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由國家廣播電視總局、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聯合主辦,央視網、愛上傳媒、各地IPTV分平臺共同承辦的大型全媒體活動《歌唱祖國·一首歌一座城》,火熱開啟了音樂故事作品展播活動。
自9月29日起,大型全媒體活動《歌唱祖國·一首歌一座城》徵集而來的音樂故事作品陸續在中國IPTV平臺和央視網的《歌唱祖國·一首歌一座城》專區上線。其中,改革之鄉鳳陽的音樂故事作品《在希望的田野上》,將鳳陽花鼓和歌曲完美融合,講述了小崗村改革的崢嶸歲月和新時代的巨變。
打花鼓唱民歌 鳳陽人攜手唱響田野上的希望之歌
誕生於20世紀80年代的《在希望的田野上》,是一首廣為傳唱的流行民歌。1978年,時任《歌曲》月刊編輯的陳曉光在安徽農村體驗生活,親身感受到人民群眾發自心底的喜悅,於是他懷著雀躍創作出《在希望的田野上》的歌詞,抒發農民對美好生活的讚美和嚮往。時至今日,這首歌仍然是歌唱農村生活,歌唱奮鬥的代表作品之一。
而在此次的音樂故事裡,小崗藝術團團長穆星則將鳳陽花鼓和歌曲進行藝術碰撞。眾所周知,鳳陽花鼓是根植於鳳陽傳統民間的戲曲藝術瑰寶,有鳳陽「一絕」的美譽,併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傳統文化的發展和傳承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小崗村老中青三代人的全新演繹,既完成了時代的傳承,也提升了鳳陽花鼓乃至中國傳統文化的吸引力和影響力。
立盟誓大包幹 「小崗精神」拉開中國農改的大幕
「十年倒有九年荒,大戶人家賣騾馬,小戶人家賣兒郎。」這首流傳至今的鳳陽花鼓歌,唱出了鳳陽曾經飽受饑荒困擾的心酸。1978年,鳳陽小崗村的十八位居民以「託孤」的形式,在一張「分地契約」上按下了紅手印,自此大包幹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開始登上歷史舞臺,中國農村改革也正式拉開大幕,憑藉敢闖、敢試、敢為天下先的「小崗精神」,小崗村闖出了自己的一番天地。
雖然熱血之舉中的那些主角們大多已安享天倫,但他們的子女依舊傳承和發揚著新時代的「小崗精神」。十八位大包幹帶頭人之一韓國雲的孫女韓苗苗,畢業後成為大包幹紀念館講解員;大包幹帶頭人之一嚴宏昌的孫女嚴潤琳從小立下了要把小崗村的故事講給全世界人聽的理想;大包幹兩位帶頭人的後人嚴妹,大學後也回到了小崗村,繼續建設家鄉,服務村民。正因為有了年輕人的建設,小崗村才真正成為「希望的田野」。
抓改革促發展 「三靠村」四十年成功打贏翻身戰
四十年間,小崗村經歷了坎坷起伏,振奮過,也失落過。但從未停止過以改革求振興的腳步。在黨的領導和紅色精神的感染下,小崗村在改革中乘風破浪,進入了全面走向現代化的新時代。這幾年,小崗村更是開闢了紅色旅遊、現代農業觀光遊、鄉村風情遊等發展新路線。
截至2018年12月,小崗村28戶55人貧困人口已全部脫貧;2018年小崗村旅遊人數首次突破百萬大關達102萬人次,旅遊總收入達1.6億元;2018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首次突破千萬大關,達到1020萬……習近平總書記在小崗村考察時曾這樣感慨:「小崗村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是我國改革開放的一個縮影,看了讓人感慨萬千。實踐證明,唯改革才有出路,改革要常講常新。」改革讓曾經貧苦落後的「三靠村」,成功打贏了一場翻身戰。
四十年砥礪奮進,四十年櫛風沐雨,四十年滄桑巨變。大包幹精神流淌在每一位新小崗人的血液中,滋潤著這片充滿希望的熱土。一座城是一首歌的精神搖籃,一首歌是一座城的聲音名片,讓我們跟著《歌唱祖國·一首歌一座城》繼續聆聽城市的音樂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