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大的優點/缺點是什麼?」
這個問題在面試中非常常見,也讓很多面試者非常頭疼。
讓我們頭疼的原因主要有三點,而這三點也往往會讓我們踩到這個問題的雷區。
1. 缺乏對自身的正確認識
愛因斯坦說過:「某一個層次的問題,很難靠這一個層次的思考來解決。」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我們每個人都聽過吧?
一開始其他人不知所措的原因,是大家都只關注在如何把小孩從缸裡撈出來,會想要去找工具找人。但司馬光選擇了把缸砸了這一出其不意的方法。
這就是一種「破局思維」。
我們很多時候往往過於關注所謂「技術」,而忘了應該跳出眼前的問題,站在更高的層次上,用全局觀來看待這個問題。
我們被問到優缺點的時候,一下子腦子裡就會湧現出各種牽絆自己的想法:
這個優點說了,會不會顯得我很膨脹?這個缺點說了,會不會面試官就不要我了?我這麼表達,會不會顯得很假?……
這些當然都是值得考慮的部分,也是我們在組織這個問題的回答時應該關注的,但是當我們第一步面對這個問題的時候,最應該做的,是跳出這個問題,去關注這個問題的背後,面試官的意圖:
面試官想通過這個問題,了解我們什麼?最主要的答案是:你的價值觀和自我認知,其次還包括了性格特點、生活習慣、思維方式等。
當然,也可能會有比如面試官對你很滿意,隨便和你聊聊,或者面試官本身準備這次面試很倉促,隨便找個問題的可能,但最主要的,肯定還是想了解你對自己的判斷,同時結合他對你的判斷,進行比對和再評估。
這裡就涉及兩個方面:
你的判斷和面試官的判斷完全相悖比如整場面試下來,面試官覺得你話說得比較少,性格應該比較內向,結果你忽然說你的最大優點是性格外向健談。
那這個時候,面試官肯定會打上一個問號。除非你真的能大力出奇蹟扭轉乾坤,不然面試官就會覺得你是個虛偽喜歡說謊的人,直接斃了你的面試。
你的判斷和面試官的判斷略有出入比如面試下來,面試官覺得你對於現在面試的職位可能工作經驗和能力上還有所欠缺,懷疑你無法勝任,你提到自己的優點時說自己是個學習能力非常強的人。那這個時候,面試官就會有所保留:一個學習能力非常強的人,為什麼經過這些年的工作時間能力還達不到要求呢?
這就需要你做進一步的解釋,看看你能不能說服面試官。
你的判斷和面試官的判斷基本符合這當然是最理想的情況。
列出這三種情況,並不是要我們面試者去「揣度聖意」,猜面試官對我們的判斷。
恰恰相反,我們只有對自己擁有足夠客觀全面的認識,再結合自己的面試表現去回答這個問題,才能最大程度地規避踩雷的情況。
2. 耍小聰明
耍小聰明,是職場上的大忌。
任何一個上司都可以接受一個有不足的下屬,只要他能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並且願意去改正和提高。但是一旦他發現你是個耍小聰明喜歡投機取巧的人,即使你能幫他賺到眼前一時之利,長此以往,他也不會對你有信任。
所以一旦在面試中讓面試官感覺你是個喜歡耍小聰明甚至以此為豪的時候,你就已經踩到了面試的大雷。
在這個問題上,耍小聰明主要體現在3個方面:
故意把優點當缺點說我還在大學的時候,特別流行這種面試技巧。那就是但凡面試官問到任何負面信息,一律往好的說:
- 你最大的缺點是什麼?- 我這人就是太老實,不喜歡拍馬屁。- 你工作上碰到過最大的問題是什麼?- 我工作效率太高,常常做完了同組同事都沒做完,大家節奏碰不到一起。- 說一件你和上司相處時曾經碰到的麻煩。- 主要就是我特別喜歡加班巴拉巴拉……
這麼說,表面上看起來你感覺自己賺了,不但沒說讓自己「減分」的缺點,還藉機說了自己的優點給自己「加分」。
可事實上,這樣的行為,恰恰是最減分的!
問了你最大的缺點,你回答一個優點,敢情你這人是沒有缺點咯?
不要耍小聰明,這只會讓面試官迅速拉低對你的印象分。
明知自己有這個缺點,故意反過來當優點說我之前就聽我一個朋友給我吐槽,說她面試一個實習生,問這個實習生最大的優點是什麼。
其實這個實習生各方麵條件還不錯,尤其是筆試成績在同一批面試者裡數一數二的,就是字寫得不太好,她手裡拿著那份卷子讀起來挺費勁的。但她內心還是想留下他的,所以就想著快點結束面試,隨便問了個問題讓他誇誇自己。
結果這個實習生回答這個問題時,一下子就蹦出來,說自己最大的優點就是做事注重效率,無關緊要的事絕不浪費時間,比如自己寫字比較差,工位比較亂等。
說到底了,辦公桌亂,寫字差這個事對於很多職場人來說,真的不算事,但是當時聽到這個實習生如此大義凜然地說出來,還當作是優點,就讓我這個朋友一下子很是尷尬。
是這個面試者真的不知道寫字差辦公桌亂是缺點麼?
不是的,恰恰是他太想掩飾這個缺點,最終反而弄巧成拙。
避重就輕有時候很多人可能也不是故意為之,只是臨時想到,覺得不會給自己減分就用了,但在面試官眼中依舊是屬於耍小聰明的範本。
比如扯一個和本職工作無關的缺點,比如不會做飯;
比如說一個無關痛癢的缺點,比如剛剛上文提到的字寫得不好看,這在被問到「最大的缺點」時尤其會讓面試官反感。
羅振宇說過:沒有任何道路能通往真誠,真誠本身就是道路。避重就輕,只會讓面試官覺得你在侮辱他的智商,當然會拒絕你。
3. 想要藉此博得面試官好感反而搞砸
這一類就是所謂的「過於用力」。
當被問到缺點的時候,有的人可能會希望展現自己的積極向上的態度,會在說了缺點之後補充一大堆自己現在如何改進這個缺點的內容,以至於甚至被面試官直接打斷回答。
應該在說了缺點後,繼續補充說明嗎?
當然應該。
原因有二:
首先,單純回答一個缺點,很容易讓面試官自我腦補,可能你只是想說自己有時候比較堅持自己的看法,結果面試官一下子就想到你這人是不是不好溝通?是不是特別偏執?是不是有了自己的想法就不管團隊甚至影響工作?
這時候,就要補充說明這個缺點到底到什麼程度,對我們現在的工作是否有影響以及影響到什麼程度。
其次,既然是缺點,當然不應該聽之任之,表現自己已經意識到問題並且也在積極改正是很重要的。
但是忌諱是,你說了一大堆,讓面試官覺得你在刻意掩飾缺點,甚至會反問說,那現在這個缺點是不是已經改正了,不算你的缺點了呢?或者覺得,你都那麼努力了,怎麼還沒改正這個缺點呢?
這自然就和我們的本意相違背了。
被問到缺點讓人撓頭,被問優點也不容易。
先透個題,說優點最好的方法,其實就是直接舉例,並拿出客觀評價、數據、產品成果等做支撐,言簡意賅。
但很多面試者急著向面試官展示自己的優點,結果一不小心開了無軌電車,說得洋洋灑灑,讓面試官覺得你這人過於浮誇,或者過於自沾自喜,不過是小小的成就,至於吹得天花亂墜的麼?
說完雷區,接下來我們來聊聊正確應對這類問題的思路:
1. 客觀全面真實地剖析自己
你當然不必要把自己的全部優點一股腦倒給面試官,更不必要老老實實列出自己的所有缺點。
但不對別人說,不代表我們要對自己自欺欺人。
如何正確認識自己,關於這個問題,可以寫一本書都未必寫得清楚。
但既然現在只是針對面試,除了平時對自己已有的了解外,最快捷的方法就是對標應聘崗位。
第一步:分析這個崗位除去專業硬性標準外最重要的特質新媒體工作者:有活力,有創新思維,願意拼搏,喜歡挑戰和新鮮事物等等;
律師:嚴謹仔細,關注邏輯理性,注重溝通能力和文字表達能力等;
銷售:口才好,喜歡和人交往並善於關注他人的需求等。
在其中找到自己有明顯事例和數據支撐的優點,並且把自己的缺點和這些特質錯開。
第二步:關注招聘啟事很多崗位都會把應聘者的要求從客觀方面的學歷、工作經驗到主觀方面的性格、生活習慣等列得非常詳細。
這時候,我們也可以從中找到自己有的優點,同樣要有事例支撐,並且把自己缺點避開。
第三步:求助他人如果有可靠的長輩和公司前輩,能幫忙出謀劃策自然是最好的。
如果沒有,也可以退而求其次問問自己的朋友和家人。
並不是要直接丟一個調查問卷讓他們列出你的優點123缺點123,他們也會和你一樣大腦一片空白。
我之前試過一個方法,是假設一個場景,然後讓朋友幫忙分析。比如我就直接在看一檔破案綜藝的時候問我朋友,說如果你覺得我們也去參加會不會比xxx(某明星)死得更快?
他當時就說,覺得我們可以去試試,但是估計現場那麼多臺攝像機懟著,我可能說不太清楚。
這個回答可以概括出我的兩點特質:邏輯思維分析能力還不錯,但是口語表達尤其是大場面下可能會有問題。
當然,這樣的分析不全面也未必準確,但在平時,我們要積極留心自己朋友家人透露出對自己的評價,有助於提高對自己的認識。
2. 不談現象,談價值;不講空話,講對標
優點和缺點的問題,面試官期待的一定是你對自己特質的分析,而不只是講述一個情況。如果你只是停留在對一種現象的陳述,反而會讓面試官自己去腦補你會不會有其他的缺陷。
我之前就看到過網上有人回答缺點時說:自己最大的缺點,就是缺點錢。
如果是抖機靈還好,但是在面試現場這麼回答,也不做其他補充陳述,面試官只會覺得你要麼是個只關注金錢利益沒有其他職業和人生追求的人,要麼就是意識到自己缺錢也不去提高自己,是條自怨自艾的「鹹魚」,不論是哪個都不是什麼好猜想。
但一旦去談價值,很多人又會陷入過於空洞的誤區。
這時候,最好的方法,就是找到一個對標。
比起分析馬雲的優點和缺點,我們應該找到一個五年後我們這個應聘崗位的人作為對標。
想想自己和他的差距在哪裡?
再想想自己有沒有什麼地方已經很接近甚至達到了他的程度?
這樣的回答,既扣題,也落地,同時展現出你對這份工作的期待和對自己的認知。
3. 隨機應變,不打臉
這一點,其實針對所有面試題。
再完善的面試準備,有時也抵不過面試官的腦洞和各種意外。
這時候,很可能臨時發生的事情,會和我們之前的準備大相逕庭。為了避免打臉,我們就要調整自己的回答。
比如你平時是個挺外向的人,但是那天身體不舒服,整個面試狀態不好,如果再不停強調自己特別外向,就容易打臉。這時候,就要考驗我們的臨場應變,或者對我們事先準備好的答案做一些補充和調整,或者直接換一個答案都行。
總結下來,其實準備所有的面試,歸根結底都是三條準則:
1. 真誠
不是不能套路,不是不能潤色,但是不要偽裝,不要給自己立一個根本不是自己的人設
2. 了解自己
這是一堂終生課,面試準備只是一個開始
3. 時刻分析面試情況隨機應變
面試時要關注自己的回答和面試官的反饋,隨時調整面試策略
最後祝願大家都都能取得一個理想的面試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