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馬塘村的地瓜經(在希望的田野上②)

2021-01-13 安青網
牛馬塘村的地瓜經(在希望的田野上②)

2020-05-13 13:59:07   來源:人民日報    

【摘要】

好生態種出好地瓜,好創意拓寬好銷路牛馬塘村的地瓜經(在希望的田野上②)本報記者 王偉健《 人民日報 》( 2020年05月13日 15 版)核心閱讀髒...

好生態種出好地瓜,好創意拓寬好銷路

牛馬塘村的地瓜經(在希望的田野上②)

本報記者 王偉健

《 人民日報 》( 2020年05月13日 15 版)

核心閱讀

髒亂差的「空心村」,轉身成為美麗的「網紅村」;以往幾毛錢一斤的地瓜,如今變成幫助村民致富的「金瓜瓜」。

江蘇省溧陽市上興鎮牛馬塘村原本是個偏僻的村落,近年來圍繞著小小地瓜做文章,走出了一條鄉村生態資源與特色產業開發相結合的路子。

小小地瓜,從每斤3毛多賣到了10塊多——短短兩年多,一個僅有200多人的偏僻「空心村」,靠著一個個地瓜,變成了小橋流水、奼紫嫣紅的「網紅村」。

2017年,江蘇省溧陽市上興鎮牛馬塘村被評為江蘇省首批省級特色田園鄉村建設試點村,兩年多來,牛馬塘村圍繞本村地瓜產業,走出了一條鄉村生態資源與特色產業開發相結合的融合發展之路。

「種了一輩子地瓜,沒想到,到老了還能靠著這一個個小小的地瓜,過上這麼舒坦的日子,就像做夢一樣。」村民餘小年臉上掛滿了笑容。

憑著極佳生態資源,種出了超出一般價格的地瓜

道路坑坑窪窪的,河水臭燻燻的……回憶起第一次進村考察的場景,袁曉羽記憶猶新。2017年,通過上興鎮人民政府的招商引資,企業家袁曉羽帶著資金和團隊來到了牛馬塘村。

第一次進村,她有些迷茫。「這麼偏僻的地方,基礎又這麼差,要建設美麗鄉村,該從何入手?」但當袁曉羽看到周圍漫山遍野的綠色時,她感覺有戲:「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給了我不少靈感。」

牛馬塘村幾乎家家戶戶種地瓜。袁曉羽得知,村裡土壤富含硒元素,長出來的地瓜軟糯香甜。她當即有了個構想:何不以「地瓜」為主題,將牛馬塘村打造成「地瓜村」?

土壤好,地瓜卻賣不上價錢,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牛馬塘村村民。餘小年與地瓜打了40多年交道,家裡種了十幾畝地瓜,是村裡的種地瓜能手。他給記者算了筆帳:過去,地瓜畝產4000斤左右,一斤能賣4毛錢已算不錯,賣不掉的就曬成地瓜米,用來當飼料。「除去種苗、肥料和人工成本,根本就賺不了幾個錢。」餘小年說,這些年,村裡種地瓜的人越來越少。

「牛馬塘的地瓜是寶貝,絕對不止這個價!」在袁曉羽的設想裡,有著極佳生態資源的牛馬塘,一定能種出超出一般價格的地瓜。

「生態資源轉換,需要科技力量。」在她的牽線下,牛馬塘村與科研院所開展合作,改良品種、優化種植技術,通過流轉村民土地,建立了專門的地瓜種植基地,並請江蘇省農科院的專家前來授課。

餘小年家的十幾畝地也全部流轉到村上,他自己則通過應聘成了基地工作人員。「過去全要靠人工,如今,插苗、施肥、除草、施藥等,全程都是機械化。」他說。

說起新品種的種植竅門,餘小年講得頭頭是道:「都說地瓜好種,但這些新品種可嬌貴著呢,長出來的藤顏色都不同,紅紅的,直徑只有原來的一半,稍不留神就會折斷,多餘的根要及時清除,否則長出來的地瓜口味就不好了。」

經過村民精心培養,2019年秋天,地瓜種植基地贏來第一場大豐收,60多畝地,產出了黃色、淺紅、深紅、玫瑰紅等十幾種顏色的新品種地瓜。「藤嫩嫩的,還能當菜吃,地瓜挖出來就能吃,比梨子還甜。」餘小年說。經過包裝後,新品種地瓜一斤能賣10元,供不應求,遊客紛紛掏錢買,當天就賣出去了500多斤。

「和地瓜打了一輩子交道,這種熱鬧場面還是頭一回見。」地瓜賣上了好價錢,餘小年笑得合不攏嘴。如今,他還要參加各種各樣的農業技術培訓,技能多了,收入也高了,他每個月都能賺到3000元以上,年底基地還有6000多元的年終獎。

村莊環境整治,小地瓜做成大產業

優質地瓜種出來了,發展美麗鄉村,環境髒亂差不行。牛馬塘村又盯上了村容村貌。上興鎮邀請江蘇省城鎮與鄉村規劃設計院進行設計規劃,逐步整治,鋪設汙水管網、修建河堤駁岸、整治黑臭水體、新建垃圾崗亭、推行垃圾分類……

坑坑窪窪的泥巴路消失了,劃著紅黃藍三色線的「1號公路」穿村而過,村內道路四通八達,道路兩側種上綠植,房前屋後鋪上草皮。

村裡設施煥然一新,不僅有村民議事大廳、遊客中心、薯文化博物館,還有咖啡館、釀酒屋、藝術家工作室等,處處流露著質樸的文藝範兒,充滿了田園詩意。

「走,到咱家嘗嘗地瓜甜品!」在牛馬塘村村口,村民易景明拉著記者就往家裡走。他擺出一桌豐盛的「地瓜宴」:有地瓜餅乾、地瓜包子、地瓜蛋糕……易景明告訴記者,過去村民只是種地瓜,現在,村裡將小地瓜做成了大產業。

村民王嶽彪家的「地瓜釀」人氣很旺,遊客來了都想親口嘗嘗甘醇的地瓜酒。王嶽彪今年59歲,過去是一名電焊工。2018年,王嶽彪聽說村裡推行「一戶一品」正在物色經營者時,立馬辭了外地的行當,回到村裡籤約經營地瓜釀。

100斤地瓜通過發酵、蒸餾等工序,能產出30斤左右的地瓜酒,比單靠種植要賺錢得多。「多的時候,每天要接待上百批遊客,一年下來銷售額達到了100萬元。」王嶽彪說。

咖啡館「薯院」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村裡請來糕點師傅,開發了地瓜奶昔、紫薯谷奶等多款甜而不膩、清爽可口的地瓜飲品,一杯賣到30元。遊客還可以品嘗地瓜冰激凌、地瓜麵包、地瓜涼粉等。「薯院」第一年營業額就達150萬元。

除地瓜深加工以外,地瓜產業衍生出的文創產品也很受歡迎。牛馬塘的「地瓜村」形象越來越深入人心,行走在村裡,隨處可見各種可愛、呆萌的地瓜造型:休閒座椅、配電箱、垃圾箱……

袁曉羽告訴記者,去年,牛馬塘村開發的地瓜系列產品有數十種,接下來,村裡還將開發地瓜護膚品、地瓜保健品等,讓地瓜產業鏈更全。小小地瓜已然成為村民發家致富的「金瓜瓜」。

青壯年回鄉就業,「空心村」熱鬧起來

走進牛馬塘村寬敞的村民議事活動大廳,門口的幾張舊照片格外顯眼,破敗不堪的土坯房、歪歪斜斜的電線桿……說起牛馬塘村的過去,易景明百感交集。

以前,村裡的青壯年都選擇外出務工或做生意,勞動力外出比例達90%,人口流失極為嚴重。而現在,曾經「髒亂差」的偏僻村落,成為處處皆景、幸福和諧的美麗鄉村。

地瓜產業興旺了,牛馬塘村也變美了。寂寥的村莊熱鬧起來,處處是商機。在村裡就能找到好工作,越來越多的村民返鄉就業、創業。

牛馬塘村的卡通地瓜宣傳畫,很多出自村民王娟之手。2017年,王娟大學畢業後在常州市區從事平面設計工作,月薪近8000元。眼瞅著牛馬塘村發生的變化,王娟有了回鄉工作的想法。

2018年底,正好趕上村裡招聘平面設計員,王娟考慮再三,決定辭去市區的工作,回牛馬塘村。「村裡工資雖然低一點,但發展前景更好。」王娟說。

今年3月開始,她又運營起一家微店,專門銷售牛馬塘村的地瓜系列產品,包括地瓜曲奇、地瓜盾牌餅、紫薯仔、富硒地瓜粉等近30款地瓜土特產,第一個月銷售額就已過萬元。她還開始做市場調查,打算跟朋友合夥辦地瓜主題民宿。

袁曉羽告訴記者,今年以來,雖然遊客變少,但地瓜產品銷售卻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4月18日,溧陽茶葉節在牛馬塘村拉開帷幕,全程網絡直播,當天,主辦方對溧陽的土特產進行線上推介,短短十多分鐘,牛馬塘村地瓜產品的銷售額就達8000多元。

袁曉羽說,這給了她很多啟發,村裡已經有了一支100餘人的鄉村振興開發團隊,其中不乏信息技術、品牌策劃、市場銷售等方面的人才。接下來,村裡將引導村民發展直播帶貨等新型業態,讓更多人深入了解並走進牛馬塘村。

責任編輯:李東

免責聲明: 網站內所有新聞頁面未標有來源:「安青網-安徽青年報」或「安青網」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安青網聯繫。轉載稿件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相關焦點

  • 牛馬塘村的地瓜經
    2017年,江蘇省溧陽市上興鎮牛馬塘村被評為江蘇省首批省級特色田園鄉村建設試點村,兩年多來,牛馬塘村圍繞本村地瓜產業,走出了一條鄉村生態資源與特色產業開發相結合的融合發展之路。「種了一輩子地瓜,沒想到,到老了還能靠著這一個個小小的地瓜,過上這麼舒坦的日子,就像做夢一樣。」村民餘小年臉上掛滿了笑容。
  • 好生態種出好地瓜,好創意拓寬好銷路
    「種了一輩子地瓜,沒想到,到老了還能靠著這一個個小小的地瓜,過上這麼舒坦的日子,就像做夢一樣。」村民餘小年臉上掛滿了笑容。憑著極佳生態資源,種出了超出一般價格的地瓜道路坑坑窪窪的,河水臭燻燻的……回憶起第一次進村考察的場景,袁曉羽記憶猶新。2017年,通過上興鎮人民政府的招商引資,企業家袁曉羽帶著資金和團隊來到了牛馬塘村。
  • 《時光的旋律2》:雷佳再唱《在希望的田野上》
    為了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湖南衛視、湖南經視秉承主流媒體的文化責任與使命,聯袂策劃推出音樂紀錄片《時光的旋律》(第二季):為祖國歌唱。今晚(10月17日)湖南衛視19點30,湖南經視19點45將播出第16集《在希望的田野上》,敬請關注。
  • 福山:希望的田野託起甜蜜的日子
    回裡鎮遲家村的紅皮地瓜喜獲豐收,老官莊黃澄澄的小米擺進了商超櫃檯……初冬的暖陽傾灑希望的田野,映照著秋收冬藏的喜悅。脫貧攻堅穩妥推進,鄉村振興步履鏗鏘,一曲美麗宜居鄉村的時代之歌,正在煙臺市福山區廣闊的田野間激昂響起。
  • 青年歌唱家雷佳再唱經典《在希望的田野上》
    原標題:青年歌唱家雷佳再唱經典《在希望的田野上》   湖南衛視音樂紀錄片《時光的旋律》(第二季):為祖國歌唱,今晚(10月17日)湖南衛視19點30,湖南經視19點45將播出第16集《在希望的田野上》。
  • 放歌在希望的田野上
    新華社重慶10月12日電 題:放歌在希望的田野上新華社記者黎華玲、張琴、陳舒紅日西薄,金色的田野上一片寂靜。重慶市南岸區迎龍鎮北鬥村北鬥山下,耕作的人們從田間地頭走出,扛著鋤頭,拎著圓號、長號等樂器,朝著山間的小樹林走去。
  • 「在希望的田野上」是怎麼唱響的?
    新華社合肥4月16日電(記者湯陽、水金辰)「我們的家鄉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煙在新建的住房上飄蕩,小河在美麗的村莊旁流淌……」  談到農村改革,古稀之年的著名歌詞作家曉光情不自禁地哼唱起《在希望的田野上》。
  • 《在希望的田野上》姊妹篇《在收穫的田野上》出爐 謳歌小康畫卷
    四十多年前,一曲《在希望的田野上》曾用音樂記錄了從農村開始的改革開放進程,被譽為中國社會發展進步的音樂裡程碑。四十多年後,這首歌曲終於有了「姊妹篇」。由中國文藝志願者協會理事、一級作詞曲波作詞,由著名作曲家楊青山作曲、劉琦編曲,由中央音樂學院二級教授、著名歌唱家黃華麗演唱的《在收穫的田野上》近日出爐,因其接地氣兒的描繪了脫貧攻堅實現全面小康的瑰麗畫卷,受到業內專家高度讚譽。
  • 陳濤:在希望的田野上起航
    面對親人的不理解、創業的艱辛,他始終堅守初心,默默奮鬥,他堅信, 家鄉這片希望的田野大有作為。順河鎮陳濤的創業故事耐人尋味。由於自己和弟弟相繼考入大學,陳濤的家庭因學致貧,2015年被評為貧困戶。2018年,已經在外工作四年的陳濤決定利用自己大學所學的專業知識回家創業,發展養殖。那一年,他才26歲。
  • 原創歌劇《在希望的田野上》致敬施光南
    新華社杭州11月5日電(記者馮源)在撥亂反正的金秋歲月裡,《祝酒歌》唱出人民心聲;在改革開放的明媚春光中,《在希望的田野上》激發人民奮進……作曲家施光南逝世已經近30年,但是他筆下的首首歌曲至今膾炙人口。大型現實題材原創歌劇《在希望的田野上》3-4日晚在浙江音樂學院首演兩場,致敬人民音樂家施光南。
  • 歌聲飛越40年丨1981:在希望的田野上
    今天  讓我們重溫1981年那首熟悉的老歌  《在希望的田野上》  《在希望的田野上》  作詞:陳曉光  作曲:施光南  演唱:彭麗媛  我們的家鄉  在希望的田野上  炊煙在新建的住房上飄蕩  小河在美麗的村莊旁流淌  一片冬麥那個一片高粱  十裡喲荷塘十裡果香  嘿喲 嘿呀 咿爾呀  嘿  我們世世代代在這田野上生活
  • 再現施光南藝術人生 歌劇《在希望的田野上》首演
    2018-11-04 12:41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記者 劉慧「我們的家鄉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煙在新建的住房上飄蕩,小河在美麗的村莊旁流淌……」伴隨著熟悉的旋律響起,11月3日和4日晚,由浙江歌舞劇院有限公司、浙江交響樂團、金華市金東區委宣傳部聯合出品的原創歌劇《在希望的田野上》在浙江音樂學院大劇院首演。
  • 是田野上的希望之光
    1979年一首《在希望的田野上》唱響青年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對故鄉深深的眷戀2020年浙師大文化創意與傳播學院施俊天教授團隊領銜「希望之光」象徵著施光南的代表作《在希望的田野上》始終迴旋在中華大地,閃爍著音樂藝術的光芒;施復亮、施光南的名字都有希望與光明的含義,父子雙傑,交相輝映,他們始終投身於祖國建設的偉大事業;該理念同時也代表美好、光明之意,寄託了每一位設計者與村落村民對美麗鄉村的寄託和對當代鄉村發展振興的美好願景。
  • 生長在希望的田野上
    如今,中小微企業生長在希望的田野上。「中國的民營企業、中小微企業,有活力、有靈性,有一股子精神。」面向未來,努力於變局中開新局,敢於鬥爭,敢於勝利,中小企業必將在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的關鍵時刻譜寫壯麗篇章,助力中國經濟航船劈波斬浪啟新程!
  • 淄博土峪村,在希望的「田野」上
    作者/拾冷初次遇見田野時,皮膚黑黑的,留著一個「鏟青髮型」,穿著一身雲南哈尼族的傳統服飾,雙手時不時的放到褲兜裡,行走在四邊環山濃鬱綠樹下她,顯得特別「帥氣」。說話間,田野總保持著微笑,她的笑像純天然的泉水,清涼、親切,每次遇到土峪村裡上了年紀的老者,都會甜甜的喊一聲,「嬸兒」「叔兒」,即便他們並不相識。
  • 在希望的田野上闊步前行
    操場上,愛心企業捐助100餘萬建設多功能塑膠運動場正有序施工。整個校園乾淨整潔,儼然似掩映在村子裡的一顆明珠。很難想像,這所毫不遜色於城區學校的農村教學點,一年前還是陳舊落後、人心渙散、師生大量流失的「麻雀小學」。「肖坡這個『麻雀小學』的巨大變化得益於國家的精準扶貧戰略,得益於襄州區推行的集團化辦學。」襄陽市襄州區教育局局長蔡繼革說。
  • 唱起希望的田野
    作者:廣西科技師範學院中文系學生 劉晟嶽天剛朦朧亮,遠處還有幾顆調皮的小星星不願意落去,蔣老師拿起自己的行李走在田埂上,嗅著新翻泥土的氣息,不住地回頭向送自己的學生揮手告別。前面昏暗的田埂閃起白色的光,她向後望去,發現是她的學生們拿起手電筒為她照亮,最前面那個就是上她課最積極的小雅,還是課代表呢!旁邊那個是淘氣的春生,因為上課睡覺沒少被批評,蔣老師有一點驚訝,隨後眼眶微微紅了。孩子們就這樣跟在蔣老師後面,總保持著一段不長不短的距離,直到蔣老師走到田埂盡頭,走上公路。小雅回頭對同學們說:「蔣老師上課總給我們唱歌,我們也給蔣老師唱一回吧。」
  • 展覽&對話 | 王慶松:「在希望的田野上」 你是否有很多問號?
    王慶松個展:「在希望的田野上」現場,當代唐人藝術中心北京第一空間2020年7月11日,當代唐人藝術中心在北京雙空間推出藝術家王慶松的重要大展「在希望的田野上」。展覽由崔燦燦策劃,展出藝術家1999至今三十餘年創作的重要攝影、拍攝現場等作品二十餘件。
  • 《在希望的田野上》詞作者38年後《又見溫江》:成...
    《在希望的田野上》詞作者38年後《又見溫江》: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本文原標題:《《在希望的田野上
  • 從「在希望的田野上」到「鄉村振興戰略」|40年40組關鍵詞
    從「在希望的田野上」到「鄉村振興戰略」|40年40組關鍵詞 原標題:   孟冬時節,山東東明小井村,暖陽高照,村東頭牌坊上的「改革第一村」紅色大字分外醒目,村道兩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描繪農村發展新藍圖」「創建美好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