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05 15:0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本文原標題:《《在希望的田野上》詞作者38年後《又見溫江》:成都從「窮安逸」到「真安逸」》
「我們的家鄉,在希望的田野上……」
這首經典歌曲——
《在希望的田野上》
至今被大家爭相傳唱
圖鄭朝根攝
這首歌的歌詞就出自著名詞作家、
原文化部副部長、中國文聯原副主席
陳曉光之手
當中融入了他在成都溫江農村
深入生活後的所見所感
就在2018年夏天
陳曉光再次來到溫江
圖白冰攝
有感於改革開放四十年
農村景象發生的巨變
僅用兩天時間
便寫下一首《又見溫江》
小布聯繫上了陳曉光
來聽他講講時隔30多年
在溫江又見到了什麼?
又為什麼在歌曲開頭
便寫下「熱淚兩行」的歌詞?
原來是「窮安逸」
現在是「真安逸」
溫江的採風之行
陳曉光與溫江的苗圃老闆、
創業者、農村村民喝茶聊天
聽他們講講生活發生的巨變
圖白冰攝
「實際上,令我感觸最深的是他們臉上的笑容,這笑容與30多年前我看到的不太一樣。」
圖衛燕春攝
30多年前的那次溫江之行
村民臉上的笑容是對物質生活水平
提高後的喜悅
圖殷洪霞攝
而今
村民的笑容更多的是對精神文化生活的
嚮往和追求
人們已經不再滿足於生活的富足
更重要的是精神生活的富足
圖嚴志堅攝
「以前的人是『窮安逸』,現在的人是『真安逸』。」
圖劉文良攝
以前村民們白天喝粗杆茶
三五成群圍坐聊天
雖不用為吃喝發愁了
但能做的事並不多
現在能琢磨的事兒太多了
能想想唱歌跳舞活著開創什麼新事業
圖蔡付亮攝
「家家戶戶都在努力實現自己的新夢想,中國夢也就實現了。」
30餘年後再回溫江
已是兩行熱淚
「又見溫江清茶一盞熱淚兩行……」
這是歌曲《又見溫江》的開頭
也是2018年夏天
陳曉光再次來到溫江
見眼前農村發生巨變後
最直觀的情緒表達
圖向實攝
「2018年5、6月份,我應邀到溫江採風,參觀了這裡的苗圃、醫學城等等,記憶中對溫江的印象全都沒了。」
圖飲冰石∧小米攝
當年的土路已經變成了柏油路
當年來採風時住的招待所
也被高樓大廈取代
到農村走一圈
腳下不用沾一點泥
圖Egbert 攝
陳曉光在歌詞中寫下了「兩行熱淚」
正是有感於改革開放四十年間
農村生活發生的巨大變化
村民的生活水平有了顯著提高
圖楊雅傑攝
這些變化
他用歌詞來描述
「南有醫學城,引來鳳凰
北去花木林,人間天堂」
圖白冰攝
「百裡綠蔭掩映公路
萬畝花海簇擁樓房」
《在希望的田野上》
也有溫江的影子
作為著名詞作家
陳曉光曾創作了
《那就是我》
《採蘑菇的小姑娘》
《竹林小院我的家》等
大量膾炙人口、廣為傳唱的經典作品
圖嚴志堅攝
其中最為人熟知的
莫過於由他作詞、施光南作曲的
《在希望的田野上》
陳曉光向小布透露了創作故事
來聽聽那些年四川農村的故事
圖謝安飛攝
上世紀80年代初
時任《歌曲》月刊編輯的陳曉光
來到四川的農村體驗生活
圖張志強攝
「當時四川的農村土地改革走在全國前面,我在四川走了很多地方,也去到溫江。」
圖張志強攝
在溫江期間,陳曉光見到竹林簇擁的農家小院,傍晚時分炊煙嫋嫋,於是他寫了《竹林小院我的家》,用「娃娃門前騎竹馬,老人院裡泡竹茶」來描述當時所見。
親見農民生活變好了,陳曉光又寫了《好年頭》,用「這年頭老漢的杯中有了酒,這年頭娃娃的嘴上有了油「來描述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
在全國各地農村深入生活的時間長了,陳曉光慢慢感受到了人民群眾發自心底的喜悅,體會到了祖國日新月異的活力以及希望,於是寫下來《在希望的田野上》的歌詞。
圖王曉林攝
「可以說《在希望的田野上》有溫江的影子。」
當年的溫江土路茅草房
一下雨沾一腳泥
但村民的生活水平在提高
陳曉光見到的每個人
臉上都滿是微笑
這令他印象深刻
鄉村振興
2018年9月3日至4日
全省鄉村振興大會召開
全體代表前往成都5個縣(市、區)現場參觀考察
實地檢查成都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
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重要指示精神情況
學習借鑑成都農業農村改革、
創新基層社會治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
農商文旅體融合發展、幸福美麗農村建設、
基層黨組織建設和構建「七大共享平臺」
服務全省鄉村振興的做法和經驗
溫江
曾是全省第一個小康縣、全省農業強縣
如今,成為了國際國內知名的花園城市
成都健康產業功能區
創建國家級農高區的核心區
圖張志強攝
溫江區專注深耕大健康產業
努力建設「三醫兩養一高地」
規劃形成「南城北林」空間格局
溫江北林綠道
是一條生態旅遊環線綠道
融合國際馬拉松賽道和
國際自行車賽道建設標準
涵蓋和盛鎮、壽安鎮、萬春鎮、永盛鎮
全長65公裡
點擊了解更多>>
2018年12月15日
中國生態文明論壇南寧年會上
表彰了45個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縣
溫江名列其中
並向全國推廣溫江經驗
圖田相和攝
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
聯合國傑出綠色生態城市
國際生態宜居典範城市
從「成都後花園」到「公園城市」
從「衛星城」到「新中心城區」
這些改變,不僅是定位
更是溫江讓人住得巴適、耍得開心
圖田相和攝
成都的高質量發展
有目共睹↓↓↓
戰旗村變「網紅村」
2013年11月,《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發布,其中指出,要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兩年都沒到,2015年9月,戰旗村就敲響了四川省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第一槌」!鄉村十八坊藉機誕生。
如今,戰旗村集體經濟年收入高達400多萬元,成為遠近聞名的「網紅」村。
川米「參賽」獼猴桃「出國」
2017年,四川省時隔11年重啟「稻香杯」優質米評選,重塑「川米」形象,還明確了,力爭到2022年,全省3000萬畝水稻中優質稻達80%以上,2018年,蒲江獼猴桃異軍突起,不僅遠銷歐盟,更成功打入東南亞市場,成為新加坡市場佔有率第二的獼猴桃中國原產地品牌。
稻米「參賽」、獼猴桃「出國」,是成都牢記總書記囑託的有力見證:發力供給側,瞄準建基地、創品牌、搞加工,持續擦亮農業大省金字招牌的縮影。
農村土地交易平臺
成都農交所累計成交各類農村產權1.6萬餘宗、177萬畝、金額850億元,已成為全國交易規模最大、交易品種最多、服務體系最完善的農村產權交易場所。
農業科技創新服務平臺
成都正在全力構建服務全川的農業科技創新服務平臺。整合在蓉的農業高校、科研院所、龍頭企業等科技資源,組建農業科技創新團隊,聯合開展技術攻關、品種研發、產業孵化,與市州共建基地264個,推廣新品種355個、新技術190項,帶動種植面積2100萬畝,助農增收660億元,已形成38個國家級研發創新中心(平臺)和52個國家級創新研究團隊。
成都
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託
加快建設美麗宜居公園城市
鄉村綠道和川西林盤帶來的
詩意生活
就在前方
成都發布記者白茹
圖據金溫江
編輯| 俊嫻、北小花
小布最貼心了
趕緊把小布設為「星標」朋友喲!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