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陪審團還分大小嗎?

2021-01-10 知律空間

提起陪審團,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了解,畢竟TVB和英美的律政劇中,他們是不可或缺的存在,還記得那部經典的電影《十二怒漢》(12 Angry Men)嗎?

影片講述一個在貧民窟中長大的男孩被指控謀殺生父,案件的旁觀者和兇器均以呈堂鐵證如山,而擔任此案陪審團的12個人要於案件結案前在陪審團休息室裡討論案情,而討論結果必須要一致通過才能正式結案的故事。

所以「Guilty」or「Not Guilty」就成為了陪審員們爭議的焦點。

由最開始有罪(11票):無罪(1票),到後來經過大家的激烈討論,排除合理懷疑,最終全員投了無罪,影片在一步步推進案情真相的同時,也揭露出了12位陪審員的生活背景對案件投票結果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這部影片既讓我們了解了西方的陪審員制度,同時也讓我們反思了關於陪審員制度存在的一些問題,如陪審員的權力是否被濫用?究竟什麼才是真正的公正?

帶著這樣的疑問,我們進一步走進美國的陪審團制度,大家已經知道了陪審團是由若干個陪審員組成,但是你知道陪審團也是有大小之分的嗎?美國的陪審團分為兩種類型:大陪審團(Grand Jury)和小陪審團(Petit Jury),兩者在適用範圍、職責、人員組成、任期等方面均存在著較大的差異。

首先,大陪審團只出現在刑事訴訟中,負責對檢察官起訴是否有合理的根據進行審查,其核心在於限制國家公訴權的濫用;小陪審團既可以出現在民事訴訟,亦可以出現在刑事訴訟中。

在刑事訴訟中,小陪審團負責裁斷被告人是否有罪,而法官只負責量刑。總而言之,大陪審團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審判前的公訴階段,負責對檢察官起訴進行審查,而小陪審團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審判階段,負責裁斷被告人是否有罪。

其次,兩者組織形式也有所不同。一般而言,聯邦大陪審團由16—23人組成,任期18個月,各州規定的大陪審團的任期不盡相同。而聯邦小陪審團則由12人組成,它是根據案件設立,案件審理完就自動解散。(上述影片《十二怒漢》中的十二位陪審員就屬於小陪審團)

最後,兩者運作方式也有根本差異。大陪審團的任期相對比較固定,可以負責調查其任期內發生的多起案件。而小陪審團則只針對一件案件進行審理。

通過上面三個特點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日常生活中以及影視劇中出現的陪審團絕大多數都是小陪審團。

為了方便大家理解,小編繪製了如下表格,可以針對兩者的區別進行更加直觀地對比:

看到這裡想必我們對於美國的大小陪審團制度有了一些了解,那麼為什麼近年來美國民眾對大陪審團制度存在較大的爭議呢?這要從2014年美國發生的一起著名的槍擊案談起。

2014年8月9日,在美國密蘇裡州的弗格森市發生了一起槍擊案,一名白人警察達倫·威爾森(Darren Wilson)開槍射殺了未攜帶武器的黑人青年邁克·布朗(Michael Brown)。此後,經過長達三個月的證據調查、傳喚了60多名證人,當地大陪審團裁定不予起訴達倫· 威爾森。

這一裁決立即引發大規模抗議示威怒潮,3天來蔓延全美170座城市,以弗格森為主的部分地區發生多起打砸搶燒等暴力事件,至少400人被警方逮捕。

弗格森槍擊案也使得大陪審團這個不太為人熟知的制度重新出現在公眾的視野之中。

為什麼這起案件會激起如此大的反響?

首先,我們注意到麥可·布朗所在的弗格森鎮擁有約21000的人口,其中三分之二是黑人,但只有3名黑人警察。以前這裡並沒有曝出什麼種族矛盾的事件,但有人說,一切都潛藏在平靜的表面之下,而這次的槍擊案,就是一次爆發。

除了種族問題,民眾抗議的另一個方面就是關於大陪審團問題,弗格森案所在的密蘇裡州規定大陪審團成員由12人構成,任期6個月,其中12名大陪審團中,9名為白人,3名為黑人。

一來,這樣的人數構成比例很難讓民眾信服,二來,此次案件中還存在眾多的疑點未解釋,直接作出不起訴的決定,更加觸發了民眾的牴觸情緒。

儘管本案在全美引發了各種的憤怒和反對的情緒,甚至總統與司法部長也表達了對當事人的同情,但公眾情緒與政府行政部門都不能阻礙正常司法程序。

檢察官與大陪審團也不得因公眾壓力而違背司法精神,因為如果讓司法情緒化和街頭化,國家就有可能陷入無法治的混亂,正像歐巴馬在裁決出來以後呼籲的那樣,「最主要的我們是一個法治國家,我們必須接受大陪審團的裁決。」

實際上,美國大陪審團制度來源於英國,其最早的前身是12世紀美國已經存在的「十二宣誓人」制度,大陪審團在北美殖民地時期主要有三大職能,即刑事訴訟、政治事務、對抗殖民王權。

大陪審團成為北美人民與英國政府之間的重要堡壘,它有效避免了英國政府對北美人民的打擊與報復,一定程度上保護了北美人民的利益。

在美國大革命之後,聯邦憲法起初並沒有規定大陪審團制度。直到1791年進行憲法修訂時才在第五修正案中規定了大陪審團的內容,因此第五修正案也被稱作「大陪審團條款」。

經過不斷的改革發展,美國大陪審團在現代社會中主要有兩大功能:審查檢察官的起訴和案件調查,並且以限制公訴為主,這兩大功能就是被英美法學界反覆提及的大陪審團的「盾」(shield)與「劍」(sword)。

雖然美國的大陪審團制度在特殊時期發揮了其重要作用,但是其也存在一些弊端,比如在大陪審團審查過程中,檢察官是大陪審團的唯一證人,被告此時不能聘請律師,整個庭審過程還需對被告方保密。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這種單向性和秘密性成為了民眾對大陪審團制度不滿的主要原因。

看到這裡,我們歡迎讀者發表看法,說說你認為在當代背景下大陪審團制度是否還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 The End —

PS:希望每個夜晚知律都能與你一同探索事物規律,相聚不走散,現在就做三件事

1 在文章底部右下角,多多點擊「在看」,讓微信知道您認可我們

2 轉發對您有所裨益的文章到朋友圈,讓更多的人知道我們

3 把我們的公眾號設為「星標」,每天相伴您左右

願我們一同見證法治時代的日新月異!

相關焦點

  • 走近美國陪審團
    法律沒有規定陪審團必須接受所有開庭出示的證據,證據是否採及以及證明力的強弱由陪審團自己決定,因為證人證言基於各種原因有時不一定與事實吻合。世上沒有判斷證據真偽的魔法公式。在日常生活中,陪審團依據自己的背景和經驗去判斷別人告訴你們事物的真偽,依同樣的方法陪審團在開庭時和評議中去判斷證據的真偽和證明力的大小。
  • 美國陪審團如何審案
    近日,記者到美國法院旁聽,親歷了一次美國陪審團審案。    沒想到,進法院這「大衙門」還挺簡單的,連身份都不問,只需要過一道安檢門。但法院內不準拍照,因為事先不知情,我隨身攜帶的相機被法警發現,臨時寄存在他那裡。    當天,有4個案件正在開庭中。我旁聽的是一起重大交通肇事案。奇怪的是,法庭上除了法官、公訴人、辯護律師之外,卻沒有在電視上經常看到的「陪審團」。
  • 許霆案呼喚陪審團制度
    也就是說,除了司法獨立以外,正義的實現還經常需要對法官權力的制約,因為法官也像其他任何有權者一樣存在著很大的濫權可能性。事實上,即便是在那些被認為早已確立了法治的國家,法官濫用權力的行為在一兩個世紀以前也並不鮮見。比如,在十八世紀的英國,法官還經常聽命於國王,做出一些侵犯公民權利和自由的判決。
  • 從陪審團的變遷,看陪審團制度是否適合中國
    席間,聊到美國法官對陪審團的真實態度。一位老法官笑言:「你要聽真話,還是聽假話?」我說都聽。法官說:「假話是,十二個人的智慧,總強過一個人;真話是,黑鍋由十二個背,也比一個人背強。」滿座皆笑。笑話歸笑話,在國內,出席關於冤錯案件的研討會,常有人建言在中國實行陪審制。問其緣由,無非是法官易屈從於壓力,交給民眾決斷會更加公正。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 霍思德:中國需要陪審團制度?
    正是因為陪審團被國父看做「民主萬靈丹」,所以早期的陪審團不僅僅審理事實認定問題,還審理法律適用問題。簡單來說,就是不僅判斷被告有沒有罪,還可以選擇被告犯了什麼罪。美國第一任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約翰 傑伊1794年在Georgia v.
  • 人民陪審團 中國特色的
    上午10時28分,審理程序結束,審判長宣布暫時休庭,待陪審團作出裁決後,當庭宣判。  「人民陪審團成員從先期建立的人民陪審團人選資料庫中隨機抽取,判決一旦作出,陪審團即告解散。陪審團組成具有開放性、臨時性、隨機性等特點,能夠有效地避免人情、關係和權力對司法公正的幹預。」  張立勇說,對於疑難、複雜案件難以確定的案情事實和責任的認定,人民陪審團可以集思廣益,以「集體智慧」裁決事實問題,使法官集中精力處理自己所擅長的法律爭議問題。
  • 陪審團制度是否適合中國
    [摘要]「『1+2』、『2+1』的陪審模式不用多談,我們也做過實證研究,陪審員確實沒有起到什麼作用。」近日,政法大學公共決策研究中心主辦的「司法和司法改革的公眾參與:從陪審制展開」舉行。13世紀正式確立了起訴陪審團和審判陪審團的分離,也就是後來的大陪審團和小陪審團。而且小陪審團從早期的知情人陪審團轉化為不知情人陪審團,帶動了英國一系列證據規則的誕生。以前一直講英國陪審制度好像在衰落,民事案件中根本不用了,刑事案件中用得好像也很少。但這次開會他們說在重大刑事案件中,陪審團依然發揮著重要作用。世界各國的陪審制度,大體上有兩種模式:一種是分工式,即陪審員與法官有明確分工。
  • 【探討】美國陪審團制度
    美國是至今仍然同時實行大陪審團和小陪審團制度的國家。(一) 大陪審團大陪審團制度最初起源於英國,但隨著英國法律理性主義的興起和法律職業專業化的推進,大陪審團的地位逐漸衰弱,特別是其非專業性和低效率招致以邊沁為代表的功利主義法學家的批評,英國的大陪審團職能逐漸被治安法官取代,並最終於1948年取消了大陪審團程序。
  • 美國為何把司法裁判權交給由普通老百姓組成的陪審團,靠譜嗎?
    在美劇中,司法審判的時候最出眾的往往是陪審團的構成,十多個陪審員來自各行各業,有富人有窮人,有的甚至缺胳膊少腿,由這些並不太懂法律的人來裁決被告是否有罪,靠譜嗎?在美國這樣的三權分立的國家,其司法權與行政權、立法權是相互獨立,相互監督,相互制衡的,其在任的總統和國務卿都有可能因為司法權的介入,而成為被告。
  • 美國陪審團制度的復興
    通過在訴訟程序中讓公民作為決策者的方式,使得陪審團庭審成為司法制度中一種最公開、最透明的形式。然而在現代,陪審團制度還是遭遇了很大的挑戰。大部分陪審團案件都是刑事案件(47%是重罪案件,19%是輕微犯罪案件),但也有31%是民事案件,剩下的則是家事、青少年、交通肇事案件及其他案件。1976年至2009年期間,刑事案件中的陪審團案件數量從3.1%下降到1.1%,而民事陪審團案件也從3.5%下降到0.5%。  近期一份關於法院的未來的報告提出質疑:陪審團審理民事案件是否不合時宜?
  • 陪審團制度是否適合中國?(有思想的長文)
    世界各國的陪審制度,大體上有兩種模式:一種是分工式,即陪審員與法官有明確分工;另外一種是無分工式或者叫參審制
  • 現代司法:陪審團制度
    在法庭選時,雙方律師對陪審團候選人擁有否決權。       一個案件的陪審員是隨機抽取的,以保證公正性。此外,陪審團還有一系列迴避制度。警察,軍人,律師,教授,神職人員,現任政治家,法律系學生等一般不會成為陪審員。還有與案件相關的迴避原則。例如,案件涉及宗教衝突。一般來說,陪審團會儘量避免相關宗教人士的參與。例如,案件涉及種族矛盾,一般來說,會儘量迴避種族問題。
  • 陪審團制度[@裸嘢李 轉]
    諾曼徵服後,這種制度被帶到英國。1166年,亨利二世頒布《克拉靈頓詔令》,將陪審制正式確立下來。詔令規定,發生刑事案件後,必須由熟悉情況的12名陪審員向法庭控告並證明犯罪事實,這就是所謂的起訴陪審團,即大陪審團。
  • 美國的陪審團制度
    為什麼偏偏要找一群外行做「法官之上的法官」 美國的陪審團制度  作者:曦古    比較  陪審團制度,是指由特定人數的有選舉權的公民參與決定嫌犯是否起訴、是否有罪的制度。初選陪審團時,法官為了公正,使建立的陪審團能夠真正代表最普遍意義上的人民,他的選擇會從選舉站的投票名單或者電話號碼本上隨機選擇。曾經轟動一時的辛普森一案,陪審團的初選共選出了三百零四名候選人,這是因為初選之後,還有一次嚴格的篩選,主要是剔除一些由於環境和經歷所造成的有心理傾向的候選人,避免可能造成的不公正判斷。
  • 陪審團制度:「走出去」企業應重視
    雖然陪審團制度是美國國內的司法制度,但是由於跨國訴訟的數量日漸增長,對於正在大步「走出去」的中國企業來說,是一個值得警醒的問題。  陪審團制度存在缺陷  美國陪審團制度源於美國憲法,最初是為了保護公民在刑事案件中能夠得到公正的審判,特別規定了犯罪嫌疑人有權獲得由同儕對案件進行審理的制度,即由同樣來自人民的陪審團成員來決定案件的事實到底是什麼。
  • 考研真的有大小年之分嗎?21考研是什麼年?
    、奇偶年等說法  但是很多人還不太了解這到底意味著什麼  據說今年是最好的「小年」 讓小助手帶你一探究竟~~1、什麼是考研「大小年」?另外,也有一個院校「大小年」的說法。就是說,每所高校每年即使是同一個專業,錄取分數線也會高低不同。 2、考研「大小年」是否真的存在?
  • 「章瑩穎遇害案」開審 首日先遴選陪審團
    北京時間昨日早上,北京青年報記者從章瑩穎家人的代理律師王志東處獲悉,開審第一天的內容是遴選陪審團,「遴選陪審團的過程預計需要一到兩個星期」。王志東律師介紹,在美國司法體系裡,「陪審團通常由6至12個人組成,可以決定嫌犯是否有罪,如果涉及死刑,則必須由陪審團決定是否適用死刑,亦須保持全體意見一致」。
  • 建立中國特色公民陪審團制度之必要性
    聖經為大憲章立下了根基和原則,大憲章的另一個副產品是陪審團制度。  一般認為,現代意義上的陪審制度起源於英國。11世紀以降所形成的認證人制度是英國陪審制的前身。這一制度的逐漸發展,才形成了後來的大小陪審團制度。[3]陪審製成型於英倫三島而傳播、擴散於歐洲與北美大陸。
  • 罩杯大小碼號排序是什麼 罩杯大小怎麼分
    罩杯大小碼號排序是什麼 罩杯大小怎麼分 2020-08-24 14:38:53 來源:全球紡織網 罩杯大小碼號排序是什麼?罩杯大小怎麼分?
  • 王冠:章瑩穎案,陪審團是否捍衛了實質正義?
    然而,程序正義總能保證實質正義嗎?誠然,實質正義是一個見仁見智的概念,但至少在許多中國民眾眼中,此案的正義並沒有完全得到伸張。克裡斯滕森蓄意綁架、強暴章瑩穎,並砍頭分屍。他還多次對聯邦執法人員撒謊、做偽證等。這些都是檢方要求死刑判決的重要條件。但因一兩個陪審員的反對,罪犯就無須「殺人償命」。法庭宣判的那一刻,克裡斯滕森低頭微笑,與律師緊緊擁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