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合肥4月16日電(記者湯陽、水金辰)「我們的家鄉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煙在新建的住房上飄蕩,小河在美麗的村莊旁流淌……」
談到農村改革,古稀之年的著名歌詞作家曉光情不自禁地哼唱起《在希望的田野上》。40年前,這首由他作詞、施光南譜曲的歌一經面世,便風靡全國,引起強烈反響,被譽為中國農村改革新希望的源頭鄉音。曉光是用了50年的筆名,他姓陳。
靈感源自農村改革
《在希望的田野上》何以孕育誕生?1978年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安徽鳳陽小崗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猶如改革的一聲春雷,震驚九州方圓。農村的巨變正在萌芽升華。「春氣為詩人所覺,」30出頭的曉光,敏銳地捕捉到中國大地上暖風吹拂的清新氣息。
曉光這些老一代藝術家們始終遵循著到人民中、到生活中去體驗、去發現、去創作的原則。他和同行們背著行囊,多次奔赴安徽、四川、廣東、湖南等改革前沿地區的農村深入生活。他看見村村寨寨悄然而至的變化:「老漢的杯中有了酒,娃娃的嘴上有了油」;田野上生機勃勃的豆秧麥苗;新房上嫋嫋飄蕩的炊煙……他目睹了廣袤田野上冰雪消融,改革春風帶來的蓬勃景象,從而成就「西村紡花、東港撒網、北疆播種、南國打場」的佳句。
如果時光回溯十年,這些地方的農民生活卻是另一番模樣。曉光回憶說,「河南一位公社幹部接待我們時,竟然穿著一條用化肥袋染色改成的褲子。」
農村改革是「窮則思變」的偉大變革,來源於人們為了溫飽生存的迫切需求。這是當時曉光對「大包幹」最直觀的認識。他觀察體會到廣大農民對這場改革發自內心的擁護。
1978年冬夜,安徽鳳陽小崗村18戶託孤求生、立誓為盟,按下「分田包幹」的紅手印,開啟了中國農村改革的大幕。「對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當時也有過各種各樣的說法甚至是爭議,但農民是衷心擁護改革的,黨中央毅然決然地支持引領了廣大農民的訴求。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以後第二年就發生了變化,最大的變化大概就是農民的臉上開始有笑容了。」說到這裡,曉光眉頭微微舒展。
「『大包幹』調動起了每個人的勞動創造的積極性,使得農民的精神狀態有了極大改觀。他們覺著日子有了奔頭,對未來充滿希望。而我也深刻感受到只有改革開放,中國才有希望。於是『希望』便成為這首歌曲的詞眼。」他解釋道。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歌聲」
一首佳作應該是作者思想和感情的真誠抒發。曉光說,雖然歌詞寫出來所用時間不長,但這思想和情感卻在胸中醞釀了二三十年。對改革開放後農村新氣象、新面貌的由衷謳歌,成為這沸騰情感噴湧的迸發點。
1981年秋,應鄧在軍導演的邀請,曉光為一部農村改革題材的專題片撰寫歌詞。親歷過新中國各個歷史時期,多次深入農村,有著豐富生活體驗和感受的曉光,在歌中將春回大地後農村全新的生產、生活圖景與嚮往盡情展現出來。這首閃爍著時代風採的頌歌,也成為他命運旋律中一個響亮的音符。
這首歌詞的寫作並非一蹴而就,修改過五六稿之後,他才打電話給施光南,一字一句地讓他記錄下來。「有時改一個句子,有時改幾個字,直到最後定稿前,還在修改。」
「這首歌詞屬於長短句結合,並不好譜曲。」曉光說。在後來的書信中,施光南回復道:「上世紀80年代的農村歌曲,不能拘泥於《信天遊》或《小放牛》那種歷史上的『鄉土氣息』,也不能搞成鄉間小路式的校園歌曲,必須找到能反映社會主義農村新形勢下的節奏和旋律。」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歌聲,是因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鄉愁、鄉情與鄉音。在歌詞裡你可以看到有東南西北的風俗景觀。在音樂裡你可以品味到四面八方的風情音調,有北方秧歌的節奏,也有南海漁歌的影子。所以江南塞北的人們聽起來既熟悉又新鮮,總覺得它好像是哪個地方的,但到底是哪裡的,又說不出來,這就是施光南運用民族民間素材作曲爐火純青的技巧。」曉光打趣道。
強大的共鳴來自對改革的共識
「一首歌曲的成功需要三個方面的共同努力,詞要寫好,思想深刻,情感深邃,意境深遠。曲子也要寫好,演唱還要唱好。」曉光說,「1981年底施光南為這首歌錄了兩個版本,中央電視臺專題片用的是合唱版本,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錄播和後來春晚推出的是獨唱版本。」
1982年,歌曲問世之後,老百姓紛紛打電話請求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重播,僅當年的點播率就高達1500餘次,從此廣為傳唱。
「你們最不喜歡什麼樣的歌?」曉光曾直截了當地問過農民。
「說假話的歌。」
講真話,抒真情從此成為曉光歌曲創作的追求——把握時代脈搏和抒發人民心聲。「藝術家只要能把『人人眼中有,個個口中無』的思想、情感、哲理表達出來,才有可能與人民群眾產生共鳴,受到歡迎。甚至過了三四十年,這首歌還能在人們的心頭流淌、口中傳唱,在記憶裡蕩漾。」
「人們在明媚的陽光下生活,生活在人們的勞動中變樣……」
《在希望的田野上》中的這一句歌詞是帶有哲理性的。曉光說,「只不過40年前人們追求的是有飯吃,有衣穿;如今我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道路上追求的是更加美好的生活,追求的是民富國強。」
曉光說,40年過去了,不變的是華夏兒女對這片土地深沉的愛戀和赤誠的心。「希望我們的祖國富強起來的心願,已經融化在中華兒女的血液中,成為民族的精神與品質。貧窮、落後時,我們不曾離棄祖國母親,反而激發出要改變她面貌的昂揚鬥志與拼搏精神。如今,我們的拳拳之心依然赤誠,跟著黨砥礪前行,因為我們走進了距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最近的新時代。」
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就像我在《百年一夢》歌詞中寫的那樣:夢想成真要靠我們,前赴後繼去創造輝煌。」曉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