在身邊的事實。
  • 雙創教育如何融入人才培養體系
    本期我們特邀3所高校的三大教務處處長,分別從3個獲得第二屆大賽金獎的項目切入,為讀者解讀雙創教育如何融入人才培養體系。「雙創大賽加快了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由『兩張皮』向有機融合轉變,由注重知識傳授向注重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培養轉變。」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第二屆中國「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落幕之際,向全國各高校提出殷切希望。
  • 如何高效引導孩子學習英語?
    學好英語不但需要機構和學校的專業教育,還需要家長的陪伴與幫助,才能讓孩子更好更快的掌握英語技能,那麼應該如何去引導孩子學習英語呢?貝樂英語教學專家這就來為您揭秘。首先要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針對孩子的學習特點,積極引導孩子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習興趣不能一蹴而就,要通過循序漸進的課堂學習,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塑造良好的語言環境,把英語融入生活,融入各種學科的學習,讓孩子能夠一步一步的認識到英語學習帶來的益處和樂趣,從而慢慢愛上英語。
  • 【期刊精讀】王佔仁:創新創業教育與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
    一般的教育要培養合格建設者,創業教育要超越合格,賦予其開創性;一般的教育要滿足社會需要,要與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相適應,創業教育則要引領社會需要,引導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發展方向。對此,魯潔教授創造性地提出了教育的本質在於超越的觀點,實現了教育哲學觀從適應論到超越論的根本轉變。
  • 牽住課程思政「牛鼻子」培養一流人才
    高校立身之本在於立德樹人,人才培養是大學的核心使命。大學只有培養出一流人才,才能夠成為世界一流大學。教學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關鍵環節,是人才培養體系的主體內容。牢牢抓住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就要緊密圍繞課堂教學這個關鍵,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以課程思政牽引學校育人各環節。
  • 孩子的身心健康比成績更重要,父母明白這一點孩子才能更幸福
    開家長會或者和同齡孩子的家長聊天總能扯到成績這個話題,卻很少有人提到孩子的身心健康問題。在應試教育的大環境下,家長都把成績放在第一位忽略了孩子身體、心理的健康,因此經常可以在新聞裡看到學生頂不住壓力而輕生。家長們如此看重成績,在他們看來成績好了才能上名牌大學,有了名牌大學的畢業證書才能有一份好工作,有了一份好工作才能使一輩子的工作無憂。所以必須要抓住孩子高考這個關鍵的轉折點,從小就主抓學習,成績至上!
  • 孩子太自我,不能融入集體?家長試試這幾個方法,讓孩子融入集體
    此時如果孩子過於自我,喜歡特立獨行,不喜歡融入集體,那麼長此以往孩子的性格也會變得孤僻。孩子堅持自我並不是壞事,但是不能融不入集體就應該引起家長的重視。集體的環境能夠培養孩子的多種能力,如果孩子在成長中缺失這樣的環境,身心健康都會受到影響。
  • 社會適應力,孩子很需要!
    如果同學不接受他的意見,他就大發脾氣,甚至罵人,弄得同學們對他敬而遠之,不想理他。漸漸的,他在班級裡很孤立,沒有人願意和他交朋友。 他很難過,其實他很想和大家一起玩。怎麼會這樣呢,他出了什麼問題?
  • 注重孩子學業成績,更要關注身心健康
    家長沒法克服和改變生命的遺傳基因,那就得後天努力,從最自然最本真的真心出發,檢點自己的過失,追問自己的不足,當自己變得合格了,素質得到提升了,能力有所提高了,態度有所改變了,方法變得得當了,心才能和孩子一起靜下來,不再憂慮,也不再焦躁。
  • 勞動教育對人才培養具有重要價值
    特別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學生居家學習時間延長、用眼過度、運動減少、心理焦慮等危害身心健康的問題較為突出,更凸顯加強勞動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習近平總書記站在新時代黨和國家發展全局的高度,深刻闡釋了勞動教育的價值和意義。2018年9月,他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提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 ——淺談大數據環境下教育的危機
    出現這種有趣現象的原因不外乎兩種:一種就是寫這些故事的人從心底就認為一個人要真正走向成功必須要經過自身覺悟主動努力才能實現;一種就是事實上一個人只有學會或懂得自主學習或自覺奮鬥才能邁向成功。一句話,就是一個真正成功的人,必定是一個知道主動向著目標前進的人,當然這裡的成功絕不僅僅指考上大學甚至讀碩讀博,而是指真正能為社會作出突出貢獻的人。
  • 培養新時代合格的水利電力類高技術技能人才
    「十九大報告發出最新號召,指明更新方向,我們將滿懷信心,克服更多的眼前困難,儘早按上級要求,實現標準化辦學,實現創辦一流的高等職業教育,為民族復興、行業發展,輸出合格人才。」王彧杲說,發展方向、辦學理念契合十九大精神,學校必然大有可為,這項事業值得終身奮鬥。下步,我們將堅決按照黨的十九大精神的指引,把奮鬥目標敲定在「為2035年全面推出水利人才主力軍」上,全力培養一批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優秀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