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鄰夢
「獨自展翅的雛鷹才能最終翱翔藍天。」如果您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很多動物在獨自生活之前都需要經歷高頻次的試探,比如小燕子在離巢獨自飛翔之前有約10天左右的時間會自巢的邊緣不斷的試著展翅。人類作為成長發育到獨自生活需要時間最長的高等級動物,嬰兒從出生到蹣跚學步需要約一年的時間、兩歲左右才能獨自走路、三歲以上才具備具備獨自行動能力......當然,也正是孩子開始具備基本獨自生存能力之後才開始進入幼兒園學習。但是,孩子適應集體生活的行為習慣是需要從孩子出生之日就開始培養的,也只有當孩子經歷了足夠多陌生環境之後才會形成對融入新環境的快速適應能力,而這一切都需要導師【主要是父母】把控好孩子的成長節奏。
陪伴孩子學習成長需要適度放開呵護的雙手
一、父母應帶孩子接觸更多人、更多陌生環境
嬰兒最具「同理心」與共情能力,如果多個兩歲之前的寶貝在一起,假設他們中有一個哭起來其他寶貝也會跟著哭、一個寶貝表現出開心其他寶貝也會跟著開心起來,這就是孩子最原始同理心的直接表現,就好像孩子的情緒會傳染一樣。因此,家長需要儘可能帶寶寶到童伴多的環境中與更多夥伴一起學習成長,讓他們有更多適應新生活環境的機會。
環境對於每個孩子都是陌生的,每個人都天生具有對陌生環境的恐懼感,陌生的環境只有在經歷多次接觸之後才能感覺到安全。孩子與周圍其他同伴的接觸同樣需要經過多次接觸才能熟悉起來,比如孩子長期跟著某個親人生活,他們就會特別粘這個人而對其他人就會「敬而遠之」,這也就是很多孩子在家如虎、在外如鼠的根本原因。
孩子的學習成長就是逐步增強個人能力,最終實現從被呵護實現獨立生活、從家庭小環境融入到社會大家庭的過程。孩子小時候接觸到的新環境、陌生人越多,他們的膽量就會越來越大。相反,那麼些從小隻和家中少數親人一起生活、去到新環境也少的孩子就會表現的越來越膽小,也不善於與同伴交流。所以,作為陪伴孩子學習成長的家長,應該帶頭接觸更多的新朋友、引導孩子與更多小夥伴成為親密的好朋友。
我們家現在上小學一年級的孩子,曾經也是家中的小霸王、外出的小老鼠,轉機就出現在一次帶他長途旅行,在旅行途中我們帶頭擁抱陌生環境、陌生人,主動和其他小朋友分享玩具和零食......經歷過半個月左右的旅行,他的膽量有所增強,之後回到家中也是鼓勵他多追著大朋友一起玩、多幫助比自己小的童伴。現在,他是在多數情況下都能大大方方的融入到新環境中,也正在逐步成長為小大人。
社會應該留足童年遊戲空間
二、社會應為童年社交提供更多公共空間並附帶引導服務
數十年前,很多孩子都屬於「野孩子」,他們成群結隊的穿行在大街小巷、村前村後每個孩子都有一群「死黨」小夥伴、吃著「百家飯」。那時候,沒有家長會擔心自家孩子找不到同伴、也不會特別擔心孩子會被其他孩子欺負。因為,那時的家長好像都明白,孩子調皮屬於正常時期、打打鬧鬧才是童年本色。
計劃生育、城市化給原本自由的童年來了個180度的大轉彎。單個家庭養育的孩子數量少了,家長有了更多的精力對孩子實施「精養」計劃,每個孩子的生活中都自然的多了許多工業玩具和學習用品、家長全程陪伴孩子的時間也多了起來;城市讓自然空間被商業化、隔壁鄰居變成了陌生人、汽車等影響孩子自由活動的不安全因素增加,城市中生活的人們更多變成了近距離的「陌生人」,為了確保孩子成長安全越來越多家長與孩子變得形影不離。
社會發展越來越進步,城鄉規劃建設越來越美好。但是,留給孩子們自由活動的空間卻越來越少,學校只在授課時間開放、公園不喜歡孩子嬉戲打鬧、居家附近的小廣場多屬廣場舞團隊......因此,社會很有必要從城市建設規劃層面為確保孩子們童年社交遊戲留足空間,這裡區別於學校、公園以及現存帶有商業性的兒童遊樂設施,這些設施規劃建設之後需要交由社會性公益機構進行運營、管理。這些設施需要具備:
1、便利性。未成年人因其自主行動能力較弱,因此他們的活動場所不能離家太遠,需要便於到達;
2、益智性。未成年人處於智力發育的「黃金」時期,自由散漫或太偏執於某些特定領域的娛樂活動對未成年人智力的全面發育都是不利的。因此,新規劃的場地需要能夠最大限度的激活未成年人自身智力潛能,讓他們能夠便捷的接觸並運用到社會中最新的智力開發成果;
3、群智性。人是社會群居性的生命體,每個人都需要與他人進行分工協作才能獲得更佳的成長機會,而未成年人社交、協作等社會技能形成的關鍵時期。當前,成年人中出現的大齡單身、大剩現象其根源就在他們錯失了練習社交、協作技能的最佳年齡——未成年人階段。所以,新場地需要為未成年人社交、協作創造條件,也就是要盡最大可能的吸納到附近所有未成年人和成年人的積極參與;
4、系統性。人的學習成長是最複雜的系統工程,大方向上分為智力成長和體力成長兩大部分,未成年人正處於智力和體力快速成長的最佳時期。因此,新場所需要從智力和體力等綜合方面輔助未成年人的學習成長。
孩子是社會的真未來
今天,無論是學校還是培訓機構都較幾十年前多了許多。但是,家庭關於孩子的童年成長卻變得越來越焦慮,一方面害怕孩子學習落後於同齡人,給孩子買了很多玩具、報了很多課程;另一方面又要擔心孩子心理成長發育是否處於健康狀態。培訓機構同樣存在焦慮,一方面獲客成本奇高、招生難,另一方面又不願意或者不具備為所有孩子提供服務的能力。因此,現階段迫急切的一件事情就是通過「集中力量辦大事」,以教育新基建為契機營造好社區童年活動中心,切實解決生育孩子過程中的養育難題。
2016年1月1日,國家全面放開生育二胎政策。根據法律規定,開放二胎後,一對夫婦可以生育二胎,生育期間享有98天產假,未來還會有更多鼓勵生育的政策、措施會被執行。但是,生孩子難在一時,養孩子難上20餘年。因此,社會解決生育問題的核心應該放在如何為家庭養育孩子減負這個問題上來,為每個幸福家庭解決養育孩子和參與工作之間的銜接難題,讓幼有所託從孩子出生的那一刻開始。
育鄰人使命: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陪練和顧問。
育鄰人願景:讓天下沒有難育的小、沒有難養的老。
孩子的成長如同百年大樹,需要經歷風雨。對於父母來說,需要您有足夠的耐心加以陪伴。陪伴孩子需要用心,陪伴不止是看護。在很多人為陪伴孩子而選擇回家時,我選擇來北京做一項陪伴更多孩子的事業——育鄰人:以鄰裡友善帶動社會和諧,推進社會德育教化,促進每個人健康快樂成長。探索一套以鄰裡互助方式化解「獨生子女症+隔代教育」難題的公益、普惠性教育事業,與家長一起「量身定製」孩子的成長計劃,為孩子們提供遊戲、合作、共享成長空間......即社區鄰裡教育服務生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