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劉銘傳故居,一座優美江淮莊園建築

2020-12-25 行走的紅色山楂

劉銘傳故居也稱劉老圩,位於肥西縣,佔地面積近百畝, 始建於1868年,是一座優美的江淮莊園建築。四周深壕環繞。

故居的外壕東南、東北角各建有一座吊橋(現已改建為石橋)。大約是受疫情期間影響,東北角的大門沒有開放,工作人員告訴我們從吊橋入口位進入,順著手指的方向,來到東南角吊橋前,遠遠地看見門樓,門楣上寫著「大潛山房,一幅 「解甲歸田樂,清時舊壘閒」的楹聯,分列兩旁, 走過吊橋,穿過門樓,進入圩內,來到內壕溝,再過一吊橋,來到故居的內宅。

青磚小瓦的徽式建築,「宮保第」三個金字,高懸在門頭正中,迎面就是照牆,上面鎏金字銘刻劉銘傳的生平事跡,進入正大廳,大廳為三進,每進十三間,頭進與二進之間是天井院,迴廊包廂,建築考究,第三進為兩層樓,是女眷居所。正大廳的西南角是西式洋樓,三間兩層,小巧玲瓏,樓上藏書,樓下住人。正大廳東北有一個奇怪的建築,三層結構叫「鋼叉樓」,是一座風水樓,只是部分恢復,所以才是現在這個樣子。

「鋼叉樓」的後面是有一小亭叫「盤亭」,它是專為展示國寶「虢季子白盤」特地建造的。,劉氏後人將「虢季子白盤」獻給國家,現在此件國寶珍藏在中國歷史博物館。

「盤亭」北面是九間廳,是劉銘傳居家時宴客會友的場所。東南有個大堰,是當年為建造故居取土燒磚瓦形成的一大片水面。堰中有小島兩座。較小的那座小島,曾經是彈藥庫,現在上面建有假山亭閣供遊人休息,遊覽至此時,天公不作美,淅淅瀝瀝的下起了小雨。另坐在小亭子裡,遙望對面的一座大島,島上也有一座亭,那大約就是讀書亭,琢磨了半天也不知道怎麼能上島,就此作罷。

圩內四周設有更樓,三上三下,用以瞭望、禦敵。劉銘傳故居原有數百間房屋,現在多數不存,四周樹木蔥翠,當年劉銘傳親手栽植的廣玉蘭,高大挺拔,鬱鬱蔥蔥,時有鳥鳴其間,風景優美。

臨走時,發現內壕溝的睡蓮竟然開了兩朵花,一株紅,一株白的,隔水相望,寓意頗深。

1885年劉銘傳出任臺灣首任巡撫。在臺期間,置定三府、一州、十一縣、四廳,奠定了臺灣地方行政區劃的基礎。練新軍,修鐵路,開煤礦,辦電訊,改革郵政,發展航運事業,促進貿易,發展教育,推動了臺灣近代工商業的發展,是臺灣近代化建設的先驅者。史學家連橫譽之曰「溯其功業,足與臺灣不朽矣」

相關焦點

  • 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合肥劉銘傳故居
    臺灣首任巡撫劉銘傳故居——又稱劉老圩,坐落於安徽省合肥市肥西縣銘傳鄉大潛山下,系劉銘傳在功成名就後於1868年回鄉擇址興建的一所圩堡式莊園。劉銘傳故居於1998年被安徽省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6月經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批准為海峽兩岸交流基地。
  • 臺灣首任巡撫劉銘傳故居參觀記
    作為淮軍的代表人物之一的劉銘傳,也是洋務派的骨幹,特別是在劉銘傳任臺灣巡撫期間,進行了一系列洋務改革:開煤礦,創辦電訊,改革郵政,發展航運、教育等事業,促進了臺灣近代工商業的發展。是推動臺灣現代化建設的先驅者,有臺灣洋務運動之父和臺灣近代化之父之譽。劉銘傳安徽合肥(今肥西大潛山麓)人,其故居位於安徽省合肥市肥西縣銘傳鄉(原南分路鄉和井王鄉合併)。
  • 劉銘傳紀念館明年上半年開放 主體工程已完工
    中安在線訊 據安徽商報報導 18日,記者從肥西縣相關部門獲悉,劉銘傳紀念館項目主體工程已完工,9月份將實現土建工程收官,隨後將開展布展裝飾工程。按照計劃,該紀念館將於明年上半年開放。
  • 在合肥探訪劉銘傳遺蹟
    [摘要]馬英九對劉銘傳的玄孫女說:「劉銘傳是我崇拜的偶像。」作者:姜鳴(騰訊·大家專欄作者,近代軍事史學者)好幾年沒去合肥了。劉老圩是淮軍名將、首任臺灣巡撫劉銘傳的故居,算起來,上一次去踏訪,還是十三年前。他們說,劉老圩最近做了大修,已經闢成一個開放的展館。所以,星期天早餐後,我們乘上葉海鷹開的車,前往肥西縣的銘傳鄉。圩,讀音念「圍」,指江淮低洼地區周圍防水的堤。亦指圍繞村落四周的障礙物,比如「土圩子」或「圩堡」。
  • 臺灣首任巡撫劉銘傳紀念館試開館 引遊客慕名參觀
    遊客參觀劉銘傳紀念館。 張強 攝中新網合肥12月30日電 (記者 張強)30日,位於安徽省肥西縣銘傳鄉的劉銘傳紀念館試開館,吸引眾多遊客慕名前來。劉銘傳(1836年-1896年),安徽合肥人。清朝末期淮軍重要將領,洋務派代表人物,臺灣省首任巡撫。
  • 合肥:劉銘傳紀念館建成並啟動試運行
    1月5日,記者從肥西建設部門獲悉,作為臺灣首任巡撫劉銘傳的故鄉,肥西新建的劉銘傳紀念館已經建成並布展完畢,開始啟動試運行。從本月開始,市民可以前往遊覽,一睹民族英雄劉銘傳的風採,這也是安徽省、合肥市文化建設的一項標誌性工程。
  • 合肥,免費出遊好去處,那裡不僅山清水秀而且能遇見眾多名勝古蹟
    合肥,免費出遊好去處,那裡不僅山清水秀而且能遇見眾多名勝古蹟合肥地處中國華東地區、安徽中部、江淮之間、環抱巢湖。並且,它還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歷史的古城。因此,在安徽合肥,散落和分布著許許多多大大小小的歷史人文景點。比如,人氣和知名度都非常高的包園、墨荷園、三河古鎮、李鴻章故居、逍遙古津等等。除此之外,其實還有一些免費好玩,那裡不僅山清水秀,而且能遇見眾多名勝古蹟的地方。而大家現在看到的這片秀美的湖光山色,則是它的獨特的自然生態景觀的一部分。
  • 海峽兩岸200餘人安徽合肥祭拜劉銘傳
    海峽兩岸200餘人安徽合肥祭拜劉銘傳 2019-04-12 18:57:10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潘力維   中新社合肥
  • 文化合肥│ 合肥「西大門」在哪,你知道嗎?
    五代時期,合肥人楊行密起兵奪廬州,號吳王,曾在大蜀山建了一座行宮。舊些時候,山上還有開福寺、龍子冢、龍王廟等建築。北宋詩人郭祥正有詩云:「蜀山回出千螺秀,淝水長縈一帶圍。」昔日的「廬陽八景」,當是合肥地區最具代表性的景致。蜀山雪霽為昔廬陽八景之一景。合肥縣誌《八景說》文曰:「山形單椒,秀澤不連,嶺以自高。《爾雅》云:『蜀,獨也。』
  • 合肥十大景點之一,國家4A級景區,合肥僅存規模最大的名人故居
    李鴻章(1823-1901)字子黼,號少荃,安徽合肥人,是咱中國近代歷史上一位最具爭議和個人魅力的晚清重臣,合肥的李鴻章故居則是他的家宅,是一座典型的明清江淮地區民居建築,也是合肥僅存規模最大的名人故居,合肥市「十大景點」之一,國家4A級旅遊景區,李鴻章故居位於合肥市中心最繁華的淮河路步行街上
  • 合肥旅遊必去的景點,深藏鬧市區的李鴻章故居
    合肥老城區內的李鴻章故居是合肥最為重要的景點之一。而且入選全國文保的名稱更新為「李氏家族故居」,不再強調是李鴻章的故居,其實主要是作為紀念館,有李鴻章本人以及淮軍歷史的介紹。李鴻章故居又名李氏家族舊宅、李府、李鴻章府,位於安徽省合肥市廬陽區淮河路步行街中段208號,是晚清名臣李鴻章的家宅,典型的晚清江淮地區民居建築李鴻章故居,總佔地面積3500平方米,由李府和淮系展館組成。李府佔地2000平方米,淮系展館佔地1500多平方米。李府由南向北分為五進,依次為門廳、前廳、中廳和走馬轉心樓。
  • 大型電視紀錄片《劉銘傳在臺灣》開播
    中新社合肥10月26日電 (記者 張俊)大型電視紀錄片《劉銘傳在臺灣》26日晚上在安徽衛視正式開播。《劉銘傳在臺灣》真實再現了晚清安徽人劉銘傳禦寇臺灣、開發寶島的歷史傳奇,分析了劉銘傳的海防思想、經濟思想、近代化思想,及其一生秉持的創新思維,再現劉銘傳「足與臺灣不朽矣」的歷史功業。《劉銘傳在臺灣》全片共分為四集,分別為《出山》、《較量》、《重任》和《遺恨》,每集50分鐘,總時長200分鐘。該片由安徽廣播電視臺、合肥市委宣傳部聯合攝製,安徽省人民政府臺灣事務辦公室協拍。
  • 合肥之西 生生不息
    五代時期,合肥人楊行密起兵奪廬州,號吳王,曾在大蜀山建了一座行宮。舊些時候,山上還有開福寺、龍子冢、龍王廟等建築。北宋詩人郭祥正有詩云:「蜀山回出千螺秀,淝水長縈一帶圍。」昔日的「廬陽八景」,當是合肥地區最具代表性的景致。蜀山雪霽為昔廬陽八景之一景。合肥縣誌《八景說》文曰:「山形單椒,秀澤不連,嶺以自高。《爾雅》云:『蜀,獨也。』
  • 了解合肥歷史,遊賞獨有風景,品嘗當地特色美食
    合肥自然風景獨特,歷史遺蹟眾多,淝水穿城而過讓這座城的風景更加優美。除了遊歷史遺蹟之外,可以在晚飯後在護城河公園散步,或者深夜沿著大蜀山的山道登頂,觀賞翌日燦爛的曙光。古鎮匯聚了古河、古橋、古圩、古街巷、古茶樓、古民居、古廟臺、古戰場,江淮地區獨有的八古景觀,是一座典型的水鄉古鎮。這裡其實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顯現,素有「遊在黃山,食在三河」之譽。
  • 文化合肥│ 這些隱秘的長廊,到底有多美?
    合肥的另一位歷史名人便是李鴻章,李中堂,它也是晚清時期的軍政重臣,對晚清以至中國近現代都影響深遠。經過了百年的風雲變幻,合肥依然留有許多與李鴻章有關的印記,例如李鴻章故居、李鴻章享堂、李鴻章當鋪等。在合肥三河古鎮,也有一座遠近聞名的廊橋,名喚鵲渚廊橋,因三河古稱鵲渚而得名,距今已有1500多年歷史,是三河最古老的橋之一,1982年重建。一水穿鎮,石橋橫臥。翠竹深巷,人倚朱門。鵲渚廊橋是古鎮上一座古香古色的小橋,也有人稱它為情人橋,有情人要是從這橋上走過,愛情定會天長地久。這個橋就在小南河外河上,橋上12根立柱,兩層飛簷翹角的長亭,兩邊都有美人靠。
  • 安徽名人故居有哪些?安徽省名人故居門票多少錢及安徽名人故居旅遊...
    安徽名人故居有哪些?安徽除了老子、莊子、管子等文人墨客,安徽還有蔣雯麗、成龍、王祖賢等等現代明星,安徽人傑地靈,人才輩出,讓我們一起來盤點盤點安徽的近現代、古代名人各有哪些吧。
  • 網友建議合肥野生動物園遷移到紫蓬山風景區 官方回復
    近日,有網友在合肥12345政府服務直通車留言,呼籲大蜀山動物園遷移到紫蓬山風景區,對此合肥市林業和園林局回復。信件內容:現在的大蜀山動物園規模小,地域狹小,大蜀山是一座獨立山體,範圍小,擴建受阻,無法擴大規模,急需外遷,建議遷移到紫蓬山風景區,動物園應分期分批大規模建設,動物園規模要求比現在大蜀山動物園大20倍還要多,要參照外省大型動物園先進規劃理念,建設散養的老虎園、獅子園、豹子園、大象園、犀牛園、狼園、熊園、鴕鳥園、孔雀園等園區,每個猛獸園區要求全部建在獨立的小山體上,動物園建在紫蓬山風景區的優勢有
  • 合肥最「年輕」的一座博物館,目前開館僅一年時間,很多人不知道
    到合肥來,我們應該從哪一個博物館來了解它?合肥是安徽省的省會,是一個有著2000多年歷史的古老城市,因其位於東淝河和南淝河交匯處而得名。久遠的歷史,深厚的文化底蘊,使合肥在歷史上具有了不可忽視的地位,秦置合肥,隋唐至明清,一直為廬州府治所,所以被稱為「廬州」,也叫「廬陽」。
  • 合肥師範學院劉銘傳學院促進皖臺教育合作交流開花結果
    2015年9月23日,安徽省副省長花建慧和臺灣銘傳大學校長李銓共同為合肥師範學院劉銘傳學院揭牌,標誌著合肥師範學院在深化合作辦學、推進皖臺交流的徵途上邁入新的階段。劉銘傳學院的揭牌也入選為全省2015年度23件教育要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