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祖國·一首歌一座城》改革之鄉鳳陽再次奏響田野上希望之歌

2020-12-14 央視網

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由國家廣播電視總局、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聯合主辦,央視網、愛上傳媒、各地IPTV分平臺共同承辦的大型全媒體活動《歌唱祖國·一首歌一座城》,火熱開啟了音樂故事作品展播活動。

自9月29日起,大型全媒體活動《歌唱祖國·一首歌一座城》徵集而來的音樂故事作品陸續在中國IPTV平臺和央視網的《歌唱祖國·一首歌一座城》專區上線。其中,改革之鄉鳳陽的音樂故事作品《在希望的田野上》,將鳳陽花鼓和歌曲完美融合,講述了小崗村改革的崢嶸歲月和新時代的巨變。

打花鼓唱民歌 鳳陽人攜手唱響田野上的希望之歌

誕生於20世紀80年代的《在希望的田野上》,是一首廣為傳唱的流行民歌。1978年,時任《歌曲》月刊編輯的陳曉光在安徽農村體驗生活,親身感受到人民群眾發自心底的喜悅,於是他懷著雀躍創作出《在希望的田野上》的歌詞,抒發農民對美好生活的讚美和嚮往。時至今日,這首歌仍然是歌唱農村生活,歌唱奮鬥的代表作品之一。

而在此次的音樂故事裡,小崗藝術團團長穆星則將鳳陽花鼓和歌曲進行藝術碰撞。眾所周知,鳳陽花鼓是根植於鳳陽傳統民間的戲曲藝術瑰寶,有鳳陽「一絕」的美譽,併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傳統文化的發展和傳承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小崗村老中青三代人的全新演繹,既完成了時代的傳承,也提升了鳳陽花鼓乃至中國傳統文化的吸引力和影響力。

立盟誓大包幹 「小崗精神」拉開中國農改的大幕

「十年倒有九年荒,大戶人家賣騾馬,小戶人家賣兒郎。」這首流傳至今的鳳陽花鼓歌,唱出了鳳陽曾經飽受饑荒困擾的心酸。1978年,鳳陽小崗村的十八位居民以「託孤」的形式,在一張「分地契約」上按下了紅手印,自此大包幹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開始登上歷史舞臺,中國農村改革也正式拉開大幕,憑藉敢闖、敢試、敢為天下先的「小崗精神」,小崗村闖出了自己的一番天地。

雖然熱血之舉中的那些主角們大多已安享天倫,但他們的子女依舊傳承和發揚著新時代的「小崗精神」。十八位大包幹帶頭人之一韓國雲的孫女韓苗苗,畢業後成為大包幹紀念館講解員;大包幹帶頭人之一嚴宏昌的孫女嚴潤琳從小立下了要把小崗村的故事講給全世界人聽的理想;大包幹兩位帶頭人的後人嚴妹,大學後也回到了小崗村,繼續建設家鄉,服務村民。正因為有了年輕人的建設,小崗村才真正成為「希望的田野」。

抓改革促發展 「三靠村」四十年成功打贏翻身戰

四十年間,小崗村經歷了坎坷起伏,振奮過,也失落過。但從未停止過以改革求振興的腳步。在黨的領導和紅色精神的感染下,小崗村在改革中乘風破浪,進入了全面走向現代化的新時代。這幾年,小崗村更是開闢了紅色旅遊、現代農業觀光遊、鄉村風情遊等發展新路線。

截至2018年12月,小崗村28戶55人貧困人口已全部脫貧;2018年小崗村旅遊人數首次突破百萬大關達102萬人次,旅遊總收入達1.6億元;2018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首次突破千萬大關,達到1020萬……習近平總書記在小崗村考察時曾這樣感慨:「小崗村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是我國改革開放的一個縮影,看了讓人感慨萬千。實踐證明,唯改革才有出路,改革要常講常新。」改革讓曾經貧苦落後的「三靠村」,成功打贏了一場翻身戰。

四十年砥礪奮進,四十年櫛風沐雨,四十年滄桑巨變。大包幹精神流淌在每一位新小崗人的血液中,滋潤著這片充滿希望的熱土。一座城是一首歌的精神搖籃,一首歌是一座城的聲音名片,讓我們跟著《歌唱祖國·一首歌一座城》繼續聆聽城市的音樂故事!

相關焦點

  • 《歌唱祖國·一首歌一座城》不朽情歌見證康定興榮繁盛
    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由國家廣播電視總局、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聯合主辦,央視網、愛上傳媒、各地IPTV分平臺共同承辦的大型全媒體活動《歌唱祖國·一首歌一座城》,火熱開啟了音樂故事作品展播活動。全新的音樂故事作品《康定情歌》,用情歌傳承四川康定這座城市包容、開放、誠信、和諧的文化精神,見證著康定70年來的歷史變遷。
  • 《風吹向壯鄉》IPTV歌城專區上線,南寧人用「邕城之歌」描繪最美...
    自9月29日起,大型全媒體活動《歌唱祖國·一首歌一座城》面向全國徵集而來的音樂故事作品陸續在中國IPTV平臺和央視網的《歌唱祖國·一首歌一座城》專區上線。其中,廣西壯族自治區首府南寧的音樂故事作品《風吹向壯鄉》,以南寧的人物故事為核心,通過他們的視角展現南寧的文化底蘊和精神面貌。
  • 一座城一首歌:用歌曲解碼城市文化 用小故事講述大夢想
    每一座城,都有它獨特的生命脈絡。在960萬平方公裡的神州大地上,星羅棋布的城市坐標是屬於這個國家和民族最驕傲的勳章。  當我們試圖與每一座城市對話,感受每一座城市的心跳,品讀每一座城市的成長曆程時,歌曲,成為了一把鑰匙,為我們打開了一扇城市歷史文化通道的大門,短短一支歌,便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密碼。
  • 《人民日報》刊發央視快評:在希望的田野上奏響新時代鄉村振興之歌
    全文如下:本報北京9月23日電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23日播發央視快評《在希望的田野上奏響新時代鄉村振興之歌》,內容如下:橙黃橘綠好時節,又是一個豐收年。在我國迎來第二個「中國農民豐收節」之際,習近平總書記通過中央電視臺農業農村頻道,向全國廣大農民和工作在「三農」一線的同志們表示誠摯的問候,並熱烈祝賀央視農業農村頻道正式開播。
  • 因為一首歌,愛上一座城 音樂之城大西安喜添新歌 《德福巷》
    2018年4月22日,一首以大西安特色文化街區為主題的歌曲《德福巷》在陝北民歌大舞臺隆重發布,唱響屬於咱西安人的歌,不少市民聽後都豎起了大拇指,「這就是用歌聲講好西安故事的範本,希望咱的音樂之城能有越來越多專屬歌曲!」
  • 「在希望的田野上」是怎麼唱響的?
    新華社合肥4月16日電(記者湯陽、水金辰)「我們的家鄉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煙在新建的住房上飄蕩,小河在美麗的村莊旁流淌……」  談到農村改革,古稀之年的著名歌詞作家曉光情不自禁地哼唱起《在希望的田野上》。
  • 可克達拉:一首好聽的歌和一座英雄的城
    來到可克達拉後,張加毅和新疆軍區文工團的作曲家田歌,同軍墾戰士們一起住地窩子,一起勞動體驗生活,被戰士們那種建設偉大祖國的頑強精神和豪邁情懷深深地感動了。但是即使如此,兩人一時半會也沒有找到創作的靈感。一天傍晚,夕陽西下。張加毅導演約了田歌,沿著伊犁河信馬由韁緩緩而行。
  • 請把音量調大▃▅▆,這首歌「真脆」!
    今年在舉辦第十三屆中國(寒亭)濰縣蘿蔔文化節之際,由寒亭區融媒體中心、寒亭區農業農村局共同組織策劃推出了這首原創MV《蘿蔔之鄉等你來》。 《蘿蔔之鄉等你來》是一首歌唱家鄉物阜民豐的歌。鄉土氣息歌詞樸實、曲調優美流暢上口,通過對家鄉特產濰縣蘿蔔的讚美,抒發了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歌頌了新時代。
  • 《時光的旋律2》:雷佳再唱《在希望的田野上》
    為了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湖南衛視、湖南經視秉承主流媒體的文化責任與使命,聯袂策劃推出音樂紀錄片《時光的旋律》(第二季):為祖國歌唱。今晚(10月17日)湖南衛視19點30,湖南經視19點45將播出第16集《在希望的田野上》,敬請關注。
  • 百名改革先鋒入選者施光南 在希望的田野上歌唱
    視頻來源:百度百科施光南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宣讀了獲得改革先鋒稱號人員名單,譜寫改革開放讚歌的音樂家施光南名列其中。他一生緊跟時代發展步伐,創作了《祝酒歌》《在希望的田野上》《我的祖國媽媽》《月光下的鳳尾竹》等數以千計的音樂作品,譜寫祖國改革開放走向未來的心聲,曾引發了億萬人民的強烈共鳴。1940年8月,施光南出生於重慶市南山,祖籍金華市金東區源東鄉葉村。父親施復亮是共青團早期領導人。施光南從小酷愛音樂。
  • 畢業季唱響青春之歌——「青春,為祖國歌唱」網絡拉歌活動在全國...
    近日,一場名為「青春,為祖國歌唱」的網絡拉歌活動在全國範圍內唱響,高校師生用別開生面的形式告別母校,感恩母校,為新中國70周年華誕獻禮。大學生們在歌唱中深情寄語,以青春之我、奮鬥之我,立志建功新時代。  天南海北唱響愛的讚歌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上海交通大學師生在畢業季期間開展「青春為祖國歌唱」網絡拉歌,唱響《送別》《我們都是追夢人》《上海交通大學校歌》。拉歌首次採用虛擬合唱團的新穎形式,呈現天南地北交大人同唱一首歌的畫面。
  • 青年歌唱家雷佳再唱經典《在希望的田野上》
    原標題:青年歌唱家雷佳再唱經典《在希望的田野上》   湖南衛視音樂紀錄片《時光的旋律》(第二季):為祖國歌唱,今晚(10月17日)湖南衛視19點30,湖南經視19點45將播出第16集《在希望的田野上》。
  • 高校接力唱響青年奮進之歌|青春為祖國歌唱58
    在珞珈山上,武漢大學師生們唱響《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和《我愛你中國》。西藏大學近千名師生唱響《我和我的祖國》《翻身農奴把歌唱》,大家手捧潔白的哈達載歌載舞,祝福黨的生日。在湖南長沙嶽麓山下、湘江之畔,湖南大學青年學子唱響《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和《媽媽教我一支歌》,深切表達對黨和祖國的熱愛。
  • 呂遠 歌為讚頌祖國建設而作
    一位作曲家、一段悠揚深沉的旋律,陪伴了新中國的石油之城走過了荒蕪貧瘠,見證了她日漸豐腴富饒。  激情譜就《克拉瑪依之歌》  1956年,克拉瑪依找到石油了。  在此之前,除李四光根據中國地質構造堅持認為有油外,幾乎所有地質工作者都持悲觀態度。而克拉瑪依的出油,無疑帶給了全中國人民一份儘快建成富強國家的自信心。這種自豪感,也點燃了呂遠心中的激情。
  • 施光南:一首傳世的歌!
    施光南沒能出現在頒獎現場我們甚至很少聽說過他的名字但他創作的旋律幾乎所有中國人都很熟悉:朝氣蓬勃的《在希望的田野上04在希望的田野上施光南一家合影吐魯番的葡萄熟了》《月光下的鳳尾竹》……1982年,彭麗媛參加了中央電視臺春節晚會(春晚前身)的演出演唱了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
  • 木吉他公益計劃落地花鼓之鄉,音樂人丁於擔任家鄉鳳陽城市代言人
    近日,「銀河系音雄聯盟」木吉他愛心計劃公益活動鳳陽行啟動儀式在安徽鳳陽舉行。音樂人丁於首次將他創立的這一公益品牌帶到家鄉鳳陽,幫助當地留守兒童和貧困學子圓夢音樂之路。同時活動上正式官宣,丁於擔任鳳陽城市形象代言人,由他創作和演唱的《中國花鼓鳳陽》成為花鼓之鄉的城市形象代言歌。
  • 是田野上的希望之光
    1979年一首《在希望的田野上》唱響青年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對故鄉深深的眷戀2020年浙師大文化創意與傳播學院施俊天教授團隊領銜「希望之光」象徵著施光南的代表作《在希望的田野上》始終迴旋在中華大地,閃爍著音樂藝術的光芒;施復亮、施光南的名字都有希望與光明的含義,父子雙傑,交相輝映,他們始終投身於祖國建設的偉大事業;該理念同時也代表美好、光明之意,寄託了每一位設計者與村落村民對美麗鄉村的寄託和對當代鄉村發展振興的美好願景。
  • 北海日報直播:「一座城一首歌唱響北海」城市主題歌曲頒獎晚會
    每個城市都有獨特的魅力和文化,一首歌,也能凸顯城市特別的氣質和品位,彰顯城市的精神風貌,傳播城市的聲音。為了更好地詮釋北海市深厚的人文歷史底蘊,展示北海市對外開放的發展歷程和輝煌成就,謳歌北海人民建設現代沿海國際性大都市的豪情壯志,激發廣大市民的使命感和自豪感,展現富強北海、開放北海、生態北海、文化北海、幸福北海的城市形象,進一步提升北海的知名度、美譽度、傳播力和影響力,北海需要一首蘊含北海情愫、代表北海形象的城市之歌
  • 上海舉行新年音樂會 獻上2019的「第一首歌」
    這也是上海新年音樂會首次將紅色經典搬上舞臺,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以「致敬祖國」為主題,用觀眾早已熟悉的經典旋律唱出心底的愛國之情,謳歌新時代,代表上海在世界舞臺奏響獻給共和國70周年的「第一首歌」。
  • 再現施光南藝術人生 歌劇《在希望的田野上》首演
    時間往前推移,1981年元旦前夕,《在希望的田野上》的詞作者陳曉光把這首歌送到中央電視臺,最開始這首歌是合唱的形式,第一位領唱這首歌的是空政文工團的女高音歌唱家楊淑清。後來這首歌猶如插上了翅膀,很快飛向了全國各地。在電視MV裡,在各種晚會上,在KTV裡,真摯的歌詞、激昂的旋律,讓人充滿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