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懶爺!今天來聊一聊大家既熟悉又陌生的電影院。在這裡先問大家一個問題,你多久沒有去電影院了?我是從年初到現在有8個月沒有進過電影院,這要放在以前是難以想像的。少了我們這些衣食父母美,據說今年有五千多家影視公司註銷,數百家電影關門,不管真假,今年電影院日子非常難過卻是真的。即便電影院重新開門了,但有些電影院卻熬不過這個冬天。目前中國電影的真實現狀是怎樣的?未來電影院的格局會發生哪些變化?又有哪些投資機會?今天這些問題我都先不講,今天我們先來聊一聊作為全球電影票房霸主的美國電影院的演變歷程,這也許能幫助我們更好對看清中國電影院的未來道路在哪裡。
好了,話不多說,今天進入正題。美國電影院的發展主要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從1994年到2004年,美國電影院這十年的發展跟目前中國電影院近十年的發展非常類似。看過我關於《黃金還能繼續漲嗎?》的小夥伴應該都知道,美國在經歷了70年代的高通脹高失業率後,在80年代初開始收緊貨幣政策,以應對經濟大蕭條以來最嚴重一次經濟危機,通過減稅和放鬆商業管制,促進了企業發展和投資活動,美國經濟終於在80年代中期開始恢復正軌,到90是年代更是領漲全球,GDP保持穩定快速增長,失業率也開始走低。大型購物中心和商超開始在美國各地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新一輪電影院在這些購物中心找到了理想的歸宿。
1990年—2000年,十年間美國電影票房名義複合增速為4.3%,而銀幕數量複合增長率卻高達4.67%,是美國歷史上唯一一段電影銀幕增速超過電影票房增速的十年。總結美國90年代影院建設進入高潮的原因,一方面來自資本對電影市場的樂觀,另一方面也是市場過度競爭的結果。在影院建設的大浪潮下,如果競爭對手在大力新建影院,而你不建,那份額減少帶來的危害,將大於自身新建影院對原有影院對替代效應,所以整個行業陷入了「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怪圈。可惜好靜不長,美聯儲從1999年4月到2000年7月,連續加息6次,利率政策收緊導致融資成本上升,院線的槓桿擴展之路也開始萎縮。
疊加2000年網際網路泡沫破裂,資本市場的動蕩也使得院線的對外擴張雪上加霜,不少電影院由於經營不善和債務壓力,紛紛陷入破產的境地。例如2000年--2001年,兩年間top10的院線中有6家申請破產保護,可見當時院線的慘烈程度完全不亞於現在。所以從2000年開始,美國院線開始進入了第二個階段:開啟整合步伐,頭部院線格局開始顯現。2000年—2004年,整個電影院市場在經歷了2-3年的深度調整後,Top3的院線市場佔有率從1996年的25.4%提升到了2004年的32.6%。對於重經營的院線行業來說,憑藉規模經濟以獲取上下遊議價能力是勝出的關鍵,自然而然擁有行業整合的需求。
經過行業過度擴張—行業重組—行業回暖期後,美國院線 行業迅速形成了三巨頭 Regal、AMC、Cinemark,且三巨頭市佔率從 2004 年的 32.6%提 升至 2017 年的 49.2%,其中併購重組是行業集中度非線性提升的核心手段。
市場集中度提升也能夠增強院線的上下遊議價能力,能夠強化消費端品牌價值和用戶體驗。用戶在獲得了更好的用戶體驗後,院線也有信心提高票價,例如從2000年到2010年,美國電影票價年複合增長率為3.94%,顯著高於1990年到2000年的2.45%,這也得益於市場集中度提升了議價能力也隨之提升。
不過在這波頭部院線吞併小院線的浪潮中,我們也需要留意一項非常重要的風險:就是債務風險。以AMC為例,由於多起大額併購項目,並且給出的高估值,導致公司商譽佔公司總資產的比例長期穩定在40%以上,2019年公司貸款債務更是佔到公司總資產的71%,為企業未來發展帶來了高度不確定性。因此 , 企業的橫向整合應該基於自身財務可承受範圍之內,對企業的現金流帶來比較大的考驗,應該避免財務壓力較大壓制公司業績,作為投資者尤其需要警惕併購失敗帶來的商譽風險 。
對標美國來看,中國銀幕擴張與票房市場發展階段,相當於美國市場2000 年前後水平。但中國電影市場未來會怎樣發展呢?記得關注我,下期來聊一聊目前中國電影的真實現狀是怎樣的?未來電影院的格局會發生哪些變化?又有哪些投資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