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容易導致犯罪行為發生的10種「精神病質」人格

2021-01-11 牧夢閣

從犯罪心理學理論來講,患有某些心理障礙的人更容易犯罪。德國精神病學專家施耐德曾經分析了各種「精神病質」與犯罪行為的聯繫。他發現易於導致犯罪的「精神病質」類型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激奮型】

具有這種病質特徵的人很容易興奮或者被激怒,在遇到事情時往往不能冷靜地去對待,而是由著自己的性子行事。他們只顧自己一時的痛快,不會顧忌別人的感受,很容易與別人發生糾紛。由於自身缺乏自制力,一旦受人唆使就很容易被利用,發生強、搶、盜之類的犯罪行為。

二、【爆發型】

這類特質的人情緒十分容易被激起,且一發而不可收拾。當沒有外界刺激時,他們可能表現得十分平靜,與正常人沒有什麼區別。但是一旦他們稍受刺激便會暴怒。為了平息自己高漲的情緒,他們就極易選擇暴力手段攻擊他人。

三、【自我顯示型】

這種人具有強烈的虛榮心和表現欲,為了吸引別人的眼球,什麼事情都可以做的出來。因為這種病質引起的犯罪十分常見,有很多人就是為了得到別人的關注才做出過激行為的。此外,有這種特質的人常常會表現得溫文爾雅,並利用這一假象進行詐騙行為!

四、【偏執型】

這種人最明顯的特徵就是頑固,他們會對某一種觀點和看法堅信不疑,即使所有人都告訴他這是錯的,也難以使其放棄。而一旦他們所堅守的信念是違背法律和道德的,就很有可能會出現犯罪行為。

五、【憂鬱型】

這種人整日情緒低落、消極、無論遇到什麼事情都會和不好的結果聯繫在一起。他們將自己封閉起來,不願意與外界交流,容易產生悲觀厭世的念頭。在他們眼裡沒有什麼美好的事物,做出的事情常常顯得冷酷無情。

六、【情緒易變型】

與上一種憂鬱型不同,易變型的人反覆無常,難以捉摸。他們可能在上一秒鐘還能正常地與人交流,但瞬間就像變了一個人一樣反應強烈,讓人無法理解。這種喜怒無常的性格很容易在與別人交往時出現矛盾,進而引起犯罪。

七、【情感缺乏型】

這種人冷酷無情,缺乏同情心與羞恥感。他們大多數是反社會性的人,具有攻擊性。而且由於他們沒有同情心,根本無法理解別人的感受,在犯罪時的手段往往慘不忍睹。

八、【意志薄弱型】

這種人自身的品質沒有其他一些特質的人惡劣,但是由於缺乏對於外界誘惑的抵抗力,很容易受別人的引誘發生犯罪行為。尤其是對青少年來說,他們本來就缺乏堅定的意志,如果再有一定程度上的人格缺陷,就更容易受人唆使,被人控制。

九、【軟弱型】

這種人往往沒有自己的主見,甚至連最起碼的人格尊嚴都沒有。看上去他們沒有膽量去做違法違紀的事情,但也正是因為這種軟弱才容易被人控制。也許有時候他們自己並不想去做違法的事情,但是迫於別人的威脅也會屈從。

十、【自卑型】

與自我顯示型的人不同,這類人不僅不會極力表現自己,而且極度自卑。他們會一味地否定自己的能力,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是小心翼翼的,生怕出差錯。

和軟弱型的人一樣,自卑的人大多時候雖然自己沒有膽量去犯罪,但很容易受人影響。由於他們會認為自己在一些方面不如別人,為了引起關注會考慮採取極端的手段達到目的。

雖然具有以上特質的人比正常人更容易發生犯罪行為,但也並不是具有某種或幾種特質的人就一定會犯罪,只是更具有犯罪的傾向和可能性。關於以上這些理論和研究,生活在社會中的我們,還是有必要多多加深認知,有益無害,對於孩子的教育與性格分析同樣有一定的幫助。

相關焦點

  • 在美國,精神病醫生和犯罪心理學家在法庭審判階段可被要求同時作為...
    以精神病理學原理為基礎判定嫌疑人犯罪時精神狀態和法律能力,雖然為法庭作出刑事裁決提供相對公正客觀的司法鑑定依據,刑事執行從威懾角度也能履行部分預防功能,但在判定嫌疑人為非精神病人的情形下,司法精神病鑑定不能給出其異常犯罪的理由,社會的困惑未得到消除,類似案件還會不斷發生。因為異常犯罪,可能是因嫌疑人精神異常引起,而更多的是由其心理異常導致。
  • 變態人格的類型與犯罪
    變態人格,又稱為病態人格、人格障礙、精神病質等,它主要指的是由於教養、環境、生活經歷等因素,造成的性格上、嗜好上的怪癖。偏執型人格障礙的敏感多疑並沒有固定的指向性或不可動搖性,常常會引起人際關係和工作上的緊張狀態,為此,他們本人也會感到煩惱,少數個體可發展為偏執型精神病或者妄想型精神分裂症。偏執型變態人格者,基本上很少會出現違法行為或其他具有嚴重危害的犯罪行為。
  • 不受歡迎的人格類型-行為心理學
    而人格特質與人格障礙有一個很重要的差別。這一差別非常重要,我們會在第二章的引文部分深入討論。二回顧歷史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大家對人格的觀點。在古希臘和古羅馬時期,人們用「四體液(the four humors)說」來解釋不同的氣質類型(吳和吉丁澤,2008年)。根據這一學說,粘液質的人感情淡漠,膽汁質的人急躁易怒,多血質的人外向樂觀,抑鬱質(黑膽汁質)的人個性悲觀。
  • 空虛感與「精神病」行為
    題記:空虛感是一種內在主觀體驗,這種主觀體驗主要為一種內在缺損或空蕩的感受,並伴隨無力感和無助感,它通常會導致人的負面行為,如迴避、成癮,甚至自殘、自殺等。從神經科學與心理學角度講,人們感到空虛的時候,大腦就如停止信息加工一樣。此時大腦與人睡眠狀態時一樣,人的腦電生理指標顯著降低,這種觀點將空虛感和睡眠狀態等同。總之,一旦出現空虛感,則更多體現為內在感受缺損或空蕩,伴隨無力和無助感,可能會導致人的負面行為,如迴避、成癮,甚至自殘自殺等。
  • 《人格心理學》|人格是如何影響我們的行為的?
    我們又該如何理解不同人格特質的人?《人格心理學》這本書以心理學權威研究為基礎,系統探討了人類存在的差異標誌,以及不同的人以不同方式進行某種行為活動的原因,幫助我們從科學的角度認清人格對我們產生的影響。這些五花八門的測試原理基本是一樣的,就是採取維度分類和指標量化的方法,把人們身上能觀察到的性格特徵歸納為幾種大的類型,這就叫做人格特質,然後通過一系列精心設計的測試問題,測量你具有哪幾種人格特質,每一種的得分是多少。在現代心理學中,人格的定義是:穩定地體現於個人活動中的心理傾向和行為方式,是一個人有別於其他人的心理和行為特徵,也就是個性心理特徵。
  • 川師大命案嫌犯的「精神病」是種什麼病
    作者:唐映紅(騰訊·大家專欄作者,高校心理學教師,自由撰稿人) 4月15日曝出的川師大斷頭命案,本來不打算置評。這件令人感到不寒而慄的恐怖殘殺案件,雖然案情細節超出人們的經驗和想像,但人群中這種特異性的小概率事件總是難免會發生。將它過度詮釋,或者試圖從中提取出普遍的「問題」,可能都是不恰當的。
  • 精神病犯罪不擔責?《刑法》規定:這3種情況下,判刑沒商量!
    精神疾病,大家都不陌生,從一些新聞、一些電影電視中都能略知一二,從醫學上來看,精神疾病是指在各種生物學、心理學以及社會環境因素影響下,大腦功能失調,導致認知、情感、意志和行為等精神活動出現不同程度障礙的疾病。
  • 心理學,十種極端人格缺陷精神病
    受妄的支配可有拘食、控告、逃跑、傷人、自傷等行為。多見於精神分裂症和偏執性精神病。 3.特殊意義妄想(delusionofspecialsigificance)患者認為周圍人的言行、日常的舉動,不僅與他有關,而且有一種特殊的含義。
  • 專家:強迫型人格是精神病嗎?精神病的三大特點
    專家:強迫型人格是精神病嗎?精神病的三大特點一般人心目中的「精神病」,實際上是醫學上所指的伴有精神病性表現的嚴重精神病,比如精神分裂症。精神病有三大特點。而強迫型人格者一般能認識到自己的觀念或行為是起源於內心的,不是被別人或外界影響強加的。強迫特徵反覆出現是沒有意義的,他們感到不快,甚至感到痛苦,因此內心試圖抵抗,但不能奏效。強迫型人格者沒有精神病的表現。雖然嚴重的強迫型人格者有時也會有一些幻覺、妄想等病態體驗,但經告知病情會很快好轉,隨著程度的減輕,強迫型人格者會認識到自己有病,並積極配合治療。
  • 人格心理學 人格以及人格心理學的研究領域
    正是這種穩定性將人與人從思維,情感和行為模式上區別開來。人格並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年齡的增長,環境的變化,遭遇重大壓力事件等情況,個體的人格可能會發生某些改變。意志特徵與行為方式的選擇性不同人格的個體會表現出不同的意志和行為,有些人果敢堅強,有些人隨和合群。
  • 心理學:「自我防禦機制影響人格的發展」人的10種防禦機制
    其次,導致焦慮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導致焦慮的根本原因還是那些不被接受的無意識設法想衝破意識的阻攔,以意識方式表達出來,而這就會導致這種焦慮感。是不是很難理解啊,畢竟弗洛伊德弗大爺的智慧不是那麼容易理解的。
  • 人格心理學之人格特質理論
    雖然希波克拉底的生物學知識或許並不準確,但是他是身心聯繫這一觀念最初的提倡者,也是第一個將人格進行分類的學者。2. 現代心理學的人格分類現代心理學擁有多個人格分類體系。2.1 人格與氣質現代心理學雖然已經摒棄了體液說,但依然保留了其最基本的概念:生理現象的確會影響人的基本人格。人腦中確實存在著調控人格基本方面的結構。
  • 【測測你的人格特質!】5個著名心理學測驗量表(修改版)
    作為一名既有活力又兼具內涵的大學生,你應該嘗試有科學依據的心理學人格量表的測試啦!這些測試都是心理學家經過大量研究調查而製作出的科學量表,可信度很高哦!分數高可能是焦慮、擔心、常常鬱鬱不樂、憂心忡忡,有強烈的情緒反應,以至於出現不夠理智的行為。 並非暗指精神病,它在所有人身上都存在,只是程度不同。但如果某人表現出明顯程度,則容易發展成行為異常。
  • 人格障礙的10種主要類型
    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一)反社會型人格障礙 又稱「無情型」、「悖德狂」,其主要特徵是:信仰、言行等常與社會規範不相適應,固執己見,並具有反覆發生的持久危害行為;無責任感、極端自私、冷酷無情、 刻薄殘忍;有異常的攻擊性,常責備他人;耐受力差,容易衝動;屢犯錯誤,屢教不改。
  • 章瑩穎遇害案,嫌犯作案手段殘忍,如何遠離「病態人格犯罪」?
    悲劇已經發生,生命已逝,對於我們來說,恐怕能夠做到的就是遠離「病態人格犯罪」。心理學和精神病學有一個概念,稱之為「病態人格」,有一種又叫做「無情型人格障礙」,這是人格障礙的一種。殘忍殺害章瑩穎的嫌犯克裡斯滕森就具有典型的「病態人格」,且具有較高的智商。
  • 犯罪心理學:給犯罪心理畫像
    李玫瑾:刑偵更注重的是一個個具體的現場和物證,我注重的是行為風格,注重行為顯現出的心理背景。所以犯罪心理學可以幫助警方描述嫌疑人屬於哪類人,從而縮小排查的範圍。  幾年前山東發生過一個系列案件,臘月二十九,一個收破爛的老頭,在路上被人襲擊,被人推到馬路旁邊的旱溝裡,用鐵棍打死。
  • 變態心理學:精神分裂與人格分裂?別再混為一談!
    其間互不協調,則患者對正常事物產生歪曲的理解和認識,行為荒誕怪異,脫離現實,繼而出現精神分裂症狀。精神分裂症 是指在生物學、心理學和社會環境因素的影響下,人的精神活動發生分裂的精神病症。重要的診斷症狀:五官的幻覺、妄想、思想插入或抽離、造成語無倫次的思考失序、負性症狀(無情緒、語言的自發能力消失、呆滯或不適的表情導致社交功能的下降)。02.人格分裂人格分裂在學名上稱為「解離症(Dissociative Disoders)」。
  • 反社會人格犯罪:張君心理剖析
    中國 北京 100038)《河南公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2年2月第1期(總第62期) [摘  要]本文通過對張君犯罪心理的剖析指出,要特別注意一種由反社會的人格障礙導致的犯罪現象。筆者並不反對「許多犯罪人是受社會不良影響走上犯罪道路」的結論,但是,張君犯罪的原因 絕非如此簡單。確切地說,「張君」案件是由反社會的人格障礙導致的犯罪現象。具體而言,這種人不管在什麼環境下,都只顧自己、不顧他人,行為完全由衝動的欲望驅使,為達到個人目的不擇手段、不顧後果,無情無義且妄自尊大。
  • 「知識科普」心理學之人格 | Personality
    通過上述介紹,我們知道人格分為兩部分,一是內在人格,這部分人格往往是和諧、穩定而健康的,如果它出現了分裂,那麼就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人格分裂,就有如「在一個身體裡住著好幾個靈魂」,是需要向專業的精神病醫師求助的。二是人格外殼,是我們按照社會文化要求所表現出來的行為。
  • 人格心理學
    人格心理學為心理學的分支之一,可簡單定義為研究一個人所特有的行為模式的心理學。「Personality」一般都會被譯作「性格」,心理學學界則把它譯為「人格」。人格的定義是個體穩定而獨特的特徵集合,能夠改變個體在不同情境中的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