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總理比總統權力大,為何還要設置總統職位?
印度為何是總理權力更大,印度的總統是傀儡嗎?這是我們比較關心的問題。
在很多人看來,總理總統這都是一個國家最有權力的人。可是,總理是政府的首腦,總統卻是整個國家的最高代表,這兩者都有可能是最有權力的人,只不過,放在不同的國家,會有不同的效果。
在美國和巴西這樣的總統制共和制國家中,只有總統沒有總理。總統掌握整個聯邦行政體系,所有的內閣成員都是總統的顧問,總統即使國家元首也是政府首腦,這算是權力最大的元首了。
在法國和俄羅斯這樣的半總統制共和國中,既有總統又有總理,兩人各司其職,並行不悖。以法國為例,總統全民選舉產生,總理則是議會選舉產生,兩人甚至有可能不是同一個黨派的,總統負責外交和軍事,總理負責內政和經濟,各管各的。
在印度和德國這樣的議會制共和制國家中,既有總理也有總統,總理掌握行政大權,總統就是一個擺設。與之相類似的還有英國和日本的君主立憲制,所謂首相,其實就是總理,女王或者天皇,則是統而不治的國家元首。加拿大、紐西蘭、澳大利亞的政府首腦,通常被叫做總理,但是他們的國家元首,卻由英國女王兼任。
所以,當別人看到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的情況時,第一時間就感覺,同樣都是大英帝國的前殖民地,這兩國都不設立總統,印度設立的這個總統,是不是太多餘了。
如果真要說實話,印度的這個總統,還真是沒什麼卵用。
不過,加拿大和澳大利亞亞,雖然沒有總統,卻有一個總督,作為英國女王的御用代表,常駐這兩國,實際上也能起到當地最高國家元首的作用。
如果有一天,印度重新對英國女王效忠,那極有可能出現總統改稱為總督的狀況。畢竟,這個總統當的,實在太憋屈了。
有沒有哪個國家,只有總理沒有總統、總督和國王的?
當然沒有!
即便是,虛偽的元首,依然是很有用的。
因為議會至上主義下,總理是多數黨的黨魁擔任,可是,如果議會長期無法選出絕對多數的政黨,總理這個職位就有可能發生空缺,甚至因為選舉中的一些問題,各黨派爭執不下。這時候,就需要一個國家元首出來進行調解了。
比如說,加拿大2008年政治危機中,總督米歇爾起到的作用就十分關鍵。
當時的情況是,加拿大總理哈珀所在的保守黨,支持率高於自由黨、新民主黨、魁人黨,但是在議會中並不佔多數。三個在野黨聯合起來,佔有了國會的163個席位,哈珀的保守黨卻只有143個席位。
哈珀總理擔心自己會被三個黨派的聯盟搞下去,就去找了加拿大總督米歇爾。米歇爾決定,讓國會停止開會一段時間,維護住了哈珀總理的統治。其實,當時的米歇爾,也完全可以站在反對黨一邊。
有人想問了,為什麼不找英國女王?
實際上,英國女王可不敢管他們的事情,很容易被說成是「幹涉他國內政」,即便是這些國家宣誓對女王效忠也不行。
總而言之,不管是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的總督,還是德國或者印度的總統,都是虛位元首,但他們手裡卻掌握著解散政府、停開議會等「重置權」,這樣的關鍵性權利,可能100年都用不了幾次,但卻在關鍵時刻,起著相當大的作用。
目前印度的總統,由一個低種姓的達利特人考文德擔任,其實這就是莫迪為了吸引低種姓群體作出的刻意安排。
用掏大糞的達利特當總統,掌握禮儀性的最高權力,但是實際權力還在高種姓人群人群手裡,這個操作,可比美國高明多了!
本文由歷史知事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