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院線轉移到流媒體 未來電影院將凋零

2020-12-19 鳳凰網房產

來源: 格隆匯

本文作者電飯鍋,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轉載請聯繫原出處。

酹酒一觴,敬這個波譎雲詭的電影江湖,也敬在這場刀光劍影中終將倒下的犧牲者——電影院。

01、死裡逃生

「過去的事就過去了,永遠別回頭。」——《教父》

雖然這句話絕非危言聳聽,但現階段使用「犧牲」、「倒下」這樣的字眼來對電影院的命運下結論,確實有些為時過早。畢竟在我們身邊,電影院不僅活著,而且活得還算不錯。

截至12月9日,今年我國票房累計已達172億元,全年有望突破200億元。當然和去年640多億的票房沒法比,但在今年這個「活著就好」的情勢下,已經很可以了。上個月,我們奪走了北美全球第一票倉的寶座。

這也說明了美國那邊情況有多差。目前,美國只有大概2000家影院營業,六成左右電影院在喝西北風。

按說在這種危急存亡之秋,行業理應到了「必須團結一致,為了聯盟!」的時候。但恰恰相反,身在國內的大家或許感知沒有很強烈,但大洋彼岸的好萊塢,此刻已經鬧翻了。

巨輪沉沒之前,有的在觀望,有的想轉向,還有的已經坐上了救生艇。而電影院則是跑不掉也躲不掉的那個,看起來只能聽天由命了。愛咋咋地。

在討論電影院能不能活過這個寒冬之前,我們需要補一點必要的歷史知識,先來看看上一次它是怎麼「死裡逃生」的。

一部電影的誕生,分製作、發行與放映三大環節。早在默片時代,當時的好萊塢霸主派拉蒙便率先通過收購影院,進化成垂直整合製作、發行與放映三大環節的完全體。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美國走出大蕭條陰影,經濟騰飛,好萊塢同樣活力十足。電影語言不斷革新,電影行業大爆發,《亂世佳人》和天才之作《公民凱恩》等經典就誕生於這一時期。

好萊塢即將進入歷史上最鼎盛的「黃金時代」,同時,五大製片廠壟斷體系也逐漸形成。

以派拉蒙為首的華納兄弟、米高梅、二十世紀福斯、雷電華等五巨頭自產自銷,形成了電影產業的閉環,包賺不賠。1945年,美國八家大製片廠控制了全國17%的影院,發行影片佔產量75%。

獨立院線們要想分一杯羹,只能放棄選片權、排片權和議價權,從而淪為大製片廠的附庸。商人們只在乎利潤,電影藝術什麼的都是浮雲。長此以往,文藝片、作者電影勢必將越來越難以生存,獨立電影人和院線則會被排擠到產業邊緣。對行業生態而言,當然不是好事。

於是,1948年,《派拉蒙法案》出臺,最高法院要求五巨頭剝離院線業務。鋼鐵俠託尼·斯塔克原型——大名鼎鼎的霍華德·休斯首先執行了判決。次年,「老大哥」派拉蒙也妥協了。

反壟斷的大獲全勝,深刻地改變了美國電影工業的格局。隨著電視作為新娛樂媒介的流行,電影產量與票房逐年下滑,好萊塢黃金時代終結。直到1972年,《教父》橫空出世,才挽狂瀾於既倒,成為好萊塢復興的標誌。

之後,科波拉門生喬治·盧卡斯、史匹柏等一批新導演崛起,隨著《007》系列火遍全球,《星球大戰》成為美國「西遊記」,《大白鯊》、《計程車司機》等驚世之作問世,人們重回電影院,好萊塢迎來新的輝煌。

在《派拉蒙法案》的庇護下,AMC、Regal、Cinemark等大型連鎖影院應運而生。但好不容易從五巨頭的聯合絞殺下倖存,七十多年後,《派拉蒙法案》名存實亡,新的「六大門派」業已成形,院線又面臨著新的圍攻局勢。

這一次,還會有救世主出現嗎?

02、趁你病要你命

「世界是你的,我已經老了。」——《天堂電影院》

所謂「六大門派」,便是以Netflix為首的流媒體新興勢力。昔日的「五大」只是想將院線收入囊中,但今天的新「六大」,恐怕是奔著把電影院從這顆星球上徹底消滅去了。

這幾天,「六大」之一的華納在好萊塢引起了一場地震。

上周,華納兄弟突然宣布,2021年將取消院線窗口期,將旗下17部電影在院線和流媒體平臺HBO Max同步上線。本周五,迪士尼也宣布未來幾年將有50部影視劇登陸Disney+。其中《魔法奇緣2》和明年春天的《尋龍傳說》將在Disney+同步院線首映。

沒有一點點防備,華納消息一出,首當其衝的院線先炸了。當天,北美前四大院線中,AMC、Cinemark、Marcus股價分別大跌16%、22%、13%,IMAX跌8%。

今年4月,環球影業將《魔發精靈2》通過網絡點播發行,對停業中的AMC來說,已經是一刀背刺,隨後其果斷宣布「禁映所有環球電影」。沒想到傷口還沒養好,華納又來了一刀更狠的。

細看這份片單,其中不乏DC宇宙的《自殺小隊》,怪獸宇宙的《哥斯拉大戰金剛》,IP改編電影《貓和老鼠》、《真人快打》,和經典冷飯《沙丘》、《黑客帝國4》等大片。

最近美國新冠疫苗的利好消息不斷,明年情況如何尚且不好說,然而華納急不可耐地公布明年一整年的上映計劃。雖然還沒和院線撕破臉,但這種做法,其實無異於宣戰了。

我們並不會過分詫異,因為一切早就埋好了伏筆。如果說之前的個別案例還只是小水花,今年9月,《花木蘭》跳過院線渠道直接上線Disney+;聖誕節,華納的DC宇宙大作《神奇女俠1984》也將在HBO Max首映。這兩個大IP登場,分量可著實不輕。

再加上年初徐崢的《囧媽》,說這場流媒體之戰是由三個女人率先挑起的,似乎未嘗不可。雖然有引口水嫌疑,但正如好萊塢強勢崛起的女性主義風潮,席捲美國的這場流媒體颶風,同樣勢不可擋。而阻擋著它們前進腳步的,正是電影院這堵高牆。

華納宣布這一消息後,AMC肯定不樂意,CEO 表示已與華納展開緊急對話,並針對這一決定對對方進行抨擊了。這兩年,AMC確實太難了,今年二季度營收只有兩千萬美元不到,同比去年同期幾乎降了一倍。而在未受疫情影響的去年,其電影票收入也只有33億美元。

原因很簡單,美國院線電影已經江河日下。

從2011年到2020年這十年間,北美電影票房收入分成了很明顯的兩個階段。前5年,票房收入從102億美元增至111億美元。除了2014年外,其餘幾年都是逐年增加。

但從2016到2019年的票房收入則分別是114、111、119,114億美元。除了2018年靈光一現之外,其餘幾年幾乎原地踏步。佔全球票房比重更是從2011年的31%,降到2017年的27%。

而且不要忘了,這十年間,電影票是越來越貴的。數據表明,願意走進電影院的美國觀眾,的確越來越少。而另一方面,流媒體用戶卻越來越多。

隨著傳統製片廠的倒戈,流媒體對於院線漸漸從增量市場變為零和遊戲。然而,堂堂正正地一戰,鹿死誰手尚未可知。但在決戰打響之前,院線今年又承受了疫情重重一擊,更加元氣大傷。天時地利人和,這波整了個三不沾。

再加上,這次它面臨的對手,是一支華麗的復仇者聯盟。

03、六大門派

「在我彌留之際,我會在夢中見到你。」——《復仇者聯盟4》

流媒體江湖中,Netflix堪稱美國丐幫,沒有取笑的意思,相反,能在沒有任何背景的情況下,在美利堅一拳一腳打下流媒體半壁江山,這是非常可怕的。

從2018年開始,Netflix每年投入上百億美元於內容生產,導致當年上線的電影總數就超過了其他幾家傳統製片廠總和。今年更是投入將近200億,預計將製作200部作品。「弟子遍天下」,懂我意思麼?

人海戰術雖然有質量參差不齊的缺點,但好在類型多樣,Netflix已經拍了韓劇、日漫,甚至還要拍水滸傳。量大管飽,營收基本盤就不會差。2019年,Netflix營收突破200億美元,幾乎是北美全年票房的2倍——而且還不用給院線分成。

本就人多勢眾,再偶爾出一兩個蕭峰或洪七,足夠在江湖上掀起軒然大波。去年《愛爾蘭人》、《婚姻故事》和《羅馬》獲得了24項奧斯卡提名,《羅馬》更贏下最佳導演等三項大獎。今年,《曼克》和《芝加哥七君子審判》同樣是衝奧種子選手。

雖然被院線視為眼中釘,但奧斯卡學院已經對流媒體敞開了大門。

迪士尼則堪稱北美少林寺,沒辦法,家大業大底子厚。去年11月,迪士尼推出流媒體平臺Disney+,最新財報顯示,其訂閱用戶數已經達到7370萬,再加上ESPN+和Hulu,訂閱數超過了1.2億。

上年末,Netflix全球訂閱用戶數是1.67億。雖然仍遙遙領先,但前者20年才取得的成就,迪士尼只用了9個月就完成了,未來大概率彎道超車。

虛竹出山不到一年就威震江湖,靠的就是「內力」。迪士尼旗下陣容堪稱星光熠熠:漫威打頭陣,《黑寡婦》明年5月進院線,但《旺達與幻視》、《獵鷹與冬兵》、《洛基》等一批人氣之作都要在Disney+獨播。

盧卡斯影業的「星戰系列」也是大殺器,《曼達洛人》今年多火不用多說了。另外還有皮克斯的動畫片,20世紀福克斯的《異形》、《阿凡達》,再加上自家的公主與海盜。得IP者得天下,2019年,迪士尼電影票房已經佔據了美國票房總量的四成。迪士尼如今調整架構全力all in流媒體,不說是降維打擊,但也夠奈飛喝一壺的。

將華納比作武當可能不太恰當,憑HBO Max不足千萬的訂閱用戶體量,強行與迪士尼齊名,頗有些「南慕容、北喬峰」的勉強。但華納畢竟是迪士尼在票房份額上最有競爭力的對手,其背後的AT&T擁有龐大的電信寬帶和電視用戶基數,堪稱一座大金礦。

華納有著輝煌的過往,《蝙蝠俠》三部曲曾觸及超英電影藝術性天花板;「魔法世界」和「中土世界」至今令無數影迷魂牽夢繞;超人、蝙蝠俠人氣一騎絕塵,正義聯盟也遠比復仇者聯盟更具影響力。但在電影宇宙的對拼上,華納可以說一敗塗地,DC粉們只有恨鐵不成鋼。

現階段,AT&T和華納在流媒體戰略上如此激進,恐怕已將它視為轉機,著手進行下一個十年的布局。明年的17部大片,再加上扎導的《正義聯盟》,未來怎麼樣真的不好說。

餘下三傑也不容小覷。亞馬遜是傳統三大流媒體之一,截至2019年底,Prime擁有1.12億用戶。科技巨頭髮力流媒體的優勢是不惜重本,光劇版《指環王》的製作成本就高達10億美元。

與之相似的是蘋果,擁有2000多億美元充沛現金流的科技龍頭,可以為《The Morning Show》節目做出每集1500萬美元的預算——相當於《權力的遊戲》最後一整季的成本。

NBC環球今年7月上線了Peacock流媒體服務,本周四宣布註冊人數已超過2600萬。環球旗下還有《速度與激情》、《馴龍高手》和《哈利波特》等經典系列,實力同樣不俗。

六大勢力之外,ViacomCBS也宣布將在明年推出流媒體Paramount+,將包含旗下CBS、MTV、派拉蒙影業等的原創劇集和電影。派拉蒙雖然已墮落到票房份額只及迪士尼零頭,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完全可以發揮餘熱。

六大門派各有千秋,雖然現階段喊著:「打上光明頂,幹掉電影院!」的口號同仇敵愾,但可以預見,不久的未來,這場流媒體大戰將十分精彩。然而,流媒體越紅火,院線就越難受。

至於為什麼,那就要說到電影院和院線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了。

04、情懷能當飯吃嗎?

「不如我們重新來過。」——《春光乍洩》

曾經,《派拉蒙法案》保護了院線不被巨頭吞併。有趣的是,70多年後,還是為了保住影院,卻不得不廢除這一法案,以尋求讓院線在巨頭羽翼下得到庇護。但時過境遷,現在的製片廠,院線已經高攀不起了。

電影院走下坡路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派拉蒙等傳統製片廠沒落,華納、環球各自被收購,迪士尼等綜合娛樂巨頭崛起。電影業務不再那麼重要,在迪士尼的財報中,包括電影在內的影視娛樂收入佔總營收比重已不到兩成。

更何況,院線資產顯得太過笨重,收益也著實不算高。道理很簡單,不是每部電影都是《復仇者聯盟》,也有因為質量或者環境因素,像《信條》一樣血本無歸的大片。而流媒體就好辦得多——訂閱費漲一塊,全年營收多十幾億,多輕鬆啊。

說白了,巨頭們不單靠電影這一錘子買賣掙錢,但院線和導演靠啊,你不讓我靠這個掙錢,那我只能靠了,必須跟你幹架!

華納的孤注一擲犯了眾怒,在對其進行圍攻的聲音裡,院線罵得再狠也不奇怪,傳奇影業和演員導演們則是因為錢沒分好。與之相比,諾蘭的理由就純潔得多了。

按理說,電影從院線轉移到流媒體,對導演的損害並不大,畢竟有大衛·芬奇、老馬丁等大導演的例子在前。但諾蘭第一個站出來痛罵華納,直呼此舉「非常、非常、非常、非常混亂」,連用幾個非常,看來確實氣壞了。

國內也有導演持相似觀點。路陽表示視頻平臺會「殺死作品源頭」,陳思成也曾放言,「不進電影院還叫看電影嗎?」那麼,電影院到底真的無法替代,還是像諾蘭對膠片電影的堅持一樣,只是一種無法割捨的情懷?

對大多數觀眾們來說,電影院的獨特性顯而易見。首先是時效性,等影院下線再看,黃花菜都涼了。不過,隨著院線放映窗口期被打破,這條護城河即將被流媒體填平。

其次是儀式感,不論約會還是一個人,當燈光暗下,倒計時亮起,那一刻,我的整個世界是屬於電影的。不過這一點也見仁見智,去音樂廳有儀式感,但在路邊的唱片裡用耳機聽《情人的眼淚》,未嘗就沒有儀式感。

在家裡舒舒服服地或躺或坐,備好零食可樂,關上燈靜靜欣賞一部老片,就沒有儀式感了嗎?有人說了,沉浸感不同,但電影院裡隔壁手機幾次明滅,小孩子一哭一鬧,何來沉浸感?

其實,最堅固的一道牆,是聲畫效果。

不是每個人都買得起房子,也不是每一座房子都裝得下像模像樣的家庭影院。雖然華納表示會為流媒體首發影片提供4K畫質,但即便是藍光原盤,幀數也是經過壓縮的,色域和明暗也達不到數字拷貝的細膩程度。更別說影院還有IMAX和杜比全景聲技術。

因此,現階段電影院還是無法替代的。但未來呢?5G和虛擬實境技術遲早會成熟,如果電影院不再能提供最好效果,剩下的,就只有情懷了嗎?

05、尾聲

「1997年過去了,我很懷念它。」——《甲方乙方》

撰寫本文時,有句歌詞一直在耳邊縈繞。「相聚離開,都有時候,沒有什麼會永垂不朽。」這些年,我們見證過太多事物的遠去了。

小時候我們看露天電影,全村老少上樹騎牆,好不熱鬧;後來舊會堂改造的電影院開業,一塊畫質不好的屏幕,但也其樂融融;再後來連鎖院線出現,博納、中影、萬達,畫質越來越好,雷射、巨幕、3D。一切越來越好的同時,另外的一切也正在消失。

街機、錄像廳、網吧,我們所熟悉的快樂一點一點慢慢改變。還好,這一切消失的速度比時光更緩慢。

不少海濱小城裡,至今還保留著一些露天劇場改成的小影院。海風吹拂的傍晚,搬著小板凳去看部老片,極其浪漫;在廈門著名的沙坡尾一街之隔的巷子角落,已經破敗的舊日戲臺上,還時常會有票友全套妝扮了在上面表演。即使兩個人,一齣戲,沒有觀眾。

也許未來電影院也會零落如此,我們記憶中那些激動人心抑或是甜蜜的時刻,都將失去它們的精神家園。試想一下,當美國隊長接過錘子那一刻,我們左顧右盼,只有兩道寂寞的牆。真到了那一天,該有多寂寞啊!

不過,生命中所有的燦爛,都要用寂寞償還。所謂迷影情懷,不過是我們對消除孤獨的一種寄託。

但說到底,人類的一生本就是孤獨的,不是嗎?

相關焦點

  • 電影院摸到天花板?院線已不是電影的唯一路徑
    早期闖入院線的民營資本格局動蕩,加之網際網路視頻對影院形成了一定程度的衝擊,在疫情黑天鵝突至的情況下,院線遭遇著前所未有的危機。尤其是中小影院,抗擊打能力較大型院線更弱。從補貼戰中開始,資本局受挫,經歷了疫情突至後的茫然與空白,電影院摸到「天花板」了嗎?
  • 殺死電影院
    獨立院線們要想分一杯羹,只能放棄選片權、排片權和議價權,從而淪為大製片廠的附庸。商人們只在乎利潤,電影藝術什麼的都是浮雲。長此以往,文藝片、作者電影勢必將越來越難以生存,獨立電影人和院線則會被排擠到產業邊緣。對行業生態而言,當然不是好事。
  • 華納兄弟「放大招」明年17部新片將在電影院和流媒體同步上映
    原標題:華納兄弟「放大招」明年17部新片將在電影院和流媒體同步上映   新冠疫情下,美國電影
  • 美國華納兄弟「放大招」:明年電影院和流媒體同步上映新片
    新華社/路透新華社北京12月4日電(記者楊舒怡)美國華納兄弟影片公司3日宣布,該公司2021年出品的全部電影都將在實體電影院和HBO Max流媒體平臺同步上映,包括《黑客帝國4》《哥斯拉大戰金剛》等動作大片。消息一出,美國多家實體電影院股價暴跌。
  • 美國華納兄弟「放大招」:明年電影院和流媒體同步上映新片 _中國...
    美國華納兄弟影片公司3日宣布,該公司2021年出品的全部電影都將在實體電影院和HBO Max流媒體平臺同步上映,包括《黑客帝國4》《哥斯拉大戰金剛》等動作大片。消息一出,美國多家實體電影院股價暴跌。  按照以往慣例,美國大片上映之初,觀眾只能前往實體電影院一睹為快,新片上映90天左右後,才會出現在流媒體平臺。
  • 華納"擁抱"流媒體 美國院線股票大跌 AMC聲明:我們正和華納兄弟...
    時光網訊 今天對美國電影院是非常糟糕的一天,華納宣布2021年17部電影同日上線流媒體HBO Max和影院,包括《黑客帝國4》《沙丘》《哥斯拉大戰金剛》等多部大片。儘管HBO Max只在美國運營,上線時限為一個月,但美國AMC、喜滿客和IMAX等院線股票依舊全線下跌。
  • 電影院要完?《黑客帝國4》等大片將院線流媒體同步上映
    按照「低買高賣」的原則,院線行業的價值處於歷史最低點,但現在是否是入手的好機會,取決於投資者對前景的判斷,即使是最樂觀的行業分析師,也認為至少要等到2022年才能實現整體好轉,「只有傻瓜、瘋狂的天才和敢死隊才有勇氣投資連鎖院線。」影業巨頭紛紛將業務向流媒體傾斜,採取混合發行策略,為自家的流媒體服務招攬更多的付費用戶。
  • 好萊塢院線集體關閉 Netflix等流媒體迎來流量紅利?
    迪士尼原本預計5月上映的《黑寡婦》《大衛·科波菲爾的個人史》《窗裡的女人》三部電影撤檔,獅門影業宣布《內戰前夕》《逃跑》《電鋸驚魂9:螺旋》三部電影撤檔,這意味好萊塢5月的電影市場或許也將停擺。而此前北美AMC、Regal、Cineplex、Alamo Drafthouse等大型連鎖院線已經陸續宣布關閉旗下影院,好萊塢各大製片廠也將3、4月的大片悉數撤檔。
  • 華納影視2021年所有的電影都將同時在院線與HBO Max首映
    華納明年的所有電影都將採取《神奇女俠1984》一樣的上映策略了。具體說來就是,這些新片會在同一天於院線和HBO Max首映,HBO Max訂閱用戶無需額外支付費用就可以在自家電視上看到華納最新的大片。但是,這些大片在HBO Max上只會放一個月,一個月後就會下線(院線仍繼續上映),以後重新上線可能還要若干個月。另外,鑑於HBO Max服務目前還僅限美國本土,海外地區想要第一時間看這些大片還是只能到電影院去。
  • 亞馬遜進擊院線資產,「流媒體+電影院」模式有可能實現麼?
    兒童內容方面,將不再像以前那麼的關注大約8至12歲的青少年(tween),而是更多的聚焦年輕人(young adult)。年輕觀眾和30歲左右的女性觀眾是亞馬遜尚未充分觸及到的觀眾群體,有著巨大的潛力。
  • 華納兄弟宣布取消院線窗口期 明年17部電影將線上線下將同步上映
    今年因疫情本已受重挫的美國影院「雪上加霜」,當地時間本周四,華納兄弟宣布2021年將上映的全部17部電影都將在流媒體平臺HBO Max與電影院同步上映。受此影響,美國最大院線AMC與第三大院線Cinemark股價分別大跌16%和22%。
  • 你今年去過電影院嗎?如今還是電影的時代嗎?
    圖/豆瓣很快,諾蘭在接受《娛樂周刊》採訪時解釋道:「這一切難以置信,尤其是他們做這件事的方式,他們沒有提前告知任何人,導致現在爭論一片……你不該這樣對待嘔心瀝血的人,關於作品將被如何對待,你理應去和他們諮詢、溝通。」諾蘭的憤怒是近幾年流媒體衝擊院線電影的冰山一角。
  • 觀眾笑了,電影院哭了?
    當地時間3日,美國華納兄弟宣布了一項震驚好萊塢乃至全球電影業的操作計劃:公司打算在2021年將所有電影在登陸北美院線的同時,放在流媒體平臺HBO Max同步上映,也就是取消「院線窗口期」。所有影片將在北美首映日當天加入流媒體HBO Max的點播片庫,提供4K超高清和高清版本,該流媒體訂閱用戶無需花費額外費用便可點播觀看,時限為一個月。而在北美以外地區,這些電影仍將採用院線獨佔的方式上映。華納高層同時強調,這一操作只針對2021年上映的影片,目前預計不會持續到2022年以及之後。
  • 電影院都倒閉掉一半了,為什麼《唐探3》還不在網絡上映?
    哪怕電影院都快要死了,抽成還高到離譜,影片出品方為什麼也會選擇依然堅守,與之生死相隨呢?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要知道即使財大氣粗如Netflix,也只是一直在成本較低的藝術片、劇情片等領域探索,像華納、迪士尼那樣動輒單片幾億美元的投資,流媒體依然不敢嘗試,原因就是根本收不回成本。結合這兩層因素我們可以發現,流媒體雖然目前風頭正勁,但是依然支撐不起大規模的影視投資,並且也不能保證同樣一部影片,收益會比傳統院線更高。
  • 觀眾笑了,電影院哭了?
    當地時間3日,美國華納兄弟宣布了一項震驚好萊塢乃至全球電影業的操作計劃:公司打算在2021年,將所有電影在登陸北美院線的同時,放在流媒體平臺HBO Max同步上映,也就是取消「院線窗口期」。所有影片將在北美首映日當天加入流媒體HBO Max的點播片庫,提供4K超高清和高清版本, 該流媒體訂閱用戶無需花費額外費用便可點播觀看,時限為一個月。 而在北美以外地區,這些電影仍將採用院線獨佔的方式上映。
  • 流媒體院線暗戰推至臺前:華納兄弟取消院線窗口期,AMC隔空喊話
    AMC急了在官宣之前,華納兄弟沒有與任何院線公司達成財務安排,直接將一整年的電影全部同步登陸流媒體的做法,也引來了院線們的口誅筆伐。「我們對華納兄弟這一決定感到困惑。」美國巨幕運營商IMAX的CEORich Gelfond表示。在他看來,在疫情期間將影片轉移到流媒體是有意義的,但沒有必要將全年的電影全部轉到線上。
  • 高群耀:流媒體肆意發展終將會讓電影走向災難
    從年初突如其來的疫情《囧媽》率先院轉網到《神奇女俠1984》院網同步惹怒好萊塢,電影的渠道之爭在今年就從未停止過。如果疫情僅僅是一個「不可抗力」,電影不會因為疫情所消失,那麼堅守了125多年的院線電影模式,卻因為疫情徹底改變。如今,幾乎沒有人會質疑線上線下融合會是電影消費未來的整體趨勢,但電影是否還要回到」疫情前」的傳統模式,是有很大爭議的。
  • 華納兄弟宣布取消院線窗口期什麼意思?華納兄弟「放大招」電影行業...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華納兄弟宣布取消院線窗口期什麼意思?華納兄弟放大招電影行業大地震 華納兄弟宣布取消院線窗口期,這是什麼意思? 周四,ATT子公司華納傳媒宣布,2021年,所有新電影將同時上映,這些電影將直接通過HBO Max播出。
  • 流媒體正在「替代」電影院?從局部窺視全局,跟不上浪潮就被淹沒
    圖片來源於網絡最近影視行業負面的新聞太多,各大電影公司新片延檔,在拍作品停工,放棄院線發行的影片開始成為趨勢,一些電影院已經不可逆轉虧損甚至倒閉,從影視製作到播放院線,大量人員失業Netflix;迪斯尼奇幻電影《阿特密斯的奇幻歷險》放棄院線,6月在自家流媒體Disney+上映;包括國內從《囧媽》、《大贏家》一開始就決定在流媒體上映。
  • 全國電影院現狀如何?美國院線發展對中國有何啟示?
    今天來聊一聊大家既熟悉又陌生的電影院。在這裡先問大家一個問題,你多久沒有去電影院了?我是從年初到現在有8個月沒有進過電影院,這要放在以前是難以想像的。少了我們這些衣食父母美,據說今年有五千多家影視公司註銷,數百家電影關門,不管真假,今年電影院日子非常難過卻是真的。即便電影院重新開門了,但有些電影院卻熬不過這個冬天。目前中國電影的真實現狀是怎樣的?未來電影院的格局會發生哪些變化?又有哪些投資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