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13 13:59:07 來源:人民日報
好生態種出好地瓜,好創意拓寬好銷路牛馬塘村的地瓜經(在希望的田野上②)本報記者 王偉健《 人民日報 》( 2020年05月13日 15 版)核心閱讀髒...
好生態種出好地瓜,好創意拓寬好銷路
牛馬塘村的地瓜經(在希望的田野上②)
本報記者 王偉健
《 人民日報 》( 2020年05月13日 15 版)
核心閱讀
髒亂差的「空心村」,轉身成為美麗的「網紅村」;以往幾毛錢一斤的地瓜,如今變成幫助村民致富的「金瓜瓜」。
江蘇省溧陽市上興鎮牛馬塘村原本是個偏僻的村落,近年來圍繞著小小地瓜做文章,走出了一條鄉村生態資源與特色產業開發相結合的路子。
小小地瓜,從每斤3毛多賣到了10塊多——短短兩年多,一個僅有200多人的偏僻「空心村」,靠著一個個地瓜,變成了小橋流水、奼紫嫣紅的「網紅村」。
2017年,江蘇省溧陽市上興鎮牛馬塘村被評為江蘇省首批省級特色田園鄉村建設試點村,兩年多來,牛馬塘村圍繞本村地瓜產業,走出了一條鄉村生態資源與特色產業開發相結合的融合發展之路。
「種了一輩子地瓜,沒想到,到老了還能靠著這一個個小小的地瓜,過上這麼舒坦的日子,就像做夢一樣。」村民餘小年臉上掛滿了笑容。
憑著極佳生態資源,種出了超出一般價格的地瓜
道路坑坑窪窪的,河水臭燻燻的……回憶起第一次進村考察的場景,袁曉羽記憶猶新。2017年,通過上興鎮人民政府的招商引資,企業家袁曉羽帶著資金和團隊來到了牛馬塘村。
第一次進村,她有些迷茫。「這麼偏僻的地方,基礎又這麼差,要建設美麗鄉村,該從何入手?」但當袁曉羽看到周圍漫山遍野的綠色時,她感覺有戲:「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給了我不少靈感。」
牛馬塘村幾乎家家戶戶種地瓜。袁曉羽得知,村裡土壤富含硒元素,長出來的地瓜軟糯香甜。她當即有了個構想:何不以「地瓜」為主題,將牛馬塘村打造成「地瓜村」?
土壤好,地瓜卻賣不上價錢,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牛馬塘村村民。餘小年與地瓜打了40多年交道,家裡種了十幾畝地瓜,是村裡的種地瓜能手。他給記者算了筆帳:過去,地瓜畝產4000斤左右,一斤能賣4毛錢已算不錯,賣不掉的就曬成地瓜米,用來當飼料。「除去種苗、肥料和人工成本,根本就賺不了幾個錢。」餘小年說,這些年,村裡種地瓜的人越來越少。
「牛馬塘的地瓜是寶貝,絕對不止這個價!」在袁曉羽的設想裡,有著極佳生態資源的牛馬塘,一定能種出超出一般價格的地瓜。
「生態資源轉換,需要科技力量。」在她的牽線下,牛馬塘村與科研院所開展合作,改良品種、優化種植技術,通過流轉村民土地,建立了專門的地瓜種植基地,並請江蘇省農科院的專家前來授課。
餘小年家的十幾畝地也全部流轉到村上,他自己則通過應聘成了基地工作人員。「過去全要靠人工,如今,插苗、施肥、除草、施藥等,全程都是機械化。」他說。
說起新品種的種植竅門,餘小年講得頭頭是道:「都說地瓜好種,但這些新品種可嬌貴著呢,長出來的藤顏色都不同,紅紅的,直徑只有原來的一半,稍不留神就會折斷,多餘的根要及時清除,否則長出來的地瓜口味就不好了。」
經過村民精心培養,2019年秋天,地瓜種植基地贏來第一場大豐收,60多畝地,產出了黃色、淺紅、深紅、玫瑰紅等十幾種顏色的新品種地瓜。「藤嫩嫩的,還能當菜吃,地瓜挖出來就能吃,比梨子還甜。」餘小年說。經過包裝後,新品種地瓜一斤能賣10元,供不應求,遊客紛紛掏錢買,當天就賣出去了500多斤。
「和地瓜打了一輩子交道,這種熱鬧場面還是頭一回見。」地瓜賣上了好價錢,餘小年笑得合不攏嘴。如今,他還要參加各種各樣的農業技術培訓,技能多了,收入也高了,他每個月都能賺到3000元以上,年底基地還有6000多元的年終獎。
村莊環境整治,小地瓜做成大產業
優質地瓜種出來了,發展美麗鄉村,環境髒亂差不行。牛馬塘村又盯上了村容村貌。上興鎮邀請江蘇省城鎮與鄉村規劃設計院進行設計規劃,逐步整治,鋪設汙水管網、修建河堤駁岸、整治黑臭水體、新建垃圾崗亭、推行垃圾分類……
坑坑窪窪的泥巴路消失了,劃著紅黃藍三色線的「1號公路」穿村而過,村內道路四通八達,道路兩側種上綠植,房前屋後鋪上草皮。
村裡設施煥然一新,不僅有村民議事大廳、遊客中心、薯文化博物館,還有咖啡館、釀酒屋、藝術家工作室等,處處流露著質樸的文藝範兒,充滿了田園詩意。
「走,到咱家嘗嘗地瓜甜品!」在牛馬塘村村口,村民易景明拉著記者就往家裡走。他擺出一桌豐盛的「地瓜宴」:有地瓜餅乾、地瓜包子、地瓜蛋糕……易景明告訴記者,過去村民只是種地瓜,現在,村裡將小地瓜做成了大產業。
村民王嶽彪家的「地瓜釀」人氣很旺,遊客來了都想親口嘗嘗甘醇的地瓜酒。王嶽彪今年59歲,過去是一名電焊工。2018年,王嶽彪聽說村裡推行「一戶一品」正在物色經營者時,立馬辭了外地的行當,回到村裡籤約經營地瓜釀。
100斤地瓜通過發酵、蒸餾等工序,能產出30斤左右的地瓜酒,比單靠種植要賺錢得多。「多的時候,每天要接待上百批遊客,一年下來銷售額達到了100萬元。」王嶽彪說。
咖啡館「薯院」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村裡請來糕點師傅,開發了地瓜奶昔、紫薯谷奶等多款甜而不膩、清爽可口的地瓜飲品,一杯賣到30元。遊客還可以品嘗地瓜冰激凌、地瓜麵包、地瓜涼粉等。「薯院」第一年營業額就達150萬元。
除地瓜深加工以外,地瓜產業衍生出的文創產品也很受歡迎。牛馬塘的「地瓜村」形象越來越深入人心,行走在村裡,隨處可見各種可愛、呆萌的地瓜造型:休閒座椅、配電箱、垃圾箱……
袁曉羽告訴記者,去年,牛馬塘村開發的地瓜系列產品有數十種,接下來,村裡還將開發地瓜護膚品、地瓜保健品等,讓地瓜產業鏈更全。小小地瓜已然成為村民發家致富的「金瓜瓜」。
青壯年回鄉就業,「空心村」熱鬧起來
走進牛馬塘村寬敞的村民議事活動大廳,門口的幾張舊照片格外顯眼,破敗不堪的土坯房、歪歪斜斜的電線桿……說起牛馬塘村的過去,易景明百感交集。
以前,村裡的青壯年都選擇外出務工或做生意,勞動力外出比例達90%,人口流失極為嚴重。而現在,曾經「髒亂差」的偏僻村落,成為處處皆景、幸福和諧的美麗鄉村。
地瓜產業興旺了,牛馬塘村也變美了。寂寥的村莊熱鬧起來,處處是商機。在村裡就能找到好工作,越來越多的村民返鄉就業、創業。
牛馬塘村的卡通地瓜宣傳畫,很多出自村民王娟之手。2017年,王娟大學畢業後在常州市區從事平面設計工作,月薪近8000元。眼瞅著牛馬塘村發生的變化,王娟有了回鄉工作的想法。
2018年底,正好趕上村裡招聘平面設計員,王娟考慮再三,決定辭去市區的工作,回牛馬塘村。「村裡工資雖然低一點,但發展前景更好。」王娟說。
今年3月開始,她又運營起一家微店,專門銷售牛馬塘村的地瓜系列產品,包括地瓜曲奇、地瓜盾牌餅、紫薯仔、富硒地瓜粉等近30款地瓜土特產,第一個月銷售額就已過萬元。她還開始做市場調查,打算跟朋友合夥辦地瓜主題民宿。
袁曉羽告訴記者,今年以來,雖然遊客變少,但地瓜產品銷售卻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4月18日,溧陽茶葉節在牛馬塘村拉開帷幕,全程網絡直播,當天,主辦方對溧陽的土特產進行線上推介,短短十多分鐘,牛馬塘村地瓜產品的銷售額就達8000多元。
袁曉羽說,這給了她很多啟發,村裡已經有了一支100餘人的鄉村振興開發團隊,其中不乏信息技術、品牌策劃、市場銷售等方面的人才。接下來,村裡將引導村民發展直播帶貨等新型業態,讓更多人深入了解並走進牛馬塘村。
責任編輯:李東
免責聲明: 網站內所有新聞頁面未標有來源:「安青網-安徽青年報」或「安青網」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安青網聯繫。轉載稿件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