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中新網4月28日電 據香港《明報》報導,上世紀初至今,香港製作了逾萬部電影,其中4000部已成香港電影資料館的館藏。2019年香港《財政預算案》撥款2000萬港元,令電影資料館每年可額外數碼化30部電影。該館透漏獲撥款後首年將數碼化其中10部,包括李小龍早期演出的電影、黃飛鴻電影系列,料最快2020至2021年度對外播放。
香港電影資料館館長楊可欣(左)說,一直從不同渠道收電影膠片,現館藏已涵蓋4000部電影。。圖片來源:香港《明報》/鍾林枝 攝
數碼化電影含武打、偵探、恐怖等題材
電影資料館館長楊可欣說,數碼化的電影主要來自20世紀50、60年代,較多是僅存一份拷貝或底片,冀數碼化能保存這批孤本。
20世紀50、60年代香港電影工業蓬勃,電影資料館獲撥款後首年數碼化的電影中,不少是於這時期出產,10部包括李小龍的早期電影、關德興的黃飛鴻系列、陳寶珠的「珍姐邦電影」、「鬼才導演」楊工良拍攝的恐怖片等。
楊可欣表示,獲撥款後數碼化的電影較多為孤本,不少納為館藏後從未放映,「得一個拷貝件,儘量不會使用,因為膠片經放映機每播一次,無可避免會有耗損」。
楊可欣稱一直從不同渠道搜集膠片,近年較重要的一批來自舊金山一家結業戲院,是20世紀30、40年代戰前的香港電影膠片,是很重要的文化遺產。
她說,4000部電影館藏中,約170部有數碼版本,過往每年可數碼化20部電影,獲撥款後增加人手和資源,每年可額外多做30部,「目標是5年後,1/10的館藏有數碼版本」。
聘年輕技術員 傳承電影修復技術
電影要保存,修補膠片和電影修復的技術同樣要傳承。電影數碼化前須先檢查膠片有否損壞,楊可欣稱修補膠片是專業技術,館內現有數名20、30歲的技術員,均於2、3年前入職,部分是「門外漢」,入職後才跟隨師父學習檢查和修補損壞膠片。
電影數碼化後或須數碼修復,改善聲畫質量,楊可欣稱,有別於商業修復,館內的修復以還原為原則,「不會靚過當年的上映版本」。
楊可欣稱,電影資料館會研究需否擴建,但屬長遠規劃,「要考慮需否更多人手、更多地方擺放館藏,但這需與館藏的增長掛鈎」,數據館空間有限,不一定於館範圍擴展,亦可於館外物色倉庫存館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