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我們介紹了和鱷魚對話的碎碎念神人韓愈,奇葩大賞第一天團竹林七賢等人,今天我們繼續看一看古代各種神奇的迷惑行為。不少的迷惑事件都像我們證實,人一旦腦子抽了什麼都幹得出來。
古人迷惑行為大賞(一):韓愈祭鱷,張籍吃灰,竹林七賢最奇葩
比如割肉相啖的故事
這個故事非常簡單,《呂氏春秋·當務》中記載:
「齊之好勇者,其一人居東郭,其一人居西郭。卒然相遇於途,曰:「姑相飲乎!」觴數行,曰:「姑求肉乎?」一人曰:「子,肉也;我,肉也。尚胡革求肉而為?於是具染而已。」因抽刀而相啖,至死而止。勇若此,不若無勇。」
意思就是齊國有個兩個覺得自己超級勇敢的人,由於路上遇到比誰更加勇敢,互相割對方的肉吃,直到兩個集體涼透。這種少兒不宜的血腥場面實在是令人難以想像,而且在大街上拿刀割人的恐怖襲擊行為也十分喪心病狂。為了一個「勇」字居然命都不要,也是信仰之力了。
這種暴力行為當然是我們不提倡的,非暴力不合作的抗議行為才是實力的體現。
比如郝隆
在魏晉這個奇葩輩出的年代,郝隆也是奇葩中的一大朵。他老人家以博學聞名,滿腹詩書。然而在魏晉這個知識分子集體失業或者罷工的年代裡,郝隆跟著桓溫也沒怎麼討到好處,所以他要抗議。他的奇葩行為藝術抗議還不止一次。
《世說新語·排調》記載:「郝隆為桓公南蠻參軍,三月三日會,作詩。不能者,罰酒三升。隆初以不能受罰,既飲,攬筆便作一句云:『娵隅躍清池。』桓問:『娵隅是何物·』答曰:『蠻名魚為娵隅。』桓公曰:『作詩何以作蠻語?』隆曰:『千裡投公,始得蠻府參軍,那得不作蠻語也?』」
這個故事說的是,當時郝隆在桓溫手下幹活,只能當一個小小的參軍,而且還是「南蠻參軍」,所以郝隆非常不開心。但是老闆是一個不能直接懟的人,所以郝隆選擇非暴力語言抗議,他在詩中把魚故意用蠻人的說法「娵隅」來寫,寫出了「娵隅濯清池」的詩句,老闆一問他立刻順水推舟:「我是個南蠻參軍,怎麼能不用蠻語作詩呢?」於是成功表達了不滿。
然而表達不滿並不能給他的前途帶來光明,郝隆依然沒有活幹,所以他選擇辭職回家躺著。但是奇葩躺著也是一朵躺著的奇葩,躺著也能夠搞行為藝術抗議,這就是「郝隆曬書」的故事。
《世說新語·排調》中提到:「郝隆七月七日日中仰臥,人問其故,答曰:『我曬書。』」
這個故事很簡單,他自己躺著,卻說是在曬書,顯然是在間接秀自己滿腹詩書,然而滿腹詩書卻只能賦閒躺著,可見無人賞識十分悲傷。
不過悲傷的故事是,行為藝術抗議使得郝隆名留史冊,官卻還是沒有的,只能魏晉風流,不問世事,做一棵小草了。
愛聽驢叫
比如「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他是愛好奇葩,他喜歡聽驢叫。當然他也有寫詩作賦下棋這種高端的愛好,但是都比不上聽驢叫這一條淳樸自然。
他這個愛好,如果僅限個人聽個一輩子,也就是個小眾愛好,但是沒想到的是,王粲死後,卻因為他這個愛好來了一場集體行為藝術。
這個行為藝術是在他的葬禮上。《世說新語》中記載:
「王仲宣好驢鳴。既葬,文帝臨其喪,顧語同遊曰:『王好驢鳴,可各作一聲以送之。』赴客皆一作驢鳴。」
意思就是,因為他太愛驢叫了,他的好友兼上司曹丕也來送葬,並和大家表示既然王粲這麼愛驢叫,我們一人叫一聲送送他吧。於是史上第一大「我們一起學驢叫」行為藝術誕生,當時的場面一定十分令人迷惑,卻又承載了友人們最真誠的祭奠和情感。
除了魏晉,其他時代也有迷惑行為,比如據說不太愛洗澡的王安石,確實很不愛洗腳的陰子春,特別愛給別人寫輓聯的曾國藩,都是個人愛好帶來的迷惑行為。至於「買櫝還珠」,「鄭人買履」等故事,也是我們從小便耳濡目染的迷惑行為大賞之一了。
由此可見,不論時代,迷惑行為都充滿了世界,只要遇到的人夠多,活得夠長,總能與迷惑行為相遇。做出迷惑行為的人可能無比清醒,也可能邏輯混亂,迷惑行為帶來的結果也大有不同,不過基本都能讓人先費解,再一笑。
文/特約作者 元氣爆破少女乖醬
圖/網絡
參考資料/《世說新語》、《呂氏春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