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銘傳故居也稱劉老圩,位於肥西縣,佔地面積近百畝, 始建於1868年,是一座優美的江淮莊園建築。四周深壕環繞。
故居的外壕東南、東北角各建有一座吊橋(現已改建為石橋)。大約是受疫情期間影響,東北角的大門沒有開放,工作人員告訴我們從吊橋入口位進入,順著手指的方向,來到東南角吊橋前,遠遠地看見門樓,門楣上寫著「大潛山房,一幅 「解甲歸田樂,清時舊壘閒」的楹聯,分列兩旁, 走過吊橋,穿過門樓,進入圩內,來到內壕溝,再過一吊橋,來到故居的內宅。
青磚小瓦的徽式建築,「宮保第」三個金字,高懸在門頭正中,迎面就是照牆,上面鎏金字銘刻劉銘傳的生平事跡,進入正大廳,大廳為三進,每進十三間,頭進與二進之間是天井院,迴廊包廂,建築考究,第三進為兩層樓,是女眷居所。正大廳的西南角是西式洋樓,三間兩層,小巧玲瓏,樓上藏書,樓下住人。正大廳東北有一個奇怪的建築,三層結構叫「鋼叉樓」,是一座風水樓,只是部分恢復,所以才是現在這個樣子。
「鋼叉樓」的後面是有一小亭叫「盤亭」,它是專為展示國寶「虢季子白盤」特地建造的。,劉氏後人將「虢季子白盤」獻給國家,現在此件國寶珍藏在中國歷史博物館。
「盤亭」北面是九間廳,是劉銘傳居家時宴客會友的場所。東南有個大堰,是當年為建造故居取土燒磚瓦形成的一大片水面。堰中有小島兩座。較小的那座小島,曾經是彈藥庫,現在上面建有假山亭閣供遊人休息,遊覽至此時,天公不作美,淅淅瀝瀝的下起了小雨。另坐在小亭子裡,遙望對面的一座大島,島上也有一座亭,那大約就是讀書亭,琢磨了半天也不知道怎麼能上島,就此作罷。
圩內四周設有更樓,三上三下,用以瞭望、禦敵。劉銘傳故居原有數百間房屋,現在多數不存,四周樹木蔥翠,當年劉銘傳親手栽植的廣玉蘭,高大挺拔,鬱鬱蔥蔥,時有鳥鳴其間,風景優美。
臨走時,發現內壕溝的睡蓮竟然開了兩朵花,一株紅,一株白的,隔水相望,寓意頗深。
1885年劉銘傳出任臺灣首任巡撫。在臺期間,置定三府、一州、十一縣、四廳,奠定了臺灣地方行政區劃的基礎。練新軍,修鐵路,開煤礦,辦電訊,改革郵政,發展航運事業,促進貿易,發展教育,推動了臺灣近代工商業的發展,是臺灣近代化建設的先驅者。史學家連橫譽之曰「溯其功業,足與臺灣不朽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