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
漢代張衡曾作《西京賦》中提及「長廊廣廡,途閣雲蔓。」
唐代李涉的《題開聖寺》中也有云:「長廊無事僧歸院,盡日門前獨看松。」
宋代寇準在《夏日》曾詠:「日暮長廊聞燕語,輕寒微雨麥秋時。」
這些詩詞中都提及長廊的靜美。
廊是園林中建築之間的聯繫通道,是園林內遊覽路線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有遮陰蔽雨、休憩、連接的功能,同時又因其獨有的「廊腰縵回」的形態特徵,可以將沿途的風景串連,別有一番風味。
如今,在合肥努力打造「五高地一示範」的今天,我們身邊也有許許多多的長廊,盡顯悠久的歷史文化和美麗風景。
包公歷史文化長廊
忠賢將相 道德名家
包公歷史文化長廊位於合肥市包公祠西側,是一個獨立的院落,又名「回瀾軒」。院子四周是一圈圍廊,廊內集甌塑、碑刻、書畫、刺繡、彩金木雕等多種工藝為一體。
長廊長100米,內有「包氏家族世家」「包拯生平」和反映包公活動的壁畫。「回瀾軒」下的兩個圓形石雕很是精緻。長廊主要以包拯生活的北宋為時代背景,採用浮雕工藝,借聲、光、電技術將包拯的事跡濃縮成「包拯出生」「陳州放糧」「巡撫邊疆」等21幅彩塑,對包拯的一生傳奇予以詳盡的表現,真實地再現了他的忠孝剛廉的寶貴品質。
「忠賢將相,道德名家」,這是文化長廊中對包拯的評價。作為北宋名臣,包拯不僅是合肥的名片,更成為了中華民族忠孝、剛正不阿、鐵面無私的代名詞,是我國傳統文化的完美繼承。包拯早年對母親的至孝,入朝做官後不攀附權貴、秉公執法的故事流傳千古,也引領著一代又一代的合肥人前進的方向。
李鴻章享堂長廊
抱憾離場百年滄桑
合肥的另一位歷史名人便是李鴻章,李中堂,它也是晚清時期的軍政重臣,對晚清以至中國近現代都影響深遠。經過了百年的風雲變幻,合肥依然留有許多與李鴻章有關的印記,例如李鴻章故居、李鴻章享堂、李鴻章當鋪等。
李鴻章享堂位於合肥市合裕路南側,建於清朝光緒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至今已有百餘年歷史。享堂內,建有一條百米所有的長廊,立柱上刻有不同字體的碑文,行走在長廊上,可觀享堂四周的自然風光,也可看見墓葬區和神道碑。享堂南距南淝河1公裡多,當年規模極其龐大,周圍是上萬畝的護墳田,四周還有大遍的樹林,護墳田出產作為享堂的日常維護經費、人員開支等,一直由管家打理。
1901年,李鴻章歿於京師賢良寺後,1903年魂歸故裡,歸葬於合肥東鄉夏小郢,家人在此興建享堂和墓地。李鴻章是廬州府合肥縣東鄉磨店(今合肥市瑤海區磨店鄉)人。據史料記載,1901年,也就是他去世的那一年,在北京籤訂完他一生中最後一個不平等條約《辛丑條約》後,李鴻章就抑鬱成疾。他死前,一向對他惺惺示好的沙俄威逼他籤訂不平等的借款合同。李鴻章急怒交加,懷著對大清帝國的殷切關心和遺憾,於兩個月後的11月7日病死在位於今北京東城區金魚胡同的賢良寺西跨院,享年78歲。
星移物換,事易境遷。從他年輕時的經歷以及最後留下的一首遺詩可以看出,李鴻章曾經也是一個壯志滿懷、勵精圖治的少年,意欲傾盡所學,報效國家,卻最終苦於現實,卑微人前,抱憾離場。「勞勞車馬未離鞍,臨事方知一死難。三百年來傷國步,八千裡外弔民殘。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海外塵氛猶未息,請君莫作等閒看。」
三河古鎮鵲渚廊
橋鵲渚廊前古韻猶存
在我國古代的建築中,廊和橋往往密不可分,二者更是可以完美結合,相得益彰。在古代,廊橋還是當地鄉民休息、交流、交易的好場所。在合肥三河古鎮,也有一座遠近聞名的廊橋,名喚鵲渚廊橋,因三河古稱鵲渚而得名,距今已有1500多年歷史,是三河最古老的橋之一,1982年重建。
一水穿鎮,石橋橫臥。翠竹深巷,人倚朱門。鵲渚廊橋是古鎮上一座古香古色的小橋,也有人稱它為情人橋,有情人要是從這橋上走過,愛情定會天長地久。這個橋就在小南河外河上,橋上12根立柱,兩層飛簷翹角的長亭,兩邊都有美人靠。站在鵲渚廊橋上,可以觀賞小南河的風光。
三河古鎮上還有一座廊橋名喚對樾橋,這是一座新建不久的橫跨小南河北段的雙廊橋,為三孔石橋。它連接小南河西面的災後重建區和東面的古西街。這座橋設計很有特色,橋面兩邊人行走道為廊橋,橋中間可供小型車輛通行。兩邊廊橋各有4座小亭,亭簷上翹,與廊橋相接,高低起落,精巧別致。無論是從遠處還是近處觀望,對樾廊橋都線條流暢、層次分明,造型典雅、古樸、飄逸,猶如一把敞開的巨傘,是難得的建築藝術佳品。坐在美人靠上,觀看小南河,河水清澈,綠柳成蔭,沿河的小亭河岸邊的棧道,遠處的徽派建築,兩岸的景觀十分美麗,令人陶醉。
說起三河古鎮的歷史文化,最具代表意義的就是三縣橋,它就位於古鎮的中心位置。這是三河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古橋,民間有「一橋跨兩岸,雞鳴聞三縣」的說法。這裡的三縣指的是合肥縣、舒城縣、廬江縣,而三河正是三縣的交界處。
三縣橋始建於宋代,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了。這橋面上的青板石已被打磨得非常光滑了,這些全都是歷史的印跡。據說,當年三縣橋的建橋工序十分講究,一塊塊橋石,用糯米加雞蛋清熬成的漿灌縫,牢牢地粘結在一起。在這橋的側面,可以清楚地看到橋孔處有一條條白色的痕跡,這些是造橋師傅將糯米汁、明礬、雞蛋清等攪拌在一起,然後灌漿到石頭縫隙中,這白色的痕跡就是糯米汁的混合物,糯米汁有超強的粘結性能,甚至賽過了現代的水泥。
橋墩上方有個突出的部分,這個是龍頭,橋的另一邊還有龍尾。這不僅僅是個裝飾物,它更重要的作用是警戒洪水,要是水淹到龍頭,那就是提醒大家今年水大。因為年代久遠,三河人民對三縣橋有著深厚的感情,都親切地稱其為「石頭大橋」。
銀屏街長廊
一廊看盡 百年廬州
留得住綠水青山,系得住鄉愁。在合肥的南淝河岸邊尋根鄉愁,非「瑤海生態歷史文化第一街」銀屏街莫屬。這條街上不僅有現代的畫廊、花店、咖啡屋、書吧,還有淮浦春融這樣的美景再現。走過這一條街,即可從明清穿越到民國,探尋合肥的古今變化。
在這條街上,建有一條文化長廊,長廊是木質結構,一邊再現了合肥蜀山雪霽、淮浦春融、鎮淮角韻、梵剎鐘聲、藏舟草色、教弩松蔭、巢湖夜月、四頂朝霞「古廬陽八景」。
「淮浦春融」在明代就頗有名氣,明人熊敬寫的詩歌《淮浦春融》,流傳甚廣,「碧波如練草如茵,萬古長淮二月春。落盡桃花風力軟,海潮先湧化龍鱗。」與「淮浦春融」有關的還有一位合肥名人——李鴻章。清道光二十三年,李鴻章被廬州府學選為入國子監學習的優貢生,當時在北京的父親李文安催促李鴻章進京準備次年的科舉考試。離開故鄉前的李鴻章,在淮浦巷寫下詩詞。如今淮浦亭四面的立柱上,分別懸掛著這四句詩詞:一肩行李又吟囊,檢點詩書喜欲狂。帆影波痕淮浦月,馬蹄草色薊門霜。李鴻章首次離開故鄉,奔赴京城,親朋好友饋贈餞行,在滿天霜華的季節到達地處華北平原的薊門,但當發現京中家庭經濟拮据時,惆悵抑鬱之情又油然而生。
許多研究合肥歷史文化的人則認為,古廬陽的淮浦春融景,就位於如今的沿河路南淝河岸邊,即今天的銀屏街南端。因為這裡有一處老地名,就叫淮浦巷。淮浦巷位於板橋河注入南淝河的河口,古時候這裡有一處淮浦渡。據考證,板橋河古名皇陵廟南水,從長豐縣吳山鎮發源。五代十國時期,吳王楊行密經常乘船順著板橋河來到淮浦巷,他的女兒百花公主為合肥留下了「百花井」的地名。板橋河流到淮浦巷,就注入了南淝河。明清時期這裡逐漸形成一座渡口集市,每逢趕集的日子,商販們天還沒亮就早早地趕到這裡。古代,廬州人春天喜歡來到淮浦渡一帶遊賞,官吏文人到金鬥驛聚會風雅,尋常百姓到淮浦巷趕集喝茶。
三士亭廊
洗耳恭聽 士而高潔
中國園林中,廊的形式和設計手法豐富多樣,除了常見的直廊、曲廊、迴廊、橋廊,還有一種便是亭廊。在巢湖市市中心就有這樣一座亭廊結合的建築,叫做三士亭廊,而它蘊含的歷史文化可以追溯到上古時代。
傳說在5000年前,上古時代的堯,想把帝位讓給許由。許由是個以不問政治為「清高」的人,不但拒絕了堯的請求,而且連夜逃進箕山,隱居不出。當時堯還以為許由謙虛,更加敬重,便又派人去請他,說:「如果堅不接受帝位,則希望能出來當個『九州長』。」不料許由聽了這個消息,更加厭惡,立刻跑到山下的潁水邊去,掬水洗耳。
許由的朋友巢父也隱居在這裡,這時正巧牽著一條小牛來給它飲水,便問許由幹什麼。許由就把消息告訴他,並且說:「我聽了這樣的不乾淨的話,怎能不趕快洗洗我清白的耳朵呢!」巢父聽了,冷笑一聲說道:「哼,誰叫你在外面招搖,造成名聲,現在惹出麻煩來了,完全是你自討的,還洗什麼耳朵!算了吧,別玷汙了我小牛的嘴!」說著,牽起小牛,逕自走向水流的上遊去了。後人為頌揚許由知錯就改的美德,遂將巢湖這方池取名為「洗耳池」,成語「洗耳恭聽」的典故也由此而來。
如今的這座亭廊為木質結構,由三亭連接,兼具廊的特色,廊下建有石凳供遊人休憩玩耍。而三位高潔之士的美麗傳說也永久流傳於後世。
安徽名人文化長廊
廊集賢士 國之棟梁
在合肥,有兩座安徽名人館,很多人都對位於濱湖的新館很熟悉,但殊不知在大蜀山腳下的半邊街旁,還有一處老的安徽名人館。這是安徽省政府、合肥市政府在當時為迎接國慶50周年建造的,是全國首家地方籍名人展館。2016年,半邊街開建,為了保留城市記憶,延續歷史傳承,在名人館的舊址還原了一座安徽名人文化長廊,在此展陳。
這一座文化長廊,展出了史前至清朝之間的50位有影響的安徽歷史名人,如管仲、老子、範增、華佗、曹操、周瑜、包拯、李公麟、朱元璋、吳敬梓、戚繼光、王貞儀、李鴻章、劉銘傳、王茂蔭等,這裡面也不乏許多合肥老鄉的身影。
範增是巢湖人,秦朝末年西楚霸王項羽的主要謀士。在秦朝後期,楚霸王項羽有了範增做總參,一路打勝仗,隊伍不斷壯大,很快推翻了秦王朝。楚霸王項羽因此拜範增為「亞父」。而範增故居在巢湖的鼓山和旗山之間,故旗山又叫亞父山。而今,廣義上的亞父山又包含旗山和鼓山。
劉銘傳,1836年(清道光十六年七月)出生於合肥西鄉的劉老圩,今天地處肥西縣,而劉銘傳故居現在仍保留在當地。劉家世代務農,父劉惠,生6子,劉銘傳最幼,排行第六。兒時因患過天花,被鄉人稱「劉六麻子」。劉銘傳系臺灣省首任巡撫,洋務派骨幹,更是深受兩岸民眾敬仰的民族英雄。1884年,以弱勝強、以少勝多,於淡水等地率軍擊敗法國艦隊的進犯。1885年,任臺灣巡撫。在臺任職期間,進行了編練新軍,修建鐵路等一系列洋務改革;開煤礦,創辦電訊,改革郵政,發展航運事業,促進臺灣貿易,發展教育事業,促進了臺灣近代工商業的發展,臺灣防務亦日益鞏固,為臺灣的現代化奠定了深遠的基礎。
安徽名人文化長廊不僅記錄了我省歷史上名人的生平事跡,更展現他們對安徽、中國乃至人類發展所作出的重大貢獻,體現安徽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的美好形象。
江淮晨報全媒體發布中心出品
記者/張夢怡 攝影/高博
編輯/孫友琴
點亮「在看」!
原標題:《文化合肥│ 這些隱秘的長廊,到底有多美?》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