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04 12:41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記者 劉慧
「我們的家鄉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煙在新建的住房上飄蕩,小河在美麗的村莊旁流淌……」伴隨著熟悉的旋律響起,11月3日和4日晚,由浙江歌舞劇院有限公司、浙江交響樂團、金華市金東區委宣傳部聯合出品的原創歌劇《在希望的田野上》在浙江音樂學院大劇院首演。
這部為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以施光南為原型創作的大型原創歌劇,已先後入選文化和旅遊部「全國優秀現實題材舞臺藝術作品展演」劇目、浙江省文旅廳「改革開放40周年優秀作品展演」劇目、浙江文藝創研中心重點孵化項目以及浙江省舞臺藝術創作重點題材2018年扶持項目。
首次搬上歌劇舞臺
音樂漸起,光束漸亮。舞臺上,歌劇《在希望的田野上》講述了人民音樂家施光南為人民書寫創作的一生,他的一生也是一個時代的縮影——施光南熱情、善良而勤奮,他對於這個世界充滿了感知和激情,他熱愛音樂、追求愛情和嚮往美好的生活,他全身心地與改革開放的偉大時代擁抱,他為時代放聲,為人民高歌,同時,也講述了施光南的英年早逝所帶來的巨大損失和遺憾,他與妻子洪如丁的相遇、相知、相戀、相愛,以及他們一起走過的幸福而短暫的人生。
第一幕:夢想與苦難
該劇匯聚了國內一流創作團隊,由刁玉泉作曲,喻榮軍編劇,李伯男導演。在歌劇裡扮演施光南的演員是來自浙江歌舞劇院的薛雷:「對我而言,最難的部分,是自己要在舞臺上從年輕到年老,演完作曲家施光南的一生。」薛雷說,短短的四幕,要從17歲演到49歲,要把每一幕的年齡變化演出來並且不能太過,這是最難把控的。
此次薛雷在劇中的演唱既強烈的戲劇性和鮮明的獨特風格,也有優美流暢的獨唱段落,深厚的音樂功底塑造刻畫了人民音樂家施光南的形象。劇中著名的唱段朗朗上口,過耳不忘,受到全場觀眾熱烈掌聲。
現為浙江歌舞劇院優秀青年演員的薛雷,2017年主演民族歌劇《青春之歌》《呦呦鹿鳴》兩劇,均入選中國文化和旅遊部第三屆中國歌劇節、中國民族歌劇傳承發展工程重點扶持劇目、全國優秀民族歌劇展巡演。
現為海政文工團的著名歌唱家呂薇,在劇中飾演女主角施光南夫人洪如丁。出生於美麗杭州的呂薇,靈秀的江南賦予了她典雅的氣質、婉轉的歌喉。舞臺上,清麗的嗓音、姣好的面容,樸素而大氣的施光南夫人的形象是那麼打動人心。觀眾們欣賞到呂薇通過對劇中角色性格和氣質的塑造,也讓她更堅定了對民族歌劇的追求,那就是,在傳統中挖掘內涵,在傳承中開拓創新。
無論是唱歌還是演劇,呂薇希望將民族藝術賦予新的生命。在呂薇看來,民族歌劇《在希望的田野上》有著廣納博收的藝術胸懷,擁有以我為主的創造意識、貼近時代的題材選擇、充滿詩意的文學語言;有著鮮明濃鬱的民族風格,擁有以聲樂為主的歌劇範式,特別是旋律至上的音樂戲劇性思維,讓整部作品擁有了演唱俱佳、形神兼備、雅俗共賞的審美取向。
第二幕:愛情與執著
「民族藝術、傳統文化值得認真梳理和挖掘,完全可以結合當下的接受方式,進行現代生活的轉化。」最近幾年,呂薇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民族歌劇的創作中。在呂薇看來,民族歌劇也要立足當下,致力挖掘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民族精神,才能發揚光大。
一氣呵成完成曲譜
不為眾人所知的是,早在2007年「嫦娥一號」月球探測衛星發射時,這首幾乎所有中國人都會唱的經典《在希望的田野上》,就被選作搭載歌曲送上了太空。
時間往前推移,1981年元旦前夕,《在希望的田野上》的詞作者陳曉光把這首歌送到中央電視臺,最開始這首歌是合唱的形式,第一位領唱這首歌的是空政文工團的女高音歌唱家楊淑清。後來這首歌猶如插上了翅膀,很快飛向了全國各地。
在電視MV裡,在各種晚會上,在KTV裡,真摯的歌詞、激昂的旋律,讓人充滿希望。
第 三 幕:激情與希望
1981年,陳曉光在創作這首歌時,還是《歌曲》月刊的一名編輯。當年,他僅用了半天時間,就寫出了這首充滿激情和活力的歌詞。更準確地說,是用3個小時就寫成。當別人誇讚他下筆神速時,他卻不以為意,並指出這種思想和情感的醞釀過程,可不只半天或半年,而是用了近半輩子的時間。
陳曉光覺得,寫出這首歌,可以說是自己多年生活、感情積累的一次藝術爆發,而改革開放的農村形勢正是觸發點,沒有農村的新希望,就不可能有這首《在希望的田野上》。
「然而,比起這首歌的流傳度,我們對於這首歌的作曲者施光南,卻知之甚少。歌劇《在希望的田野上》作曲刁玉泉說,作詞家陳曉光遊歷安徽、四川等農村,寫下了這首歌詞後,交給當時已經成名的施光南。「我們的家鄉,在希望的田野上……「施光南「看到」的這片田野,是不是也帶著金華東葉村的影子呢?
重慶出生的施光南,8歲那年跟隨家人回到自己的祖籍所在地,上學、玩耍並且繼續自由發展著自己的音樂天賦——1945年,年僅5歲的施光南就寫下了第一首音樂作品《春天到了》。
這一路走來並非全是坦途,由於缺乏音樂專業基礎知識的積累,施光南差點被中央音樂學院拒之門外。
幸運的是,他遇到了一位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招考老師,這也是樂迷的運氣。不然,也許後來我們就聽不到風格各異的《打起手鼓唱起歌》《吐魯番的葡萄熟了》和《祝酒歌》等上百首歌曲,不僅唱出了祖國改革開放走向未來的心聲,而且引發了億萬人民的強烈共鳴,激勵著一代又一代青年在他的歌聲中奮發進取。
「原創歌劇《在希望的田野上》正是講述了施光南為時代、為人民書寫創作的一生。」深懷對音樂家的崇敬之情,榮獲中國文化部優秀專家、浙江省首屆德藝雙馨藝術家稱號的作曲家刁玉泉,一氣呵成地寫完了歌劇《在希望的田野上》的所有旋律。導演李伯男稱讚:「而且非常好聽。所有曲子沒有匠氣,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作曲家的情感,那是一種生命的體驗。」
話劇導演跨界戲劇
金華金東區源東鄉東葉村,是施光南的祖籍地。劇組演職員們,記得今年春暖花開時,定稿後的劇本在施光南墓前朗誦的情景。歌劇《在希望的田野上》的創排,還獲得施光南夫人洪如丁女士的大力支持,在歌劇創作採風期間,洪如丁專程從國外回到金東,與主創團隊見面,參加了劇本討論會,並為主創團隊提供施光南藝術人生寶貴的第一手資料。在創作了6個月、改動了3次之後,金牌劇作家喻榮軍的定稿劇本打動了洪如丁的心,這次首演,她還專程寫來了賀信。
在李伯男心中,施光南作品的每個階段,都緊扣中國改革開放的重要時代節點。這次貫穿全劇就用到3首代表性的歌曲——《祝酒歌》《多情的土地》《在希望的田野上》。尤其是這首由陳曉光作詞,施光南作曲且充滿朝氣的《在希望的田野上》是一首歌唱祖國繁榮富強的歌曲。歌詞樸實充滿鄉土氣息、曲調優美流暢上口,這首歌通過對家鄉充滿希望的田野的讚美,抒發了對美好生活的讚美,歌頌了新生活,歌頌了新時代。而歌劇則把希望和未來巧妙地結合起來,既歌頌了改革開放以後的新變化、新面貌,又憧憬著富裕興旺、美滿幸福的未來。
那麼,在歌劇《希望的田野上》背後,有著怎樣的創作故事呢?
編劇喻榮軍坦言,以聞名全球的真人真事作為創作素材,其實難度還是挺大的。要真實地反映生活,展現施光南的人生經歷,更重要的是反映其心路歷程,把他的精神面貌體現出來,比如他是如何樹立人生理想的。由此,施光南與妻子洪如丁相遇、相知、相戀的故事,也是歌劇一大亮點。
那麼,作為一個非音樂專業的戲劇導演,尤其是如何把握塑造音樂家這個人物就變得至關重要。對此,李伯男用了「熟能生巧」這個詞。「別看我不懂五線譜,但我的樂感很好。我把這次所有曲目的小樣都錄成音頻,每個小樣,估摸著都聽了100遍以上。」於是在這部自喻為是他導演生涯中最艱苦的一部作品中,李伯男大膽地在表現形式、題材選擇上,更多地有了對民族歌劇的創新和探索。
「我小學讀的北京育才學校,校歌就是施光南先生寫的,等於從小我就是唱著他的歌長大。」
因音樂結緣的導演李伯男在劇本定稿後,主創團隊在施光南先生忌日那天再度回到金華施光南墓前,高聲朗讀了一遍劇本。「那天春暖花開,陽光明媚,可在我們上山朗誦之後,山間突然下起了小雨。」導演李伯男透露,當時施光南和洪如丁分居天津、北京兩地,經歷了非常長的一段異地戀歲月,而像現在的很多小情侶一樣,兩人攢下了許多來往的火車票。當最終團聚之後,兩人將收藏的火車票根一下子就扔到了河裡。這個故事,此前沒有出現在任何施光南的資料裡,這次就被加入到劇情裡。
同時,李伯男也看到了施光南之所以成為人民藝術家的必然性。施光南媽媽給兒子的一封信上面這樣寫著:「你雖是我生的兒子,但我希望你做全中國人民的兒子、全世界人民的兒子。我想施光南能有這樣的藝術高度,完全是因為他首先有這樣的人格高度,他們家有這樣非常高貴的精神基因在。」
舞臺上,當熟悉的旋律再次響起,觀眾們由衷地感言:施光南作品是改革開放偉大時代的瑰寶,更是浙江人民的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