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愛卡贊扎基斯(以下簡稱「卡贊」)的文字,佐爾巴(《希臘奇人佐爾巴》的主人公,編者注)早就成功地降伏我了。一個朋友推薦說卡贊的《中國紀行》,「不像其他西方人的態度,像是希臘在尋找另一個自己」。於是,第一時間買來,悉心讀完。
卡贊的前言,一如既往地漂亮。有點意識流,卻是汁多甜美的,每一處跳蕩都熨帖。「一個大大的國家,堅定的、冷漠的、神秘的微笑」,看到這樣的字眼,不由得不會心。「我們研究哲學的時候,你們還在樹上蕩來蕩去呢。」MybigfatGreekwedding裡可愛的爹爹這樣調侃「除了希臘以外的西方人」。而同樣的想法,又何嘗沒在中國人的腦顱裡招展過?
卡贊遊走在1935年中國的土地上,深一腳淺一腳,一邊沉迷於楊柳岸曉風殘月,一邊忍受著貧窮和惡臭。男人呆滯的面孔,女人乾癟的胸膛,孩童衣不蔽體,黃色的螞蟻群,麻木、堅忍、可怕的沉默的力量。當然,也有留過洋的上層階級,勾著濃豔的眉眼,一隻狎暱琥珀的虯結蒼老的手,就凝住了卡贊的目光。
卡贊在深情地撫摸中國,或者,用他的話,「一頭被馴服的五個感官觸摸世界的動物」,懷著一顆虛無的心,嗅著這個龐大的上了年紀的同類。那同類曾經那麼光鮮,那麼榮耀,那麼強大,那麼文採斐然,那麼炯炯生機,而今,卻被折磨得遍體鱗傷。感官動物在嗚咽,仿佛看到了寧願出錢給土耳其人攻打自己,也不能叫圓月彎刀們撬下帕特農神廟黃金的先輩。同樣,這個東方身影在積蓄力量。水災死了三千萬,卡贊唏噓。而中國的老者卻毫不動容,三千萬算什麼?中國是不朽的。中國是由四萬萬個卑微聚合成的偉大。
希臘人如炬的目光穿透苦難看到了這個東方身影的終極,老子的明澈,孔子的雍容,莊子的灑脫。這種偉大還包括對苦難的甘之如飴。
比如,一位北平賣花生老者問卡贊從何來,卡贊答:希臘,老者取笑他:「你們那裡在相互殘殺呢!」卡贊竟氣噎,「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為我的民族感到羞辱」,他倒忘了回駁,你怎麼不看看中國,城頭變換大王旗,你們又何嘗吃飽過肚子?然而卡贊終究只鬱結到自己的情緒上。
再比如,某官員宴請卡贊,叫了「一個哲學家,一個詩人,一個畫家,一個年輕的外交家,兩個最著名的演員」,還有一個「房姐」(想是八大胡同的頭牌)作陪,風流旖旎如阿伽通家的會飲。官員言「最美好的『中國之夜』」,卻是請到「一個小哥」,「身穿繡金絲綢的沉重服裝,小臉塗滿粉,眼睛畫到眼眉處,小嘴笑著,像菩薩」。以卡贊心思之悠久,怎麼會不靈通到故國上古之風?
用卡贊的眼睛,回溯1935年的中國,不忍卒讀。而卡贊也是偉大的,他既看到了一個真實的中國,也看到了他心目中的中國。他沒有被滿目瘡痍所蒙蔽,他看到了金色的佛,看到最高的花,並且,「祝福泥土的中國,這是今天的世界唯一一個能使你驕傲地預見未來遙遠人類的國家」。
在1935年之後的第20個年頭,卡贊抱病弱之身軀,再次赴華,一個自信的、乾淨的、有稜角的新中國。卡贊有點侷促。他只能記下點滴文字,整個遊歷由夫人海倫代替。他好像找不到當初同病相憐的那個身影,被一種喜氣洋洋給阻塞了。卡贊又怎能不喜氣洋洋呢?他當初的預見,分明已經變成現實。
好吧,即便20年後,中國是馬列主義紅色中國,急於用西方的體制來板正五千年的身軀。可土地還是那片土地,人還是那群人。孔子曾經曰過:「夷狄入中國,則中國之,中國入夷狄,則夷狄之。」支撐中國人跋涉春秋的,依舊是華夏文明的精魂。
「如果你摩擦中國人,會發現希臘人。如果你摩擦希臘人,會發現中國人。」我們在混沌中迷路了,好容易撿到一個神像,外貌雖不相熟,骨子裡卻分外親。這句話,大概就是希臘諺語「希臘人扒了皮就是中國人」的出處吧。
一個下午,把《中國紀行》翻完了。文字是好文字,就是有些地方,或是作者,或是譯者,給了若干疑惑和遺憾。
在《中國,民族之龜》文中,卡贊提到「中國長城,是唯一一個能在月球上看到的人類的工程……」這是1935年啊!即便是20年後,阿姆斯特朗也還沒在月球上行走呢,卡贊便先驗地預知了這個以訛傳訛的說法?只能說,神奇的希臘人,阿波羅給了他祭司的眼睛。
卡贊甚愛莊子的《知北遊》,數次引用。翻譯卻不找來原文。比如還是《民族之龜》文中,便有「東郭子問於莊子曰:所謂道,惡乎在?莊子曰:無所不在。東郭子曰:期而後可。莊子曰:在螻蟻。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東郭子不應。」還是古文可愛。
在下半部《二十年後》的起程中,卡贊從柏林出發,言道「在澳大利亞一座高山上」,有個飯店老闆會看手相,曾給希特勒看過。「澳大利亞」應該是「奧地利」之誤,且不說奧地利山巒秀美,就是希鬍子本人,又何曾跑去大洋洲過?後面還有個希臘孩子戲弄德國兵的笑話,「咳夷,黑特來而」,想是希臘口音的「致敬,希特勒」吧。
《莫斯科》文中的「米哈裡·亞卡弗萊維奇」,宜為「米哈伊爾」,「安東諾弗」宜為「安東諾夫」。
《中國——北京》文中的「阿東尼斯」,應該就是被愛神喜歡的阿多尼斯。卡贊拿中國的菩薩造像來比他們的美少年,果然都是怡然自得的神態。
「夏宮」,結合上下文,也不是頤和園,而該是圓明園吧。
還很奇怪,為什麼譯者把「佛陀」都翻譯成「菩薩」呢?「菩薩」跟「佛陀」差了多少境界啊。
相關連結:
酒神癲狂催生的古希臘戲劇的魅力
止庵:記周作人翻譯古希臘悲喜劇事
[訪談] 與「神聖的荷馬」為友
認識你自己:希臘神話的當代性
靈魂離開軀殼,有如船之解纜而獲得自由
希臘城邦與公共生活
[書評]自然科學的源起
[書評]仰望眾神的天空
希臘人扒了皮就是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