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日漸臨近,猜猜今年的作文題會跟啥相關?我覺得會跟疫情中的古詩詞有聯繫。
此次疫情中日本人給我上了很好的一課,他們在捐贈的物資上寫了一句話「豈曰無衣?與子同袍」,這簡簡單單的八個字,一度被推上熱搜。兩國人民千百年來的兄弟情誼,盡在不言中。懂點文化的人,就會知道這句話出自《詩經·無衣》中,一部《詩經》將兩個民族血肉相連,可見詩經的文化魅力深遠,雖是已隔千年,但風華依舊。
很快就要高考,今年的高考作文,估計與疫情脫不了關係。這些國家相互援助時的詩詞唱和,說不定會出現在高考題中。父母想要幫助孩子快速讀懂《詩經》裡的精華,刻不容緩。但距離高考時間已經越來越少,想要快速梳理出《詩經》裡的考點,一本幫你解讀《詩經》的好書必不可少。
來自網絡
今天介紹由冰心散文獎獲得者王福利專門為學生群體寫的《詩經是一本故事書》,全書以《詩經》為載體,以通俗的語言,生動的故事情節,展現西周至春秋的生活細節。從飲食、工作、學習等方面,對《詩經》背後的真實故事、周朝禮儀進行小說式呈現,使孩子們通過一個個引人入勝的鮮活場景,達到讀懂《詩經》、了解歷史、悟透周禮的三重閱讀效果。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將。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鳴,食野之蒿。我有嘉賓,德音孔昭。視民不恌,君子是則是效。我有旨酒,嘉賓式燕以敖。
呦呦鹿鳴,食野之芩。我有嘉賓,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樂且湛。我有旨酒,以燕樂嘉賓之心。
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的名字以及青蒿素的命名就來源於此篇詩歌。其實這篇《鹿鳴》講的是周天子請客的情形,他請的可不是普通人,而是諸侯大臣和賢人。不僅要請他們吃飯還得送上貴重的禮物,送禮物的目的,是要表達天子的求賢之心,天子用這些禮物,換得賢者的治國良言。
不同身份的人,有不同規格的宴席標準,最起碼是「食禮」,到了春秋時期,甚至會拔高宴會標準,比如在請大夫級別的人吃飯時,用上了公卿級別,甚至是國君級別的禮節。齊桓公派管仲到周襄王那裡去的時候,周襄王明知管仲的級別是下卿,卻用了上卿規格的國宴,就是為了討好對方,以幫助自己穩定天下。
難怪我中華被稱為禮儀之邦,從這小小的飲食細節就可以看出來。
來自網絡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興於師,修我戈矛。與之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興於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興於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這首詩,一時間風靡網絡,簡簡單單幾個字,就將我們和日本一衣帶水的情誼,表達得淋漓盡致。這首《無衣》其實出自《詩經》的秦風篇,講的是秦國士兵之間濃濃的戰友情緣。
戰友情是什麼樣的?好到兩個人可以穿一件衣服、蓋一張被子。當時的軍隊實行「五人為伍」的編制,就是鄉裡五家挨著住的鄰居,一家出一個人當兵,到了軍隊就組成一「伍」。這五個人,從小一起長大,親如兄弟,到了部隊更是滔天戰火裡生死與共。他們之間,連性命都不分你我,更何況是一件「袍、澤、裳」呢?
當國家面臨危難的時候,這樣一群有著深深家國情懷的人聚在一起,一腔熱血一身豪情,將會共同譜寫一曲鏗鏘激昂的鐵血榮歌。
來自網絡
《詩經》中是一部泱泱中華的浪漫歷史記錄,它不僅是經典,是中國文學史上首部詩歌總集,更是流傳千年的唯美古詩詞,集學術價值、藝術價值於一體,是人們走進國學必經的一道門檻。
現在的語文課本裡,國學部分的比重大大加強,復興傳統文化已經上升到國家層面。前不久鍾南山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也曾寄語學子們:「一定要學會基本功,只有具備了最基本的知識後你才能往上走。而在基本功裡學會語文是最重要的,學好了語文才能對事情進行分析、總結和綜合。」語文的學習,在於深入地了解文化,想幫助孩子們學好語文,就從最古老和浪漫的《詩經》講起吧,這本《詩經是一本故事書》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