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為何把司法裁判權交給由普通老百姓組成的陪審團,靠譜嗎?

2021-01-10 悟法析律

在美劇中,司法審判的時候最出眾的往往是陪審團的構成,十多個陪審員來自各行各業,有富人有窮人,有的甚至缺胳膊少腿,由這些並不太懂法律的人來裁決被告是否有罪,靠譜嗎?

在美國這樣的三權分立的國家,其司法權與行政權、立法權是相互獨立,相互監督,相互制衡的,其在任的總統和國務卿都有可能因為司法權的介入,而成為被告。

雖然,司法權看似是獨立的,並不會受到政府行政命令的左右,但是它仍然不能從根本上去杜絕可司法腐敗的現象,所以才採用陪審團制度。

但是即使採用了陪審團制度,司法腐敗和人盡皆知的錯案仍然存在,最有名的莫過於號稱世紀大審判的辛普森案,大家都知道辛普森有罪,但是卻因為一個白人警察導致本來有效的證據失效而被判無罪,這又靠譜嗎?

01

美國採用由普通老百姓組成的陪審團是為了彰顯法治

美國自從獨立戰爭勝利後,想要走的就是一條法治與民主的道路,所以陪審團制度才會被寫入美國的憲法之中,附合條件的人都有成為陪審員的義務。

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其陪審團制度已經相當成熟,讓普通老百姓參與其中,有利於普通人深刻感受並把握公平正義。

但是,需要知道的是陪審團往往只是決定嫌疑人是否有罪,而不參與具體的量刑,具體量刑是由法官根據專業的法律知識和業務水準去把控。

而讓普通人可以儘可能的參與到司法審判中,這符合它們一貫號稱的民主與法治,這也是不當下英美法系最有特色的審判制度,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陪審團制度確保了美式民主的實際運用,至少在形式上發生了較大的效果。

02

普通老百姓作為陪審員裁決,靠譜嗎?

通常,在美國的司法審判中陪審團的構成是隨機組成的,是在法官的主持下在控辯雙方的參與下,挑選出陪審員的構成人員,這就讓在大數據時代有了可操控的機會。

看似陪審團的人數來源於儲備庫之中,但是年齡,職業,階層及個人情況仍然成為在選擇陪審員時可以參考的因素,有錢人的律師團隊就會利用專業和可控性判斷對自己有利的陪審員,從而作出選擇。

當然,在大多數情況下,陪審員組成的隨機性能決定案件審判過程中的公平和正義,但是當強權階層和大利益團體的律師介入,仍然會讓單純的陪審團產生了利益的味道。

特別在美國的司法體制下,律師的逐利水平和能力是所有階層中排名第一的,這就導致他們會想盡一切辦法去想要贏得訴訟,在此過程中就不可避免的出現直接和間接左右陪審團的情況出現。

雖然,三權分立制度的目的是為了防止司法成為政府的工具,但是完全由普通人組成的陪審團並不能避免被人左右的命運,所以這種制度只能是較大程度的去追求公平,而不能保證絕對的靠譜。

03

陪審團制度總體是利於法治公平的

因為,在美國判斷一個嫌疑人是否有罪,完全是由普通人組成的陪審團去確認,雖然他們不對嫌疑人具體如何裁決,需要判處什麼樣的刑罰作出裁決。

但是,法官要量刑的前提,是這個嫌疑人有罪,是陪審團認為有罪的情況下才會進行下一步,那麼陪審團可以說是決定了一個案件的兩種走向,是異常至關重要的一步。

而陪審團在裁決的過程中,在民事案件中是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在刑事案件中是完全一致的原則,就讓這些由普通老百姓組成的陪審團,在正常的智力就可以做出正確判斷,但如果嫌疑人及律師關於表演,那麼蒙蔽了陪審團的理智也是存在的,而且每個陪審員的知識,認知和喜好並不一樣,投票的結果會存在不公平和法治的可能。

當然,能全部收買陪審團是很難成功的,而且也是重罪,所以說陪審團制度在美國總體是有利於法治公平的。

結語

三權分立的目的就是為了有效預防權大於法的情形出現,法律在實踐中往往會產生各種各樣的碰撞,但是無論多麼完善的法律都存在漏洞。

當把一個人是否有罪交由隨機組成的陪審團來決定,那麼從形式上和實質上看,是更容易代表人民大眾的意願。

雖然,前面我們分析了可能存在的利弊,但是美國在幾百年的司法健全後,把司法裁判權交給由普通老百姓組成的陪審團,其實是基本靠譜的。

相關焦點

  • 美國為何把司法裁判權交給陪審團?公民做主制度自信!
    海洋法系的國家確實把司法的裁判權交給普通老百姓組成的陪審團,而非最終的法官,這有它的優勢,也有它的劣勢。很多人都說把如此重大的裁判權交給陪審團,而且陪審團的出身還不能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必然會導致一些律師以及相關人員通過各種遊說,最終影響陪審團的法律判決,而造成違法者逍遙法外。
  • 為什麼美國的法院由普通老百姓組成的陪審團來判決?
    為什麼美國的法院由普通老百姓組成的陪審團來判決?其實很簡單,一句話就可以解釋:防止司法成為政府的工具!美國是三權分立制度,原則上司法是獨立的,不受政府行政命令的左右,當然也不受輿論左右。即便如此,美國人仍然從根本上杜絕可能出現的司法腐敗現象,採用了陪審團制度。
  • 美國為何把裁判權給普通百姓組成的陪審團?
    1957年的一部《十二怒漢》為我們清晰地呈現了大洋彼岸國家的司法制度。作為一部律政片,不同其他聚焦律師或者法官的影片,《十二怒漢》將最大的篇幅用來講述陪審團的交流——這個由十二個不同職業、不同出身、互不相識的人組成的團體。
  • 現代司法:陪審團制度
    陪審制度是指由特定數量的有選舉權的公民參與決定犯罪嫌疑人是否被起訴和是否有罪的制度。美國法律規定,每個成年美國公民都有義務擔任陪審員。但未滿21歲,不在國內居住,不懂英語和有聽力障礙的人,以及有犯罪記錄的人沒有資格擔任陪審員。       事實上,陪審制度最早起源於英國。為了幫助國王調查犯罪,到了17世紀末成為了反對國王武斷髮生起訴的盾牌。
  • 陪審團制度:「走出去」企業應重視
    雖然陪審團制度是美國國內的司法制度,但是由於跨國訴訟的數量日漸增長,對於正在大步「走出去」的中國企業來說,是一個值得警醒的問題。  陪審團制度存在缺陷  美國陪審團制度源於美國憲法,最初是為了保護公民在刑事案件中能夠得到公正的審判,特別規定了犯罪嫌疑人有權獲得由同儕對案件進行審理的制度,即由同樣來自人民的陪審團成員來決定案件的事實到底是什麼。
  • 【探討】美國陪審團制度
    然而在美國,大陪審團卻取得了難以動搖的憲法地位,並於1791年正式被憲法第五修正案確立了下來。進入19世紀中期,許多反對者認為大陪審團調查案件既浪費時間又浪費金錢,在國內掀起了一系列要求廢除大陪審團的運動。在這種大環境下,美國允許以普通的起訴書(Information)取代大陪審團公訴書(Indictment)的州的數量持續增加。
  • 從陪審團的變遷,看陪審團制度是否適合中國
    席間,聊到美國法官對陪審團的真實態度。一位老法官笑言:「你要聽真話,還是聽假話?」我說都聽。法官說:「假話是,十二個人的智慧,總強過一個人;真話是,黑鍋由十二個背,也比一個人背強。」滿座皆笑。笑話歸笑話,在國內,出席關於冤錯案件的研討會,常有人建言在中國實行陪審制。問其緣由,無非是法官易屈從於壓力,交給民眾決斷會更加公正。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 霍思德:中國需要陪審團制度?
    加上手機的普及,年輕人和窮人不會去辦固定電話,所以他們也就從陪審團的樣本中消失了。這樣抽出來的陪審團根本不能反映社會真實面貌,更可能是「老年白人女性」。 而正是因為陪審團非常不靠譜,美國司法界在不觸動陪審制的基礎上採取了一系列」繞過陪審團「的司法實踐,而這又進一步將陪審團邊緣化。 第一,大量行政法院的出現,也就是所謂的Article I court。
  • 域外法治 | 美國陪審團制度的運作及其弊端
    隨著中國與世界各國交流的不斷深化,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對西方的司法制度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特別是近年來,數起全世界關注的案件在國外以陪審團的方式進行審理,引發了民眾對陪審團制度的探討。部分年輕人甚至盲目地崇拜西方的法治體系,認為美國式的司法制度具有普適性和先進性。本文從美國司法制度的根基 ——陪審團制度談起,分析陪審團制度的運作模式和存在的問題,以及我國人民陪審員制度的優勢。
  • 陪審團制度是否適合中國
    另外她在州法院審判一審案件中,可以有大審判庭,由3名法官和2名陪審員組成。2012年6-7月,我在日本名古屋大學做特任教授,順便考察了日本的陪審制度。日本其實戰後也學過美國的陪審制度,但感覺水土不服,後來改成加強民眾參與的司法改革,跟我們的陪審員制度差不多,「3+6」模式。今年2月份我到倫敦參加全球法律峰會。
  • 什麼,陪審團還分大小嗎?
    提起陪審團,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了解,畢竟TVB和英美的律政劇中,他們是不可或缺的存在,還記得那部經典的電影《十二怒漢》(12 Angry Men)嗎?影片講述一個在貧民窟中長大的男孩被指控謀殺生父,案件的旁觀者和兇器均以呈堂鐵證如山,而擔任此案陪審團的12個人要於案件結案前在陪審團休息室裡討論案情,而討論結果必須要一致通過才能正式結案的故事。
  • 美國電影的陪審團到底何方神聖?跟我國的人民陪審員有何不同?
    舉個例子你也許更加清晰,比如悟空被老唐趕回花果山,一氣之下殺了一千多個人,老唐作為公訴人,以故意殺人將案件起訴到法官如來那,悟空申請案件交給陪審團審判,如來就隨機從靈山公民中選擇了12位作為陪審團成員。
  • 美國陪審團制度的復興
    □ 維克多·E.弗萊哥(美國全國州法院中心) /趙蕾 編譯  一般認為,陪審團制度的核心是普通市民作為陪審員,在審判中起著關鍵的決定性作用。
  • 美國的陪審團制度
    為什麼偏偏要找一群外行做「法官之上的法官」 美國的陪審團制度  作者:曦古    比較  陪審團制度,是指由特定人數的有選舉權的公民參與決定嫌犯是否起訴、是否有罪的制度。  對美國的陪審團制度,爭議也很多。它在美國的司法制度中看上去是最薄弱的一個環節。陪審員隨機抽樣,來的人五花八門,人種膚色各異,有業無業不論,知識文化不論。在美國,最強大的就是法律隊伍了,為什麼偏偏要找一幫「外行」來做「法官之上的法官」呢?在美國,所有理解贊同這個制度的人,從來不認為它是一個完美的制度,只是找不到一個比它更好的制度罷了。
  • 第47期丨刑事裁判權在法官與陪審員之間的分配模式及路徑選擇——兼論刑事七人合議庭中事實問題與法律問題的區分
    精選優質論文,集萃法官智慧,立足司法實踐,繁榮應用法學。編者按《人民陪審員法》將刑事陪審分為普通合議庭與七人合議庭。在陪審員全體意見與法官意見發生衝突時,是否均可以「合議庭組成人員意見有重大分歧」為由提交審委會討論。上級法院是否可以對陪審員作出的事實認定進行審查。這些問題也需在理論上予以澄清。確定規範性、明確性和可操作性的事實問題與法律問題的區分標準是在案件中配置刑事裁判權的基礎。下文將嘗試對二者區分的具體標準進行探討。
  • 陪審團制度是否適合中國?(有思想的長文)
    另外她在州法院審判一審案件中,可以有大審判庭,由3名法官和2名陪審員組成。2012年6-7月,我在日本名古屋大學做特任教授,順便考察了日本的陪審制度。日本其實戰後也學過美國的陪審制度,但感覺水土不服,後來改成加強民眾參與的司法改革,跟我們的陪審員制度差不多,「3+6」模式。今年2月份我到倫敦參加全球法律峰會。
  • 章瑩穎案審判拉開帷幕 律師王志東談美國陪審團制度
    陪審團的運行王志東律師指出,美國的陪審團制度分為大陪審團(grand jury)和陪審團(trial jury)。大陪審團的翻譯名稱容易混淆,它其實與審判無關,只決定是否起訴,通常由16至23人組成,用於判定司法部門是否有足夠的證據去起訴,而不決定嫌犯是否有罪。
  • 建立中國特色公民陪審團制度之必要性
    (二)陪審團制度運作方式  西方陪審團一般由12人組成(蘇格蘭的陪審團由15名成員組成), 4法院根據選民登記機關提供的選民名單,一般在開庭3-4周之前,就案件的不同情況和估計審理時間的長短,向具有陪審資格的人(40人--80人)發出通知,按照指定時間前往法院候選。再通過抽籤確定在某個具體案件中擔任陪審員。
  • 人民陪審團 中國特色的
    與以往不同的是,在庭審現場上,審判席左側,專列了陪審團席,坐著11個穿著便裝的男男女女,手裡拿著該案件的材料和一些法律規定。  這些人中,有村支書、有水錶廠廠長,還有汽車站職工、醫院保衛科長,以及其他普通市民。
  • 殺害章瑩穎兇手被判有罪,「陪審團制度」到底如何運作?
    而由於美國的陪審團制度,兇手能否被判處死刑,有許多不可預知的變數。那麼,美國的陪審團制度是如何建立的、如何運作的?陪審團制度有哪些利與弊?又是否是個理想的審判制度? 《上帝的聲音:陪審團法理》,高一飛 著,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16年4月版。陪審團制度是如何發展來的?早在殖民統治時期,美國人就依靠由普通民眾組成的陪審團來解決民事糾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