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不行」當孩子這麼說,你的第一反應很重要

2020-10-13 凱叔講故事

作者 | 北溟

前幾天,朋友小凌和我訴苦:「我家孩子,一遇到困難就打退堂鼓,真是愁死我了。」

原來,她陪孩子畫畫的時候, 孩子有幾筆畫的不好,想要拿橡皮擦掉重來,卻因為不會用橡皮開始發脾氣。

一開始,她還耐心地慢慢引導孩子:一隻手按著紙,一隻手用力擦就好了呀。

可孩子試了幾次,不是紙皺了,就是擦不乾淨。最後,孩子乾脆把紙筆扔了一地,大哭了起來。

小凌說,她的內心特別崩潰: 連用不好橡皮都要哭,心理這麼脆弱,以後遇到更多問題可怎麼辦?

小凌的擔心不無道理。

那些遇到挑戰時,選擇退縮、放棄的人,在入學、甚至更早的時候就有了苗頭:

小時候搭積木、玩拼圖,一遇到困難就不玩;

上學後,遇到難題就退縮;

生活中,遇到挫折就崩潰……

我們都希望孩子遇到問題可以冷靜處理,沉著應對,而不是輕易放棄,但到底應該怎麼做?

孩子不是輸不起,是怕「不被愛」

很多時候,我們覺得孩子一遇困難就逃避,是因為輸不起。其實,孩子不是輸不起,而是怕「不被愛」。

孩子「輸」了的時候,父母的做法和態度決定了孩子對待失敗的心理感受。

在親子綜藝節目《親愛的小課桌》中,來了個「別人家的孩子」——徐敬凱,剛上一年級的徐敬凱有著超乎同齡孩子的自律。

當其他小朋友吃完飯,開始玩耍時,徐敬凱卻一聲不吭地回到桌前開始埋頭寫作業。

但是,寫作業時,徐敬凱害怕審題錯誤,總愛問老師:「這是什麼意思?」

在一個才藝表演環節,孩子們都積極自信地表現自己。很會跳舞的徐敬凱,依舊拒絕表演:「不要!」

後來,徐敬凱一個人來到了葉一茜辦公室門口,經過開導,他才說出了心裡話:也想表演,但怕做不好。

為什麼孩子這麼害怕「失敗」?

原來,他有一個虎媽,為了不讓兒子落後,徐敬凱媽媽給他布置了大量作業。一個寒假,年僅7歲的徐敬凱就做了376張試卷,而且,只要偷懶、錯題、不仔細就要加罰試卷…… 

因為不允許出錯,慢慢地,孩子就失去了邁出第一步的勇氣。

在成長的過程中,每個孩子都在通過大人的「反饋」來評價自己。父母的評價是孩子自信心形成的基礎。

當孩子贏的時候,我們總是興高採烈地祝賀他 。

孩子輸的時候,雖然我們嘴上說「沒事啊!寶貝,輸了也沒事。」可是滿臉的失望卻藏不住。

贏時的風光和輸時的慘澹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孩子就會在心底告訴自己「我不能輸,我要贏。」

只有我們多重視過程,不過度強調結果,讓孩子感受到,無論是輸還是贏,正確還是出錯,爸媽都是支持我,愛我的。

孩子在經歷困難和挫折時,才會擁有挑戰的勇氣。

不做「全能」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長

很多父母,總希望在孩子面前展現自己「無所不能」的一面, 自己動手能力差,就不帶孩子做手工;孩子的問題回答不上來,就偷偷查資料,或者乾脆迴避……

其實,做個真實的父母,在孩子面前時不時展現自己的「無能」,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去年,數學老師獎勵了女兒一個孔明鎖,她特別興奮地試著自己打開。發現根本不行,就生氣地扔在一邊。

我接過了孔明鎖,試著拽了好幾根,都紋絲不動,就仔細端詳起來。

孩子在一旁看我似乎也不行,就湊過腦袋來看,看了一會和我說,「媽媽,我來試試看」,她又把這個東西拿過去,自己在那裡嘗試打開。

就這樣,我們倆輪流嘗試著、努力著。

折騰了一個下午,最終,孔明鎖終於被她打開了。

她歡呼雀躍地說:「你看,我打開了,哈哈。」

如果我三下五除二替她打開,再加上一句鼓勵:「你看,挺容易的,只要你不放棄」。

恐怕,她永遠都不會再去碰那個玩具。

當孩子看到,父母努力的過程,他們才能明白所有的回報都需要努力,才會更願意去嘗試。

美國麻省理工大學的科學家們曾做過一個實驗:

找來了一些15個月大的孩子,把他們隨機分成兩組。

每組孩子都會看到一個大人從門上拔下一把鑰匙。

唯一不同的是,第一組的孩子會看到大人一開始無法完成,需要努力30秒左右才能成功。

而第二組的孩子看到的是,大人一開始就輕而易舉完成了。

之後,這兩組孩子同時被給了一個玩具,在玩具的頂端有一個假的開關按鈕,而玩具的底部隱藏著一個真正的開關按鈕。

每個孩子拿到一個音樂玩具,就開始自己玩。

科學家們在觀察中發現:第一組的孩子嘗試按開關的次數要比第二組高出將近一倍,自己研究玩具的時間也比第二組長了一倍多。

大人們為了目標不懈努力的行動,告訴孩子:對待「難」的態度不一樣,結果就會不一樣。

生活處處有挑戰,培養孩子永不言棄的品質,就是從這些日復一日瑣碎小事中磨練出來的。

換一種思維,換一種結果

美國史丹福大學教授卡羅爾·德韋克(Carol S.Dweck)通過多年的研究,發現孩子產生差距真正原因不在於智力,而在於不同的思維模式。

固定型思維模式的孩子,常常害怕失敗,而拒絕接受挑戰。

而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孩子,做事不容易放棄,他們相信困難和失敗只是幫助自己進步的挑戰,面對挫折時復原力也更強。

學業、事業成功的孩子往往是那些有著成長型思維的孩子,那些固定型思維模式的孩子發展潛力常常受到限制。

Dweck教授的研究結果還證實,成長型思維模式,是可以學習和培養的。

在接受成長型思維模式的教育和訓練之後,South Bronx小學四年級的學生在短短1年的時間內,數學的測試成績就從墊底迅速上升到紐約州第1名。

我們應該怎樣培養孩子的成長思維?

  • 轉變說話方式

當孩子感到沮喪,想要放棄的時候,我們可以幫助他們換成一個更積極的說法。

比如,當孩子孩子考得不好時,可以用「我們一起先看看錯在哪」代替「為什麼考得這麼差」

當孩子遇到難題時,可以用「我們需要更多的時間去做這道題」代替「這太難了」;

當孩子犯錯時,用「錯誤能讓你變得更好」代替「你錯了,要改正」。

  • 神奇的詞語「還」(yet)

Dweck教授提倡,我們在和孩子說話時,將「Yet」加在句中,換成中文就是「還沒」的意思。

符合成長型思維心態的「Yet」,在孩子遭遇困難和挫折時,帶來的心理暗示可能超乎我們想像的強大。

所以,如果孩子說「這個我做不了」,請教會他加上yet:

「你不是學不會,你只是現在還不會而已。」

「你不是搭不好積木,你只是現在還搭不好。」

「你不是想不到解決方法,你只是暫時還沒想到。」

一個小小的「Yet」,讓孩子們發現:他只是現在還做不了,但下次會做得更好。

成長型思維,會告訴孩子,學習從來沒有「到此為止」,隨著時間的變化,眼前的挫折和失敗,只不過是我們經歷的正常過程而已。

心理學家塞利格曼提到一個名詞:心理免疫力。就是說,當我們碰到一個困難,解決了它,下次再碰到相似的問題,我就會主動解決。

只有翻越過困難,孩子才會真正有信心解決問題。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我們不能每次都衝在前面幫他解決,也不能強勢地把他直接推到困難面前,硬碰硬。 

我們要做的,能做的,就是陪著他們成功一次,又一次……


作者:北溟,教育學碩士,愛教書育己,也愛與你分享育兒路上的點點滴滴。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媽媽,我不行!」當孩子這樣說,你的一句話很重要
    媽媽站在獨木橋的這頭,那個男孩子站在獨木橋的那一頭。男孩子帶著哭腔對媽媽說:「我不行,媽媽我不敢。」媽媽對他說:「我知道你害怕,帶著你的害怕走過來,你可以做到。」幾乎所有父母,都害怕自己的孩子不夠勇敢、不爭氣。當面對孩子說「我不行」時,很多父母會將失望寫在臉上,甚至惡語相向;或者急切地說,「不怕、怕什麼、有什麼怕的」!孰不知,當孩子萌生退意和怯意時,父母的第一反應很重要;這種反應,甚至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 「媽媽,我不行」當孩子這麼說,你的反應可能會影響孩子一生
    在孩子成長期,只要正確引導孩子,就能培養出堅韌不拔的性格。給大家舉個例子,當孩子說「媽媽,我不行」的時候,家長的第一反應很重要。下面就和大家介紹一下遇到這種情況該如何去做?孩子做不到的時候不要對孩子過於嚴肅孩子年齡還小,有很多事情不能做到,是再正常不過的了。家長都有一顆望子成龍的心,希望自己的孩子處處比人強。
  • 「媽媽,我不行」當孩子自我否定時,父母的第一反應很重要
    前幾日,同事聚會,飯後閒聊,寶媽們就開始說起各自家的娃,小麗說她家孩子什麼都好,就是對自己沒有信心,老是不敢嘗試。說自己有次帶他去海邊玩,他看到小朋友們都在沙灘上堆城堡,她看見孩子流露出渴望的眼神,她就說:「你是不是也想玩啊」?我們也坐下一起玩?本來很嚮往的小眼神,在聽到自己的提議後,立馬搖頭說:「媽媽,我們走吧!」。
  • 「你走開,我不要你了」,當孩子對父母說狠話時,第一反應很重要
    你要是不聽話,我媽就不要你了!""你要是調皮,我就打你!"這樣的話你熟悉嗎?當孩子聽到這些話的時候,你有沒有觀察過他的第一反應,是哭還是一個人默默地走到角落裡不理任何人?作為父母,我們應該永遠記住,語言是會傳染的,而且是極其強大的。它可以充滿正面的鼓勵,也可以充滿負面的破壞力。
  • 「你走開,我不要你」,孩子對父母說狠話時,你的第一反應很重要
    作為爸爸或者媽媽,你有沒有對孩子說過狠話?「你怎麼這麼笨啊,這點小事都做不好!」「你再不聽話,媽媽就不要你了!」「你再調皮,我就揍你了!」類似這樣的話是不是很熟悉?當孩子聽到這些話的時候,你們可曾觀察過他的第一反應,是大哭大鬧還是一個人默默走到角落裡不理任何人?
  • 「我不行,我不敢」,當孩子萌生退意時,父母的第一反應很重要
    是孩子膽小、不爭氣嗎? 當孩子說「我不行、我不敢」,萌生退意時,孩子需要的不是批評,而是感同身受,父母的第一反應很重要。,寶寶見我怕狗,也有些害怕,但是慢慢地隨著年齡的增大,如果媽媽表現出害怕緊張的情緒,孩子反而不害怕了,她覺得這也沒什麼大不了,反而會安慰我:「別害怕,我保護你。」
  • 「這太難了,我不行!」當孩子這麼說,你的回答很重要
    「這太難了,我不行,我不想學了」相信很多家長對孩子的這句話不陌生。因為在孩子開始搭積木、玩樂高等,遇到一些陌生挑戰的時候,總會很輕易地說出類似這樣放棄的話。放棄很簡單,但每個家長也都知道,絕不能養成孩子遇到一點困難就放棄的習慣。
  • 「太難了,我不行!」當孩子這麼說,你的第一句話很重要!
    01 用示弱接納孩子的畏難情緒「媽媽,我不會!」「爸爸,你陪著我拼。」「這個太難了,我不行。」就在2個多月前,兒子在剛拿到一盒簡單拼圖的時候,還會想盡辦法找各種理由讓我們來幫忙。而我們卻又總是習慣性地回應他:不要害怕困難,你要相信自己,你一定可以自己拼好。
  • 當孩子說「媽媽,我不敢」,你的第一反應很重要
    像小謝爾頓這樣對某種東西十分恐懼的孩子,並不是少數。小侄子一一就是一個很膽小的孩子,他怕月亮,怕抽水馬桶,甚至怕客廳裡的吊燈。每次被嚇到的時候,嫂子都會安慰他說:「寶貝,別怕」,但再次遇到同樣的東西的時候,小侄子還是嚇得找媽媽。
  • 「臭媽媽,我打死你!」在孩子說狠話時,你的第一反應很重要
    女兒不聽,還來了一句:「討厭,臭媽媽,我要打死你。」王女士一下子就生氣了,說:「你再說一次試試,看我打不打你?」女兒一下子就被媽媽嚇哭了,搞得王女士也是既無奈又內疚。因此,家長不要以為孩子是學壞了,並為此而感到焦慮,著急,其實孩子對你說的話有多狠,就代表他們有多需要你們。但是0-6歲時孩子成長的關鍵期,這個時期的性格和習慣養成對於孩子來說尤為重要,因此家長一定要在孩子說出這些「狠話」時,做出正確的第一反應。
  • 「媽媽,我怕鬼」,當孩子說我怕時,你的第一反應很重要
    孩子經常說:「媽媽,我怕,有鬼。」這個時候,第一時間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值得信任」,比對孩子:「說不怕,沒有鬼。」重要得多。3~6歲的孩子的想像力豐富,會有想像中的「朋友」。否定式回應會讓孩子越黏人孩子說怕「鬼」的時候,通常我們的第一反應是說:「不怕,哪有什麼鬼。」這種否定式的回應,是在否定孩子真實的感受,阻止孩子獲取安全感的權利。長期否定式的回應,會讓孩子越來越難哄,越來越纏人。孩子更加沒有安全感,就會更加恐懼,更怕「鬼」。
  • 「臭媽媽,我打死你!」當孩子說狠話時,家長們的第一反應很重要
    隨著網絡用語的流行,很多孩子年紀小小就已經會說"網紅語言"了,然而這些語言裡面不乏一些低俗惡趣味的話,讓家長聽了很是不爽。尤其是當孩子學著大人的模樣放狠話時,都會把家長給震驚住。但有的家長會選擇充耳不聞,認為長大了孩子就會慢慢改掉。然而並非如此,教育孩子要講究時機,那麼當孩子說狠話時,家長的第一反應非常重要。
  • 「臭媽媽,我打死你!」當孩子開始說狠話,家長的第一反應很重要
    &34;當孩子開始說狠話時,你的反應是關鍵嚴女士的女兒5歲,在讀幼兒園大班,在家時也比較讓媽媽放心,但是女兒有一個非常不好的習慣,那就是時不時喜歡說狠話。前些天女兒要嚴女士陪自己去商場逛街,嚴女士本來要去見一個客戶,可是女兒苦苦相求,她只好改約客戶。
  • 「臭媽媽,我打死你!」當孩子說狠話時,你的第一反應很重要
    所以我們通常會發現:越呵斥孩子別說髒話,孩子說得越起勁。家長的反應越激烈,孩子越覺得說髒話好玩,就越想說。她重重地拍打著鍵盤,一邊拍一邊放著狠話:「我要打死你的電腦!」我更煩躁了,脫口而出「你敢打死我的電腦我就打你!」她的眼淚很快湧出來了,可依然倔強地說:「壞媽媽!我以後再也不陪你玩了!也不跟你親親了!也不跟你睡覺了!也不讓你吃我的零食了!
  • 「臭媽媽,我打死你!」當孩子說狠話時,你的第一反應很重要
    孩子說髒話時,家長的第一反應很重要。針對「你對孩子說髒話的行為會怎麼做?」有調查顯示:高達86%的家長,選擇嚴厲懲戒;只有7%的家長覺得,應該讓孩子遠離不文明語言環境。盧梭在《愛彌兒》中說:「教育兒童必須符合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年齡特徵,否則就會導致不良後果。」教育孩子,絕不能靠單純的懲罰。
  • 當孩子說:「我不想一個人睡,我怕」,媽媽的第一反應很重要
    表妹的回答讓我哭笑不得,她說「專家不都說了嗎,3歲就要跟孩子分房睡,我這閨女都5歲了,不能給她慣出毛病來」。專家說的「分床睡年齡」被人誤傳,坑了很多孩子‍對於分房睡網上相傳的說法不一,有人說3歲最好,又有人說5歲再不分房就晚了,而且都是打著「專家」的旗號,其實很多人都把專家的言論歪解了。
  • 轉:「臭媽媽,我打死你!」當孩子說狠話時,你的第一反應很重要
    「媽媽,你看我今天屙了什麼形狀?」所以我們通常會發現:越呵斥孩子別說髒話,孩子說得越起勁。家長的反應越激烈,孩子越覺得說髒話好玩,就越想說。有一次,我正在修改一個方案,女兒又過來搗亂,我隨手推了她一下。這下可捅馬蜂窩了!她重重地拍打著鍵盤,一邊拍一邊放著狠話:「我要打死你的電腦!」我更煩躁了,脫口而出「你敢打死我的電腦我就打你!」她的眼淚很快湧出來了,可依然倔強地說:「壞媽媽!
  • 孩子用脾氣「威脅父母」,父母的第一反應很重要
    有一則小故事:小男孩對媽媽說道:「媽媽,你再兇我,我就離家出走。」媽媽生氣極了:「哼,還敢威脅我,反了你,那你就走吧。」「哼,走就走。」兒子氣衝衝回房間,砰的一聲,把門關了。另一個媽媽則是這樣跟孩子說的:「好,那你告訴媽媽,你要去哪裡?」兒子:「去沒有你的地方。」
  • 「臭媽媽,我打死你!」你的孩子說狠話時,父母的第一反應該如何
    文/泡沫媽媽談育兒你家的孩子現再多大了呢,平時會不會說「臭媽媽,臭爸爸」,「壞媽媽,壞爸爸」,「我打死你」….等等一些類的髒話或者是狠話。這時候父母的第一反應真的很重要,要如何做,怎麼做才是正確的呢。首先你要知道,孩子這個時期的孩子已經進入了詛咒敏感期,其次你要知道她為什麼會這樣。最後你就能解決孩子的這個問題了。
  • 孩子說「髒話」,說「狠話」,父母的第一反應很重要!
    小李氣得不行,也不知道孩子哪裡學來的壞毛病。直到某天,她去幼兒園接兒子時,聽到他正在和某個男孩對罵,才知道,原來兒子是被同學影響了啊。不過,小李沒有說什麼,她將兒子接回家之後,告訴自己的兒子:媽媽不喜歡說髒話的孩子,並表示自己可以不會懲罰孩子,也不會生他的氣,不過,希望孩子以後不要再講髒話了。