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北溟
前幾天,朋友小凌和我訴苦:「我家孩子,一遇到困難就打退堂鼓,真是愁死我了。」
原來,她陪孩子畫畫的時候, 孩子有幾筆畫的不好,想要拿橡皮擦掉重來,卻因為不會用橡皮開始發脾氣。
一開始,她還耐心地慢慢引導孩子:一隻手按著紙,一隻手用力擦就好了呀。
可孩子試了幾次,不是紙皺了,就是擦不乾淨。最後,孩子乾脆把紙筆扔了一地,大哭了起來。
小凌說,她的內心特別崩潰: 連用不好橡皮都要哭,心理這麼脆弱,以後遇到更多問題可怎麼辦?
小凌的擔心不無道理。
那些遇到挑戰時,選擇退縮、放棄的人,在入學、甚至更早的時候就有了苗頭:
小時候搭積木、玩拼圖,一遇到困難就不玩;
上學後,遇到難題就退縮;
生活中,遇到挫折就崩潰……
我們都希望孩子遇到問題可以冷靜處理,沉著應對,而不是輕易放棄,但到底應該怎麼做?
很多時候,我們覺得孩子一遇困難就逃避,是因為輸不起。其實,孩子不是輸不起,而是怕「不被愛」。
孩子「輸」了的時候,父母的做法和態度決定了孩子對待失敗的心理感受。
在親子綜藝節目《親愛的小課桌》中,來了個「別人家的孩子」——徐敬凱,剛上一年級的徐敬凱有著超乎同齡孩子的自律。
當其他小朋友吃完飯,開始玩耍時,徐敬凱卻一聲不吭地回到桌前開始埋頭寫作業。
但是,寫作業時,徐敬凱害怕審題錯誤,總愛問老師:「這是什麼意思?」
在一個才藝表演環節,孩子們都積極自信地表現自己。很會跳舞的徐敬凱,依舊拒絕表演:「不要!」
後來,徐敬凱一個人來到了葉一茜辦公室門口,經過開導,他才說出了心裡話:也想表演,但怕做不好。
為什麼孩子這麼害怕「失敗」?
原來,他有一個虎媽,為了不讓兒子落後,徐敬凱媽媽給他布置了大量作業。一個寒假,年僅7歲的徐敬凱就做了376張試卷,而且,只要偷懶、錯題、不仔細就要加罰試卷……
因為不允許出錯,慢慢地,孩子就失去了邁出第一步的勇氣。
在成長的過程中,每個孩子都在通過大人的「反饋」來評價自己。父母的評價是孩子自信心形成的基礎。
當孩子贏的時候,我們總是興高採烈地祝賀他 。
孩子輸的時候,雖然我們嘴上說「沒事啊!寶貝,輸了也沒事。」可是滿臉的失望卻藏不住。
贏時的風光和輸時的慘澹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孩子就會在心底告訴自己「我不能輸,我要贏。」
只有我們多重視過程,不過度強調結果,讓孩子感受到,無論是輸還是贏,正確還是出錯,爸媽都是支持我,愛我的。
孩子在經歷困難和挫折時,才會擁有挑戰的勇氣。
很多父母,總希望在孩子面前展現自己「無所不能」的一面, 自己動手能力差,就不帶孩子做手工;孩子的問題回答不上來,就偷偷查資料,或者乾脆迴避……
其實,做個真實的父母,在孩子面前時不時展現自己的「無能」,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去年,數學老師獎勵了女兒一個孔明鎖,她特別興奮地試著自己打開。發現根本不行,就生氣地扔在一邊。
我接過了孔明鎖,試著拽了好幾根,都紋絲不動,就仔細端詳起來。
孩子在一旁看我似乎也不行,就湊過腦袋來看,看了一會和我說,「媽媽,我來試試看」,她又把這個東西拿過去,自己在那裡嘗試打開。
就這樣,我們倆輪流嘗試著、努力著。
折騰了一個下午,最終,孔明鎖終於被她打開了。
她歡呼雀躍地說:「你看,我打開了,哈哈。」
如果我三下五除二替她打開,再加上一句鼓勵:「你看,挺容易的,只要你不放棄」。
恐怕,她永遠都不會再去碰那個玩具。
當孩子看到,父母努力的過程,他們才能明白所有的回報都需要努力,才會更願意去嘗試。
美國麻省理工大學的科學家們曾做過一個實驗:
找來了一些15個月大的孩子,把他們隨機分成兩組。
每組孩子都會看到一個大人從門上拔下一把鑰匙。
唯一不同的是,第一組的孩子會看到大人一開始無法完成,需要努力30秒左右才能成功。
而第二組的孩子看到的是,大人一開始就輕而易舉完成了。
之後,這兩組孩子同時被給了一個玩具,在玩具的頂端有一個假的開關按鈕,而玩具的底部隱藏著一個真正的開關按鈕。
每個孩子拿到一個音樂玩具,就開始自己玩。
科學家們在觀察中發現:第一組的孩子嘗試按開關的次數要比第二組高出將近一倍,自己研究玩具的時間也比第二組長了一倍多。
大人們為了目標不懈努力的行動,告訴孩子:對待「難」的態度不一樣,結果就會不一樣。
生活處處有挑戰,培養孩子永不言棄的品質,就是從這些日復一日瑣碎小事中磨練出來的。
美國史丹福大學教授卡羅爾·德韋克(Carol S.Dweck)通過多年的研究,發現孩子產生差距真正原因不在於智力,而在於不同的思維模式。
固定型思維模式的孩子,常常害怕失敗,而拒絕接受挑戰。
而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孩子,做事不容易放棄,他們相信困難和失敗只是幫助自己進步的挑戰,面對挫折時復原力也更強。
學業、事業成功的孩子往往是那些有著成長型思維的孩子,那些固定型思維模式的孩子發展潛力常常受到限制。
Dweck教授的研究結果還證實,成長型思維模式,是可以學習和培養的。
在接受成長型思維模式的教育和訓練之後,South Bronx小學四年級的學生在短短1年的時間內,數學的測試成績就從墊底迅速上升到紐約州第1名。
我們應該怎樣培養孩子的成長思維?
當孩子感到沮喪,想要放棄的時候,我們可以幫助他們換成一個更積極的說法。
比如,當孩子孩子考得不好時,可以用「我們一起先看看錯在哪」代替「為什麼考得這麼差」;
當孩子遇到難題時,可以用「我們需要更多的時間去做這道題」代替「這太難了」;
當孩子犯錯時,用「錯誤能讓你變得更好」代替「你錯了,要改正」。
Dweck教授提倡,我們在和孩子說話時,將「Yet」加在句中,換成中文就是「還沒」的意思。
符合成長型思維心態的「Yet」,在孩子遭遇困難和挫折時,帶來的心理暗示可能超乎我們想像的強大。
所以,如果孩子說「這個我做不了」,請教會他加上yet:
「你不是學不會,你只是現在還不會而已。」
「你不是搭不好積木,你只是現在還搭不好。」
「你不是想不到解決方法,你只是暫時還沒想到。」
一個小小的「Yet」,讓孩子們發現:他只是現在還做不了,但下次會做得更好。
成長型思維,會告訴孩子,學習從來沒有「到此為止」,隨著時間的變化,眼前的挫折和失敗,只不過是我們經歷的正常過程而已。
心理學家塞利格曼提到一個名詞:心理免疫力。就是說,當我們碰到一個困難,解決了它,下次再碰到相似的問題,我就會主動解決。
只有翻越過困難,孩子才會真正有信心解決問題。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我們不能每次都衝在前面幫他解決,也不能強勢地把他直接推到困難面前,硬碰硬。
我們要做的,能做的,就是陪著他們成功一次,又一次……
作者:北溟,教育學碩士,愛教書育己,也愛與你分享育兒路上的點點滴滴。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