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錦州方言中,韻母u與生母i n 相拼時,統統讀為ui。如驢[lui]鋁[lui]女[nui]等。
醫巫閭山 ,我們叫它lǚ shān。北鎮人、義縣人這麼叫,錦州人這麼叫,遼寧人這麼叫,東北人這麼叫,南來北往的人也都這麼叫,可是,它的標準音就不這麼叫了。標準音叫什麼呢?叫lǘ shān,成了「驢山」。據說,北鎮撤縣建市時,有人曾提議將閭山作為市名,但就因為閭山的發音問題而未獲通過。
本來,閭山一詞來源於醫巫閭山,而「醫巫閭」系我國少數民族語言的音譯,也曾譯為「醫巫慮」。醫巫閭山,就是大山的意思。實際上,一個聲調之差無關緊要。閭山的所謂標準音,僅僅在於書面上、播音中,而在人們的嘴上和心裡,它都是lǚ shān。那麼,「閭」,能不能可以有兩個標準讀音呢?一為lǘ,一為lǚ,像廈門的「廈」一樣呢?
廈 [shà]
1、大屋子:廣~。高樓大~。
2、房子後面的突出的部分:前廊後~。
廈 [xià]
1、〔~門〕地名,在中國福建省。
閭 [lǘ]
1、古代二十五家為一閭。
2、原指裡巷的大門,後指人聚居處:倚~而望。~裡。~巷。~左(秦代居於裡門之左的貧苦百姓)。
3、匯聚:尾~(水~匯聚之處,洩水的處所)。
閭 [lǚ]
1、〔~山、醫巫~山〕山名(中國古代五大鎮山之一)在遼寧省北鎮市。
前幾年,韓國人要求我們把韓國首都的中文名由「漢城」改為「首爾」,我們很快就改了。我們的詞典吸收「福祉」也是很快的。我看閭山也可以改一改,因為我們的語言要發展嘛。
近些年,咱的字典裡「唰唰的」「削」進來不少外來詞彙,卻把很多方言的常用字都「削」沒了。
還有用於地名的「堡」字。錦州這裡「堡子」〔pǔ zi〕很多,城北即有大勝堡、大茂堡、大定堡,皆為古時軍事要塞。還有城內的個別小區也有叫什麼「堡」的,老百姓叫法也不是很統一。那真正正確的讀音是什麼呢?字典裡有以下幾種解釋:
堡 [bǎo]
1、軍事上防守用的建築物:~壘。城~。橋頭~。
2、古代指土築的小城:「徐嵩、胡空各聚眾五千,據險築~以自固」。
堡 [bǔ]
1、有城牆的村鎮,泛指村莊(多用於地名):~子。馬家~。
堡 [pù]
1、古同「鋪」,驛站(今用於地名):十裡~。
我們渴望閭山不再「驢」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