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大山阻隔了一個民族的腳步,一場扶貧行動改變了一個民族的命運——
紅瑤女的希望之歌
■記者 孫繼煉 趙波 通訊員 許東
【編者按】
在實現中國夢的行進坐標中,扶貧之於小康,具有無需言說的歷史內涵,更是中國共產黨人清醒的歷史自覺。習主席深刻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對全國人民的莊嚴承諾。脫貧攻堅戰的衝鋒號已經吹響。我們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標、苦幹實幹,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到2020年所有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
「扶貧必扶智。」讓貧困地區的孩子們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貧開發的重要任務,也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在國家級貧困縣、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白雲鄉,武警官兵接力20多年舉辦十一屆「武警紅瑤女童班」。在他們的努力下,紅瑤女童變身「金鳳凰」飛出大瑤山,點亮了西南邊陲大山深處的希望之光。

鳥瞰白雲鄉,群山綿亙起伏、溝壑縱橫逶迤。這裡是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少數民族山區,如今,新修的三條水泥路直通白雲鄉中心小學,學生們搬進了嶄新的教室。崇山峻岭見證了紅瑤女翻天覆地的變化。
早春的白雲鄉裡,群山綿亙,靜靜的貝江水逶迤悠遠。萬千新綠破土而出,傳遞著春天的氣息。
「十二樣的花呀,依囉餵依囉喂,你說哪一朵最紅,我說什麼都比不上瑤山寨的紅杜鵑……」在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白雲鄉第十一屆「武警紅瑤女童班」的教室裡,歌聲悠揚,清脆動人。
這首歌的領唱,是六年級學生蘭秋玲。此刻,和她一起輕聲哼唱這首班歌的,還有站在窗外的母親代妹忠。
作為第二屆「武警紅瑤女童班」的學生,代妹忠也是在這裡學會這首班歌,學到更多知識,打開一扇通往更廣闊世界的門。
紅瑤族,是生活在國家貧困縣——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白雲鄉的一個瑤族分支,因為身穿紅色服裝得名「紅瑤」。這裡,曾經祖祖輩輩奉行「狗不耕田,女不讀書」的陋習,一代代紅瑤女的足跡不僅被這裡的群山隔絕,更被貧窮、文盲的「大山」所封閉。
20多年前,武警廣西融水縣中隊官兵情系大瑤山,關愛紅瑤人,創辦女童班。 從此,古老山寨裡傳來了紅瑤女童的朗朗讀書聲。時為中隊指導員的何方禮,因此榮膺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和中國青少年基金會頒發的「國際青少年消除貧困獎」。
18年前,解放軍報記者追蹤這一新聞線索,來到大瑤山,並向紅瑤女童們伸出了援助之手。18年來,解放軍報記者既介入了這場扶貧行動,又見證了這一扶貧行動。
18年後的今天,解放軍報記者重回大瑤山,目睹了當年資助過的一代紅瑤女的命運巨變,見證了一個民族的日月新天。
這裡,如今有了第一位女教師、第一位女軍人、第一位女醫生、第一位女共產黨員、第一位女幹部、第一位女企業家……
這巨變的背後,是一個政黨對人民群眾的初心和承諾,是一支軍隊對「教育扶貧」這一世紀工程的傾力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