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同階段都有不同的使命,在學生階段,學習掌握知識,為他們以後的人生獲得成就的能力,就是他們這個階段最重要的使命。為了這個使命,他們必須要學會忍耐、學會放棄、學會付出,這不僅僅是學習的需要,也是人生的一種修煉
最近小編收到一位媽媽的來信,她有在信中談到了「心情式育兒」的話題,我們今天就來看看這封來信,順便來看看「心情式育兒」是有多傷害我們和我們的孩子:
「今天孩子本來玩得好好的,然後孩子他爸硬要過去逗孩子,結果孩子被逗生氣了,就衝爸爸大聲吼了兩句。但他爸也生氣了,說我是你老子你不能大聲和我說話。
於是,我也跟他大聲吵了幾句。冷靜下來後,想跟他好好溝通一下,他爸卻還是一副死鴨子嘴硬的樣子,完全不承認自己的問題。我覺得如果當時不阻止他爸的話,他爸肯定會動手去打。
說真的,孩子才六歲半,他爸的那種對待孩子的方式我無法認同。高興了就逗孩子玩,不高興就罵孩子,完全當孩子就是一個玩具。
在以前小編也收到過很多這樣的私信,在教育層面上,這種事情,被稱為「心情式育兒」。
也就是說父母隨自己心情對待孩子,高興了怎麼都可以,但一言不合就又打又罵。總是認為「孩子是我的,我愛怎麼樣就怎麼樣。」
這樣的想法,其實就是把孩子「寵物化」「玩具化」了。看上去,我們好像給到孩子最好、最貴的照顧,看上去滿滿都是愛。但一遇到不順心,就會認為「我花了這麼多錢和精力在你身上,你怎麼可以這麼不聽話!」
這其實就是父母佔有欲的一種體現,所謂滿足孩子的需求,其實只不過是為了感動我們自己,只是為了慶祝自己的好心情。
記得有一次小編看到,幾個媽媽聚到一起,每個媽媽都帶上自己的孩子。
其中一個媽媽放下懷裡抱抱親親的孩子,就偷閒坐在沙發上玩起手機,她的小孩就在她後面蹦來蹦去,還蹦到媽媽身上去了,媽媽幾次警告,孩子都沒有停止。
後來可能是她遊戲沒玩得高興,就怒氣衝衝地罵了孩子,但孩子可沒有意識到媽媽在發火,就繼續蹦到媽媽身上。
最後一次媽媽的手機被蹭到地上去了,就開始對著孩子發火,對著孩子的屁股狠狠地打下去。要知道還在半個小時前,她還抱著孩子又是哄又是親的。
當這位媽媽火氣消去之後,就又開始對被打哭的孩子安撫了,又是親又是哄,問孩子願不願做自己的乖寶寶,給你買那個玩具。
這大概算是媽媽的一種補償吧,但這是愛嗎?
小編覺得,如果我們愛孩子,就應該尊重孩子,不應該用物質物化孩子,也不應該用暴力對待孩子。
孩子不是我們的寵物、工具、更不是玩具,他們應該是完整的,雖然還沒成熟,但他終究會成為有獨立思維和意志的人。
如果我們只是把孩子當成是一個玩物,要孩子始終要順從自己的話,那不如養一隻寵物好了。我們給孩子真正的愛,應該是內心的滋養,而不是單純地餵養孩子。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他們會有意或無意中觀察父母的所有言行舉止,母親溫柔的撫慰應該是愛的滋養,父親堅定的支持也應該是愛的滋養。
甚至有些父母在情緒失控之後,有些父母還會做出一些極端的事情,甚至會不顧孩子的生命安全。
之前有一條新聞是這樣說的,一位年輕的媽媽和家人一起自駕遊的時候,在路上可能是老母親說了她幾句。
居然一下子把車停在高速路的匝道上面,然後自己一個下車,把母親和自己1歲多的孩子放在車裡,自己把車門反鎖揚長而去。
而當時的氣溫達到30度,車內升溫極快,這個時候老母親一直打給這位媽媽,媽媽卻一直不肯聽電話,老母親和1歲多的孫子在車內差點就缺氧。
幸好後來交警迅速趕到,砸爛車窗解救了老人和孩子。救出來的時候,「孩子的臉被悶得通紅,頭髮完全溼了,眼淚已經流幹了卻還在哭著。」
而最終聯繫到這位孩子的媽媽,了解到整個過程,她自責不已,連聲對交警表示感謝。 不知道她是不是該跟自己的母親和孩子說了一聲對不起?難道就因為你生氣了,就能不顧孩子的生命安全了嗎?
如果孩子在童年裡得不到父母的愛和照顧,長大之後是不會擁有安全感的。每一個孩子都會害怕被遺棄、忽略。
如果一旦孩子犯了錯誤,或者違背父母的主觀意識,就被父母指責,甚至威脅、謾罵、虐打。總是會在孩子心裡埋下恐懼的種子。
於是,很多小時候受過父母親傷害的孩子,長大之後都會躲開自己的原生家庭。往往是跟自己父親之間的溝通斷裂,而且曾被傷害,彼此都沒有辦法好好修復。
真正成熟的父母給孩子的愛應該是持久而穩定的,而非會被自己的情緒或者外在的一些評論影響而波動的。這是送給孩子的一份寶貴的禮物。
雖然有時我們還是會情緒失控,對著孩子莫名其妙地大吼大叫。但是,這不是我們願意給孩子的。既然非心所願,那就改變自己,管理好情緒。
一起共勉吧!「我永遠愛你」,我也在改正自己的不足"。
孩子們都不愛聽大道理,他們都愛聽有趣的故事。
讓孩子在故事中輕鬆收穫好習慣。(☄⊙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