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陪審團 中國特色的

2021-01-10 大河網

  ■商報記者 王紅偉 通訊員 王海清 鄭麗君 實習生 王迎節 

  被告人是否構成犯罪,該判多少年刑,今後,全省法院審理有重大影響的刑事案件,將會請陪審團參加庭審,並參考其裁決建議。

  與西方陪審團制不同的是,我省法院試行之陪審團所做的裁決,並不能成為判決最終結果。

  即便如此,其積極意義不言而喻。

  有專家指出,人民陪審團制的最大益處在於,讓更多的公民參與到司法中來,分享司法權,從而有效地起到監督作用,使結果做到最大公正。

  一個案例

  法庭上專設陪審團席

  昨日上午,開封市中級人民法院。

  現年27歲的被告人王建強,涉嫌故意傷害罪被公訴。

  與以往不同的是,在庭審現場上,審判席左側,專列了陪審團席,坐著11個穿著便裝的男男女女,手裡拿著該案件的材料和一些法律規定。

  這些人中,有村支書、有水錶廠廠長,還有汽車站職工、醫院保衛科長,以及其他普通市民。

  開封中院刑庭法官、本案審判長趙偉特別說明:庭審結束後,請這11人對被告人王建強是否構成犯罪,若構成犯罪,應如何量刑發表意見,他們的意見將作為合議庭的重要參考。

  上午10時28分,審理程序結束,審判長宣布暫時休庭,待陪審團作出裁決後,當庭宣判。

  15分鐘後,由陪審團成員、開封市水稻鄉孫莊村支書丁建設作為陪審團團長,宣布了陪審團裁決結果:

  王建強犯故意傷害罪罪名成立,其認罪態度好,事出有因,並且是初犯,可從輕處罰;但其在案發後潛逃,逃避法律制裁,又是從重處罰的考慮因素,綜合以上量刑情節,陪審團建議刑期應為11年至13年有期徒刑。

  丁建設發言完畢,審判長趙偉當庭作出判決,王建強犯故意傷害罪罪名成立,判處其有期徒刑12年,剝奪政治權利3年。

  王建強當庭表示不上訴。

  6個試點  

  陪審團制審理刑事案件107件

  適用人民陪審團制,在我省已不是第一例。

  省高院副院長田立文說,自去年6月起,省高院經過反覆論證,出臺了《關於在刑事審判工作中實行人民陪審團制度的試點方案》,在鄭州、開封、新鄉、三門峽、商丘、駐馬店等6個市地,開展試點。

  截至目前,各試點共通過人民陪審團制審理刑事案件107件,已經有1000餘名人民陪審團成員。

  田立文介紹,按照《試點方案》要求,6類案件可以組織人民陪審團參加庭審,並徵詢對案件裁判的意見和建議。

  這6類包括:有重大社會影響的案件;涉及群體性利益的案件;當事人之間矛盾激化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的案件;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或媒體重點關注的案件;當事人多次申訴或重複上訪的案件;其他需要人民陪審團參加庭審的案件。

  每個基層法院必須配備不低於500人的人民陪審團成員庫,由23歲至70歲的未受過刑事處罰的人員組成。

  人民法院擬邀請人民陪審團參加案件庭審的,應當從人民陪審團成員庫中隨機抽取20~30人,並根據各成員是否應當迴避、能否參加庭審等情況,最終確定9~13人(單數)組成人民陪審團參加庭審。

  陪審員的交通誤餐費,由法院承擔。

  爭議

  人民陪審團vs人民陪審員

  現在已有人民陪審員制度,為什麼還要重新設立陪審團制?

  張立勇解釋說,現行的人民陪審員制度,由於制度設計不完整以及客觀條件制約,有的實際上已經變相成為「編外法官」;還有人民陪審員「陪而不審」、「審而不議」的問題普遍存在,易使合議制度流於形式。

  「人民陪審團成員從先期建立的人民陪審團人選資料庫中隨機抽取,判決一旦作出,陪審團即告解散。陪審團組成具有開放性、臨時性、隨機性等特點,能夠有效地避免人情、關係和權力對司法公正的幹預。」

  張立勇說,對於疑難、複雜案件難以確定的案情事實和責任的認定,人民陪審團可以集思廣益,以「集體智慧」裁決事實問題,使法官集中精力處理自己所擅長的法律爭議問題。

  有人質疑,這樣會不會變成民意審判,背離法律?

  張立勇說,人民法院離開人民群眾的支持將寸步難行,將群眾意見作為定罪量刑的依據之一,並非脫離法律進行民意審判,而是在法律規定範圍內,更加謹慎地把握刑事的審判標準,順應人民群眾的意願,以最嚴格的標準和最審慎的態度適用刑罰,以求取得最好的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

  合議庭vs陪審團

  人民陪審團成員來自各階層、各團體的普通群眾,他們之間的意見可能不一致,也有可能與合議庭的法官意見不一致。

  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抉擇?

  《試行方案》規定,判決的最終決定權仍在法院,人民陪審團之間意見不一致的,合議庭應全面考慮各種意見,可採納合理的部分。

  「如果人民陪審團成員的意見都一致,而與法律的意見不一致,有矛盾衝突,我們就要全方位、多角度考慮了。」張立勇說,這時候,案件要上交法院審委會來討論。

  「如果審委會討論後意見還是不一致,就要在找裁判說理、判後答疑時,要更有針對性地論述」。

  「假如類似的十個案件都不一致,我們就要反思了,就要檢討自己了,是不是我們在司法理念上,在掌握案情、適用法律上,在了解和貼近社情民意上存在問題。」

  「假如對於大多數同類型案件,人民陪審團的意見與法院總是不一致,我們就要研究,是不是現行法律規定存在需要完善的地方,是不是我們貫徹的司法政策宣傳不到位,人民群眾還沒有充分地了解和理解,我們就要向有關立法機關提出建議。」

  專家建議

  死刑案件全部適用陪審團制

  「人民是司法的最終法官。」張立勇表示,今年,人民陪審團制將在全省法院刑事審判領域推廣。

  「實行人民陪審團制,我舉雙手贊同。」河南華昊律師事務所李華陽律師說,在西方發達國家,人民陪審團制已實行了多年,以美國為例,其陪審團的職能主要是定罪與非罪,適用法律量刑由法官來定。

  我們的人民陪審團制雖然與其有所不同,陪審團商議的結果不能成為最終判決,但其積極作用不言而喻,可以讓更多的公民參與到司法中來,分享司法權,從而有效地起到監督作用,使判決結果做到最大公正。

  西南政法大學教授高一飛則認為,河南的嘗試只是「評審團」而非西方的「陪審團」。 一些傳統上並非英美法的國家對待陪審團的態度值得我們借鑑。

  他說,2007年,韓國在討論《關於國民參與刑事訴訟的法律》時,立法草案規定,陪審團的裁決「僅供法官參考」而不具有實質的約束力,正好是今天河南的做法。

  但韓國這一立法正式通過時,被修改為:陪審團的裁決對法官具有約束力,由「評審團」改成了正式的陪審團。

  他還建議,在一些重罪案件中進行陪審團實驗,比如死刑,讓評審團過渡到陪審團,這樣的改革是積極的、值得期待的。

  ■ 相關連結

  陪審團在國外

  陪審制度在英美國家流行,特別是英國,陪審團的權力甚至大於法官,而法官只不過是在開庭過程中的一個代言人,宣布開庭,聽取證據,作出刑期宣判,可是真正能決定犯罪嫌疑人是否有罪的還是陪審團。

相關焦點

  • 建立中國特色公民陪審團制度之必要性
    從審委會與陪審團制度比較看 建立中國特色公民陪審團制度之必要性
  • 中國特色人民陪審員制度翻開時代新頁
    人民陪審員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發源於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根據地時期,定型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後,是一種歷史獨創。此次人民陪審員法的出臺,不僅在立法理念上閃耀著人民司法與群眾路線的光芒,而且在立法技術上立足中國大地,譜寫了中國特色人民陪審員制度的時代新篇章。
  • 霍思德:中國需要陪審團制度?
    美國立國初期黨爭激烈的聯邦黨和民主共和黨在這個問題上居然能夠達成共識:反聯邦的政客認為「法官,而不是陪審團,通常是政府的朋友而不是人民的朋友,因此那些試圖奴役人民的傢伙自然更喜歡法官而不是陪審團」,因此「法院時刻準備著保護政府官員的利益並對抗軟弱和無助的人民」;而《聯邦論》的作者未來美國第一任財長的漢密爾頓也試圖安撫反對派「憲法(有關司法機關的)第三條不會讓司法機關高於立法機關,只會讓人民同時高於兩者
  • 「人民陪審團」並未改變現有司法權結構
    但「人民陪審團」則反其道而行之,強調的是將民眾「請進來」參與司法。這種「創新」,會遭遇兩類批評:一是「人民陪審團」既不決定定罪,也不決定量刑,缺乏實質功能,甚至是一種流於形式的「面子工程」。另一種批評是,「人民陪審團」在法理上出處不明,這種「民意審判」,有分散甚至削弱司法獨立審判權的危險。
  • 陪審團制度是否適合中國
    騰訊文化陳菲 發自北京美國的陪審制度沿襲自英國何家弘(著名法學家、中國人民大學教授):今天我談的主題是:在猶疑中前行——中國陪審制度的改良。主要談一談我這些年對陪審制度進行研究思考的心路。美國「辛普森案」向中國老百姓普及了陪審團制度談到陪審制度改革,1994年美國的「辛普森案」可能是繞不過去的。這個案子在一定程度上向中國老百姓普及了陪審團審判的制度。1995年10月3日陪審團最後判決辛普森無罪。判決後有各種各樣的評論。
  • 美國電影的陪審團到底何方神聖?跟我國的人民陪審員有何不同?
    我們看好萊塢電影的時候,經常會看到陪審團的身影,尤其是那部著名的陪審團電影《十二怒漢》,曾被多個國家翻拍了好幾遍,甚至連沒有陪審團的中國大陸,也拍了個《十二公民》湊熱鬧,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搜索看一下,都十分精彩。關於陪審團,你可能會有以下的疑問:一、陪審團對於案件到底有什麼影響?
  • 專家:人民陪審員制度與英美陪審團制度大有不同
    2015-04-27 16:45:53 | 來源:人民網 | 作者:張慶成 張暢   近日,中國人民大學訴訟制度及司法改革研究中心主任陳衛東教授做客人民網強國論壇
  • 從陪審團的變遷,看陪審團制度是否適合中國
    席間,聊到美國法官對陪審團的真實態度。一位老法官笑言:「你要聽真話,還是聽假話?」我說都聽。法官說:「假話是,十二個人的智慧,總強過一個人;真話是,黑鍋由十二個背,也比一個人背強。」滿座皆笑。笑話歸笑話,在國內,出席關於冤錯案件的研討會,常有人建言在中國實行陪審制。問其緣由,無非是法官易屈從於壓力,交給民眾決斷會更加公正。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 陪審團制度是否適合中國?(有思想的長文)
    陪審團制度是否適合中國作者 | 何家弘美國的陪審制度沿襲自英國何家弘(著名法學家、中國人民大學教授):今天我談的主題是:在猶疑中前行——中國陪審制度的改良。主要談一談我這些年對陪審制度進行研究思考的心路。
  • 《十二公民》:中國模擬陪審團與人性偏見
    對人性的剖析和對法理公義的堅持,使《十二怒漢》成為了宣揚美國陪審團制度的最經典電影,日本、俄羅斯等國均曾翻拍。中國版的《十二公民》,延續了原作的基本劇情,只不過,中國故事搬到了現實之外的一個大學模擬法庭中,但恰好踩在了一個特殊的節點上映——7天後,最高法院啟動人民陪審員制度改革試點。法律圈開始假想:如果中國也有陪審團,會是這樣的結局嗎?
  • 陪審團制度:「走出去」企業應重視
    雖然陪審團制度是美國國內的司法制度,但是由於跨國訴訟的數量日漸增長,對於正在大步「走出去」的中國企業來說,也是一個值得警醒的問題。  陪審團制度是美國司法制度一大特色。雖然陪審團制度是美國國內的司法制度,但是由於跨國訴訟的數量日漸增長,對於正在大步「走出去」的中國企業來說,是一個值得警醒的問題。  陪審團制度存在缺陷  美國陪審團制度源於美國憲法,最初是為了保護公民在刑事案件中能夠得到公正的審判,特別規定了犯罪嫌疑人有權獲得由同儕對案件進行審理的制度,即由同樣來自人民的陪審團成員來決定案件的事實到底是什麼。
  • 許霆案呼喚陪審團制度
    鑑於此,英國人在幾百年前採納了據說源於法蘭克王國的陪審團制度,讓普通公民參與司法審判,並對事實問題作出裁決。陪審團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法官的權力,因為陪審團有權決定一個案件的事實究竟是什麼,有權決定當事人的行為是否構成違法犯罪。由陪審團進行審判的權利在相當長的時期內都是英美國家中公民的最重要權利之一。在北美殖民地時代,人們用以對抗國王控制下的司法權的有力武器就是陪審團審判權。
  • 美國的陪審團制度
    為什麼偏偏要找一群外行做「法官之上的法官」 美國的陪審團制度  作者:曦古    比較  陪審團制度,是指由特定人數的有選舉權的公民參與決定嫌犯是否起訴、是否有罪的制度。初選陪審團時,法官為了公正,使建立的陪審團能夠真正代表最普遍意義上的人民,他的選擇會從選舉站的投票名單或者電話號碼本上隨機選擇。曾經轟動一時的辛普森一案,陪審團的初選共選出了三百零四名候選人,這是因為初選之後,還有一次嚴格的篩選,主要是剔除一些由於環境和經歷所造成的有心理傾向的候選人,避免可能造成的不公正判斷。
  • 什麼,陪審團還分大小嗎?
    帶著這樣的疑問,我們進一步走進美國的陪審團制度,大家已經知道了陪審團是由若干個陪審員組成,但是你知道陪審團也是有大小之分的嗎?美國的陪審團分為兩種類型:大陪審團(Grand Jury)和小陪審團(Petit Jury),兩者在適用範圍、職責、人員組成、任期等方面均存在著較大的差異。
  • 美國陪審團制度的復興
    陪審團制度不僅是法庭決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司法體系取得公眾信任和人民信賴的關鍵,對於少數族裔來說尤其如此。法院庭審的合法性一方面依賴公眾的參與,而陪審團是連接公眾與法院的最有價值的一環。一些實證研究表明,公民參與陪審團是法院庭審本身合法性最重要的來源之一。公開透明既是行政管理的基礎也是國家治理的關鍵。
  • 美國為何把裁判權給普通百姓組成的陪審團?
    作為一部律政片,不同其他聚焦律師或者法官的影片,《十二怒漢》將最大的篇幅用來講述陪審團的交流——這個由十二個不同職業、不同出身、互不相識的人組成的團體。影片的案件簡單明了,講述了一個小男孩,被指控殺害了他的父親,兇器等證據確鑿。而最終這個小男孩是否會被定罪,則要看陪審團的意見。如果這十二個人最後達成「無罪」的共識,小男孩就不會被定罪。
  • 高雲翔涉嫌性侵案宣判,陪審團:無罪!|了解一下國外的陪審制度
    #高雲翔涉嫌性侵案宣判#一、案件:高雲翔性侵案回顧2018年3月29日,澳洲一名36歲華裔女子向警方投訴稱,她和中國演員高雲翔及製片人王晶進入雪梨一家香格裡拉的酒店房間內二人在庭上都頗為激動,高雲翔雙手合十,放在胸前,王晶瞬間淚目,二人深深向陪審團鞠了一躬。二、澳大利亞的陪審團制度澳大利亞曾是英國的殖民地,也就順理成章地繼承了英國的法律體系。英美法系與大陸法系有個明顯區別就是,前者實行陪審團制度。今天,我們藉助高雲翔案件來了解一下澳大利亞的陪審團制度。陪審團在一般情況下由12人組成,主要是參與審理刑事案件。
  • 現代司法:陪審團制度
    在法庭選時,雙方律師對陪審團候選人擁有否決權。       一個案件的陪審員是隨機抽取的,以保證公正性。此外,陪審團還有一系列迴避制度。警察,軍人,律師,教授,神職人員,現任政治家,法律系學生等一般不會成為陪審員。還有與案件相關的迴避原則。例如,案件涉及宗教衝突。一般來說,陪審團會儘量避免相關宗教人士的參與。例如,案件涉及種族矛盾,一般來說,會儘量迴避種族問題。
  • 陪審團制度[@裸嘢李 轉]
    換言之,作為證人的陪審團,其產生與發展的根本動因絕非出於民眾的需要,恰恰是出於在某種程度上民眾所反感的王權上非出於司法公正之考慮,而是出於政治鬥爭之目的。我想說,在根本上僅此而已。恰如 MAITLAND 所言:被視為「人民自由之堡恰起源於法蘭克,而非英格蘭;是出於王室,而非民眾。
  • 1109 美國陪審團制度 英文演講
    這篇speech的結構較為簡單,都是有關陪審團制度的基本概念,比如說歷史呀~需要注意的就是法律方面較專業的中英文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