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記得今年八月,文化廣場迎來了幾位令人驚喜的嘉賓,中國民謠「神仙陣容」小河、萬曉利、張瑋瑋等知名音樂人齊聚主劇場,將承載著溫暖與動人情緒的歌聲唱給在場觀眾,《回到民謠》音樂會大幕雖然落下,但感動仍在不斷延續……
今年冬天,這些讓人心動的聲音將以全新的方式回歸文化廣場,由小河、萬曉利、張瑋瑋、郭龍以及安娜伊思•馬田傾情演繹、北京央華時代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全新出品的音樂戲劇《流浪之歌》河樂隊(以下簡稱《流浪之歌》)將於12月11-12日登陸上汽·上海文化廣場主劇場,以「流浪」之名,點「希望」之題,在2020年末,邀約大家跟隨流浪之歌的腳步,從戲劇,到遠方。
場次12月11日19:30
12月12日19:30
演出票價880/680/480/280/80元
演出地點上汽·上海文化廣場 主劇場
一個關於流浪、關於河樂隊的故事《流浪之歌》是一部充滿了童話風格和寓言味道的音樂戲劇,描述了一個發生在「很久很久以後」的未來奇幻故事:隨著冰川漸融,海洋將陸地分割成無數小島,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也越來越遙遠。流浪女孩「安」(安娜飾)在尋找溫暖家園的旅程中,不斷經歷「風之島」、「雨之島」、「沙之島」,也陸續與「孤獨鳥」(萬曉利飾)、「兩兄弟」(張瑋瑋、郭龍飾)、「瘋子」(小河飾)相遇,他們在彼此的歌聲中獲得鼓勵、互相照亮,最終共同抵達了夢想的彼岸。
雖然舞臺上的故事發生在很久很久以後的未來,而安娜、小河、萬曉利、張瑋瑋、郭龍共同組成的「河樂隊」在現實中的緣分則已跨越20年的時光延綿至今。
作為《流浪之歌》的女主角,安娜20年前以法國留學生的身份來到中國,在當時北京最有名的地下音樂人聚集地「河酒吧」 結識了小河、萬曉利、張瑋瑋、郭龍等民謠音樂人。
2002年 安娜在河酒吧唱歌(攝影:封傑西)
身為攝影師的安娜,在那段肆意灑脫的青春時光裡,記錄下了大量珍貴的畫面,也拍攝了現如今中國民謠史上最重要的一批音樂人們早期的演出與生活,他們成為了彼此最親密最重要的朋友。
2003年,非典來襲,北京所有演出場所被迫暫停營業,「河酒吧」亦是如此,那些曾在這裡經歷過燦爛時光的樂隊們或解散、或沉寂、或漂泊去新的地方重尋舞臺,他們從各地「流浪」來到北京,最終又無奈地「流浪」而去。
美好藥店的聲音,三裡屯某照相館(攝影:安娜伊思·馬田)
20年過去了,世事變遷,時移世異,這群老友卻未曾放棄對於音樂和表演的熱愛與希望,2018年1月,安娜與這些擁有深厚情誼的老友們重新聚在一起,組織了一場名為《安娜和她的朋友們》音樂會,「河樂隊」也由此誕生。
在安娜看來,在《流浪之歌》的劇本成型之前,「流浪」這一主題早已在她與編劇、導演閆楠及其他幾位主創之間心照不宣。「流浪」是這些音樂人生活中難以抹去的印記,也推著他們不斷前行、磨礪他們不斷成長。
15首風格迥異的音樂在劇場的全新演繹熟悉民謠的朋友們應該都聽過小河和安娜的《森林裡的一棵樹》,在《流浪之歌》中,編劇、導演閆楠從幾位主演們的以往作品中精心挑選了15首歌曲,其中就包括這一首。
除此之外,張瑋瑋、郭龍的《米店》、萬曉利的《這一切沒有想像的那麼糟》、小河的《你正夢著我的夢》等大家耳熟能詳的歌曲都將出現在劇中,整部戲15首風格迥異的音樂將與劇情發展交融共生,帶給觀眾們不同於傳統音樂會的視覺聽覺雙重震撼。
在《流浪之歌》的製作過程中,僅選歌就花費了一年的時間,而為了獲得更符合劇場的視聽效果,這些歌曲都經過了重新的調整與改編,同時,更完整的樂隊的加入使得所有的歌曲在原來的獨特風格之上,被賦予了更加豐富而細膩的情感加持。
而這群民謠音樂人重聚於此,圍繞戲劇進行全新的音樂創作,甚至作為戲劇演員登上舞臺,對所有人而言都是一次充滿激情的挑戰,更是他們的生命和音樂在沉澱後不斷煥發新聲的希望。
主演陣容安娜伊思•馬田
在《流浪之歌》中飾演流浪女孩「安」,從最初充滿了對生活的失落和迷茫,到最後在流浪中找到內心的寧靜。作為女主角,她串聯起了所有的人物和歌曲,為這部戲劇營造了一個童話般的故事走向。也正如同在現實生活中,在經歷了二十年流浪和成長後,同時涉獵攝影、音樂、電影、戲劇等眾多藝術領域的安娜,將當年在河酒吧結下情誼的老友們聚齊,共同走向了一個嶄新的、充滿期待的旅程。
小河
小河在《流浪之歌》中飾演「瘋子」,如同這個角色一般,以常人眼中近乎瘋狂的舉動,完成了《飛不高的鳥不落在跑不快的牛的背上》《迴響》《腳步聲陣陣》《傻瓜的情歌》等專輯的創作,並發起了音樂肖像、迴響行動、尋謠計劃等音樂行動。
萬曉利
「一天說不了二十句話」的萬曉利,在《流浪之歌》中飾演「風之島」上憂鬱沉默的「孤獨鳥」。他的所有曲風都有著濃鬱的人文色彩,旋律和意境都非常優美,樸素而結實。《孤獨鳥》《這一切沒有想像的那麼糟》《陀螺》《狐狸》《吱吱嘎嘎》等多首歌曲,都成為新民謠時代的代表作品。
郭龍&張瑋瑋
從小就在一起相愛相殺的張瑋瑋和郭龍,飾演「雨之島」上有趣的「兩兄弟」。音樂裡既有老派的抒情也有搖滾樂的能量,並不斷融合東歐的手風琴音樂與中亞的彈撥樂,形成了獨特的音樂語言。除了廣受喜愛和傳唱的《米店》之外,他們的《白銀飯店》《你等著我回來》都是飽受好評的民謠佳作。
雖然戲劇的準備過程中充滿了未知與不確定,但是主創們在排練時卻沒有迷茫與惆悵,閆楠在個人社交媒體裡說道:「當時疫情正緊張,河樂隊十個人背著樂器戴著口罩從全國各地聚到北京後海邊的一條胡同裡,啥也不想就開始排練,當時我們甚至不知道什麼時候會演出、能不能演出,每個人專注、投入、時不時較勁,像擠在一艘沒有目的地的船上傻高興。」
正是這樣,這部作品裡傳達著他們對世界的態度,對音樂的熱愛,對情感的珍視,對夢想的尋找,對人生的希望……而連接這些的,是他們流浪人間多少歲月、歷經人世多少風雨,都依然沒變的深厚情誼。
*本文部分文字引用自《新京報》、《北京晚報》。
媒體評論《流浪之歌》這場現實中的「童話」,便是能與結識20年的老友們再續前緣,把他們的音樂帶到戲劇舞臺。
——《新京報》
一群因為音樂而相識於「很久很久以前」的老友,因為戲劇而重聚在一個「很久很久以後」的故事裡。
——《北京晚報》
安娜、小河、萬曉利、張瑋瑋、郭龍用他們二十年流浪與滌蕩的靈魂,擁抱你或許仍在迷茫卻充滿希望的心。
——光束戲劇
這不僅是「流浪之歌」,也是送給這個需要愛和希望的世界的「時代之歌」。
——觀眾評論
希望這部承載著希望與溫暖的音樂戲劇(轉載自上海文化廣場公眾號)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