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道者同行,同行者同享
關注冀藏文化
同享同樂
佛教造像的形象眾多,不免讓人眼花繚亂。欣賞佛像首要的問題就是如何辨別其造型,實際上佛像的造像是有規律的,都是按照一定的神格來塑造。
佛像的常見造型
佛教造像按照其在佛國的視覺形象,可以分為佛形、菩薩形、聲聞形、憤怒形、童子形、天女形、神王形、天人形、鬼形、畜形等。
佛形
釋迦牟尼佛、藥師佛、燃燈佛、彌勒佛、阿彌陀佛、毗盧遮那佛(大日如來)、盧舍那佛等都屬於佛形。
元代宮廷風格釋迦牟尼佛像
佛具有三十六相、八十種好。最突出的特徵是頭頂有圓形隆起的肉髻螺發或波狀發。佛的衣著樸素,不佩戴瓔珞、釧鐲等裝飾物,一般不戴冠,只有毗盧遮那佛除外。諸佛像的眉間白毫可有可無,身披通肩式大衣或坦肩式大衣,漢式佛教造像中還有褒衣博帶式大衣。
藥師佛
據佛經記載,佛、菩薩的體態、容貌中有三十二種顯而易見的特徵,稱為「三十二相」。有八十種微細隱秘難見的特徵,稱為「八十種好」。
毗盧遮那佛(大日如來)
菩薩形
菩薩形的造像有觀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彌勒菩薩、思惟菩薩等。不同尊名的菩薩,雖造像上的標誌不同,但大體上都是頭戴寶冠,上身袒露,下著長裙,有的披帛,佩戴耳環、瓔珞、項鍊、臂鐲、腕鐲、足鐲等。
宋代 普賢菩薩,觀音菩薩和文殊菩
唐 彌勒菩薩
北齊 思惟菩薩像
聲聞形
聲聞形又稱「比丘」形,羅漢、祖師、弟子、布袋和尚、地藏菩薩等都屬於這一造型。聲聞形與佛形相似,但頭上無肉髻,剃髮,身穿僧服。
宋 羅漢像
宋 銅地藏菩薩像
憤怒形
憤怒形是表現佛教護法神的憤怒相。不動明王、大威德金剛、大黑天、吉祥天母等都是憤怒形。憤怒形佛教造像一般都是多臂、多面,面目猙獰恐怖,大多以蛇為瓔珞,或以虎皮為裙,手持寶劍、金剛杵、法輪等法器。
清 銅鎏金六臂大黑天
清中期 銅鎏金吉祥天母像
天女形
表現女性菩薩或供養天女的造像,一般採用天女形,造型豐滿健美,乳圓腰細,姿態優雅。
西藏14世紀(丹薩替寺) 銅鎏金天女像
童子形
童子形是頭頂上結髮,容貌如同天真活潑兒童的造像,非常可愛。觀音的脅侍善財童子就屬於童子形。
明代銅童子-冀藏文化有售
高6.7CM。
童子保存完美,站立於蓮花臺座之上。
頭梳三髻,耳飾一對誇張耳襠。
眉心一點白毫裝飾,眉目憨厚,笑容可掬。
胸前有一項圈樣裝飾,兩手合於胸前,似在行禮。
童子下身著短褲飾圍裙,赤足,手腕、腳腕均有鐲飾。
神王形
神王形即是身著甲冑的護法神形象,多呈憤怒相,如金剛力士、四大天王。
北宋 鎏金銀神王像
佛教四大天王像
鬼形畜形
鬼形畜形是表現夜叉、羅剎等鬼眾的相貌,以及佛教鳥獸的形象。
清 銀合金羅剎天像
天人形
天人形表現梵天、帝釋天、飛天、摩利支天等諸天的形象,表情大都歡喜、慈悲。
帝釋天
銅摩利支天坐像
漢白玉飛天像-冀藏文化有售
長18cm。
飛天神態歡喜,姿態飄揚。
歷│小明不及格│粉彩還是淺絳,鬥彩還是五彩?這到底是個什麼釉彩?
史│重器│唐代鎏金鏨刻纏枝花卉銀瓶
文│碰瓷│「不可踏春青,便請入室來」時花清供的雅趣,從花器開始
章│原想抱佛腳,而實際上……
懷希冀於美,故品有所成。
冀藏文化網拍,品藏希望。
點擊這裡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