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貢問孔子,怎樣才能成就仁德,孔子說,意思是工匠要想做好工,必須先把工具打磨鋒利,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
孔子的這句話成為千古名言,這是一句話富有哲理的話,它揭示了一個簡單而深刻的道理,無論做什麼事情,首先要做好充分的準備。沒有事先的準備,就不會取得成功,起碼不能順利地取得成功。
事前的準備工作是多方面的。
首先個人要有紮實的基本功。成就事業必備的兩個條件,一是品德,德是立身之本;一是才能,才是做事的本領,二者缺一不可。
有德之人把才幹用到正經的事上,能處處行善,贏得人們的支持,事業就長久發展;一個人的如果沒有品德,憑藉才幹作惡,無惡不作,這樣的人本事越大,危害性就越大。作惡多端,必然遭到人們的反對,他可能會有一時的強勢,但不可能長久。
德行如果與自己的位置不匹配,必定會遭到災禍。德行不好而位置尊貴,能力小而謀略大,力量弱小而負擔很重,都是不行的。
商朝末代君主帝辛也是一個能力很強的人,東徵西討,立下了赫赫戰功,但是他荒淫無道,重用奸臣,殘害忠良,實施暴政,不得人心,眾叛親離,被周部乘機打敗,送了個「紂」王的諡號。
所以,在孔子的眼裡,德是第一位的。他告訴子貢,要培養好的德行,就要向有德的人學習,要結交那些賢能的大夫,與仁德的人交朋友,互相切磋,來提高自己的德行。
在這裡,孔子只是強調的德的重要性,沒有說才的必要性。孔子並不否定人的才能,他說,不要擔心得不到職位,而應該擔心的是自己憑什麼得到這個職位,有了這個職位,自己能不能勝任這個職位,能不能把工作做好。
只有準備工作做好了,基礎打好了,事情才能得到順利解決。
清代名臣曾曾國藩做事之所以能夠成功,是因為他有紮實的死功夫,把工作做在平時,日積月累,便沒有人能超越他。
曾國藩自小不是一個聰明的人,一篇文章連續讀幾十遍才勉強成誦,連躲在床底下的小偷都忍不住鑽出來替他背了一遍。但他讀書用笨功夫,不讀懂上句絕不會讀下一句,直到弄通弄懂為止。
曾國藩認為,做事要腳踏實地,縱是跌倒了,也不會摔得太重。他做任何事情都不投機取巧,打仗從沒有用過錦囊妙計,而是信奉「結硬寨,打呆仗」,天天不斷的壘牆、挖溝、籌備火炮,絕不主動出擊,把太平軍層層圍困起來,弄得人心惶惶,士氣全無,然後再慢慢攻城,最終用4場勝戰徹底打敗了太平天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子的這句話提出了一個方法論的問題,就是想要做好一件事情,首先要有做好謀劃。孔子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做準備工作,首先就要理清自己的思路,對事情進行周密計劃,從長遠著眼,謀慮深遠,就會辦事周詳,及時預防流弊,否則,眼前就會發生困難。
做準備工作還要心中有數,知道自己運用什麼方法解決問題。不但要提出任務,而且要解決完成任務的方法問題。任務就像過河,如果沒有橋或者沒有船,就過不了河。如果沒有解決問題的方法,任務就沒有辦法完成。
做準備工作就是一個制定計劃,想出辦法的過程,而做事就是採用措施把計劃落實的過程,事情做得有沒有成效,要看計劃是否周密,措施是否得力,還要看辦事的能力是否強,組織者是否有號召力。而這一切是準備工作所必須的。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戲劇演員的精彩表演靠的是長期的練功,為上臺作準備。做事也是如此,要想成功,就要打好基礎,把功夫做在平時,把基本功練紮實,這樣才能順利起飛,快速達到目的。
#論語#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立刪)
我讀《論語》之《衛靈公篇》:
【原文】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譯文】子貢問怎樣成就仁德,孔子說:「工匠要想做好工,必須先把工具打磨鋒利。住在這個國家,就要侍奉大夫中的賢人,結交士中的仁人。」
【原文】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譯文】孔子說:「人沒有長遠的考慮,一定會有眼前的憂患。」
讀書感悟人生,寫文傳承文化。歡迎關注@丁小悟典,與你一起領悟傳統文化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