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就是扶志,要扶信心、扶觀念,幫助貧困群眾找到擺脫貧困的鬥志和勇氣。 我叫呂明山,興仁市波陽鎮人民政府的一名工作人員。2017年,組織派我到波陽鎮新寨村參加駐村扶貧工作,我有幸成為了一名駐村扶貧工作隊員。
呂明山(右)與貧困群眾談心
剛駐村不久,有朋友問我:「你們在村裡面扶貧都做了些什麼,有效果嗎?」我頗為猶豫,因為那時我對如何做好扶貧工作還有很多疑惑。但現在我有底氣回答了:我們的扶貧工作不是「花架子」,村裡「水、電、路、信、房」明顯改善,貧困群眾「志、信、觀、勤」等極大轉變都是明證。 駐村以來,我們與當地群眾之間的關係不斷拉近,大家成了朋友、成了親人。 村裡轎子山組的羅正發是人盡皆知的「光棍哥」,一人生活,無妻無業。 我至今還記得第一次見到他時的場景。 走到他家門前,一棟破舊的老房映入眼帘。屋子周圍雜草叢生,連牆壁都已破損開裂,完全不像是人的居所。 「這是羅正發以前住的老房子,現在他住在他堂弟家。」一個在附近菜地裡摘菜的老人告訴我,我便跟老人打聽羅正發堂弟的住址。在羅正發堂弟家我見到了見到羅正發,他腰板硬朗,看上去很精神,不像是五十多歲的人。一番交談後,羅正發告訴我,因為老屋破舊,他現在暫住堂弟家。「我現在年齡也大了,找不到合適的對象,沒啥盼頭了。」言語間,能感覺到羅正發頗為沉悶。隨後我便對他講解了扶貧政策,但他對此並不是很關心。 我該怎樣幫助他?我在心裡默默思量。隨後我便把他家房屋情況報告給片區村幹部,按照「一達標兩不愁」工作要求,為他申請了危房改造。此後,我成了羅正發堂弟家的「常客」,工作之餘時長聯繫他。每次我和他談心時都對他說一些正能量的事例,他雖不愛說話,但我還是堅持和他聯繫,希望能通過這種方式逐漸拉近我們之間的距離。 有一天羅正發突然打電話給我說:「小呂,聽說在家搞養殖可以得到補助,我準備在家養兩頭豬,你幫我問一下,能不能申請點補助。」儘管他說話聲音很小,但我心裡卻覺得特別激動,他終於想通了,我終於能幫上他忙了!於是我馬上答應了他,幫助他順利申請到了產業幫扶、滾動資金、脫貧貸款等資金支持。 2018年6月,危房改造完成,羅正發搬進了新房。搬家那天他臉上掛滿了笑容,他拉著我的手說:「現在國家政策那麼好,我也應該要自己去努力去致富。非常感謝黨、感謝政府、感謝你們對我的幫助!」整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方林
編輯 韋一茜
編審 王璐瑤 李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