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合肥探訪劉銘傳遺蹟

2020-12-25 騰訊網

[摘要]馬英九對劉銘傳的玄孫女說:「劉銘傳是我崇拜的偶像。」

作者:姜鳴(騰訊·大家專欄作者,近代軍事史學者)

好幾年沒去合肥了。這次去安徽大學講演,老友翁飛和電視臺葉海鷹導演鼓動我第二天去劉老圩看看。劉老圩是淮軍名將、首任臺灣巡撫劉銘傳的故居,算起來,上一次去踏訪,還是十三年前。他們說,劉老圩最近做了大修,已經闢成一個開放的展館。所以,星期天早餐後,我們乘上葉海鷹開的車,前往肥西縣的銘傳鄉。

圩,讀音念「圍」,指江淮低洼地區周圍防水的堤。亦指圍繞村落四周的障礙物,比如「土圩子」或「圩堡」。在江淮地區,圩堡群是具有軍事防禦功能的民居建築,淮軍將領曾在合肥西鄉(今肥西縣)修建了百多個大大小小的圩子,形成了中國規模最大、最集中的圩堡群落,其中代表性的,還有張老圩(淮軍二號人物、兩廣總督張樹聲)、周老圩(湖南提督周盛波、周盛傳兄弟)、唐老圩(太子少保銜唐殿魁、唐定奎兄弟)等家族的私家莊園。院築高牆,環以塹壕,用吊橋與外界聯繫。現在,多數圩堡已遭嚴重破壞,劉老圩得以復修,使我們對於這段遠去的歷史,有了一個直接觀察的現場環境。

2002年劉老圩的外觀,雖已交還地方,還保留著軍營的痕跡

劉老圩是劉銘傳在平定太平天國起義之後,1868年第一次辭官回鄉後修建的,佔地一百多畝,從前建有房屋三百餘間。由於1949年後曾改作省軍區的槍械修理所,所以基本院落得以保存,主要是住房、庫房、花園,但也有許多建築被拆除。在圩內的主體生活區之外,又有溝渠分隔,住房的外牆上,還有射擊的炮位,顯示居住者當年生活之不安定。在我印象裡,上次來訪時就覺得圩內房屋規格很樸,體量也不大,全然沒有皖南徽派建築的恢弘和精美,當與動工之時戰亂剛剛結束有關。現在,劉銘傳故居的主體建築進行了修繕,我的感覺依然如是。

劉銘傳,字省三,家中行六,面有麻點,人稱「劉六麻子」。1854年(鹹豐四年)他十八歲時,因鄉裡豪強欺負其父親,怒殺豪強,揭竿而起,召集農民,在大潛山一帶建立旱圩,築堡紮寨。當時社會劇烈動蕩,他曾想投奔太平軍,後來卻追隨官軍對抗太平軍。被授千總、都司銜。1862年(同治元年),李鴻章募淮軍援江蘇,劉銘傳率練勇至上海,號「銘字營」,與太平軍在上海外圍屢戰,升副將。次年進攻蘇南常熟、江陰、無錫等地,以提督記名。加頭品頂戴。1865年隨曾國藩赴河南鎮壓捻軍,以戰功升直隸提督,時年僅29歲。捻軍以馬隊為主,劉銘傳因平原追擊不能得手,建議曾國藩築長牆為堵。捻軍兵分兩路,張宗禹率部攻入陝西,任柱、賴文光率部攻山東,互相呼應。劉銘傳專攻東捻,大小數十戰。至1867年春,先有湖北伊隆河之敗,因鮑超軍救援,銘軍得以解圍。是年秋,劉銘傳敗東捻軍。捻首任柱死,賴文光被俘。清廷賜劉銘傳三等輕車都尉世職,劉以傷病請假,回鄉休養。 1868年春,張宗禹率西捻軍進攻河北,京師震動。清廷急詔劉銘傳出山赴援。劉銘傳仍用築長牆之策,將捻軍圍困到運河之東,縱橫合擊。張宗禹在山東茬平戰死,西捻軍失敗。劉銘傳以軍功封一等男爵。

今日的劉老圩正在恢復「大潛山房」圩堡景象,原來的鐵門改砌作東大門和護門房,塹壕上架著一座吊橋

劉銘傳少時只勉強讀過幾年私塾。因家貧停學,耕讀兼販私鹽,養家餬口。弱冠投身行伍,打仗驍勇,仍愛讀書。劉成禺《世載堂雜憶》記載,淮軍初建之時,某日曾國藩在李鴻章的陪同下來到營地,只見有賭酒猜拳者,有倚案看書者,有放聲高歌者,有默坐無言者。南窗一人,裸腹踞坐,左手執書,右手持酒,朗誦一篇,飲酒一盞,長嘯繞座,大有旁若無人之概。視其書,司馬遷《史記》也。巡視畢出館,諸人皆不知為曾帥,亦不趨迎李鴻章。曾國藩歸語李鴻章曰:「諸人皆可立大功、任大事,將來成就最大者,南窗裸腹持酒人也。」此人即劉銘傳。

劉銘傳

劉銘傳出生在大潛山下,自稱「大潛山人」。1866年印行自己的詩集,取名《大潛山房詩鈔》。劉老圩建成後,他亦將其命名為「大潛山房」,在裡面蒔花種竹,以詩酒自遣。1869年他告病回籍時,李鴻章去信關照:「多讀古人書,靜思天下事,乃可斂浮氣而增定力,竊願吾黨共勉之。如公之才識聲望,斷非終老林阿者,及此閒暇,陶融根器,後數十年之世界終賴扶持,幸勿放浪自廢為禱。」劉銘傳是淮軍悍將,年紀又輕,清廷每有軍事上用人之處,便常常招他出山,在中法戰爭中,他以堅守臺灣而出名,如同李鴻章所說,「後數十年之世界終賴扶持」。1885年臺灣設省後,他擔任第一任臺灣巡撫,此後七年,他在臺灣設立區劃,籌建財政、建設海防、開山撫番、修築鐵路、興辦煤礦、架設電線、開辦學堂、招商興市,為臺灣經濟和社會發展奠定了基礎。至今,臺灣有銘傳路,銘傳小學、銘傳中學、銘傳大學。上世紀90年代,劉銘傳的玄孫女劉學馥訪問臺灣時,馬英九對她說:「你的先祖劉銘傳是我崇拜的偶像。」2006年,宋楚瑜出版過一本談自己治理理念的書,取名叫做《寧為劉銘傳》,可見影響至深。

劉銘傳沒有科舉功名,靠軍功官拜提督和爵位。清代重文輕武,所以他還想獲得文職官銜。在李鴻章的大力提攜下,他1884年被任命為福建巡撫,次年改任臺灣巡撫。這種經歷,有點像湘軍水師統帥楊嶽斌。楊1864年在福建水師提督任上直接被任命為陝甘總督,在清代官場,都是罕見的異數。劉銘傳雖以草莽起家,但有百數十首詩歌傳世,用句直率豪放,並帶有淡淡的憂傷,尤其流露著不屑做官、討嫌官場內鬥的情緒,讀來令人思索不已。著名的,諸如《遣懷》:

自從家破苦奔波,懶向人前喚奈何。

名士無妨茅屋小,英雄總是布衣多。

為嫌士宦無肝膽,不慣奉迎受折磨。

飢有糗糧寒有帛,草廬安臥且高歌。

《偶作》:

三十人為一品官,多人憎忌少人歡。

舊交朋友親疏見,新結鄰封應答難。

好管是非生性直,不憂得失此心寬。

風塵勞苦無休息,憔悴形容羞自看。

《移師渡淮贈別六安諸友》:

一聲吹角催分手,千裡徵途去故鄉。

但願親朋勤慰問,不煩父老獻壺漿。

勞人念念關情處,楊柳依依古道旁。

我向諸君長揖別,臨歧涕淚滿衣裳。

《曉行》:

茅店聞雞夢始驚,深宵睡起賦長徵。

五更不辨旌旗色,一路惟聽車馬聲。

戰伐未曾殲巨逆,奔馳誰為定前程。

無家士卒何依念,俱喜南歸不怠行。

《有感》:

不幸入官場,奔勞日日忙。

何曾真富貴,依舊布衣裳。

負性無謙假,宜人說短長。

莫如歸去好,詩酒任疏狂。

劉銘傳手記

劉銘傳手記

曾國藩曾為《大潛山房詩鈔》做序說:「省三所為七律,亦往往以單行之氣,差與(杜)牧為近,蓋得之天事者多。若能就斯途而益闢之,參以山谷(黃庭堅)之倔強而去其生澀,雖不足以悅時目,然固詩中不可不歷之境也。」又云:「省三用兵亦能橫厲捷出,不主常故。二十從戎,三十而擁疆寄,聲施爛然,為時名將。惟所向有功,未遭挫折,蔑視此虜之意多,臨事而懼之念少,若加以悚惕戒慎,豪俠而具斂退,氣象尤可貴耳。」

劉老圩內新修復的盤亭

在劉老圩漫步,不能不去看新修復的盤亭,這是劉銘傳當年放置和觀賞虢季子白盤的地方。在清末,虢季子白盤與散氏盤、毛公鼎並稱西周三大青銅重器。形制奇特,瑰奇偉麗,為圓角長方形,如一浴缸,口沿飾竊曲紋,下為波帶紋,四壁各有兩隻銜環獸首耳。盤長137.2釐米,寬86.5釐米,高39.5釐米,重215.3千克。盤內有銘文111字,講述二千八百餘年前虢國的子白奉命出戰,榮立戰功,周宣王為其設宴慶功,並賜弓馬等物,子白因而作盤以為紀念。虢盤道光年間出土於陝西寶雞的虢川司,為眉縣縣令的徐燮所得,徐卸任時將虢盤帶回了常州老家鳴珂巷天佑堂。著名金石學家吳雲1859年曾訪徐氏,摩挲此盤竟日,並親手做了拓片。吳雲還請書法篆刻家汪泰基摹寫銘文,請陳介祺(著名金石學家)、呂佺孫(福建巡撫)、張穆(著名地理學家和藏書家)、翁大年(篆刻家)、瞿樹寶等人考訂,並將自己的見解也加入中去,形成釋文,刊刻成書,1860年,太平軍進據常州,天佑堂毀於戰火。按照劉銘傳所撰《盤亭小錄跋》,此盤系其1864年率軍攻打下常州後,在護王陳坤書府中發現的,當時「腥穢拉投,泥水膠冱,餘拂拭而薰沐之」,讓寶物恢復了原來的面目,「黝然澤如元寶,扣之清越以幽」。1866年,吳雲再次刻印《虢季子白盤銘考》,公布了銘文並作了釋文考訂。吳雲在書中說,庚申(1860年)之變,刻版遭劫火,虢季子白盤亦杳無蹤跡,所幸刻本僅存,遂重鋟梨棗,並有「金石之壽,不如竹簡」之嘆。1872年春,劉銘傳在劉老圩動工興建盤亭,秋八月落成,此後,將虢季子白盤庋藏亭中,與友人鳴弦賦詩,扣盤而歌。收藏界也知悉了虢季子白盤重出江湖的消息,

國家博物館展出的虢季子白盤

我喜愛商周的青銅器。在我親眼見過的古器中,北京國家博物館的后母戊方鼎(過去通稱司母戊方鼎)、大盂鼎、四羊方尊、上海博物館的大克鼎、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毛公鼎、湖南博物院的皿方罍、湖北博物館的曾侯乙編鐘、河南博物館的蓮鶴方壺,都是令我深深震撼的國之瑰寶。1950年,虢季子白盤由劉銘傳的四代孫劉肅曾捐獻給國家,也收藏和展示於國家博物館中。依我現場觀摩的直接感受看,時下劉老圩復建的盤亭似乎小了點,型制也流於普通的四方攢尖式樣,整個鼎與盤亭似難成比例,更不要說在這個促狹的亭中去欣賞體型碩大的寶物,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現在沒有舊盤亭的照片存世,檢當年合肥名士徐子苓所作《盤亭記》閱讀,文中說:「大潛山人既告歸,於其所居大潛山房之西偏,壘土架屋為亭若干楹,庋其克常州時所得虢盤於其中,榜曰『盤亭案』。」劉銘傳自己在《盤亭小錄跋》中也說:「寂寂青山。悠悠白眼;一重闋案,百尺孤亭」。所謂「架屋為亭若干楹」,顯然就不是一個簡單的四柱空間,「百尺孤亭」,更描繪出盤亭的規模。聯想到北京陶然亭有三個開間,卻不叫軒而仍稱亭,說明古人對亭的理解,比今人更為寬廣,亦惟在寬敞的空間裡,才會有鑑賞寶物的雅致氣氛。此外,盤亭中似當有案,以將虢盤陳設於上,如果僅是擱置在四面透風的地面,亦與虢季子白盤的尊貴身份不甚相稱。——當然這是我的一種猜想,寫出來求教於安徽修復古蹟的朋友們。

北京著名的陶然亭,其實就是一個敞軒

冬日裡漫遊劉老圩,林木蕭瑟,不少老建築的基石正在清理和復原中,來春會更加引人入勝。劉老圩如今是聯接海峽兩岸歷史的一個重要節點,遊人絡繹,是值得去看看的地方。

…………………………

本文系騰訊《大家》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關注《大家》微信ipress,每日閱讀精選文章。

相關焦點

  • 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合肥劉銘傳故居
    臺灣首任巡撫劉銘傳故居——又稱劉老圩,坐落於安徽省合肥市肥西縣銘傳鄉大潛山下,系劉銘傳在功成名就後於1868年回鄉擇址興建的一所圩堡式莊園。劉銘傳故居於1998年被安徽省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6月經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批准為海峽兩岸交流基地。
  • 海峽兩岸200餘人安徽合肥祭拜劉銘傳
    海峽兩岸200餘人安徽合肥祭拜劉銘傳 2019-04-12 18:57:10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潘力維   中新社合肥
  • 合肥師範學院劉銘傳學院促進皖臺教育合作交流開花結果
    2015年9月23日,安徽省副省長花建慧和臺灣銘傳大學校長李銓共同為合肥師範學院劉銘傳學院揭牌,標誌著合肥師範學院在深化合作辦學、推進皖臺交流的徵途上邁入新的階段。劉銘傳學院的揭牌也入選為全省2015年度23件教育要事之一。
  • 臺灣銘傳大學與合肥師範學院商討共建劉銘傳學院
    臺灣銘傳大學與合肥師範學院商討共建劉銘傳學院,商談合作建設劉銘傳學院事宜。  合肥師範學院黨委書記汪敏、校長吳先良、副校長吳昕春等在錦繡校區親切會見了臺灣客人,對他們在眾多的院校和機構中選擇合師院作為合作夥伴擬共同建設劉銘傳學院表示感謝。汪敏說,銘傳大學選擇合肥師範學院作為合作夥伴是明智之舉,一是因為銘傳大學與合肥師範學院有著傳統的良好的合作關係;二是因為銘傳大學與合肥師範學院有著相似的發展經歷,雙方建校時間相同,走過的發展道路也有很大相似之處。
  • 「兩岸大學生劉銘傳動漫設計大賽」在合肥圓滿落幕
    (中國臺灣網 齊昕 攝)中國臺灣網12月29日合肥訊 (記者 齊昕) 今年是晚清愛國將領劉銘傳誕辰180周年,12月29日,以「銘記歷史 傳承精神」為主題的「兩岸大學生劉銘傳動漫設計大賽」在劉銘傳故裡——安徽合肥圓滿落幕。參賽的兩岸大學生共同分享了自己的作品、創作理念及獲獎的喜悅。
  • 紀念劉銘傳誕辰180周年(一):歷史中的劉銘傳
    鎮壓太平軍和捻軍       劉銘傳,公元1836年9月(清道光十六年七月)出生於合肥西鄉(今肥西縣)大潛山麓的劉老圩太平天國亂起,鹹豐六年(1856)8月,劉銘傳糾集幾百名貧苦青壯,當上了結寨自保的武裝頭目。兩年後,以「捍衛井裡」為旗幟,在大潛山西面建起寨堡,成為這一帶對付太平軍和捻軍的一股主要團練武裝。1859年9月1日,太平軍一部攻打合肥的長城鎮、官亭,劉銘傳奉命率部「協剿」,將太平軍擊退。後被安徽巡撫福濟褒獎為千總,賞五品頂戴。鹹豐九年(1861)11月,李鴻章奉曾國藩之命在合肥招募勇丁,編練淮軍。
  • 大型電視紀錄片《劉銘傳在臺灣》開播
    中新社合肥10月26日電 (記者 張俊)大型電視紀錄片《劉銘傳在臺灣》26日晚上在安徽衛視正式開播。《劉銘傳在臺灣》真實再現了晚清安徽人劉銘傳禦寇臺灣、開發寶島的歷史傳奇,分析了劉銘傳的海防思想、經濟思想、近代化思想,及其一生秉持的創新思維,再現劉銘傳「足與臺灣不朽矣」的歷史功業。《劉銘傳在臺灣》全片共分為四集,分別為《出山》、《較量》、《重任》和《遺恨》,每集50分鐘,總時長200分鐘。該片由安徽廣播電視臺、合肥市委宣傳部聯合攝製,安徽省人民政府臺灣事務辦公室協拍。
  • 合肥:劉銘傳紀念館建成並啟動試運行
    1月5日,記者從肥西建設部門獲悉,作為臺灣首任巡撫劉銘傳的故鄉,肥西新建的劉銘傳紀念館已經建成並布展完畢,開始啟動試運行。從本月開始,市民可以前往遊覽,一睹民族英雄劉銘傳的風採,這也是安徽省、合肥市文化建設的一項標誌性工程。
  • 臺灣首任巡撫劉銘傳紀念館試開館 引遊客慕名參觀
    遊客參觀劉銘傳紀念館。 張強 攝中新網合肥12月30日電 (記者 張強)30日,位於安徽省肥西縣銘傳鄉的劉銘傳紀念館試開館,吸引眾多遊客慕名前來。劉銘傳(1836年-1896年),安徽合肥人。清朝末期淮軍重要將領,洋務派代表人物,臺灣省首任巡撫。
  • 劉銘傳史跡漫畫展臺北舉行
    本報臺北9月25日電 (記者趙珊)為紀念臺灣首任巡撫劉銘傳誕辰180周年,緬懷這一歷史人物的愛國精神和建設臺灣的豐功偉績,由中華文化發展促進會、臺灣銘傳大學和中華漫畫家協會等機構共同主辦的「劉銘傳史跡漫畫展」23日在銘傳大學臺北校區開幕。
  • 劉銘傳紀念館明年上半年開放 主體工程已完工
    中安在線訊 據安徽商報報導 18日,記者從肥西縣相關部門獲悉,劉銘傳紀念館項目主體工程已完工,9月份將實現土建工程收官,隨後將開展布展裝飾工程。按照計劃,該紀念館將於明年上半年開放。
  • 劉銘傳與臺灣近代化
    今天,在臺北市中心的新公園內,劉銘傳的銅像與鄭成功、邱逢甲、連橫鼎足四立,足以說明他是當之無愧的臺灣近代化事業的奠基人。    劉銘傳(1836~1896),字省三,自號大潛山人,清末合肥西鄉(今合肥市肥西縣劉老圩)人。
  • 臺灣首任巡撫劉銘傳故居參觀記
    作為淮軍的代表人物之一的劉銘傳,也是洋務派的骨幹,特別是在劉銘傳任臺灣巡撫期間,進行了一系列洋務改革:開煤礦,創辦電訊,改革郵政,發展航運、教育等事業,促進了臺灣近代工商業的發展。是推動臺灣現代化建設的先驅者,有臺灣洋務運動之父和臺灣近代化之父之譽。劉銘傳安徽合肥(今肥西大潛山麓)人,其故居位於安徽省合肥市肥西縣銘傳鄉(原南分路鄉和井王鄉合併)。
  • 訪劉銘傳五世嫡孫劉學宣:兩岸同根 交流不能斷
    中新社合肥1月1日電 題:訪劉銘傳五世嫡孫劉學宣:兩岸同根交流不能斷中新社記者 趙強「2021年是劉銘傳先生誕辰185周年,安徽省劉銘傳研究會已做了充分準備,將開展多項紀念活動。兩岸文化同根同源,交流合作不能斷。」劉銘傳五世嫡孫近日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說。
  • 合肥,劉銘傳故居,一座優美江淮莊園建築
    劉銘傳故居也稱劉老圩,位於肥西縣,佔地面積近百畝, 始建於1868年,是一座優美的江淮莊園建築。四周深壕環繞。故居的外壕東南、東北角各建有一座吊橋(現已改建為石橋)。青磚小瓦的徽式建築,「宮保第」三個金字,高懸在門頭正中,迎面就是照牆,上面鎏金字銘刻劉銘傳的生平事跡,進入正大廳,大廳為三進,每進十三間,頭進與二進之間是天井院,迴廊包廂,建築考究,第三進為兩層樓,是女眷居所。正大廳的西南角是西式洋樓,三間兩層,小巧玲瓏,樓上藏書,樓下住人。
  • 臺灣首任巡撫劉銘傳史跡漫畫展在臺北開展
    臺灣首任巡撫劉銘傳史跡漫畫展在臺北開展 2016-09-23 20中新社記者 黃少華 攝   中新社臺北9月23日電 (記者 黃少華 徐德金)「銘記歷史·傳承精神」劉銘傳史跡漫畫展23日在銘傳大學臺北校區開展,以紀念這位臺灣首任巡撫誕辰180周年。  將持續至今年12月底的「兩岸大學生劉銘傳動漫形象設計大賽」同時正式啟動。屆時將在劉銘傳故鄉安徽合肥舉行盛大的獲獎作品頒獎典禮。
  • 合肥之西 生生不息
    合肥市區的「西大門」——美麗的大蜀山。塘西河公園。楊振寧舊居。劉銘傳舊居。合肥大蜀山抗戰記浮雕文化牆。大蜀山腳下,林業勞模李世文雕像。在上個世紀50年代以前屬於六安市,後被劃入合肥。說起樓郢村的歷史,不得不提三個圩子和一條河流。吳姓在樓郢是大族,曾出過一些體面的人物。在清朝直至民國時期,不少在外面發跡的肥西人,都喜歡在老家山林之間建起一座座四面環水的私家圩堡。樓郢村裡曾有三個圩堡,目前只有後圩還有點遺蹟存留於世。
  • 文化合肥│ 合肥「西大門」在哪,你知道嗎?
    在上個世紀50年代以前屬於六安市,後被劃入合肥。說起樓郢村的歷史,不得不提三個圩子和一條河流。吳姓在樓郢是大族,曾出過一些體面的人物。在清朝直至民國時期,不少在外面發跡的肥西人,都喜歡在老家山林之間建起一座座四面環水的私家圩堡。樓郢村裡曾有三個圩堡,目前只有後圩還有點遺蹟存留於世。
  • 劉銘傳史跡漫畫展」臺北開幕 展出87幅作品
    新安晚報 安徽網(www.ahwang.cn)訊 為紀念臺灣首任巡撫劉銘傳誕辰180周年,緬懷這一歷史人物的愛國精神和建設臺灣的豐功偉績,9月23日上午,由中華文化發展促進會、臺灣銘傳大學等主辦,新安傳媒有限公司協辦的「銘記歷史 傳承精神」——劉銘傳史跡漫畫展,在臺北銘傳大學開幕。
  • 甲午戰爭前清政府多次電召劉銘傳,劉銘傳為何不願出山?
    文/寂寞的紅酒劉銘傳是晚清名臣,臺灣首任巡撫,著名的抗法英雄,素有「淮軍第一悍將」之稱。劉銘傳身經百戰、能文能武,是李鴻章手下少有的將才。甲午戰爭前,清廷人才凋零,能堪大用之人寥寥無幾。由於朝鮮局勢緊張,清政府匆忙備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