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若干人生信條中最重要的一條。每次以「出差」的名義到外地,尤其是沒吃過的外地,便感覺沾了公家好大一便宜。省了住宿費和路費,幾天邊吃邊工作,魚和熊掌終於可以兼得。
去任何外地,我都吃的分秒必爭。手不是在查點評,就是在寫點評,胃不是在吃東西,就是在消化東西。腿不是在飯桌下,就是在去飯桌的路上。
這個年頭,交通方便。要想吃的全面,一定要統籌計算。吃講求效率,吃貨效率定義為:單位時間內吃到美食總量。美食講求個緣分,前生五百次回眸才能換來今生一次唾手可得,一旦失之交臂,就成了李延年向漢武帝推薦自家妹子進宮的詩:
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
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吃)再難得
漢朝-李延年如果是休假去一個陌生的城市,強烈建議暴走,既要從南吃到北,也要從東吃到西,提前拉一個必吃的清單,按照時間和方位,排序統籌,有條不紊吃之。最完美的狀態就是,吃下家之前,上家消化殆盡,然後便可以「永遠在路上」。
比如去蘇州,第一天便開足馬力,走了25.6公裡,吃了就九家飯館,夜晚11點時還在觀前街吃「十全十美」的拼盤湯包和小圓子,然後撐的坐在馬路牙子上消食。
10個景點和100種美食——胖子哥的蘇州旅遊攻略
如果是公差,暴走不可能,上下午有工作,早中晚飯又必須集體行動,要想吃的穩準狠,除了交通工具上動用騎車+打車外,有這麼四個訣竅可以分享:
一是要起早貪黑插空。在「集體早點」之前要打卡特色早點,「集體晚餐」後打卡正餐夜宵,「集體中午餐」前後打卡特色小吃;二是要充分利用外賣。外賣日新月異,早已不是盒飯的天下,當地的蒼蠅館和知名店,外賣也有覆蓋,雖損一點鑊氣,但查漏補缺極好;三是要胸有成竹,知道從哪兒下手。開啟吃貨雷達,微信微博大眾點評,快速的瀏覽飛速的計算,去哪兒吃怎麼吃,要有個smart流程圖。四是要靈活的組團。早點小吃吃獨食,夜宵正餐找夥伴,多一個人同行,就多吃兩個菜,少花一分錢,多交一個友,何樂而不為!我的24小時的福州之旅就是這麼度過的,兩個晚上一個白天,一天的課,三頓飯都是集體行動,可賊不走空見縫插針,25種當地吃食還是一種不落的落在胃裡,累是累了點,可趁著吃的動,趕緊吃,請看下文
飛機上的晚餐,七八點鐘坐上大巴,一路上,眼觀六路飯館,大眾點評上,按照福建菜、小吃快餐的分類逐個瀏覽,微信裡,福州的哥們、福州的公眾號消息不斷,最終確定了夜宵以生蠔為主打,以「看見啥吃啥」為補充。
福建吃海鮮像陝西吃主食一樣隨便並且唾手可得,海鮮滷味攤比衡水的燻肉鋪子還要普遍,小螃蟹四個一組三十,小盒的大蝦海螺雞爪,看著就是酒中物。
生蠔這種東西,北京也普遍——普遍的貴。福建的大眾上,生蠔比比皆是,有不少店家開在學校附近,位置挺小卻主打生蠔,這是本土好吃的標誌。果不其然,一個二層小店的生蠔屋,蒜蓉珍珠蠔,清蒸大蠔都極為好吃,簡直了。
早上沒起來。真是所謂的早起三光,晚起三慌。本來打算吃的特色早點:鍋邊糊,福鼎肉丸,花生湯,小籠包子,尚乾拌麵,沙縣罐湯一樣沒吃。亡羊補牢,猶未晚矣。只能趕一趕進度
上午我們參觀在三坊七巷參觀林則徐故居,趁著眾人集結的功夫,我飛奔到對面魚丸老店,一目十行,打包了福建肉丸,馬蹄凍和鯊魚丸啥魚丸都有的魚丸湯。回到自助餐廳,吃魚丸湯,感受本地自助餐,挺有特色,小螃蟹敞開供應,隨著這個螃蟹被我福州哥們稱作:兩塊錢一個,買來可以給孩子當玩具。
午餐後,包季的滴滴小綠大派用場。先是師範大學附近吃了一屜包子+花生湯,回來在農貿市場對面吃正宗鍋邊糊--堂食,店主做現場做鍋邊時,點了旁邊小店的尚乾拌麵和扁食,讓老闆送到鍋邊店(尚幹是個地名),回來路上,看到準備轉讓的小店,門口貼著轉讓和芋餃的牌子,又打包芋餃回去,趕緊吃了兩個,然後打著嗝開會。
晚上最充裕,吃了幾口自助餐,直奔福州的南鑼——三坊七巷。找了個福州菜館,距離近的評價高的,三個人五個菜,掃盲掃的很成功。閩菜是八大菜系,從小吃到大菜應有盡有。廉價版的佛跳牆、包心荔枝肉、涼拌鯊魚唇,糟香炸海鰻和甜品芋泥。
賊不走空,逛三坊七巷,老字號小攤同什麼利前有人排隊,咱們排!要上一個魚丸肉燕燕絲三拼湯,淺嘗輒止,淺嘗輒止;回到賓館,晚上十點了,旁邊的小店還開著,進去看看菜單,有一個魚餃還沒有吃過,趕緊點,打包帶走,路上邊走邊吃,好消化,好消化。
同行的三五個小夥伴,建了一個群,同吃同喝同勞動,吃完了最後的魚餃之後,我給他們發了一個微信,梳理了二十四小時裡吃的25種吃食,本以為到此為止,可是誰知道,我第二天又外了個賣,把他們甩在身後的地平線。
第二天早上,即將離開。清點庫存,福鼎肉片和撈化算是遺珠(福鼎肉片後天已補,後話)。七點起床,外賣點撈化(其實就是把化州米粉煮熟撈起的簡稱),湯內配了小腸和骨髓,又點了沒有見過的滷水福袋。
外賣小哥把外賣放在賓館門口,照合影常用的三層鐵架子上面,出門取餐時,小哥已走,外賣在朝陽的金色裡熠熠生輝。
有飯吃,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