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傅在製作九江煎堆。 ■師傅教小朋友做西樵大餅。
■貼金木梳成品。
■南海藤編作品。珠江時報記者/戚偉雄攝
掃碼可看教學視頻
「五一」假期,除了外出放飛自我,相信還有不少市民會選擇宅在家裡,這時候,大家不妨體驗一番「勞動」的樂趣。近日,南海博物館在線上開闢了「周末探索工坊」勞動最美麗主題活動,第一期推出了竹編非遺技藝體驗,專業老師教大家用竹篾製作香囊包。
其實,除了竹編,南海還有很多非遺項目值得大家動手一試。本期,我們為大家介紹九江煎堆、吳氏金箔、南海藤編、西樵大餅等的簡單製作方法,讓大家在DIY中感受南海非遺的魅力。
九 江 煎 堆
煎堆是廣東的傳統年俗食品,一般都是帶芝麻的大圓球狀。不過,九江的煎堆卻是扁圓狀,裡面還有餡,像一塊油炸過的芝麻小燒餅。色澤金黃,皮有蜂窩,入口甘香松酥,這就是好煎堆的標準。
相傳九江煎堆形狀的改變與九江人鄒便南有關。光緒年間,鄒便南每年都會幫人製作煎堆。一天,他做煎堆時不小心把餡料掉地上,擔心師傅責罵,於是用腳將餡料一踩並踢進了桌底。但後來還是被師傅發現,鄒便南便撿回踩扁了的煎堆餡,並急忙裹上麵皮。結果炸出來後,有一個煎堆是扁的,師傅試吃後發現扁煎堆不但容易入口更是相當酥化,非常好吃。此後,當扁煎堆出現在圩場店鋪後,前來購買的人比買圓煎堆的人還多。在九江煎堆製作技藝省級非遺傳承人胡伯倫看來,看似簡單的形狀改變,實際上蘊藏了九江人對美味的極致追求。
九江煎堆製作方法
●材料:
糯米粉(生熟漿比例7:3)、芝麻、花生油、清水
餡料:爆米花、冰片糖(黃糖)、白砂糖、花生仁等
●方法:
1.麵皮製法:將糯米粉加入適量的清水,搓揉成麵團,再將麵團加入到冰片糖水中煮熟,取出冷卻,將其揉搓成長條,揪成鴿子蛋大小的麵團,再擀成碗碟大小的薄皮,即成麵皮。
2、餡料製法:將優質糯米在鐵鍋內高溫爆成爆米花,清除雜質和未爆開的米粒,然後按比例加入花生仁,注入以冰片糖煮成的糖漿,攪勻即成餡料,再迅速揸成圓形,放入扁圓形木印或圓淺碟裡壓成圓球形餡料球。
3、包餡料:在煎堆餡坯上層包上一層麵皮,敲出餡料,用另一塊麵皮包住餡料下方。麵皮上可以撒點水,然後拍上芝麻。
4、炸法:將煎堆放入170攝氏度左右的花生油鍋中炸,先炸有芝麻的一面,至淡黃色時,翻轉炸另一面,約炸20分鐘,炸至金黃色即成。炸的時候可以用鍋鏟一邊炸一邊拍打煎堆,這樣煎堆就變成扁扁的了。
西 樵
大 餅
西樵山的大餅已有300年歷史,遠近馳名,其特點是鬆軟、香甜、入口鬆化。因為是用西樵山清泉才能製成此餅,其他地方仿製不及此味,所以被稱為西樵大餅。相傳「西樵大餅」名稱是由明朝史部尚書方獻夫所取。
西樵大餅外形圓大,大者有兩斤,小餅一兩左右。因餅形如滿月,有花好月圓的好意頭,因此西樵人嫁娶喜慶、探親和過年過節,都以此作禮品送人。
西樵大餅製作過程
●材料:
白麵粉、水
輔料:白糖、豬油、雞蛋、鹼
●過程:
1、將300克麵粉放在案板上開窩,加入熟豬油、酵面,160克清水和勻後揉勻。
2、餳發30分鐘至麵團發酵酥鬆隆起呈包狀後,將溶解的白糖加入麵團揉勻,再餳發2小時,麵團產生微酸味便好。
3、將剩餘的250克麵粉開窩,加雞蛋液、鹼和20克清水,攪拌揉勻成麵團後,再同發好微酸麵團搓揉成團。
4、將麵團分成6個大劑子,逐個搓圓壓扁,入烤爐烤熟即可。
吳 氏 金 箔
金箔在清末民初的佛山曾廣泛運用於佛像、木雕、牌匾的貼金裝飾中,當時佛山金箔、銀箔、銅箔、錫箔四箔鍛造業十分興旺。發展至今,佛山只剩羅村聯和金箔廠,由金箔鍛造技藝省級非遺傳承人吳深龍與市級非遺傳承人吳煒全共同生產經營。
吳深龍師承其父——民國金箔行「昌盛號」老藝人吳寶光,如今羅村聯和總排村的一條小巷中,當年的金箔鍛造廠已裝飾一新,變為非遺傳習所。吳煒全將關注重點放在了文創產品的開發上,利用貼金技術連續開發了梳子、掛牌、書籤、碳盤、工藝品等系列貼金產品。2018年,「佛山吳氏金箔」淘寶店開業。
貼金木梳製作過程
●材料:
木梳、生漆、金箔、小刷子、保護油●步驟:
1、按照梳子所貼位置大小,先將金箔進行切割,打開玉扣紙(收金箔的特殊紙張)後,用竹刀將金箔輕輕挑到皮盤(一種特製的皮製託板,用來放金箔)上進行切割,切成規定形狀,剩餘的可再放回玉扣紙中。
2、在梳子上抹上一層生漆,用竹挑將切好的金箔挑起一張放在梳子貼金部位,可用嘴輕吹上去,再用軟毛小刷子沿著貼金箔的地方輕輕地掃,讓金箔緊緊地貼合在梳子表面,未貼到的地方可以重複補貼。
3、貼完後可以再刷上一層保護油,可讓金箔長期不掉。掉下來金碎可以搜集好循環再用。
注意:一次要準備多點金箔,金箔厚度只有0.11毫米左右,薄如蟬翼,所以手不能觸碰,多汗時也不要貼,挑金箔時要屏住呼吸,要在不通風的環境中操作。
小貼士:網上有金箔賣,4.3釐米寬的金箔1.8元/張左右,也可關注「佛山吳氏金箔」淘寶店,上面可買全套的貼金木梳材料。
南 海 藤 編
唐宋時期,南海就有人用本地野山藤編織藤蓆。鴉片戰爭後,印尼「洋藤」在珠三角普及。晚清時期,白沙、陳溪、湧口三鄉編織的枕席遠近聞名。
解放後,南海藤廠、東風藤廠的建立帶動了南海藤業的發展,藤製品品種繁多,出現了8000多個花色品種,主要有藤皮、藤芯、藤蓆、藤笪、藤織件、藤家具六大類,成為當地外貿創匯的經濟支柱。
南海藤編省級非遺傳承人梁燦堯,5歲時便跟隨母親在家學習編織藤蓆,他創立了「藤王府」藤家具品牌,負責公司藤木家具的設計,並參與到藤編工藝品的推廣和藤編非遺傳承中。
藤編杯墊製作過程
●材料:
水、剪刀、藤條●步驟:
1、先把藤條泡水軟化,過一下水即可,注意開杆的藤骨不用泡水。
2、將12根26釐米長的藤條(藤骨)分成兩組,6根一組,十字交叉,居中對齊。
3、取一根泡過水的藤條,夾住一邊6條藤骨,上下交叉編織固定藤骨,一圈後開始分杆,以2條藤骨為一組,也是上下交叉編織,下面的藤條要拉緊些。
4、分杆後開始編織,一條在上、一條在下重複編織,如果藤條不夠長時需接口,可以將長藤條繼續編織一圈後壓住短條,放在一根杆上,再找一根藤體接著繼續編,杯墊如果想做大一點,可以重複多編幾圈。
5、收線時,藤條上下交叉固定在兩根藤骨上編織,固定杯墊不讓其鬆散。
6、收口時,6組藤骨沿順時針方向一上一下穿插固定,第一條藤骨不要收太緊,方便對最後一條藤骨的收口,收完口後剪掉多餘的藤條即可。
文/珠江時報記者王方亞圖片由受訪者提供(署名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