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是引導孩子成長、成才的根本保障

2020-09-10 育鄰人


育鄰夢

「獨自展翅的雛鷹才能最終翱翔藍天。」如果您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很多動物在獨自生活之前都需要經歷高頻次的試探,比如小燕子在離巢獨自飛翔之前有約10天左右的時間會自巢的邊緣不斷的試著展翅。人類作為成長發育到獨自生活需要時間最長的高等級動物,嬰兒從出生到蹣跚學步需要約一年的時間、兩歲左右才能獨自走路、三歲以上才具備具備獨自行動能力......當然,也正是孩子開始具備基本獨自生存能力之後才開始進入幼兒園學習。但是,孩子適應集體生活的行為習慣是需要從孩子出生之日就開始培養的,也只有當孩子經歷了足夠多陌生環境之後才會形成對融入新環境的快速適應能力,而這一切都需要導師【主要是父母】把控好孩子的成長節奏。

陪伴孩子學習成長需要適度放開呵護的雙手

一、父母應帶孩子接觸更多人、更多陌生環境

嬰兒最具「同理心」與共情能力,如果多個兩歲之前的寶貝在一起,假設他們中有一個哭起來其他寶貝也會跟著哭、一個寶貝表現出開心其他寶貝也會跟著開心起來,這就是孩子最原始同理心的直接表現,就好像孩子的情緒會傳染一樣。因此,家長需要儘可能帶寶寶到童伴多的環境中與更多夥伴一起學習成長,讓他們有更多適應新生活環境的機會。

環境對於每個孩子都是陌生的,每個人都天生具有對陌生環境的恐懼感,陌生的環境只有在經歷多次接觸之後才能感覺到安全。孩子與周圍其他同伴的接觸同樣需要經過多次接觸才能熟悉起來,比如孩子長期跟著某個親人生活,他們就會特別粘這個人而對其他人就會「敬而遠之」,這也就是很多孩子在家如虎、在外如鼠的根本原因。

孩子的學習成長就是逐步增強個人能力,最終實現從被呵護實現獨立生活、從家庭小環境融入到社會大家庭的過程。孩子小時候接觸到的新環境、陌生人越多,他們的膽量就會越來越大。相反,那麼些從小隻和家中少數親人一起生活、去到新環境也少的孩子就會表現的越來越膽小,也不善於與同伴交流。所以,作為陪伴孩子學習成長的家長,應該帶頭接觸更多的新朋友、引導孩子與更多小夥伴成為親密的好朋友。

我們家現在上小學一年級的孩子,曾經也是家中的小霸王、外出的小老鼠,轉機就出現在一次帶他長途旅行,在旅行途中我們帶頭擁抱陌生環境、陌生人,主動和其他小朋友分享玩具和零食......經歷過半個月左右的旅行,他的膽量有所增強,之後回到家中也是鼓勵他多追著大朋友一起玩、多幫助比自己小的童伴。現在,他是在多數情況下都能大大方方的融入到新環境中,也正在逐步成長為小大人。

社會應該留足童年遊戲空間

二、社會應為童年社交提供更多公共空間並附帶引導服務

數十年前,很多孩子都屬於「野孩子」,他們成群結隊的穿行在大街小巷、村前村後每個孩子都有一群「死黨」小夥伴、吃著「百家飯」。那時候,沒有家長會擔心自家孩子找不到同伴、也不會特別擔心孩子會被其他孩子欺負。因為,那時的家長好像都明白,孩子調皮屬於正常時期、打打鬧鬧才是童年本色。

計劃生育、城市化給原本自由的童年來了個180度的大轉彎。單個家庭養育的孩子數量少了,家長有了更多的精力對孩子實施「精養」計劃,每個孩子的生活中都自然的多了許多工業玩具和學習用品、家長全程陪伴孩子的時間也多了起來;城市讓自然空間被商業化、隔壁鄰居變成了陌生人、汽車等影響孩子自由活動的不安全因素增加,城市中生活的人們更多變成了近距離的「陌生人」,為了確保孩子成長安全越來越多家長與孩子變得形影不離。

社會發展越來越進步,城鄉規劃建設越來越美好。但是,留給孩子們自由活動的空間卻越來越少,學校只在授課時間開放、公園不喜歡孩子嬉戲打鬧、居家附近的小廣場多屬廣場舞團隊......因此,社會很有必要從城市建設規劃層面為確保孩子們童年社交遊戲留足空間,這裡區別於學校、公園以及現存帶有商業性的兒童遊樂設施,這些設施規劃建設之後需要交由社會性公益機構進行運營、管理。這些設施需要具備:

1、便利性。未成年人因其自主行動能力較弱,因此他們的活動場所不能離家太遠,需要便於到達;

2、益智性。未成年人處於智力發育的「黃金」時期,自由散漫或太偏執於某些特定領域的娛樂活動對未成年人智力的全面發育都是不利的。因此,新規劃的場地需要能夠最大限度的激活未成年人自身智力潛能,讓他們能夠便捷的接觸並運用到社會中最新的智力開發成果;

3、群智性。人是社會群居性的生命體,每個人都需要與他人進行分工協作才能獲得更佳的成長機會,而未成年人社交、協作等社會技能形成的關鍵時期。當前,成年人中出現的大齡單身、大剩現象其根源就在他們錯失了練習社交、協作技能的最佳年齡——未成年人階段。所以,新場地需要為未成年人社交、協作創造條件,也就是要盡最大可能的吸納到附近所有未成年人和成年人的積極參與;

4、系統性。人的學習成長是最複雜的系統工程,大方向上分為智力成長和體力成長兩大部分,未成年人正處於智力和體力快速成長的最佳時期。因此,新場所需要從智力和體力等綜合方面輔助未成年人的學習成長。

孩子是社會的真未來

今天,無論是學校還是培訓機構都較幾十年前多了許多。但是,家庭關於孩子的童年成長卻變得越來越焦慮,一方面害怕孩子學習落後於同齡人,給孩子買了很多玩具、報了很多課程;另一方面又要擔心孩子心理成長發育是否處於健康狀態。培訓機構同樣存在焦慮,一方面獲客成本奇高、招生難,另一方面又不願意或者不具備為所有孩子提供服務的能力。因此,現階段迫急切的一件事情就是通過「集中力量辦大事」,以教育新基建為契機營造好社區童年活動中心,切實解決生育孩子過程中的養育難題。

2016年1月1日,國家全面放開生育二胎政策。根據法律規定,開放二胎後,一對夫婦可以生育二胎,生育期間享有98天產假,未來還會有更多鼓勵生育的政策、措施會被執行。但是,生孩子難在一時,養孩子難上20餘年。因此,社會解決生育問題的核心應該放在如何為家庭養育孩子減負這個問題上來,為每個幸福家庭解決養育孩子和參與工作之間的銜接難題,讓幼有所託從孩子出生的那一刻開始。

育鄰人使命: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陪練和顧問。

育鄰人願景:讓天下沒有難育的小、沒有難養的老。

孩子的成長如同百年大樹,需要經歷風雨。對於父母來說,需要您有足夠的耐心加以陪伴。陪伴孩子需要用心,陪伴不止是看護。在很多人為陪伴孩子而選擇回家時,我選擇來北京做一項陪伴更多孩子的事業——育鄰人:以鄰裡友善帶動社會和諧,推進社會德育教化,促進每個人健康快樂成長。探索一套以鄰裡互助方式化解「獨生子女症+隔代教育」難題的公益、普惠性教育事業,與家長一起「量身定製」孩子的成長計劃,為孩子們提供遊戲、合作、共享成長空間......即社區鄰裡教育服務生態圈。


相關焦點

  • 教育工作的核心「前途」在改善人居成長、成才環境
    其核心都說明一個道理,那就是每個人的人性都是可塑的、每個人的生存技能是能夠通過後天培養得到增強的、給孩子什麼樣的學習成長環境他們就會長成什麼樣。所以,教育輔助孩子學習成長的核心在環境,教育工作的核心「前途」在改善人居成長、成才環境。那麼,教育工作需要改善哪些人居成長、成才環境呢?
  •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部長:基層是高校畢業生成長成才的重要舞臺
    一、充分認識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工作的重大意義高校畢業生是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基層是高校畢業生成長成才的重要平臺。中央高度重視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工作,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健全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工作的服務保障機制。
  • 人生學習成長外因三要素:環境、監督、反饋
    但是,沒有一個孩子能夠自然成才,孩子的學習成長離不開外部環境薰陶、導師監督和學習成長結果被及時反饋。所以,引導孩子自覺學習最好辦法就是送孩子學校或者與孩子同步學習。孩子的學習成長同樣如此,學習成長需要長時間集中精力完成某些略帶枯燥的內容,這就需要導師【包括家長和學校老師】給予孩子們適度的監督引導。導師是孩子人生成長曆程中的領路人,同時也是孩子成長路上的「監護人」,對孩子的成長行為進行監督,及時矯正孩子成長曆程中那些與社會道德和律法標準不相符的行為習慣,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家長和老師按照道德與律法標準為孩子成長行為修剪枝葉。
  • 思政課是青少年成長成才的「關鍵一課」
    辦好思政課,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引導青少年樹立遠大理想、熱愛偉大祖國、擔當時代責任的重要保障。面對更加紛繁的世界,面對更加嚴峻的挑戰,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思政課的作用不可替代。「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人格要正」,是思政課創新的基礎和前提。
  • 輔助孩子們身心健康成長需要更多公共文娛設施及引導團隊
    日常生活,很多孩子不是由祖輩帶在家中就是在馬路上或者遠一些的公園,假使一個孩子想要去有很多小朋友的地方玩耍就需要為場地提供方付費。同時,祖輩帶孩子的過程中往往為了確保活動安全極少主動讓孩子去和更多人一起遊戲。3、農村變得人煙稀少。當前,人們之所以關注農村留守兒童,最核心的關注點是農村人口減少,留在農村的多屬老人和孩子,導致孩子的學習成長缺少被引導的基礎。
  • 營造技能成才的良好環境
    然而,不可忽視的是,受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影響,仍有不少人對技能成才之路存在誤解。有不少人認為技工是「藍領」,成為精英才是正道;還有不少家長認為只有學習成績偏低的孩子才會報讀職業技術學校,成績好考上大學才是榮耀,等等。這些誤解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職業教育的發展,也影響了不少年輕人的技能成才之路。
  • 成長的環境
    飛出去的鳥能夠遨遊天空,走出去的娃能夠迅速成長。朋友的女兒今年去了韓國讀書,一個從未離開父母視線的女孩子,獨自生活在異國他鄉,看著孩子發來的泡麵圖片,作父母的有些酸楚。這樣的環境能讓孩子迅速成長,相信幾個月下來,就能完全適應國外生活,成長為一個優秀的大學生。歸來時還是那位少年,但已經「脫胎換骨」,判若兩人。
  • 核心價值觀是青年立德成才根本所在
    核心價值觀是青年立德成才的的根本所在,聰慧和愚昧,創新和保守,卓越和平庸,清廉和貪婪、高尚和卑微,遠大和短淺……大相逕庭,相剋相悖,其根源就在於核心價值觀的取捨上。核心價值觀是影響青年人生生存意義的坐標和指南,是影響青年人生價值取向的精神支柱和信仰基石,是青年人生之路的護身符,是青年人生之舟的壓艙石,關鍵時刻的一閃念、一跬步,一輩子為國為民、向上前行,全憑核心價值觀掌控。
  • 青年當兵後,一定要懂得靠自己,這是成才的根本
    離開了家鄉,離開了父母與親人,雖然看似少了很多成長上的助力,但只有這種方式,只有這種環境,才能讓所有的青年認清自己,在思想、身體、語言以及做事方面全方位的提升自己。所以青年當兵後,一定要懂得靠自己,因為這是成才的根本。一、凡事靠自己,這是青年在部隊成長的第1步。青年在社會環境中享受著家庭的溫馨,在每一位兵爸兵媽的眼中,是永遠長不大的孩子。
  • 家長應與孩子 "一起成長",鞭策 "親親家園"共育成才
    家長和孩子一起學習閱讀時,可以故意裝無知,不斷在孩子將要提出疑問時,反問孩子與之有關的知識,讓其回答家長的問題過程,學會領悟,陪伴孩子打通 &34;的學習狀態。2、&34;做到&34;,&34;,引導孩子。
  • 一切都是為了孩子的成長成才
    鐵一中是西安市五大名校,在全國鐵路中學改為公立學校的大潮中,西安鐵一中堅守了企業辦學,也堅守了高效的辦學質量,這是很不錯的一個發展,一切都是為了孩子的成長成才,鐵一中的教學質量是有目共睹的,作為一個非教育機構的附屬中學,能有這樣的教學質量已經很難得了!
  • 引導孩子融入社會大環境才能培養出身心健康的合格人才
    任何人初次身處陌生環境都會感覺到因不熟悉環境而恐慌,每個人之所以信賴家庭生活環境根本原因就是這個地方每天都陪伴自己、周圍的人或物您都非常熟悉。家庭是每個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的第一站,作為家長有責任與義務陪伴、輔助孩子實現身心全面健康成長。那麼,如何陪伴、輔助具有社會屬性的孩子實現身心全面健康成長呢?
  • 把促進職工成長成才作為最大服務
    今年年初,國家電網江蘇省電力公司油務工朱洪斌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成為該公司第二位獲此殊榮的一線職工;去年一年,全公司1017名職工晉升為高級工、技師和高級技師,湧現1420項職工創新項目,成功舉辦了優秀群創成果競拍會……將全員培訓全員創新作為職工成長成才的舞臺,把促進職工成長成才作為工會對職工的最大服務,國網江蘇省電力公司工會遞交了一份醒目的成績單。
  • 最大的希望——關注孩子的成長
    李愛萍培養教育下一代成人成才,是每一個做父母的責任,有少數年齡稍大一點的同志,其子女可能已大學畢業,找到了合適的工作,但大部分40歲左右的人,其子女均處初中和高中階段,晚婚晚育的同志,子女也許還在小學就讀。總而言之,我們的後代正值長知識長身體,人生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關注孩子的成長顯得尤為重要。
  • 教育的根本在於「言傳身教」,學問的根本在於「耳濡目染」
    論教育的根本只在於「言傳身教」,跟教學環境,教學條件等身外之物並無太多關係。換句話說,教育成功與否?教學環境,教學條件等起不了太多作用。簡而言之,如果老師不能德才兼備,那麼就很難教出大才。學生吸收學問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耳濡目染」,如果身邊沒有這樣的聲音,榜樣,那敢問向誰學習?誰來引導?
  • 深入實施「蘭芽工程」助推青年員工快速成長成才
    加強青年員工培養鍛鍊,加快青年員工成長成才,引導青年員工與黨同心同向,是繼承和發揚「不忘初心跟黨走」的必然要求。為貫徹落實中央有關精神,國網公司黨組、省公司黨委先後出臺了一系列文件通知,對加強青年員工思想政治引領、全方位關心關愛、快速成長成才提出了明確要求。近年來,公司深入查找了目前青年員工存在的短板和不足,幫助解決青年員工最關心和反映最強烈的問題。
  • 《嗝嗝老師》:讓孩子成長,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一位好校長給了她鼓勵,她得以接受一樣的教育,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成才。她立志成為老師,求教路上屢屢受挫,處處碰壁,只因她打嗝的疾病,被認為不適合教書。終於,一家學校願意給她一次機會,但指派給她的是9F班,全是出身貧寒,缺乏教養,成績極差,被有色眼光看待的弱勢學生。
  • 工行切實加強青年員工隊伍建設 引導成才促發展
    如何加強和改進青年員工工作,更好地發揮青年員工的先鋒作用,對保障銀行的平穩轉型發展尤為重要。招遠支行高度重視青年員工隊伍建設,把關愛青年員工成長作為一項常態工作來抓,引導青年員工認清發展形勢,把握髮展機遇,肩負發展使命,自覺增強使命感和責任感,不斷提升自身綜合素質和崗位工作能力,紮根基層,一步一個腳印,紮實走好職業發展每一步。
  • 父母應怎樣引導孩子學習
    全天下的父母、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出類拔萃?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早成棟梁?但很多家庭並不真正知道怎樣做才能使孩子成才。首先,父母應該知道怎樣引導孩子學習。一、布置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  如果希望孩子喜歡讀書,那麼,家中應該有書、雜誌、報紙。孩子在書香環境中成長,自然會喜歡接近書,喜歡看書。
  • 社會應為「過家家」式的童年成長環境提供保障
    育鄰夢社會應為「過家家」式的童年成長環境提供保障。孩子對生活中的許多事物都充滿了探索、求知的欲望,每個孩子都期望奔向更廣闊的生活環境、結識更多好朋友。但是,生活的現實總是與理想追求存在各種各樣的差異,其中就包括「過家家」在城市化的環境中都難以被保障。那麼,孩子之間「過家家」串門如何被不自然了呢?又當如何確保孩子與同伴之間能夠「過家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