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
家風家訓被視為家族精神的體現
歷經千年滄桑歲月
廬州古城產生了諸多望族世家
孕育了厚重有力又各有千秋的家風文化
長長短短的家風家訓
凝結著千年廬州的歷史積澱
凝聚著歷代合肥人的精神追求
包拯
「孝肅家風」千古流芳
說起合肥的歷史名人,人們最先想到的總是包拯,那個廉潔公正、鐵面無私的「包青天」形象,作為一種民族記憶長存人們心間。卻少有人知道,包拯還是一位治家能手,「孝肅家風」千古流芳,至今為人們傳頌。
眾所周知,包拯大公無私、清正廉明,尤其痛恨貪官汙吏。每每彈劾貪官,包拯總喜歡引用範仲淹「一家哭何如一路哭」的名言,他認為懲罰一個貪官雖然引起他一家哭,但不懲罰貪官那就要一方百姓哭了。在給宋仁宗的奏章《乞不用贓吏疏》中,包拯更是慷慨直言:「廉者,民之表也。貪者,民之賊也。」由此可見,包拯嫉惡如仇的秉性,其反貪倡廉的決心又是何等堅定。
包拯不僅自己廉潔奉公,大力反貪倡廉,對子孫的「清廉」要求也十分嚴格,立下了37字《家訓》:「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後,不得葬於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也就是說,包家子孫為官若是貪贓枉法,不僅會被掃地出門,死後還不能葬入祖墳,等於逐出祖籍。無論古今,這都是最嚴厲不過的家訓了。
我國自古重視家教,舉凡「大家」都會訂立家訓、家規,或是忠孝傳家、耕讀傳家,或是勤儉持家、樂善好施,內容多為修身養性、行善積德。像包拯這樣,立下反貪倡廉的《家訓》實為少見,其嫉「貪」如仇、治家之嚴由此可見。包拯立下的《家訓》不僅寫在紙上,而且「仰珙刊石,豎於堂屋東壁,以詔後世」——立碑刻石,永遠警示後人。
包拯的《家訓》影響巨大,在宋代就已經傳揚天下,令官員望而生畏。其子孫更是始終恪守《家訓》,為官清廉,愛國愛民。
包拯的兒子包綬一生秉持「清苦守節,廉白是務」的準則,他去世時,人們打開他隨身攜帶的箱囊,發現除了誥命、書籍、著述和文具外,再也沒有值錢的東西。其孫包永年被人評價為「蒞官臨事,廉清不擾,而孝肅公之遺風餘烈在也」。這些都說明了包氏子孫一直恪守家訓、居官清廉。包拯的第29代孫,「華人世界船王」包玉剛,也將「建設家鄉、熱愛祖國」的父訓銘記在心,刻之於石。
被追諡為「孝肅」的包拯,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優良品德傳家:孝。包拯以孝為本,有個理論是「先盡孝後盡忠」,曾為了照顧父母遲遲不參加科舉,後為盡孝棄官「屏居鄉裡,侍養雙親」,長達十年之久。父母去世,包拯廬墓終喪,守孝三年,人稱「墓旁孝子」。
上行下效,包公的後代子孫也都賢良仁孝。其次子包綬,對生母孫氏和嫂娘都極盡孝道,勤於奉養、守孝終喪;其孫包永年,對養母崔氏、生母蕭氏皆「朝昏侍奉」,兩位先後去世,「居喪如禮」「鄉閭稱其孝」。包公其他孫子,如包康年、包耆年、包彭年、包景年等,「皆有學問」,仁孝傳家。時至今日,包拯後人包慧琴用20多年的守護和堅持,深刻詮釋著「孝」的真諦。如今,每年的家祭日,包氏後人都會齊聚包家祠堂舉行祭祀,其中的重要環節之一便是大聲誦讀《家訓》。這是一種儀式,更是一種緬懷,作為包拯的後人,他們不曾忘,也不敢忘祖宗留下的家訓。
李鴻章
家族精神蓬勃有力
作為晚清重臣,歷史上對於李鴻章的評價褒貶不一,但不管評價如何分歧都不能否認,他是一位傑出的政治人物。梁啓超在《李鴻章傳》中說:「鴻章必為十九世紀世界歷史上一人物,無可疑也。」「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而縱觀其家族,李氏後代在不同領域都曾有過很高的建樹,這與其家風、家教有著莫大關係。
李家的發跡始於李鴻章,而他卻受其父李文安影響至深。李文安苦讀多年,科舉之路格外漫長,直至李鴻章16歲,終於考中進士。這意味著,李鴻章是看著父親讀書、考試長大的,也在心中埋下了「好學」的種子。入仕後的李文安,儘管官居刑部中下級官員,仍然堅守著儒家理想信念,在審理「秋決」的案件中,總害怕冤枉好人而睡不下覺,翻閱案卷到深夜。
李文安的認真並沒有讓他的仕途順風順水,反而遭受冷遇,後來還看起了監獄。很多人都因為看監獄發了財,但李文安更注重良心無愧,害怕有人剋扣囚犯口糧,他總是每餐都親自檢查,有時候甚還會嘗一下生熟,甚至是自掏腰為犯人熬粥。在李文安負責看管監獄的幾年中,沒有人犯因虐待而意外身亡。
現存的《李鴻章家書》共八十二封,其中,有稟父母的、有致弟兄的、有諭侄輩的,有敘人倫的、或囑讀書的、有論修身的。在信中,李鴻章諄諄教導弟兄子侄,讀史不可間斷、讀經不可泛鶩,得失常事,不足為慮。也常以親身體驗告誡弟兄侄輩,做官稱職不易、做好事難,務希以好師好友為榜樣,日日留心,事事長進。從家書中不難看出,李鴻章的言辭、觀點等,很多都帶著父親留給他的深刻印記。
進取、拼搏、公直、和睦、勤儉……先人留下的精神財富,讓李氏子孫在任何時代都前行不斷,在歷史中大放異彩。
在李家後代中,清華大學首任建築學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李道增(1930-2020),是家族學術地位最高的一人,他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受家庭影響很大,「家教很嚴,非常重視小孩的教育,要懂禮貌,懂得做人」。李道增英文功底很紮實,也與家族傳承有關,「李鴻章開展洋務運動,引進了很多西方的科技和理念,也把西方的教育帶到了家中。我父親英文和國學就非常好,是他教育了我。」
近代著名收藏大家李國森,是李鴻章的孫子,在國家動蕩之時,為了保護文物,選擇上交國家。李家昶、李家曙和李家景,被稱為李家的「三艘航空母艦」,從國內到國外,從輕工業到重工業,一步一個腳印拼出了一片天地,正是李氏家族蓬勃的精神底蘊使他們擁有一往無前的力量。
劉銘傳
愛國情懷最是動人
肥西縣銘傳鄉有所聚星小學,雖不起眼但「來頭」不小,其前身為肥西書院,是被譽為「臺灣近代化之父」的劉銘傳與張樹聲等人聯合創辦,左宗棠為書院題寫了牌匾,李鴻章手書「聚星堂」匾額懸掛於書院大廳。
和李氏家族一樣,劉氏宗族原居江西,後為躲避戰亂遷徙至合肥肥西大潛山下,到劉銘傳一代已有400年之久。歷經數百年滄桑,劉氏逐漸財衰勢微,但耕讀的家風延續不斷。劉銘傳父親劉惠,幼年讀過書,侍親極孝,勤勞耕作,樂善好施;母親周氏,勤儉持家,教子有方。劉銘傳從小耳濡目染,深受先輩精神薰陶,1884年初,他領銜第四次主修《劉氏宗譜》時,將「務耕務讀」作為主要家訓,意在告誡後世子孫,永守先人耕讀之道,以保家門昌盛。
劉銘傳對「務耕務讀」的家訓身體力行。不久前,劉銘傳五世嫡孫、安徽省劉銘傳研究會會長劉學宣做客媒體直播時表示,劉銘傳粗中有細有膽略有思想,這都離不開他的好學、善學。「劉巡撫主要靠自學,他自幼好學,思想很超前。在鄉賦閒13年期間,他仍關心國家安危,專研西學」,「他讀了不少西學,研究中外大事。他善於學習,在臺灣的近代化治理進程中,是非常有意義的」,「他是一個有大智慧的人,在後來的中法戰爭和對臺灣的治理中能看出來」。
為了給家鄉培養人才,劉銘傳與張樹聲、周盛波、丁壽昌和唐定奎等人聯合創辦了「肥西書院」,書院的建立對於發展當地的教育事業和提高民眾的知識水平大有裨益。劉銘傳還將讀書育人的精神延伸到臺灣的近代化教育建設之中,從培養近代實用人才的目的出發改革科舉制度,促進臺灣近代人才的轉型,並在臺北設立了一座西學堂,以教授西方語言和科技知識為主要內容,為臺灣的近代化建設培養了眾多人才。
在劉學宣看來,劉銘傳留下另一影響至深的「家族基因」便是愛國。他介紹,當年,國庫空虛,劉巡撫典賣家產,鑄造槍炮,帶著134位劉家子弟兵到臺灣。離開臺灣之前,劉銘傳把所有朝廷給的俸銀和獎賞等,全部留給臺灣辦學堂等教育事業,兩袖清風回到故土。劉學宣的父母一直與國民政府抗爭,冒著生命危險保護了虢季子白盤(商周時期文物,現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是鎮館之寶),並拒絕了國內外商人、掮客的高價收買,捐給了新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
「劉巡撫在為國家盡大忠,我們後代是給劉巡撫盡家孝,這是後代應盡的責任,是我們應該做的事情。」「我時時提醒自己,修己,願銘傳家風代代相傳;安人,要為社會進步盡一己之力!」劉氏後人劉學宣、劉學堯表示。
馮玉祥
愛國愛民薪火相傳
從貧家子弟到一代名將,「布衣將軍」馮玉祥一生親歷、主持了許多歷史大事件,將軍的每一「變」都是利國利民的進步之變。愛國愛民,從思想到行動,貫穿將軍一生。馮家後人,秉持將軍遺志,薪火相傳。
「衣不在華麗而在適體,食不在精而在養生,住不在高大而在清潔。」馮玉祥出身貧苦,習於勤儉樸素,後來雖然功高位顯,卻依然清茶淡飯,反對鋪張浪費,甚至和太太李德全的婚宴也只是四菜一湯,飯是饅頭、小米粥,沒有菸酒招待。他還自己種菜、養雞、磨豆腐,常穿布衣便服,出行也從不多帶車馬隨從,與士兵同甘苦,同百姓共患難,對勞苦大眾情深義重。
馮玉祥不僅嚴於律己,對家人同樣要求嚴格。《江淮風紀》中講述了兩個故事:他的結髮之妻劉德貞一生勤勞樸素,出門從不坐轎,在家裡照樣縫縫補補,因病去世後,傳令兵在收拾她的遺物時,發現件件都是粗布衣衫,有的還打著不少補丁。兒子馮洪國結婚時,馮玉祥誰也沒有驚動,但關係特別的朋友知道了,送了點錢禮,總共七百多元,他覺得退回去有點不近人情,於是全部買成救國公債送還本人。
將軍一生兩袖清風,對貪官汙吏深惡痛絕,提出了「打倒貪官汙吏」、「樹立廉潔政府」的口號,要求官兵「菸酒必戒,嫖賭必戒,懶惰必戒,必勤必儉」。規定凡官佐家有婚喪事,只允許上級對下級送禮,不允許下級對上級送禮,以防造成投機鑽營不正之風和用人上的弊端。五原誓師時期,軍隊十分困難。五原縣長劉必達見馮玉祥生活太苦,送來兩隻鴨子慰勞,被拒絕,為懲罰他「賄賂」告誡別人,更責打縣長二十軍棍。
馮玉祥的言傳身教深深影響著後人。
馮玉祥的侄子馮宏謙,在「九一八」事變後毅然投筆從戎,參加了伯父領導的國民革命軍西北軍。為了防止侄兒打著他的招牌惹是生非,特地將侄兒的名字改為馮忍言,意思是少說話多約束自己。在馮玉祥的影響下,馮忍言體察民情、克勤克儉,任巢縣、蒙城縣縣長多年,除了日常衣物外別無貴重東兩。馮玉祥了解侄兒的政績很高興,即興揮筆寫出對他的教誨:「為國不為家,為公不為私,為人不為己。對人以誠信,人不欺我;對事以誠信,事無不成。」
兒子馮洪達留學美國時,馮玉祥每次給兒子去信,總要細心地附上關於國內政治大事的剪報,培養孩子從小關心祖國、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馮洪達也不負父親期望,擔任海軍司令部航保部副部長期間,在資金缺乏、條件簡陋的情況下建起了一整套完整的航保體系,足跡遍布祖國海島。他籌建的81艦(「鄭和」號訓練艦),是中國自行設計建造的第一艘遠洋航海訓練艦,被譽為「中國軍校第一艦」。
馮玉祥遇難前寫下遺書,「只要他們能自愛,有雙手,就不會餓死。」他的子女們時刻謹記「用雙手贏得人生」的家訓,女兒馮理達是第一批到蘇聯學習的留學生,回國從醫後組建了新中國第一個消毒研究室和我軍第一個免疫學研究中心,29次帶隊趕赴傳染病疫區和地震災區指導防疫治療工作,用行動詮釋了「黨的女兒」的信仰之歌,被頒發「白求恩獎章」。
張樹聲
書香門第斯文傳家
有著與「宋氏三姐妹」相比肩的「合肥四姐妹」,她們所在的張家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個傳奇般的存在,整整延續了四五代人,綿延了一個世紀。他們的傳奇故事,要從祖輩張樹聲說起。
張樹聲自幼生長於一個書香門第,其父治學以實行為先,沉潛經史,貫通大義,尤其側重於經世濟時之務,不屑於凡夫俗儒、記誦詞藻的風氣。受到家學薰陶,張樹聲績學勵行,「讀書好為深沉之思,尤究心經世之學」,於天文、歷算,地理、兵法等也有著濃厚的興趣。雖是憑窗苦讀,但是張樹聲卻無心功名,「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信念深植在他的心中,少時曾寫詩云「半壁江山效死忠」之句,抒發了立志報國的情思。
在淮軍諸將中,張樹聲是除李鴻章之外,最早得任督撫一品大員要職的,官運亨通。居官期間,他勤奮努力、廉潔奉公,取得不少值得稱道的政績。在率部與太平軍作戰中,張樹聲較早地接觸西方兵器、制度;擔任地方大員的時間較早,多次參與朝廷內政外交重大決策討論,對政治、軍事、外交等內政外務都有全面的接觸領會,有一定的認識深度。加之其所具有的肥西人「趨新、敢幹」的特質,洋務思想和舉措在當時亦為超前。
受張樹聲影響,其子張華奎思想開明,通曉洋務與外交,主理重慶海關通關開埠,展現出傑出的政治才能。而張樹聲的長孫張冀牖,作為一個處於新舊時代的貴公子,卻帶著上百口人的大家族,離開「安樂窩」合肥遷徙上海,賣田興辦新學、支持新文化的興起,成功由武轉文,擺脫了舊家族的羈絆,成為有新思想與新視野的大家族。這務實的風氣,也是張家文化的呈現。
張冀牖十個子女,均受過高等教育,成為中國現當代歷史上的著名的文化人物,在戲曲、作曲、科技和教育上均有傑出成就。特別是四個女兒,元和、允和、兆和、充和,不僅熟諳崑曲、文學、書法、詩詞,更富有新思想、新主張,她們被譽為「最後的大家閨秀」。她們自身的婚姻也都是新式的,自由的,是開放家庭文化的一種見證。張家六兄弟,包括「最後的守井人」張寰和,也都走了各自喜歡的道路,各有事業。
張樹聲、張冀牖、張家四姐妹,只是這個家族中最耳熟能詳的人物。實際上,張家兒孫在各自的生活和事業中出類拔萃,留下了很多佳話。名將之後,書香門第,教育興國,文採風流。
江淮晨報全媒體發布中心出品
合肥報業全媒體記者記者/王靚 攝影/高博
原標題:《文化合肥│說一說本地名人望族的家風》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