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運動百年:現代文明與野蠻落後的纏鬥

2021-01-07 澎湃新聞

北大學生,走出校門,舉橫幅,喊口號,為不公而鳴,向當權者發出宣言和公開信,各地大學生踴躍聯動,工人與知識分子也加入或聲援,運動逐漸顯露聲勢。最終,當局打壓,警察強行帶走幾十名學生,運動雖然偃旗息鼓,但對社會的影響卻剛剛開始。


 

一對父子在北京的五四紀念雕塑前牽著手

這講述的是發生在一百年前的五四運動的情形。

一場百年之前的運動,為何要紀念它?

已故的《五四運動史》作者、美國威斯康辛教授周策縱早已給出更直接的回答——「五四運動是活的歷史,因為它的精神還活著,它所提出的目標還沒有完全達到,還有更年輕的人志願為他而推動。自由、民主、人道、科學,都是永遠不會完結的事業。」

五四運動遊行到天安門的學生

五四運動開啟了什麼?

思想變革是社會變革的前提和動力。五四運動發生的1919年,重要的土壤就是已經啟動幾年的新文化運動,它們交織與互動,以至於後者被逐漸稱為「五四新文化運動」。

香港中文大學教授秦暉在其論著中進行了「小五四」與「大五四」的劃分——「小五四」指1919年5月4日那天北京學生示威抗議巴黎和會對中國不公;「大五四」通常指以1915年《新青年》創刊為起點標誌而持續到1920年代初的新文化運動。

1912年,中華民國初建,孫中山委託蔡元培、唐紹儀、宋教仁等26人,乘船北上,迎接袁世凱南下就任總統。船上,他們認為共和政體初定,而「數千年君權之影響,與共和思想牴觸者頗多」,因此國民的思想和素質需要改良和適應。2月23日,他們共同擬定《社會改良會宣言》,提出「尚公德、尊人權、貴賤平等」的主張,稱要「以人道主義去君權之專制,以科學知識去神權之迷信」。

綿延兩千多年的皇權專制終結後的第11天,中國就迎來了一個以「人權」和「平等」為核心價值的思想文化變革綱領,圖為清朝末代皇帝,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皇帝——溥儀

 

北京大學的學生舉著條幅遊行

此時距離溥儀頒布清帝退位詔書剛剛過去11天。綿延兩千多年的皇權專制終結後的第11天,中國就迎來了一個以「人權」和「平等」為核心價值的思想文化變革綱領。

承襲了《社會改良會宣言》的精神內涵,1915年陳獨秀創辦《新青年》後提出人權與科學並重,反對三綱,提倡理性精神,「堂堂正正以個人主義為前提」。

但是1919年,人權與科學的口號,逐漸變為民主與科學,也就是廣為人知的「賽先生」(Science)和「德先生」(Democracy)。

長期以來,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民主與科學已成為五四精神的代名詞,但是深入歷史細節和後世學者的研究,不難發現,五四的精神內涵是「個人主義」。

五四運動遊行到天安門的學生

香港中文大學任教的學者和社會評論家金觀濤與劉青峰在其著書中曾表示,「民主」一詞在五四時期具有極大的含混性和歧義性,1918年時的中國,民主的價值核心已不再是個人權利,而是一種反對儒家綱常的新道德。

研究中國近代史的中山大學教授袁偉時也指出,沒有明確界定民主的內涵呢,很快就把民主歪曲了,當時提出民主是多數人的要求,把民主說成民粹的東西,沒有以自由為前提,沒有必要的程序保障少數人,沒有權力制約,沒有這一套的話,那就會出危險。

五四運動請願的學生

不只是後世,當年胡適就表示,「民國六、七年北京大學所提倡的新文化運動,無論形式如何五花八門,意義上只是思想的解放與個人的解放。」 茅盾則說,「人的發見,即發展個性,即個人主義,成為五四時期新文學運動的主要目標。」

香港中文大學教授秦暉稱,民主與共和在新文化運動之前已成大潮,而個人自由正是因為新文化運動才形成大潮的。在這個意義上,與其說五四倡導民主,實不如說,五四倡導「自由」——「個人自由」意義上的「自由」——更準確。

五四運動北京財政商業學校的學生

 

1919年,為響應北京學生,上海也爆發學生遊行

五四對百年來學生運動的影響

在臺灣,2018年5月4日,臺大大學自主聯盟在校園舉行靜坐與罷課,抗議教育部不依法遵循臺大新遴選校長的結果,是以政治力摧毀「大學自主」與民主法制精神。適逢五四運動99周年,發起者也將其稱為「新五四運動」。在臺灣大學校門不遠處建有名為「傅園」的陵墓,用於追念其已故校長傅斯年。而傅斯年恰是99年前,五四運動的學生領袖。

 

傅斯年於1949年1月接任臺灣大學校長,一年後去世,骨灰封存在校門口邊上傅園的墓亭中

2019年4月18日,參觀者觀看上海舉辦的「五四新文化運動與中共的創建文物史料展」

對於那個年代,歷史學家陳平原在與中國媒體的訪談中回憶,自己是77級大學生,一進學校就碰上了思想解放運動。很容易把自己置身於「五四」的語境裡面。「在我們的想像中,1978年就是1919年,都是思想解放,都講民主、科學、自由。」也正因為如此,77、78、79級的大學生普遍對五四運動或五四新文化很有好感,常常會把自己置放在那個語境裡面來思考問題,包括追溯歷史、表彰先進、反省自己等。

從這個意義上講,一百年前激發北京各校學生的,與三十年前激發北京各校學生的,乃至一年前激發臺大學生的,有許多共同點。那就是,對個人自由的追求,對落後的國家改弦更張而真正成為一個現代國家的渴求。

作為中國現代化轉型之初的第一場學生運動,五四成為後世各種學生運動的精神源泉。這種學生介入政治的現象為什麼會屢屢在中國發生?周策縱曾在書中反思原因——在君主政體之下沒有真正的立法機構,或一種群眾代議制度,少數受過教育的人無可避免地要表達自己。事實上,不只是近代,中國幾千年來,在危難時期,往往官辦學校的教職員和學生團體,擔當起公益代言人的角色。

2019年4月,上海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舉行展覽紀念五四一百周年

五四新文化運動還未結束,正在進行

在更大的維度上,在五四運動之前兩千多年,從法律制度到政治制度,再到民間的風俗習慣,都是按照儒教綱常來構建的宗法專制,這個深刻而悠長的歷史傳統,實際上從一百年前才開始掉頭轉向。

因此,周策縱評價,「五四運動」在意義的深度上是獨一無二的,這是中國知識分子首次覺察到有徹底改革中國文明的必要。

那麼過去一百年都發生了什麼?袁偉時形容,有人在堅持傳統,抵抗現代文明,這是現代文明和前現代的野蠻落後的纏鬥,現代化實現了,這場纏鬥也就結束了。

回顧「大五四」,探究其倡導的個人自由,定位其從前現代到現代的歷史進程,我們也為它劃下結束的標尺——個人自由何時深入人心並獲得保障,現代文明何時取代前現代的野蠻落後,它才算真正結束。

從這個意義上講,五四新文化運動就在我們身邊,現在正在進行。

周策縱教授在24年前書中所言依然不過時——他說,「五四」有點像可以再充電的電池,即使時代變了,它還可能有它無比的感召力。

相關焦點

  • 武 志:五四運動百年,中國需要什麼樣的民主和科學
    (點擊上方【崑崙策研究院】可關注)今年是五四運動一百周年,中國百年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 北大教授歐陽哲生主編《百年回看五四運動》出版
    北大教授歐陽哲生主編《百年回看五四運動》出版 2020-12-30 10: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寒竹:五四運動對「現代中國」的奠基性意義
    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帝制,但只是在形式上推翻了帝制,整個社會的基本框架和精神面貌仍未突破傳統社會的桎梏,中國並沒有因為這場結束帝制的革命進入現代社會。 真正在中國近現代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是五四運動。正是五四運動(廣義的五四運動包括發端於1915年的新文化運動)使得中國的現代社會意識開始形成,具有現代意義的民族意識、國家意識、科學觀念、民主精神以及現代政黨開始湧現。
  • 特拉維夫大學舉行五四運動百年紀念國際學術研討會
    特拉維夫大學舉行五四運動百年紀念國際學術研討會。國際在線報導(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記者 孫伶俐):今年是五四運動一百周年,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近日舉行了五四運動百年紀念國際學術研討會。特拉維夫大學孔子學院外方院長郭志松表示,五四運動在語言、思想等方面都對中國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我們討論五四運動的意義就在於要儘量理解現代中國發生了什麼,這不僅和現在有關,也和歷史有關,五四運動是嶄新的中國的開端。在我們的會議上,你可以看到很多的想法、模式在1919年、1920年就有了,即使過去了100年,到現在仍然適用。」
  • 文明與野蠻的較量,得意與忘形
    鮮卑族的拓跋氏這一支,好戰尚武,以騎掠剽劫為生,曠居漠北,封閉阻隔,愚昧落後,拒絕開化。因此,其野蠻程度也甚於其他邊外民族。他們對於漢文化,採取絕對的排斥態度;並且頑固地堅持舊習俗不變,甚至到了很晚的時期,才禁止同姓通婚。
  • 五四運動:文藝復興?啟蒙運動?
    為了支持這種論斷,他們強調五四運動促進了「以大眾活語言的新文學取代文言文的舊文學」;它是一場「理性反對傳統、自由反對權威、對人生及人的價值的頌揚反對對它們貶抑的運動」,是一場「由那些了解他們的文化遺產,並試圖用現代歷史批判和研究的新方法論對之加以研究的人所領導的」一場人文主義運動。
  • 沈國威|近代東亞語境中的文明和野蠻 ──以「野蠻"的詞史為中心
    例如,本文將要進行討論的「野蠻"一詞,就應該放在「開化、文明、文化、進化、退化、歷史、原始、進步、發展、發達、開放……"等一組詞所構成的近代進化史觀的語義場內加以考察。而對於那些互相對立的概念,例如「民主、專制」、「科學、迷信」、「傳統、現代」等,對其中一個詞的考察常常與另一個詞的精確定義有著密切的關係。「文明、野蠻」就是這樣的一對詞。
  • 被誤解的非洲:古代非洲社會的禮儀與禁忌,非洲文明真的野蠻嗎?
    前言說到非洲,大部分人都會覺得那是一塊貧窮落後的大陸,那裡的文明原始而又野蠻。甚至許多人都還不知道,高度發達的古埃及也是非洲文明的組成部分。克羅齊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我想,人們對這塊大陸總是充滿了偏見和誤解,或許是因為我們總是用現代文明的眼光,去審視非洲的古代文明。
  • 五四運動百年 邀你與歷史上的新青年對話
    《「五四」百年·青年對話》徵稿1919年,整整一百年前發生的「五四運動」,成為近現代中國史上的劃時代事件。不僅僅是「五四運動」,在我國近現代化的歷程之中,有多少青年做出了不起的事業!時光遠去,那些當年的青年,或成就赫赫功名,或掩埋在山河之間,或隱藏在泛黃的、枯燥的故紙堆裡。但他們也曾有清晰飽滿的容顏,曾度過血肉豐滿的人生。 今天的青年們,你們腳踩著湖湘熱土。發揚時代精神、追尋不變的價值呈現,理應仍是你們不懈努力的方向。
  • 陳映真駁龍應臺「請用文明說服我」:文明和野蠻的辯證法
    二、西方外來文明邪惡,侵蝕現有伊斯蘭教文化的聖潔……」,即使百年後的伊斯蘭教知識分子的反應,怕也只會使龍應臺女士皺眉頭而已。 而事實上,類如袁偉時的義和團論,在「開放改革」後的大陸知識界也絕不陌生。1996年,當大陸上出版了《中國可以說不》而熱賣,震動華語世界時,臺灣就有人寫《無知與孤傲》,痛烈醜詆義和團運動之「無知愚昧、野蠻落後」,是「殺人放火的土匪」,疾言批評大陸不「文明」(說今日大陸在「知識、教育、科技與文化水平」上,「離開最先進的水平還很遠」),我當時也寫了文章反論。而看來,大陸和臺灣的「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的義和團論,真是不約而同,卻何其相似乃爾!
  • 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和時代價值
    ,在深入梳理五四運動精神脈絡的時候,充分認識到五四運動的確是比先前的所有革命都大大地前進了一步,充分認識到五四運動與其後百年間的重大歷史性事件都是有著深刻的內在聯繫的。為什麼像梁啓超、張君勱等人那樣既反對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又譴責資本主義腐朽與沒落,而主張以中國古代文明和吸收一切西方文明,來構建一種所謂「新文明」,這種折衷主義的方案也成為一種泡影了呢?其根本原因就在於,這些文化方向的選擇都沒能跟中國當時社會和經濟生活變化的大趨勢取得內在的一致性。
  • 西方文明居高臨下的優越感,幾百年都沒有改變
    這背後的原因錯綜複雜,政治的,經濟的,意識形態的……然而最近看的一本書《世界秩序與文明等級》,卻從另一個角度解答了這個問題——西方式的傲慢,根源在於幾百年來他們養成的文明優越感。直白一點,就是我從沒有瞧得上你過。你們那麼「垃圾」,憑什麼還能來指責我?
  • 「五四運動與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百年傳播」全國學術研討會暨全國...
    尊敬的 __________ 發生在 100 年前的五四運動給中國帶來了科學和民主的新思想,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揭開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 為此,全國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會、《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編輯部、西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定於2019年4月份在西安舉辦「五四運動與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百年傳播
  • 五四運動對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五四運動,以徹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追求救國強國真理的進步性、各族各界群眾積極參與的廣泛性,推動了中國社會進步」,「在近代以來中華民族追求民族獨立和發展進步的歷史進程中具有裡程碑意義」。在「百年追夢路,時代圓夢人」北京大學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青春詩會現場,青年們詩誦祖國,詩誦青春。
  • 如果文明不夠文明,就讓野蠻足夠野蠻——《賽德克巴萊》
    「如果文明是要我們卑躬屈膝,那我就讓你們看見野蠻的驕傲。」這是一部極好的片子,具體劇情就不在此多做贅述。僅對其創作背景做一個大概介紹:本片是根據1930年發生在臺灣的「霧社事件」改編而成。注意,對於未看過的觀眾,建議在觀看時不要以當代人那種「文明」的眼光去看待、批判電影中主人公的愚昧和野蠻。且不論當下的環境,僅僅是賽德克族的精神與信仰就決定了他們的選擇——抗爭與戰鬥。於他們而言,如果不能尊嚴的活著,那寧可在抗爭中死去!
  • 翻譯精神與五四運動——試論翻譯之於五四運動的意義
    打破隔閡,開闊視野,促進理解與交流,拓展思想疆界,增進不同民族文明的互學互鑑,豐富與繁榮世界文化,是翻譯的價值所在。」(許鈞,2018:524)而翻譯與五四運動的關係,我想從另一個角度介入,看一看翻譯到底在哪些方面對五四運動產生了直接與間接的影響,翻譯之於五四運動到底有著怎樣的深刻意義。
  • 「戰鬥機器」阿瓦爾人覆滅,為何同樣「野蠻」的馬扎爾人卻「苟活...
    柔然部族曾經是中國古代北魏的北方宿敵,曾經倚仗自己卓絕的騎兵力量與北魏纏鬥多年。然而到了公元552年,突厥人逐漸崛起,攻破柔然使其滅亡。這並不代表整個柔然族全部覆滅,還是有倖存者的,這些人為了躲避突厥人的追殺,只有離開家園一路向西謀求生路。
  • 與惡纏鬥:從野蠻轉向文明的三種範式
    這份書寫在羊皮捲紙上的文件,具有革命性的意義,它被後世譽為「現代憲法政治的奠基之作」。此後,英國從一個歐洲的邊陲島國,一路成長為「日不落帝國」,在長達數百年的時間內,左右著全球秩序,它所以留下的遺產,至今仍有重大影響力。普遍主義價值也依賴「中心——邊緣」結構。普遍性價值是由中心生產的,然後向邊緣擴散,並被邊緣認可、接受而成立。
  • 「歐洲後花園」巴爾幹,為何成為野蠻、落後、血腥的代名詞?
    20世紀末期,巴爾幹半島各國成形,但在兩百年前,並沒有巴爾幹各國的存在。那時候它也不被稱為巴爾幹,它只是奧斯曼帝國徵服了拜佔庭帝國的土地。最早的「巴爾幹」一詞是用來指稱「古代赫默斯」山脈,但到了一戰後,巴爾幹不只是是個地理概念,這個詞更是充滿了負面的含義,如落後、血腥、野蠻。
  • 新井一二三專欄:野蠻和文明之間
    一聲「Bonjour」之於法國人,意義超越單純的寒暄、打招呼,它簡直是野蠻和文明之間的界線。簡簡單單的一個詞兒,把我的地位,從說不定很野蠻的外國人提升為一個文明人。即使能說的法語只有「Bonjour」和「Merci,au revoir」,中間的交易則能由信用卡代替進行。果然,法語老師教的兩句話,是實實在在「必要而足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