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毅寄語兩岸民意代表 籲兩岸求同存異聚同化異

2020-12-13 中國新聞網

王毅寄語兩岸民意代表 籲兩岸求同存異聚同化異

    8月19日,以「聚焦民意、服務民生」為主題的第三屆兩岸縣市「雙百論壇」在四川省成都市舉行。圖為中共中央臺辦主任王毅在「雙百論壇」上致辭。中新社發 安源 攝

  中新社成都8月19日電 (劉賢 殷櫻)中共中央臺辦主任王毅19日在成都出席由兩岸基層民意代表共同參加的第三屆兩岸縣市「雙百論壇」。

  王毅表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已進入鞏固深化的新階段,兩岸交流合作也面臨更廣闊空間和前景。兩岸基層民意代表應該發揮自身優勢,履行應有職責,為造福兩岸基層民眾、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發揮更大作用,作出更大貢獻。

  王毅向參會的兩岸基層民意代表提出四點希望。

  王毅表示,兩岸基層民意代表一是要反映民聲,引導民意。能否及時準確了解兩岸同胞尤其是臺灣基層民眾的需求,直接關係到各項對臺政策舉措能否取得實際效果。我們願與基層民意代表保持密切聯繫,並通過大家了解臺灣同胞的所思所想,以便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維護合理權益,增進切身福祉。

  王毅希望臺灣的基層民意代表多向臺灣同胞客觀說明其在大陸的所見所聞,介紹大陸的發展進步,鼓勵並支持更多基層民眾參與到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進程中來。

  二是要貼近基層,多辦實事。下一步,我們願積極推動兩岸交流進一步向民間、向基層、向農村拓展和深化。臺灣有368個鄉鎮市區,7834個村裡,而大陸有4萬多個鄉鎮,60多萬個村,這其中蘊藏著兩岸基層交流合作的廣闊空間和巨大潛力。而大陸的豐富資源和龐大市場更是臺灣各鄉鎮市區開拓事業的廣闊舞臺。如果臺灣的每個鄉鎮市區,甚至村裡,都能在大陸找到合作夥伴、建立聯繫機制,都能為彼此的民眾辦一些實事、好事,那麼兩岸相加在一起,就會呈現怎樣一幅百花齊放的生動景象,就能使多少普通老百姓從中直接受惠。在這方面,兩岸的基層民意代表可以發揮重要作用,大陸的各級臺辦也願意隨時提供服務和支持。

  三是要搭建橋梁,加強交流。兩岸基層民眾交流是兩岸交流中最具活力的部分,但往往受到自身條件、能力的制約,需要為他們搭建橋梁,提供協助。希望兩岸基層民意代表積極組織推動兩岸基層民眾開展更多的相互往來,為他們開通渠道,建立機制,並要使這種交流細水長流,可長可久。

  四是要保持方向,維護大局。兩岸關係當前的良好局面來之不易,值得倍加珍惜。經過近年來兩岸關係的深刻變化,兩岸同胞的前途和命運已經緊緊連在一起,臺灣同胞的利益和福祉越來越取決於兩岸關係的走向和前景。作為基層民意代表,應該看到這一趨勢,把握這一大局,積極致力於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正確方向,維護兩岸交流合作的良好局面。

  王毅表示,兩岸之間存在一些固有的分歧是客觀事實,正確的態度是切實做到求同存異,同時還要隨著發展兩岸關係的需要,在求同存異的基礎上積極地聚同化異。要不斷增加和聚合雙方的同,逐步化解和縮小彼此的異,這樣才能使兩岸關係行穩致遠,才能不斷增進兩岸同胞乃至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

  兩岸縣市「雙百論壇」是兩岸基層民意代表相互交流的重要平臺,因首屆論壇由兩岸各100名基層民意代表共同參加而得名。本屆論壇吸引了臺灣所有22個縣市的150餘名議員代表參加,其中11個縣市由議長親自出席,規模超出以往。(完)

相關焦點

  • 國臺辦: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既求同存異也聚同化異
    針對有記者提問,習近平總書記日前在會見中國國民黨主席朱立倫時提出,兩岸不僅要求同存異,更應該努力聚同化異,請予解讀,國務院臺辦發言人範麗青5月13日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應詢表示,2008年以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事實說明,兩岸雙方堅持共同政治基礎,務實面對,通過協商解決實際問題,推動兩岸關係改善和發展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 「求同存異」與「聚同化異」
    王耀華「求同存異」與「聚同化異」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兩個既有諸多聯繫又有一定不同之處的範疇。而「一國兩制」方針的提出,則是在追求統一的大前提下承認差異和包容性的一種處理問題的方法,它的目的是實現新的「和」,以達到新的境界——聚同化異。我們可以把「聚同化異」看成是「求同存異」發展的一個新層次、一種新境界。與其相關聯的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範疇是「中庸之道」。
  • 兩岸如何從求同存異到聚同化異?
    洪秀柱當面向習近平表示,「我們將推動兩岸和平制度化,積極探討以和平協議結束兩岸敵對狀態的可能性」。習近平正面響應,「國共兩黨可以就此進行探討」。 求同存異、擱置政治爭議、先謀和平發展,是2008年後八年國民黨執政期間,兩岸推動雙方關係前進的基本方針。而如果雙方沒有政治互信作為基礎,就不可能達成這八年的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 組圖:第三屆兩岸「雙百論壇」 聚焦民意服務民生
    組圖:第三屆兩岸「雙百論壇」 聚焦民意服務民生 2012年08月19日 14:29 來源:中國臺灣網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臺灣婦女代表提議兩岸四地婦女社團跨域合作
    中新網廣州2月28日電 (奚婉婷)為紀念「三八」國際勞動婦女節,粵港澳臺四地婦女代表聚首廣州參加論壇,共同探討和研究與婦女相關的話題。28日,來自臺灣的中國國民黨17、18屆黨代表黃小波女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再一次重申了自己在本次論壇上備受關注的大膽提議,即聯合粵港澳臺兩岸四地的婦女社團進行跨域治理合作。
  • 中新時評:交流合作勢不可擋 兩岸關係克難前行
    該論壇作為兩岸規模最大、範圍最廣、影響最深的民間交流盛會,今年在常態化疫情防控形勢和民進黨當局阻擋幹擾下順利舉辦,更顯難能可貴。正如國務院臺辦發言人馬曉光日前所言,這說明加強兩岸交流合作是兩岸同胞的主流民意,眼前困難和阻礙無法撼動兩岸交流合作的歷史趨勢。
  • 「九二共識」20周年:從求同存異 到聚同化異(圖)
    「九二共識」20周年:從求同存異 到聚同化異(圖) 2012年11月30日 11: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李克強會見吳敦義一行 兩岸期待繼往開來
    吳敦義則在會見中說,今年是兩岸「承先啟後、繼往開來」關鍵年,國民黨在今年1月的「大選」中亦獲人民信任,繼續執政。他期許未來兩岸能夠在「求同存異」上,繼續兩岸和平發展,展開務實協商。  「繼往開來」同樣出現在中共中央高層的聲音裡。
  • 觀察:蔡英文講兩岸"求同存異" 求的是哪個"同"?
    文| 李柏濤  尊重1992年兩岸兩會溝通協商達成的若干共同認知與諒解的歷史事實。
  • 臺灣民意新變化與兩岸關係走向
    這一結果,顯示了民進黨當局快速失去民心的現實,反映出島內民意的新變化,也對島內藍綠內部生態、島內政治及兩岸關係產生深遠影響。臺灣的各種民意調查也進一步印證了臺灣民意的積極變化,表明有利於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積極因素在增加。
  • 華人僑領相聚臺北 籲兩岸團結合作創雙贏
    華人僑領相聚臺北 籲兩岸團結合作創雙贏 2013年03月25日 09:27 來源:東南網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兩岸一家親 臺灣基層民意代表團來慈利參訪交流
    兩岸一家親 臺灣基層民意代表團來慈利參訪交流 2020-10-26 18:1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大公報: 蔡英文兩岸政見與民意背道而馳
    當下島內主流民意求和平、求穩定、求發展,蔡英文的兩岸主張與民意相距十萬八千裡,難怪民眾棄蔡英文而去。  文章摘編如下:  島內最新民調顯示,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蔡英文的信任指數下降。在民望方面,其支持率也呈下滑趨勢。這並非偶然現象。正所謂「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是龍還是蟲,經過時間的檢驗後,便會原形畢露。
  • 兩岸監督條例加速審查 臺灣商界籲朝野捐棄成見
    資料圖:2014年3月29日,臺灣反「反服貿協議」活動。陳立宇 攝   中新網5月1日電 據臺灣《經濟日報》報導,臺當局「立法院長」王金平(30日)日接見全臺商業總會代表時表示,兩岸監督條例可望加速進行,目前國民黨和民進黨已在協商由誰出面主審,會盡力而為。   商總理事長賴正鎰透露,近日將再拜會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力促加速通過兩岸監督條例及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審查。
  • 賴清德談兩岸關係:多年來主張「求同存異」 網友諷:笑死人
    整份口頭報告的書面資料沒有兩岸關係專章,只有7行字說明兩岸關係,強調他的主張是求同存異,希望「以合作取代對抗」。據香港中評社9月26日報導,賴清德口頭施政報告的書面內容裡分四點論述,其中第三點五大施政目標裡提出五小點,但沒有設置專章報告兩岸關係、兩岸政策,而是以「攜手向前、壯大臺灣」為題,用短短7行字說明兩岸關係。
  • 蔡英文:尊重「九二會談」這個事實 以此為基礎推動兩岸關係
    上任後會以1992年「兩岸兩會會談」的歷史事實與雙方求同存異的共同認知、「中華民國現行憲政體制」等的政治基礎上,持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穩定與發展。 蔡英文:這次「大選」的結果,顯示我所主張的「維持現狀」,就是臺灣的主流民意。維持臺海和平以及兩岸關係的穩定與發展,是各方共同的期待,但這不是單方面的責任,兩岸都要一起努力,來建立一致性、可預測、可持續的兩岸關係。
  • 12月22日 兩岸兩會領導人會談籤署三項協議 王毅宴請臺少數民族代表
    前9項協議為《海峽兩岸關於大陸居民赴臺灣旅遊協議》、《海峽兩岸包機會談紀要》、《海峽兩岸空運協議》、《海峽兩岸食品安全協議》、《海峽兩岸郵政協議》、《海峽兩岸海運協議》、《海峽兩岸空運補充協議》、《海峽兩岸金融合作協議》、《海峽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協議》。
  • 蔡英文當局的兩岸政策
    2000年5月23月,時任陸委會主委蔡英文稱「'特殊國與國關係'是開創兩岸新架構的好提議,但遭到中共誤解,未來將不再提兩國論,但不代表事實不存在」。  2000年7月20日,蔡英文表示「'臺獨'是臺灣人民對兩岸關係的選項之一」,公然為「臺獨」主張張目。她曾為所謂「臺灣加入聯合國」造勢,公然鼓吹要「彰顯臺灣為主權獨立國家的存在事實」,還屢屢表示希望美國作為「第三者」插手兩岸事務。
  • 當臺灣主流民意認同兩岸和解 蔡英文還能狂幾天?
    來源:中國臺灣網蔡英文與韓國瑜(圖源:臺媒)固然蔡英文靠著向大陸嗆聲,提高了自己的支持度和網路聲量,但是她一直未能在各項民意調查中搶佔第一位。反而主張兩岸和解的高雄市長韓國瑜在民調中穩居第一,同樣主張兩岸和解的臺北市長柯文哲則與蔡英文互有輸贏。臺灣《大華網絡報》評論指出,由此可見,臺灣主流民意是認同兩岸和解的。也就是說,蔡英文在兩岸政策上所走的對抗路線,只是使她重新回到綠營的首席,壓制了一度企圖挑戰她的賴清德,卻無法憑此路線爭取到多數民眾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